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酒》有很多句歌詞都直直地戳進我心裡。就像那一句「我本桀驁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他成長於興盛,目睹過倒塌,經歷過沉默的撕裂與破滅,在休克療法經濟、顛沛流離、將何去何從的彷徨中擔負起整個國家,在我心裡看來是一種「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形象。我記得《沙海》原著里有這麼一段話,

「人的成長往往發生在不經意的時候,我並不願意變成現在這樣,但是,有的時候自己的決定還是會讓自己大吃一驚。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對我所應該面對的一切,而他們卻以最深的城府揣測我的一切。變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

從「盾與劍」的輕狂到現如今的獨擋一面,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看他樓塌了。

「全拿青春擲海去,只能聽個響,什麼英啊雄啊灰頭土臉脊背涼。」他清算寡頭,對外手段強硬,大概真像歌里唱的那樣,「滿身頑性嫌命長」吧。

「少年心性歲歲長,何必虛擲驚和慌,皆是我曾途徑路,不過兩鬢雪與霜。」承受失去,承受悲傷和離別,言辭溫和,適度的野心,容得起生命的不完美,也經得起世事的顛簸。記得上次看紀錄片有小夥伴評論說,有時候會覺得他很可憐,拚命拯救露西亞,拼盡一生維護,但一旦他離開了便似乎走向毀滅,不離開卻也無法使其向前,做不了醫生,做不了手術刀,只能做按住傷口的手,貌似可以改變,有權改變,但什麼也做不了。因為寡頭而失去自身的市場,外部又有滲透、隔離、邊緣化,單靠個人魅力已無法做出變革。其實每一個人,無論叱吒風雲還是默默無聞,無論光明偉岸還是飽受罵名,都只是時代和大眾的縮影。

某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告別政壇,將一個龐大、陳舊而深陷泥沼的國家交給他,一同收到的還有一隻簽署總統令的鋼筆和一句「珍惜露西亞」的囑託。

生有熱烈,藏與常俗,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靈魂如晦暗中斑斕卻映徹山河。


呃,感覺有點酸

為了方便把原文貼過來了

題主說歌是《讓酒》,我搜了一下

大概是這個

分享摩登兄弟劉宇寧的單曲《讓酒 (電視劇《沙海》插曲)》: http://music.163.com/song/1297742298/?userid=3337173016 (來自@網易雲音樂)

主還提到了《沙海》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盜墓筆記》的後續

背景說完了(這個背景就給我一種中二感)。

再說內容

首先,段落之間充滿割裂感,並不連貫,雖然有點文筆,但恐怕是即興寫的,並不流暢,文章的推進幾乎全靠歌詞,但如果不了解這首歌,根本不知道她在寫什麼,「自嗨」成分太重(而且她為了提高格調,該弄了大量的引用)。

尤其是最後兩段,簡直莫名其妙。

其次,大概是七百字的文章,她統共分了七段,我個人從閱讀上就感覺「累贅」,建議多用一些短句,然後把倒數第三段,文章的高潮捋順點,多切分幾次。

另外,能看出來這位「才女」文筆尚可,其他答主也有基本的認可,但我還是要說,太酸。

華麗的辭藻有不少,「一種「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將何去何從的彷徨中擔負起整個國家」,「沉默的撕裂與破滅」

但經不起太多推敲(對我來說,真是酸爆了)。

既然是初一的學生,難免中二,愛學「白落梅體」之類的語言倒也正常,但真正好的文字,還是要樸實。

但樸實不代表讓你可以降低文筆,比如余華,王小波,你可以將他們的語言理解為,真摯。

既然是《沙海》,那這篇文章大概就是觀後感讀後感之類的東西……既然是觀後感這樣的東西,就得有話說,有東西要表達,從這位「才女」的文章中,能看出來這是有話說的,但太「晦澀」,就是讓人感覺「空虛」,缺乏內在。

剩下的以後寫


這篇文章很好了,初中來說。最起碼言之有物。除了最後一段我都挺喜歡的(最後一段是湊的吧,,,邏輯全然無有)。

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段落里的邏輯問題和整篇的謀篇布局。

先說總的:這篇文章全靠歌詞來推進,所以我特意看了下《讓酒》歌詞,發現作者明明可以寫的更好,現在卻有些半成品的意思

作者好像是想寫普京從不羈少年到為了國家而戴上皇冠承載其重的變化吧。但是全文很大篇幅都是寫他當了總統之後怎樣怎樣,雖然是表達依舊少年桀驁,但你想想,是不是該來點他少年溫柔的描寫?但僅僅倒數第二段有點那意思,卻還有些突兀... ...

怎麼改呢?歌詞里有兩句話:「佔盡人間枯榮後,全數歸還流落身」和「此十年,彼十年,搏過命數已力竭,其實只想,再見一面」。這兩句話不是白送嗎?看我隨便寫寫嗷,不太好但是有借鑒意義。

「此十年,彼十年,搏過命數已力竭,其實只想,再見一面。」二十年前,他放下槍,戴上了這沉重斑駁的皇冠。矮小的身體里像是屠龍者棲居,二十年,他沒被皇冠壓倒,卻也沒讓皇冠重新光輝。他的露西亞啊,還是在那一片片的向日葵中沉睡。問他悔嗎?他可能會輕輕搖頭,看著伏爾加河上的粼粼波光,說:「為了她,我不悔。」夕陽下長長的影子,是他逝去的青春,而他的奮鬥也似是隨水南流。我不能說:為你不值。那樣他一定會旋一顆石子,淺笑一下後緩緩地說:「其實我只想再見她一面的。」然後趁我不注意抹掉眼角的晶瑩。我不想讓他流淚。

「佔盡人間枯榮後,全數歸還流落身。」再過十年他大概也能夠退隱了吧?那樣挺好的,在向日葵地里,握著槍向雲邊射擊的時候,他一定能看到他的露西亞。畢竟他就是因為露西亞才拿起的槍啊。

嗯哼???我寫偏了,算了,隨便看看吧,我其實是想說可以寫下追憶過去和想像將來的。。。

最後說段落里的邏輯關係,我只說第一段吧,時間不夠了。第一段以「我本桀驁少年臣,不信鬼神不信人」總領,但是後面卻寫的「挽狂瀾於即倒」......不應該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嗎?別人說不行,但我一定要去,為了露西亞。雖然看著差不多,但表達的真不一樣。

打字不易,請點贊鼓勵。謝謝。


說實話,太中二了。不過考慮到是初一的孩子,鼓勵還是值得鼓勵的,就是太中二了,果然人不中二枉少年嗎。。


看到這些文字不禁讓我想到我的初高中,那時候我也對文字有著執著和熱愛,正因如此,清華北大離我而去,浙大復旦對我視如不見,後悔嗎?

現在想想的確是有點,在相應的年紀沒有去做相應的事,結果卻是理所當然,自討苦吃罷了。

————

說這麼多也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著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能讓您悟到什麼東西那是極好的,若沒有就當做笑話也無妨。

最後祝學業有成,生活安康!


所以......

題主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我大致看來,應該是一篇感悟文(應該......恕我才疏學淺)

這位「才女」在聽了這首歌和看了歌詞後的有感而發,或許是將自我代入了裡面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心靈共鳴,亦或者是覺得這歌里藏的故事打動了她的心。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我從前幾段得出的結論便是「才女」對歌中的「他」而有感而發的感悟。對他看破塵世蒼茫的冷靜和桀驁風骨的吁嘆,以及字裡行間折射出的對這首歌的喜愛和讚美。

但是,轉折點出現了。

在第五段的時候,描述的角色就又不一樣了。我想問一句的是,前面還在說《讓酒》里褪去一身天真無邪的人到後來那個紀錄片里的人物有何關聯?如果想說因為紀錄片里的那人的經歷讓「我」不禁再次與那位曾經少年的小天真有了共鳴,為何感覺缺少了關聯語句或者詞語。甚至,在後面的語段中,逐漸偏離了航道。

歌詞引用加上自我感悟,稍加斟酌損益,修繕添補能夠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章。但是在說理的時候,主要人物一定不能丟。

如果,只是一味地詞藻堆砌和歌詞填充,會給人一種像是在歌的評論底下無病呻吟的感覺。

引用和舉例,虛實結合。好的栗子舉一舉,再加上以紀錄片等等人物的事件來襯托,再運用好文筆。這樣,在這種感悟文上,會有一定成型效果的。

謹以此為建議,文筆不錯,文章請再接再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