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為自己不是戲文專業而擔心,那大可不必,因為就算是影視相關專業入行也很難,並且理論知識對工作來說確實沒有特別特別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是靠經驗。

但是這並不代表專業素養不重要,您可以通過看書和搜集網路資料來彌補自己專業素養的不足。

在同等經驗量的條件下,肯定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更得青睞。總之,二者並不衝突,可以也應該兼顧。


如果你沒啥關係,鑽營能力和包裝能力也不咋地,不是網紅,那專業能力是你唯一能依仗的了。

無論干哪個行業,還是要重視專業能力吧,藝人的走紅有可能不是因為他們的專業能力突出,但編劇這類職業,拼的真是專業。


是的。

專業訓練很重要。

但是專業訓練未必一定要在大專院校的對口專業進行。

自己蠻幹也是可以的。

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有蠻幹的選項,且基本都能走通。

但蠻幹終究不是第一選項。也不是第二,也不是第三……只有一定要做且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蠻幹才是對的。因為已經別無選擇。


當廚師沒必要一定要去新東方學。

但你要找廚師的工作,基本還是都會問你要廚師證或者你的學歷。

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當然可以,但你將來的職業生涯並不會順暢,很多時候你會在行業的邊緣徘徊,當槍手給大編劇寫稿或者寫幾個短視頻劇本。


蟹腰,握爪。

一、

我記得二年前跟一位同學討論她的畢業短片設計時,每晚聊到半夜兩三點,直到她所在的咖啡館關門。那期間我們聊了大概三四個故事,基本上每次她有某個故事想法和表達,我們就針對想法把故事豐滿、定結構和設計高潮戲主題場次。之所以前後聊了三四個,是因為她的選題被斃了那麼多次,以至於導師斃來斃去把我斃得都沒自信,雖然我覺得故事拍出來應該不差。聊最後一個故事時,一方面定選題的時間差不多到了,另一方面我鼓勵她堅持自己的想法。

對於和科班學生的接觸,我最大感觸是她的自信和審美,對表達有清晰的認識。與之相反的,是許多對編劇有熱情但缺乏抒發能力的同學。我並不清楚有多少影視專業類院校是」產學研「結合,但毫無疑問缺乏」產「會導致許多學生」出學校即失業「,儘管如此,但學校能教會審美和自信,這類內在精神層面的樹立需要學校。故事最後,這位同學畢設短片拿了最高分。

二、

我認識一些很有意思的學生,比如有位學生本職工作是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書籍和作家簽售會,還有瘋狂執迷黑色幽默的男生,也有鍾愛吸血鬼題材的女生。其中不乏網文作者想轉編劇。他們都很有才華,但如若仔細觀察行業,你會發現影視專業研究生畢業後比非專業的求職入行的概率更高,尤其是一些大型文化企業,進入這類企業之後所見所學的也更為廣闊和豐富。

從職業規劃來講,受過專業訓練對職業生涯是有幫助的。如果有機會去國外進行交流和學習,也會產生更多認知。這種認知並非僅限於編劇層面的技巧學習,也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更深刻感知。

三、

有些人認為編劇門檻低,但編劇學習至少一年才會初見成效,尤其是通過產出內容(以項目帶)進行學習。人設、大綱和劇本可當成果,成果質量取決於編劇能力。

編劇能力的培養除了本身對故事原理和技巧的理解之外,還有原理之外的原理,比如視覺重心、觀影心理學、行為心理學、色彩搭配、信息傳播原理和電影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自身對人、對社會、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以此形成對故事內容本身的評判,這些評判影響到編劇對物設計、情節和故事質量的選擇。更不用說選擇之後如何通過文字清晰準確地表達。

對上述內容的學習往往沒有客觀的評價體系,但基本能判斷編劇是入門還是精通,還是形成了藝術感覺。如果說這些都不需要時間和專業訓練,那我敬你是個天才。有一年我去廈大看廈大和台灣的短片展,台灣學生的短片質量更深一籌,去年我去上戲看浸會大學的短片展,藝術水準已低於我的預期,但無論如何藝術感在學生身上還有濃濃的體現。大家可以關注」浸大影業「,他們招募演員時會貼出故事梗概,往年還有些我覺得不錯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跟平時接觸到的非專業的故事,你依然能感受到差別。

四、

我並不清楚題主提此問題的動機,但如果是考慮入行,個人建議還是要經過專業培訓。


我覺得訓練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天賦之上。如果沒有天賦,受過專業訓練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受過專業訓練,不代表專業。


不斷寫並不斷避免瞎寫最重要


反問三連:

劇本與小說的區別在哪兒?

小說與其他藝術形式區別在哪兒?

藝術與現實區別在哪兒?

如果能搞清楚以上問題,受不受專業訓練沒啥區別,本質上,已經知道是什麼怎麼做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句話可能對所有人都造成過誤解,「源於生活」 是取材自生活,要像的意思,「高於生活」 又是要不像的意思。看一部好電影都能感覺到這種「像」 又「不像」 的混合奇妙感。對普通人來說,像容易把握,不像就太難把握了,但是我們再這麼理解下去就完全陷入誤區了。

所有藝術都是本質上是生活,形式上高於生活。生活甚至歷史中絕大多數事件都不足以構成藝術的形式。

這個話題不展開了,發現一萬字也收不住。

回到問題,說點實用的,專業訓練是什麼?想開挖掘機要不要訓練一下,掌握一些技巧,當然需要。專業訓練確是存在的,就是把藝術從抽象的思想領域拉回到具體可見的具有操作性的技術中,技術是可以學習的,不是模糊的捉摸不定無定形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的。

文藝類作品都是在形式之下隱藏著技巧,這個技巧就是獲得形式的途徑。

編劇作為一個工種,特別是電影編劇電視劇編劇,它是不可能依靠靈感串起來來完成工作的,它需要的是一套有章可循的方法技巧。先把自己從編劇的神秘感中解放出來,去尋找切實可用的技術。

上述的形式與技巧,只能保證作品不出現大問題(這個已經很不容易) ,要想超越同類,在技巧與形式之中需要有別人替代不了的個人修為,比如價值判斷,思想層次,哲學體系,要超越個人局限,地域局限,時代局限,思維局限。

以上略籠統,但實在不想展開,見諒。


不是更不更主要,而是必須,其它的反倒一點不重要。不過,似乎沒有什麼真正可以給你專業訓練的成熟體系。


受過專業訓練很重要,在跟其他編劇合作時更容易。

美國的編劇幾乎都在兩家培訓機構培訓過,所以多人合作很輕鬆,他們使用同樣的編劇軟體和工具。

問題是國內還沒有專業編劇培訓機構。戲文系也不教這個。戲文系教的東西客觀的說幾乎沒用,不客氣地說只是禁錮創造性的垃圾。但戲文系出來的編劇擁有非專業人士沒有的豐富人脈,雖然未必有天賦和才華,底子其實是有的。

國內編劇想成功唯有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


專業訓練的結果,顧名思義,就是系統的掌握了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並不是說去了某學院學了幾年戲文,拿了個文憑就等於有過專業訓練的結果。

如果基於這個前提探討,那我覺得,這個專業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不像沒接受過訓練的人一樣動不動就給自己下定義說自己只適合寫什麼什麼類型的鬼,或是上來就打聽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擅長寫個啥之類的傻問題。

這樣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編劇真正的專業訓練都訓練個啥。更不敢想像訓練完的結果是個啥。

這個就像是練搏擊一樣,一個好的搏擊選手他們都很清楚自已出手的輕重,也知道自己往哪打、用什麼樣的力道,對方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

編劇訓練也是如此,他們很清楚要給受眾一個什麼樣的觀影體驗,要讓他們在哪裡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情緒、情感反應,以及自己應該如何具體操作這些。

以上!

不重要,但日常要自己訓練自己


我招編劇是看天賦 經驗可以學 但想像力不行


如果是有一定基礎和經驗的編劇,再受專業培訓,有用。

如果是有一定基礎和經驗的編劇,遇到了創作瓶頸,受專業培訓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沒有基礎也沒有經驗,受專業培訓跟不受專業培訓,很有可能雲里霧裡,差別不大。

但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且渴望在這條路走下去,也正在走,受專業培訓總歸是好的。


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來聊聊自己的想法。

1、無論如何,一些經典的劇作書,戲劇理論,故事原型都是要了解的,據我觀察不少書本身是創意寫作類專業的必讀,從這個角度來說受過專業訓練肯定是有益無害的。當然,這些書完全可以做到自學。

2、這行還是需要溝通交流的,對靈感對點子完全敝帚自珍,只會讓你錯誤估計自己的水平。何況項目,入職機會,很多時候都是要靠互相幫襯,消息不靈通,很難走的很遠。專業訓練的好處是一個專業的人在畢業後,很多人仍會從事這一行,的確可以擴充人脈。

3、聽說上學的時候也能產學結合的做一些項目?如果是的話,那倒是很好的。而且專業課必然有很多看片子分析的時間。拉片子,扒大綱,寫劇本,其實才是真正能夠增進水平的「基本功」,專業訓練時期也許是難得有精力有時間心態平和做這些事的時候了,至少像我,現在天天寫稿,其實增進基本功只能見縫插針了,而且還很累。

因為非科班,所以其實見識也就到此為止了,說多了就是對科班的無腦臆測。在我看來科班和非科班並沒有那麼明顯的界限,很多不是科班的編劇都過的蠻好的,也能出優秀作品。科班帶給你的更多是一個心無旁騖的環境,而非科班面臨的競爭廝殺其實會更激烈一點,老話說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從這個角度看,能活下來的非科班,都有自己的三板斧。

無論是要不要科班,都要想明白自己的競爭力是什麼,自己又要打算怎麼發展,這不單單是個個人職業發展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商業問題,歸根結底,編劇還是一個和商業資本密切關係的行業。


各位同行說的都很好。

我來補充一句:編劇雖難事,常眷有心人。


編劇是技術話兒,要經過專業的訓練和長期實踐積累,成熟期至少要十年起。如果喜歡,可以從兼職編劇做起,慢慢積累經驗。


刻意而為和無為而治


是必須,不是主要。靠感覺寫作就像不學外科知識無法做手術一樣,切開割掉縫合,就治癒了?


應該說重不重要吧……專業訓練重要,但,天賦,靈氣,努力,也很重要,還有機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