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著沒事幹睡不著的時候想來想去,思考出了和決定論差不多的東西(百度後知道這個東西叫決定論),感覺以後的生活都是可以被預測的,有點難過。


在我看來決定論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物理世界的決定論;時空的決定論;意識的決定論。請允許我先簡單闡述這三個決定論的內容,然後分別提出我的否定觀點。

物理世界的決定論是基於經典物理世界的法則的。從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人類對物理世界的信息的掌握越來越全面,很容易產生一種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可計算的物理規則之上,只要我們能精確知道此時此刻的所有信息,就能計算出未來的形態這一決定論思想(雖然混沌理論中有講蝴蝶效應,但這裡討論的是初始條件沒有任何偏差的情況)。

時空的決定論是基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與其他物理量一樣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可塑性、可以被計算的存在。每個人的時間流逝的快慢都是不一樣的,位置(引力)與運動速度決定了你自己的時間。這意味著宇宙中不存在標準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當下,我的過去可能是你的未來,我的未來卻可能是你的過去。在這樣的時間觀下,所有人的時空都應該原本就是固定的,過去與未來是同等的概念,時間流逝只是大腦的幻想。

意識決定論則是對「自由意志」的否定。其中一類人主張我們的所有思想都是大腦在後臺運行的產物,在我們意識到自己作出任何決定之前其實大腦都已經幫我們決定好了;另一類人則認為每個人一生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由外部環境和他人所決定的,人格其實就是受到的外部影響的總和,同樣的事情在同樣的條件下即使發生無數次,你的選擇也不會有改變,意識根本沒有起到能動作用。

好了,看到這裡可能您可能對這個決定論的世界很失望(當然也可能很興奮)。接下來我將會一一對以上觀點提出質疑。可能即使這樣也無法真正推翻其中任何一條,因此我要做的只是在宇宙中尋找一些否定決定論的線索然後交給您,請您自己判斷這個世界是不是決定論的世界。

推翻物理世界決定論的線索我想很多人都能猜到: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的確定性相對,在量子世界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不確定性與概率。我們的世界在微觀下會變得十分陌生,我們無法準確知曉微觀粒子此時此刻的狀態,也無法預測其在下一時刻的位置,只能計算出它在某處出現的概率。請注意,這裡不是指我們的測量能力不足導致我們無法知曉,而是說準確知曉微觀粒子的狀態在法則上是不被允許的。我們的世界是基於不確定性和概率的,這是物理世界的本質。問題是,我們在宏觀世界中並沒有觀測到這種不確定性。這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當前在這一點上的爭論還很大,已經有許多理論分支試圖從個角度解釋從量子世界過渡至經典世界的原理。其中也不乏像多世界詮釋、導波理論這樣的想把量子力學也鎖定在決定論範圍內的熱門理論。因此,即使是量子世界也不一定能推翻決定論的統治。但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世界必須要建立在這種不確定性的基礎之上呢,量子力學難道不是為了打破決定論才被設置的法則嗎。從理論存在的「意義」來思考的話,我仍舊相信不確定性纔是世界的真實狀態。

時空決定論也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時間不能脫離空間單獨存在,時空的本質就是引力場,過去與未來是同等確定的。在這樣的框架下還有「不確定性」的空間嗎?這裡我想提出的概念是信息的不確定性,即:過去和未來的時空是確定的,但寫入時空的信息是不確定的,過去的信息甚至可以在未來才被寫入。事實上這仍然會牽涉到量子力學,如果時空真的是愛因斯坦所描述的具有實在性的可塑存在,那麼在微觀世界下,時空本身一樣也必須遵循量子世界的規則。在這裡,時空也不斷經歷著劇烈的漲落,時間會變得那樣的不確定,以至於過去和未來的順序也可能發生顛倒,因果論根本無法站住腳。在約翰·惠勒提出的量子延遲選擇實驗中,觀察者可以在事後選擇是否微觀粒子以決定微觀粒子在過去的路徑。對該實驗的其中之一解釋是,由於觀察者並沒有真正在過去實際觀察到粒子的路徑,所以過去的路徑的記錄是空白的。觀察者並沒有在未來改寫過去的路徑,而是在未來才寫入了過去的路徑信息。沒有被記錄的信息是沒有意義的,信息只有被主觀世界接收後才真正確定下來。該理論還可以發展成一個「參與性宇宙模型」:意識雖然是誕生於宇宙被創造之後,但是意識的觀測行為參與了宇宙創造的過程。因此宇宙本身是沒有確定答案的,我們觀察到的信息纔是真實。時空雖然早已確定下來,但怎樣寫入信息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相比前兩者,意識決定論是一個更為熱門的話題。先來看大腦先於意識決策的論調。已經有種種實驗表明,在我們自認為作出一個決定的前幾秒或者前幾分鐘,大腦已經替我們做好了選擇。事實上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我們經常低估了潛意識的作用,許多研究認為潛意識的任務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而確實在籌劃和決策上也起了關鍵作用。試想一下這些問題:「靈感」是從哪裡來的?你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否感覺內心深處還有一個你不熟悉的自己?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腦中的這個「無意識小人」以獲得突破口,但無論如何種種事實似乎已經在暗示「自我意志」並不存在,果真如此嗎?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只把顯意識當做「我」,但在我看來,「我」是由潛意識與顯意識共同構成的。我們雖然無法感到潛意識,但它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們不能說潛意識做的決定就不是「我」的決定。真實的情況應該是作出決定的確實是「我」,只是我無法知道(或者說不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樣作出的決定而已。不讓我們感覺到潛意識也許是大腦為了提高決策效率而進行的調整。因此,請不要將顯意識與潛意識(或者大腦)分開來看。意識不應該是脫離大腦的存在,將大腦與意識獨立來看待是典型的「二元論」。先不說二元論的不合理之處,即使二元論是正確的,那這更意味著意識(或靈魂)是不受大腦約束的絕對自由的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意識決定論一說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人格決定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的決策是由人格決定的,而每一刻的人格又是由他人和外部環境決定的,所以歸根結底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經驗。對一個十分熟悉的朋友,在他自己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卻可能根據他的性格提前知道他將作出的選擇,且往往都是正確的。這是一個很難反駁的觀點,即使你在這一刻下定決心做一些違反自己性格或脫離常軌的事情,那也是因為發生了什麼讓你作出這件事的外部原因,比如讀了這篇文章。我們有辦法打破這種束縛嗎?我認為很難,我必須承認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選擇,而人格又的確是受外部的影響而形成的(即使是遺傳的部分也決定於你的父母,而他們又決定於他們的父母)。但我還是想試著抵抗一下。首先,外部環境是不確定的。介於之前的討論,如果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是真實的,那麼你所遭遇到的外部環境肯定是具有隨機性的,這導致每時每刻你的人格也是不確定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你的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它依然可能受制於當時的人格。這裡我想問的是,在人格這個系統裏真的能夠推導出人所有的行為模式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我將拿出可能是最後的「殺手鐧」進行解釋——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早在1931年哥德爾就提出了不完備性定理,該定理主張任何一個邏輯自洽的數論形式系統,其系統內一定存在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命題。雖然讀起來很拗口,但卻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數學是有侷限的,存在著無法推導出的真理。那麼意識也是一樣的嗎,如果我們把人格也看成這樣一個形式化的系統,我們就無法從已知的人格推測出所有的意識行為。肯定會存在一些意識行為是無法從該系統直接得來或者解釋的。這部分的意識也許就是許多人追求的「真我」或者「無我」吧。

雖然我們並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但「不確定性原理」、「潛意識」、「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些法則與現象的存在難道不是在暗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一個喜愛決定論的宇宙嗎。我們有理由相信,宇宙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規所循的,但宇宙終究是保護不確定性、保護自由意志、保護真理的。


燃八成是燃不起來了,不過安安靜靜舒舒服服還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吧,並不可以被預測,雖然無法改變。

拉普拉斯大魔王:主觀能動性為什麼不存在?

zhuanlan.zhihu.com圖標拉普拉斯大魔王:一個決定論者的人生意義與道德觀?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信與不信又能如何呢?我相信這種問題人們都是兩難選擇的。就說中國人,就說命運吧,信又覺得似乎不是那麼回事,說不信吧,也同樣有許多的事情是說不清的。大概眼前的問題更是比如相信科學吧,科學也不爭氣,相尋條哲學的道路吧,除了一大堆的哲學史,真的很難找到什麼根據,宗教神佛又早己被無論是他們自己或還是社會的什麼原因吧,搞得更不帶那個勁。抽籤算卦的,經濟社會成為撈錢發家的行當不說,要麼就是什麼不是的一些們搞得個污煙障氣。孃的,能信誰呢?

只是我覺得吧,將這些與生活熱情聯繫不起來吧,有些東西那是天生的。壞了,又扯到決定論上了。但不過,天性就是天性,不宜亂聯繫,還真不是沒道理的。

神祕黑洞被當成垃圾場,幾十年後問題來了!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推崇馬克思主義

一方面承認有客觀決定因素存在

但同時不否定主觀能動性可以帶來進步提升

簡單說:

努力可能比不過有天賦的,

但絕對可以贏過不努力的。

之所以迷茫,

還是因為讀書太少、想的太多。

哪怕可以再多搜一下決定論的弊端,

或是再深入瞭解下其他的哲學視角。

單因為一個決定論就放棄努力,

自找煩躁不安…

此外:

人死是決定好的,但活著卻沒有!!


決定論的核心就是因果關係。世界被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決定,這些因果關係建立在客觀存在的物理規律之上,一切要發生的事情都註定發生。

但是必須明白,決定論下雖然你沒有自由意志,但你的想法依然可以成為事情發展的原因。你怎麼想,怎麼做就是在決定之後的因果鏈走向。你的意志與行為本身就是實現決定論的一環。

決定論下,人的意志並不是對未來發生的事情無能為力,反而有著清晰明確的影響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