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为自己不是戏文专业而担心,那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是影视相关专业入行也很难,并且理论知识对工作来说确实没有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是靠经验。

但是这并不代表专业素养不重要,您可以通过看书和搜集网路资料来弥补自己专业素养的不足。

在同等经验量的条件下,肯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更得青睐。总之,二者并不冲突,可以也应该兼顾。


如果你没啥关系,钻营能力和包装能力也不咋地,不是网红,那专业能力是你唯一能依仗的了。

无论干哪个行业,还是要重视专业能力吧,艺人的走红有可能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突出,但编剧这类职业,拼的真是专业。


是的。

专业训练很重要。

但是专业训练未必一定要在大专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

自己蛮干也是可以的。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有蛮干的选项,且基本都能走通。

但蛮干终究不是第一选项。也不是第二,也不是第三……只有一定要做且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蛮干才是对的。因为已经别无选择。


当厨师没必要一定要去新东方学。

但你要找厨师的工作,基本还是都会问你要厨师证或者你的学历。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当然可以,但你将来的职业生涯并不会顺畅,很多时候你会在行业的边缘徘徊,当枪手给大编剧写稿或者写几个短视频剧本。


蟹腰,握爪。

一、

我记得二年前跟一位同学讨论她的毕业短片设计时,每晚聊到半夜两三点,直到她所在的咖啡馆关门。那期间我们聊了大概三四个故事,基本上每次她有某个故事想法和表达,我们就针对想法把故事丰满、定结构和设计高潮戏主题场次。之所以前后聊了三四个,是因为她的选题被毙了那么多次,以至于导师毙来毙去把我毙得都没自信,虽然我觉得故事拍出来应该不差。聊最后一个故事时,一方面定选题的时间差不多到了,另一方面我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想法。

对于和科班学生的接触,我最大感触是她的自信和审美,对表达有清晰的认识。与之相反的,是许多对编剧有热情但缺乏抒发能力的同学。我并不清楚有多少影视专业类院校是」产学研「结合,但毫无疑问缺乏」产「会导致许多学生」出学校即失业「,尽管如此,但学校能教会审美和自信,这类内在精神层面的树立需要学校。故事最后,这位同学毕设短片拿了最高分。

二、

我认识一些很有意思的学生,比如有位学生本职工作是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书籍和作家签售会,还有疯狂执迷黑色幽默的男生,也有钟爱吸血鬼题材的女生。其中不乏网文作者想转编剧。他们都很有才华,但如若仔细观察行业,你会发现影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比非专业的求职入行的概率更高,尤其是一些大型文化企业,进入这类企业之后所见所学的也更为广阔和丰富。

从职业规划来讲,受过专业训练对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如果有机会去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也会产生更多认知。这种认知并非仅限于编剧层面的技巧学习,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更深刻感知。

三、

有些人认为编剧门槛低,但编剧学习至少一年才会初见成效,尤其是通过产出内容(以项目带)进行学习。人设、大纲和剧本可当成果,成果质量取决于编剧能力。

编剧能力的培养除了本身对故事原理和技巧的理解之外,还有原理之外的原理,比如视觉重心、观影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色彩搭配、信息传播原理和电影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自身对人、对社会、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以此形成对故事内容本身的评判,这些评判影响到编剧对物设计、情节和故事质量的选择。更不用说选择之后如何通过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达。

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往往没有客观的评价体系,但基本能判断编剧是入门还是精通,还是形成了艺术感觉。如果说这些都不需要时间和专业训练,那我敬你是个天才。有一年我去厦大看厦大和台湾的短片展,台湾学生的短片质量更深一筹,去年我去上戏看浸会大学的短片展,艺术水准已低于我的预期,但无论如何艺术感在学生身上还有浓浓的体现。大家可以关注」浸大影业「,他们招募演员时会贴出故事梗概,往年还有些我觉得不错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跟平时接触到的非专业的故事,你依然能感受到差别。

四、

我并不清楚题主提此问题的动机,但如果是考虑入行,个人建议还是要经过专业培训。


我觉得训练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天赋之上。如果没有天赋,受过专业训练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受过专业训练,不代表专业。


不断写并不断避免瞎写最重要


反问三连:

剧本与小说的区别在哪儿?

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别在哪儿?

艺术与现实区别在哪儿?

如果能搞清楚以上问题,受不受专业训练没啥区别,本质上,已经知道是什么怎么做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可能对所有人都造成过误解,「源于生活」 是取材自生活,要像的意思,「高于生活」 又是要不像的意思。看一部好电影都能感觉到这种「像」 又「不像」 的混合奇妙感。对普通人来说,像容易把握,不像就太难把握了,但是我们再这么理解下去就完全陷入误区了。

所有艺术都是本质上是生活,形式上高于生活。生活甚至历史中绝大多数事件都不足以构成艺术的形式。

这个话题不展开了,发现一万字也收不住。

回到问题,说点实用的,专业训练是什么?想开挖掘机要不要训练一下,掌握一些技巧,当然需要。专业训练确是存在的,就是把艺术从抽象的思想领域拉回到具体可见的具有操作性的技术中,技术是可以学习的,不是模糊的捉摸不定无定形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

文艺类作品都是在形式之下隐藏著技巧,这个技巧就是获得形式的途径。

编剧作为一个工种,特别是电影编剧电视剧编剧,它是不可能依靠灵感串起来来完成工作的,它需要的是一套有章可循的方法技巧。先把自己从编剧的神秘感中解放出来,去寻找切实可用的技术。

上述的形式与技巧,只能保证作品不出现大问题(这个已经很不容易) ,要想超越同类,在技巧与形式之中需要有别人替代不了的个人修为,比如价值判断,思想层次,哲学体系,要超越个人局限,地域局限,时代局限,思维局限。

以上略笼统,但实在不想展开,见谅。


不是更不更主要,而是必须,其它的反倒一点不重要。不过,似乎没有什么真正可以给你专业训练的成熟体系。


受过专业训练很重要,在跟其他编剧合作时更容易。

美国的编剧几乎都在两家培训机构培训过,所以多人合作很轻松,他们使用同样的编剧软体和工具。

问题是国内还没有专业编剧培训机构。戏文系也不教这个。戏文系教的东西客观的说几乎没用,不客气地说只是禁锢创造性的垃圾。但戏文系出来的编剧拥有非专业人士没有的丰富人脉,虽然未必有天赋和才华,底子其实是有的。

国内编剧想成功唯有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


专业训练的结果,顾名思义,就是系统的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并不是说去了某学院学了几年戏文,拿了个文凭就等于有过专业训练的结果。

如果基于这个前提探讨,那我觉得,这个专业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像没接受过训练的人一样动不动就给自己下定义说自己只适合写什么什么类型的鬼,或是上来就打听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擅长写个啥之类的傻问题。

这样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编剧真正的专业训练都训练个啥。更不敢想像训练完的结果是个啥。

这个就像是练搏击一样,一个好的搏击选手他们都很清楚自已出手的轻重,也知道自己往哪打、用什么样的力道,对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编剧训练也是如此,他们很清楚要给受众一个什么样的观影体验,要让他们在哪里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反应,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具体操作这些。

以上!

不重要,但日常要自己训练自己


我招编剧是看天赋 经验可以学 但想像力不行


如果是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编剧,再受专业培训,有用。

如果是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编剧,遇到了创作瓶颈,受专业培训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基础也没有经验,受专业培训跟不受专业培训,很有可能云里雾里,差别不大。

但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且渴望在这条路走下去,也正在走,受专业培训总归是好的。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来聊聊自己的想法。

1、无论如何,一些经典的剧作书,戏剧理论,故事原型都是要了解的,据我观察不少书本身是创意写作类专业的必读,从这个角度来说受过专业训练肯定是有益无害的。当然,这些书完全可以做到自学。

2、这行还是需要沟通交流的,对灵感对点子完全敝帚自珍,只会让你错误估计自己的水平。何况项目,入职机会,很多时候都是要靠互相帮衬,消息不灵通,很难走的很远。专业训练的好处是一个专业的人在毕业后,很多人仍会从事这一行,的确可以扩充人脉。

3、听说上学的时候也能产学结合的做一些项目?如果是的话,那倒是很好的。而且专业课必然有很多看片子分析的时间。拉片子,扒大纲,写剧本,其实才是真正能够增进水平的「基本功」,专业训练时期也许是难得有精力有时间心态平和做这些事的时候了,至少像我,现在天天写稿,其实增进基本功只能见缝插针了,而且还很累。

因为非科班,所以其实见识也就到此为止了,说多了就是对科班的无脑臆测。在我看来科班和非科班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很多不是科班的编剧都过的蛮好的,也能出优秀作品。科班带给你的更多是一个心无旁骛的环境,而非科班面临的竞争厮杀其实会更激烈一点,老话说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从这个角度看,能活下来的非科班,都有自己的三板斧。

无论是要不要科班,都要想明白自己的竞争力是什么,自己又要打算怎么发展,这不单单是个个人职业发展问题,也是最基础的商业问题,归根结底,编剧还是一个和商业资本密切关系的行业。


各位同行说的都很好。

我来补充一句:编剧虽难事,常眷有心人。


编剧是技术话儿,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和长期实践积累,成熟期至少要十年起。如果喜欢,可以从兼职编剧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刻意而为和无为而治


是必须,不是主要。靠感觉写作就像不学外科知识无法做手术一样,切开割掉缝合,就治愈了?


应该说重不重要吧……专业训练重要,但,天赋,灵气,努力,也很重要,还有机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