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啥中國古代藩王的封地一直都在中原這個基本盤,為啥不分封到漠北、東北這些地區呢,永遠都是分封在中原不膩嗎


我們一般把這種叫流放


韓王朱松表示喵喵喵?

皇爺爸爸都準備把我扔到開原去了,再往外,難道我到斡朵裏的老林子去和女真人玩耍?

要知道,洪武后期三萬衛內遷,就放在開原衛,這裡是地地道道的遼北前線,日常和從北側入寇的蒙古人打生打死,和東面的女真人相愛相殺。

當然了,到最後韓王也沒有真的去開原就藩,明初的遼東形勢很糟糕,元朝在遼東的統治崩潰之後,遼東女真各部割據自雄,桀驁兇悍,蒙古人時不時地從遼北突入,威脅整個遼東都司,鴨綠江對岸的高麗人也蠢蠢欲動。開原實在是太危險了。

但是遼王朱植是真的在廣寧就藩的,而且明確記載其人熟悉軍旅,屢立戰功。

……

有一說一,明朝初年,由於我大元前無古人的民政建設成就,山西北部的代郡之地、河北北部和秦隴關中根本就是遍地莽榛,農民估計還沒有老虎多,妥妥的都是邊境地區好吧。

九大塞王當中遼王、寧王、谷王、代王、慶王、肅王這六位都是頂在最一線直接面對蒙古諸部和女真、西番鐵蹄的,其中有不少人的王府甚至紮在內長城外。

而三位老大哥,秦王、晉王、燕王,分別駐節北平、太原和西安,負責為六位弟弟提供後援,每人負責倆。後來兩位更小的弟弟韓王朱松和岷王朱楩也都是駐節在邊塞。

即便是內地的諸王也時不時地奉詔出塞,到邊境要地練兵屯田,比如齊王周王,都幹過這活兒。

老朱是真的把自己兒子頂在戰爭第一線的狠人,老朱家的二代們妥妥的武德爆表。


@風大 可稍息否 說的是很對,但是太複雜了。

有秦以來,分封的目的就不是開疆拓土,而是分蛋糕,皇子、貴族集團之間分利益而不是拓展國家利益。

周代及以前,分封是上古時期的氏族政治殘留,所以要「分封」,既封也建,當時封建的本質是貴族頭銜,有了頭銜就有封地,對外徵戰(包括但不限於向蠻族方向拓展和向小國下手),拓展出來的土地都是你家的(其實就是整個氏族的),是整個中原文化圈拓展生存空間的手段。

有秦之後,家天下,大一統,氏族政治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天子就不僅是「天下共主」,而是實質上的天下之主,天下所有的資源都是天子的,通過官僚體系進行管理,根本不需要分封異姓諸侯王來拓展/管理疆域,這已經是官僚體系的事情了。

這種情況下,分封本質上是一種利益的賜予,而不是權力的讓度,你把宗室貴族和皇子封到鳥不拉屎的地方,這叫啥利益啊?是指望餓死他麼?

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啊。


在朱元璋的藩王政策中,並不是所有王都在中原的

除了秦、晉、燕這幾個實力藩王作為內地出征塞北的發起點之外,朱元璋還在他們的外圍設置了一圈邊防塞王,目的一是加強對這幾個地區邊境衛所的控制,增強防禦的重視程度,二是為後面進一步擴張做必要的基礎準備(置塞王,設立藩府,以藩府為基礎開發邊境)

這幾個藩王分別是:在廣寧(東北)的遼王,在大寧(內蒙)的寧王,在宣府的谷王,在甘州(甘肅張掖)的肅王,在寧夏的慶王和甘肅(珉縣)的珉王

以上這幾個王裏很多的封地在宋朝都算是宋朝的境外了。

很可惜朱允炆和朱棣這兩個人完全不理解朱元璋的政策用心,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皇位,所以全面廢除了朱元璋的藩王政策,保留了其缺點,最後把藩王當豬養,宗室成為了國家的拖累而不是貢獻。反倒是不會威脅皇位的靖江王(廣西)和沐英家(雲南)實現了朱元璋的次級理想狀態。


朱元璋把兒子朱權封為寧王,封地就在內蒙靠近東北那旮旯。

然後朱棣「靖難」用了點計謀,寧王手下包括朵顏三衛的大軍沒少給朱棣幫忙。

等永樂坐了天下了一看——兄弟你帶著兵待在內蒙那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你說我怎麼睡得著覺嘛,趕緊到南昌來咱哥倆好好親近親近。

其他皇帝的想法應該差不多吧,把個藩王封那麼遠,「藩王」變「反王」了怎麼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