加林抛弃糟糠之妻追求和自己精神契合的人,是对的吗?


我们不以对错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只谈对错,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单纯从小说来看,这当然是高加林见异思迁,也许他和巧珍有过纯真美好的爱情,但是更向往黄亚萍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然后他就抛弃了淳朴的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农村的巧珍,其实,更深层次的,他对巧珍的放弃,代表的是对故土的抛弃,更是展现出自己面对城市文明时的深切自卑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这么观点成为他diss现当代这些作家的一个理由(他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很低,认为如果由他来编文学史就只写鲁迅,然后等,哈哈,很有意思。他说看那些作家的作品,他看得上的就只有鲁迅,而当他寻求精神慰藉的时候,发现鲁迅很寒冷,他也很寒冷。)

他的核心观点是:这反映的是作家的格局有限,作家其实向往的还是升官发财功名利禄,他的《人生》所表现的苦恼,只是穷人的不得志和在现实挫败前的牢骚

如果他来写《人生》那就是高加林回到农村和巧珍相爱,而根本没有黄亚萍什么事,他可以教巧珍识字读书,带动巧珍精神境界提升,然后和她生一群孩子,在农村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然后改变农村的落后局面。他说如果他写的话,就这么写。这才是爱,爱不是你侬我侬,什么精神契合,爱是改变,是培育,也是付出。为什么作家没有这么写?因为他想不到。

我不评价这种观点的对错,其中可能不乏理想主义的成分,但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我的老师是一个行动者,同时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思路。

我还记得,高中读这本书,记得封面上,写著马云的推荐语,大概就是说自己最艰难的时候,《人生》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审美,都是由他人尤其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人背书的,会受他们很大影响,而缺乏独立思考。

对我自己而言,《人生》《平淡的世界》还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因为我并没有出身在城市,同样有进入城市后的自卑感,后来我发现,这种自卑感潜移默化,同样影响了我身边很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如今,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明白了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客观分析这些因素了。我不欣赏高加林对巧珍的抛弃,但是我认为正因如此,他写出的是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命运总会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生活的世界奋斗。」——《平凡的世界》

敬「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奋斗

无论是城市县城农村,是高加林巧珍黄亚萍。


不要轻易用对错来评判,没有经历别人的人生,不要轻易评判别人的选择!

正念

https://mp.weixin.qq.com/s/LmjUopRNAe3bXxoUXLqtjw


道德层面上肯定是不对的呀。

但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况且他们当时也没结婚,不算糟糠之妻,对于一个年轻又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高加林选择黄亚萍也谈不上精神契合吧,巧珍只是没文化,但品质很优秀,甚至更能体谅高加林的人生困境。所以高加林的选择更具有功利性,没有对错。只是他觉得对自己更有利,且只是在个人前途上。婚姻上的追求看不出来多大,他也爱巧珍,但更爱在个人工作上获得更大的回报。特定时代造就特定的人生选择!


谈不上对错,不同阶段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事件均有前因后果,很难说有没有对错,之前的因造成现在的果,现在的因造成以后的果。


佛曰:一饮一琢,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


什么叫糟糠之妻……只是高加林的欲望使然。很为巧珍惋惜,虽然打字不识,但心地善良,对爱情有著执著的追求,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菇凉可以这样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