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可能和各位都不同。

我的意見是:直接西化。

《傷寒論》和後世的中醫書不同,是絕少談各種虛擬概念的。本質上來說,傷寒的內容就是

1,我看到病人是這個癥狀體徵

2,我用這個方法應對了(別管為什麼,可能是經驗,可能就是盲狙,也可能是參考了當時別的書仲景沒告訴你)

3,起反應了(有效,惡化,或者狀態改變)

如果西醫(尤其是炎症、免疫、發熱感染疾病、自免病等)基礎比較好的話,很多情況都是對應的起來的。

六經辨證的核心是邪正盛衰,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外在因素(一部分是微生物感染,也有單純的理化因素)和自身抗病因素(主要是免疫)的博弈過程。

當然。雖然說西化,中醫的本質還是不能變。主要就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傷寒論的方劑,放在現代醫學裡都是多方向起效的。這在我連花清瘟回答中,對於白虎湯的作用裏有解釋。所以哪怕解釋西化,想法西化,整體的觀察,整體的治療思路還是不能變的。

至於用易經去解釋傷寒,用內經去解釋傷寒,那都是文字家的把戲。也許可以方便理解,但是對臨牀有多大好處,難說。

最後,對於西醫中醫都不瞭解的新手,先囫圇滾一邊,至少對代表性方劑,六經主症及變化有一個印象。然後打西醫基礎。


不要強求理解,鎮定的多讀幾遍,避免為了所謂的理解而曲解,而胡亂生造理論......我覺得學中醫最好按照前沿科學家要求自己,也不要像俗人那樣追求心理習慣上的所謂理解,怎麼算理解?如何理解?有時候所謂理解就是陷於矇昧不能自拔而已,比如人人都能理解蘋果為什麼下落,就牛頓不能理解,於是......你要明白,中醫理論的概念的定義方法和通常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不是靠推導和確切定義來樹立,很多概念都是來自對眾多現象的某種共性的提煉,比如濕啊寒啊這些個概念,不要妄圖一句話概括他,用眾多例證,足夠多的例證,才能勾畫出這些概念的畫像,就是說本質上要把他們視為未知事物,儘可能的用例證逼近些個概念的本質,而不要試圖用單純地語意概念駕馭中醫概念的屬性。教材上的解釋是非常低劣的,千萬不要中這個的毒......一定要學通生理學,真正的理解也最終要歸結到生理學,但是生理學要更多的注意現代生理學的盲區和短板,因為正是在這些地方,潛藏著西醫不能瞭解,但是中醫卻相當程度掌握的原理.......對科學家而言,概念重在落實和細化,比如氣這個概念,那麼,氣(真氣、元氣、元炁、原氣、先天氣、精氣、宗氣、營氣、衛氣)作為一種物質/或者一種耗散結構/或者一種能量場/或者不管是什麼,它的物理屬性是如何?炁是否溶於水?溶於水的炁是否會散失於空氣,氣流會不會驅動(吹走)氣?肉體對氣是否有約束作用?筋膜是否對氣有約束封閉作用?氣在體表,在創口等是否散失,人體怎麼管控炁隨著皮膚呼吸的代謝?怎麼管控氣隨著肺呼吸和七竅的散失和代謝?炁有代謝,有轉化耗費,那麼人體是怎樣補充氣的散失,人體/脾胃將動植物食物中的氣轉化為自體的氣,那麼對於動植物的屍體(食物)來說,真氣、元氣、元炁、原氣、先天氣、精氣、宗氣、營氣、衛氣這些氣在食物中已經完全混雜,那麼,人體又是怎麼「分解」「萃取」「分類提取和使用」這些不同層面的氣的,不同層面的氣的能量如何?轉化關係如何,效能的區別怎樣的?寒熱等屬性的評判,獲取,轉化等等又是怎樣的?氣在經絡運行,經絡如何在物理上約束,驅動氣?筋膜怎麼約束驅動氣?皮膚怎麼約束驅動氣?經絡的電化學特性怎麼驅動炁?經絡的物理結構怎麼驅動炁?高能量和高度結構化的氣本身成為經絡的一部分基本構造,那麼結構化的氣如何驅動約束炁? 作為非固體物質,不同密度層面的氣如何互相分化?互相混合,互相驅動,互相約束,互相混合?經絡的雜耍是怎麼實現的?炁在經絡中的運行速度是怎樣的?哪些炁的循環附加在血液循環和其他體液循環上(溶於體液的部分)?哪些氣的循環附加在呼吸循環上?不同層次的氣怎麼轉化?等等等等,這些問題不是擡槓,落實這些問題是科學家的基本素養.....神奇的是這問題在內經中都有某種程度的涉及,雖然多數只能從片言隻語推導出來,而在其他經典之中,這些問題則根本沒有答案,所以內經正兒八經是科學書,不是文學書,所以看內經要以科學思維看而不是尋章摘句......如有具體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古人讀書,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五柳先生傳》裏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個是一字一叩首。兩種方式,沒有好壞,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這個問題同樣如此,兩種方法都很好,看自己更習慣哪一個。就我個人而言,生活中一般是五柳先生的方法,備課的時候雖然沒有到一字一叩首的程度,但也會去深究每個字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所以說結論很簡單:第一遍讀《傷寒》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兒了,具體的讀法則看個人的性格和習慣,沒有什麼多餘的意見可以給。

但是這個問題之所以被問出來,提問者之所以糾結讀書的方式,根本的原因在於想讀懂《傷寒論》卻無從下手。

關於這一點,我倒是有兩個小思維可以給:一個是探尋條文背後的氣機,一個是應象思維

探尋條文背後的氣機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時候會出現這個癥狀,為什麼採取這個處理措施?重點是:它們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

應象思維,類似於現在常說的「象思維」「取象比類」,取自《素問》第五篇的篇名《陰陽應象大論》,是格物致知功夫的體現。在《陰陽應象大論》中,「東方生風」那五段,就是典型的應象思維的體現。這五段將很多東西都明確了五方的屬性,讓我們在閱讀其他篇目的時候能夠有所聯想。

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我舉個例子。

《傷寒論》第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這裡的「針足陽明」,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針刺足陽明經。這裡其實就有很多問題:為什麼是針足陽明?針手陽明可不可以?針其他經脈可不可以?針足陽明經的什麼穴位?不針足陽明可不可以?

這些問題在我們理解這裡「針足陽明」的目的之後,就可以得到解答。

本來經過一個六經的輪迴之後,邪氣就該消弭了,結果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地恢復自己的元氣,亡羊補牢沒有補上,反而窟窿更大了,邪氣就有了往裡走的趨勢。這個時候再想亡羊補牢,就類似於《內經》說的「左持而御之」、類似於《金匱要略》開篇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得把裡面陽明的陣地穩固了。

而穩固陽明的方式,就是「針足陽明」,讓陽明氣足,邪氣就無法入內。所以我們一般扎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陽明經的合穴,屬北方,能夠發揮固攝的功能。

明白這個,我們就知道,這件事情的本質是讓陽明充實。那麼循著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接著想:喝熱粥可不可以?喝薑糖水可不可以?桂枝加葛根湯可不可以?葛根湯可不可以?

這些問題又涉及到後面12、14、31條的條文了,在這裡就不給答案了。

能把針足陽明和桂枝加葛根湯這些聯繫上,這就是應象思維。

知道的東西多,還能夠將它們統歸於陰陽五行六經的體系,能夠互相聯繫,這就是應象思維。

帶著這兩個思維,或許能夠有助於理解《傷寒論》以及其他經典。


先很題主說下歷史。

1,我們現在常見的《傷寒論》是宋本。也就是宋代林億[1]修訂的。並不是漢代張仲景寫的原本。是經過漢代王叔和遍次。宋代林億校正,明代趙開美復刻的。

總結下來就是,傷寒論(漢)張仲景,(晉)王叔和 撰次,(宋)林億 校正,(明)趙開美 復刻。

2,宋代林億修訂時,遇到的《傷寒論》竹簡的編繩已經被蟲蛀了,所以,林億得到的《傷寒論》就是錯簡的。(竹簡的順序是錯亂的)

3,林億校正《傷寒論》時,把錯亂的竹簡,根據自己(還有其他醫生)的經驗。進行了編排。並不是《傷寒論》的原文順序。而且,竹簡可能還有缺簡(缺某個簡,就缺一行字)和缺某個字(鼠咬了)的情況,所以,有些文字是林億他們已經根據上下文補全的

4,造成了,我們讀起來不通順,或者意思不連貫,所以,讀《傷寒論》需要前後互參、對照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遇到不懂的,可以先記下來,但是,還是建議多通讀幾遍,對全書有個印象。並且建議看看名家的注釋,因為我們遇到的難題,前人也遇到過,所以看注釋就可以學習前人的思想,比如現代人寫的,我推薦劉渡舟老先生[2]寫的。

最後一個建議.題主買書前,查一下書的作者.如果不是在一線臨牀醫生,沒有實際臨牀經驗人寫的書,就要慎重.

類似這種,鏈接竹簡的繩子斷了,造成竹簡順序錯亂,而且字跡也不完整
或者這種.

參考

[1]林億,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132005263fromTitle=

[2]劉渡舟,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360184fromTitle=


學習中醫,打好四個基礎:

邏輯

自然科學常識(包括西醫)

人文學科常識(邏輯另外專門列出)

中醫專業基礎課程融會貫通

然後確定學習理念:

道無鬼神:對不解的內容和所學的內容不盲目膜拜和厭棄

獨來獨往:獨立思考,堅持學習,高觀點和跳出本體系看問題

再就是學習路徑:

誦解別明彰:尊重一手材料,查找參考資料,辨析他人解說,形成自己觀點,將觀點實際說出來和用出來,然後反思改進。

可以對照著看看哪裡需要提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