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這兩者是形聲字,不能用拆字法來理解意義。心旁表示的是這兩個字都有某義項是涉及心理的語義場。形旁只是用來提示,在先秦造字時當時有某個義項涉及某個語義場範圍,其中的那某個義項可能是當時的常用意義之一但不能說那是最初意義。在解釋古漢語的意義時,只能從用例里的出現場合和情緒情感色彩等來梳理分析出用法,而不能拆字。


念茲在茲為慈;念非在非為悲。

難受還拋不開,那不是悲么。


" 慈 " 本身就是 " 無嗔 ",作用是 " 與樂 "。

" 悲 " 本身是 " 不害 ",作用是 " 拔苦 "。

" 慈 " 是相對 " 實法 ",有自 " 種子 "。

" 悲 " 是 " 假法 ",是 " 慈 " 的特別作用,相當孟子於的 " 不忍人之心 "。


我看到這兩個字時的第一感覺:

「悲」是個哭臉,而且有幾道眼淚被哭皺的臉引得亂流

「慈」就感覺是個腮幫子有點富態的、滿臉皺紋圓弧狀彎起的老人臉。

心就是表達和人心理狀態有關的東西。

啊我愛漢字,很多漢字看起來都是臉。英語看起來是五彩斑斕的斷肢拼湊起的蛇(這不是學不好英語的借口!打手手)


牽強答一波。

慈悲,拆開來是「茲心」和「非心」,茲或作「此」的意思。所以,慈悲的意思解釋為「此心非本心」或許更合理。

可能有人會說,《三字經》不是寫了「人之初性本善」么?呃,在人類智慧尚未開化,與蛇蟲虎豹玩物競天擇的時候,哪來的性本善?


慈悲:於三時中,願請諸佛菩薩加持一切父母脫離諸苦,得遇佛法修持,脫離輪迴諸苦


我個人認為,你這樣糾結字面意思是偏離了。

最早的佛經都是梵文,是古代中國大德高僧翻譯成中文的,還是翻譯成古漢語。大德高僧也只能根據不同的語言去尋找一個意思接近的詞語來代表那個意思。到了現代,因為我們用的白話文,對古漢語的理解又有偏差,這就造成光去理解字面意思是偏離的。

建議你去看看那些佛修行的故事,還有佛經,那裡面有佛講的法,自己去理解慈悲是什麼。


要有責任心,做到不容易。空調製冷制熱,畢竟還是同一個空調。


看到慈悲兩個自己第一反應,是楚慈

啊,我的楚慈小天使,媽媽愛你。

應該向楚慈一樣,無論遇到了什麼都堅持本心,不會變得黑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