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從進口成本來算的話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加上運營成本的話就要倒貼了。

假設貿易公司想搶佔市場份額,推行大力度的促銷,使的就是七傷拳,那麼這麼做的話未免有點害人害己,無論短線和長期策略都沒好處。

首先,在中國葡萄酒消費人羣太少,前幾年對葡萄酒高、大、上和養生的定位已經發生轉變,消費動機減少了。

再者,這種低價位的進口葡萄酒品質太差,即使吸引消費者購買都不能產生口碑效應,不但不會產生重複購買,而且對品牌產生極大傷害。

這種超低價銷售策略,在一直玩條碼戰的中國市場,會另到本來就價格是否虛高產生疑慮的消費者,坐實了葡萄酒高利潤的錯誤引導。

這些殺千刀的,自己不想混了也不要來砸別人飯碗啊,本來就弱勢的市場環境,這樣做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謝邀,葡萄酒專業,給你認真嚴肅回答一下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明確的是葡萄酒釀造過程中加不加水和葡萄酒的價格完全沒有關係

葡萄酒釀造過程中加水,無外乎就是葡萄過於成熟累計的糖分太高,需要加水稀釋。

如果不加水稀釋,酵母和糖分的反應會讓酒精度迅速升高,酒精度過高會破壞酒的結構,酒精也會殺死酵母,這樣本來要釀成幹紅,結果變成了甜紅,這是不能接受的。

同時這個加水稀釋的量也不會很多,我釀酒的時候15噸葡萄加了大概350L水把含糖量降下來了,當然具體加多少要詳細計算和測試。

所以加不加水和價格或者和成本和質量完全沒有關係。

哪怕是拉菲,拉圖這樣的酒莊,在糖分過高時也會加水來調節糖分。

就和你炒菜太淡放鹽一樣,是很正常的操作。

即使是茅臺,也是在蒸餾之後加水,調節到需要的度數,往外銷售。

接下來是你的後半句:要不然怎麼一瓶葡萄酒國產30元,進口可以99元6瓶,單買葡萄都買不下來。?

國產也有十幾塊錢一瓶的酒,你沒見過不代表沒有。

你買葡萄是因為葡萄是商品,有一層一層的成本,所以很貴。

在酒莊葡萄都是原料,沒有可比性。

如果你還不能理解,舉個例子:

電腦的cpu原料都是沙子,賣你手裡一片就得幾百上千。

同時呢,葡萄酒在國外本來就非常的便宜,一般都喝一歐元兩歐元的酒,十幾塊錢。3—5歐的酒已經是很好的了。

這部分的原因是,葡萄酒在國內屬於輕工業,在國外屬於農業,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人還有很大一部分覺得進口的就是要比國產的厲害,所以很多國產葡萄酒原地進口了,酒標都是英文,假裝自己進口99六瓶。

之後想到再補充。

以上


你說的價格能買到的葡萄酒啊,全都是假酒哈大哥!

真葡萄釀的酒是不兌水的大哥!


葡萄酒釀造過程需要水,這是釀造工藝中不可缺的。比如加入酵母菌,需要加水稀釋,在其他過程中也需要水的配合。

這是釀造過程中必須的,和直接往葡萄原漿裏摻水的概念不同。直接往葡萄原漿裏摻水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法律規定,有的是允許的,有的是不允許的。允許的,在法律上也有規定,配比是多少,不能超過這個配比,還有在什麼時間節點加入,都是有規定的,以此來確保葡萄酒的質量。

一瓶葡萄酒的最終市場銷售價格,不是簡單的加水或不加水決定的。違規往葡萄原漿里加水,那是犯法,一旦屬實,基本上就終身被踢出葡萄酒行業了。

一瓶葡萄酒的最終價格,是由葡萄本身的價格,釀造工藝及成本,品牌定位及成本,市場宣傳策略及成本,等多個因素的綜合體。南美的酒有低於1美金的,歐洲有第一位1歐元的,澳洲有2-3塊澳幣的,這些酒在這些國家基本都是大規模種植,加水灌溉,成批機器採摘,以不鏽鋼桶加入橡木粉的方式釀造的,再包裝貼牌專門出口海外市場,沒有任何品牌及市場投入,成本低也是正常的。

在全球整個葡萄酒行業,撐住整個框架的,並不是這些低廉的葡萄,大規模工業化釀造的產物。嘴巴是騙不了的,喝酒是一個感官自然漸進提升的過程,而且是自然不逆轉的過程。


說明不太瞭解葡萄酒這個行業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