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自認為有一點自己的思考,雖然不成體系,但視角比較特殊,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感。

大多數回答,我猜啊,大多數都會從消費者,勞動者,工廠主這三個視角做回答。我就從工廠的直接客戶,一個品牌商,一個小甲方的視角來談談吧。

我是一個自我僱傭者,自己設計產品,然後委託代工廠們生產,這裡是廣義上的代工廠,其實泛指幾乎所有工廠,僅僅不包括那些只給自己公司品牌生產產品的工廠。

產能過剩,其實換個角度看,也可以是產能紅利。何為紅利?對誰而言?

參考我們很討厭的一個說法「人口紅利」。低技能勞動人口多,供應多,而供需決定價格,所以勞動者之間有互相殺價的趨勢時,宏觀上就顯得人力成本較為便宜,這個紅利是針對資本家,企業主來說的。

那產能紅利呢?其實就是,同質化的低端,中端,甚至高端製造業供需失衡後的表現。供應太多,客戶需求太少。這樣工廠們為了爭取客戶而互相殺價,在成本價附近,微利或者微虧的價格接單。這個紅利是針對甲方而言。比如富士康和昌碩互相爆產能,搶蘋果的訂單,他們就是蘋果的紅利。

其實很多純消費者(不直接參与工業體系)可能有所不知,工廠虧錢接單,是很常見的,比如,很多工廠的固定開支非常剛性,無柔性操作空間,不接單,房租人力貸款利息凈虧損10萬,接某個訂單,就只虧1萬。理性的工廠主,如果沒有其他訂單可選,接這種凈虧損訂單是很正常的。畢竟,虧的更少了,且工廠在工人眼裡,如火如荼的在忙,比無所事事的工廠士氣高到不知道哪去了,工廠主也可以用其他收益,或者歷史資本積累,來熬過虧損期,熬死了同行,就有可能再次盈利。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假定一個虧錢生產的工廠,他們的工人在法定工作時間內,都在做讓工廠,工廠主虧錢的訂單。那麼此時如果工廠主,銷售部門,再接一個微虧(當工廠只做這個訂單時的微虧)的訂單,就有可能盈利了,因為邊際成本就很低了。

夜間加班,產能提高50%,而工廠的房租卻不會因此漲價,所以這是一個數學問題。

也是一個典型的內卷現象。工廠主之間的博弈,類似於囚徒困境,指望同行減產,扭轉供過於求是不可能的,自己視野下的最優決策,就是自己加大產能提高市場佔有率,拿出早年積累的資本來維持運轉,最後希望熬死部分同行,扭轉供需失衡的現象。

而早年人口紅利的時代,很多工廠主體會過了賺快錢的滋味,並且有一定的資本積累,有的還有買房投資,所以這個熬死同行的過程會非常漫長,甚至可以預見的未來,都不可能大規模結束。

工廠主做什麼可以跳出內卷呢?差異化競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做自己的品牌不要幫人代工?

其實這些辦法,大多數工廠主都能想到,他們之中的不少人,也願意嘗試。做同樣的嘗試,所以依然保持動態的同質化,比如一個地區同時湧現很多工廠自有品牌的產品,結果就是在分銷和零售渠道繼續殺價,虧損的可能更多。因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擅長生產的,不擅長產品設計或者產品銷售,品牌營銷也幾乎只等於絲印一個logo,在嘗試這些方法的過程中,短期看不到盈利的可能,還喪失了很多老客戶(工廠做自己的品牌,就是和自己的客戶,從上下游變成了競爭對手),甚至巨額虧損倒閉。最後這些折騰倒閉的工廠,讓剩下的不折騰的工廠得利,因為附近少了一個鈑金廠,你的鈑金廠就會突然面對更多的客戶群,有更多議價空間。看著競爭對手摺騰倒閉的,自己躺著得利,剩下的工廠就更加不敢嘗試改變了。

有什麼辦法改變?我也有自己的一點思考,但是這個話題就大了,以後有機會再聊吧:)


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都不給你

嚴重產能過剩?那就是嚴重供大於求,物價極低了,那你每月的薪水夠你天天有用不完的工業品,想吃啥就吃啥嗎?感情只要不吃就不餓了?什麼邏輯!屁的產能過剩,明明就是資本攫取了大部分利益,導致底層無力消費,導致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


這個問題還是蠻牛逼的 但是其實分析一下 還有有說的東西 以下個人想法

第一個是外部訂單

顯然 產能過剩只是國內自己的消費市場 但是可以開闊到外部市場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至於為什麼要加班 很簡單 因為要和人口密集型 勞動力價格要素低的市場比

比如越南那種工廠 如果勞動力要素價格過高 這訂單就丟掉了 這樣就會引發大量人口失業的問題

為了大量人口不失業 只能先這麼將就著 對比失業來說 加班肯定比失業好吧?

第二個 也是目前很多人抱怨的 服務業的加班問題

這個其實和工 農業有些不同

簡單說 就是這個行業 沒有產能過剩也沒有資源上的成本消耗

你看看程序員加班 除了費點電 還有啥資源上的消耗嘛?

沒有的 但是工業加班 是要消耗原材料的

這裡就很有意思了 因為不需要消耗原材料 因此產出是很抽象的 因此 各行各業可以無限內卷

舉個例子 街邊理髮店 一開始大家都是10點到22點營業 一周休一天 因為有競爭 到最後演化為247 不間斷營業

有產出過剩嗎? 其實是有的 但是方便了客戶啊

你再看看你手機上的app 是不是越來越大了 越來越臃腫了 ?

裡面添加了許許多多你這輩子都不會用到的功能 而且還是無數程序員加班加點搞出來的

這些功能雖然你用不到 但是如果有人用到 就可以增加用戶黏性

無數個這樣的小功能不斷的累計 就有可能把同類app擠下去

但是能夠活下來的app畢竟只是少數

因此就會有了 雖然我不斷的加班 但是只是加了個寂寞的情況

從整個行業的產出比來說 是的 這非常的浪費人力資源

大量的人力被無端的消耗掉 成為頂尖那一小撮的犧牲品

比如直播和電商行業 哪怕減少70%以上的從業人口 依舊可以滿足14億的消費市場 即使加上海外市場

如果想要大家不加班 955甚至954 這其實可以做到的 只要大家團結一下 堅決抵制 從我做起 加班就抗議 打仲裁啊 市場自然能變良性

當然 如果你說團結不了 要想著上面下來給你宏觀調控

那其實 就算 就算上面想要解決這個事情 這個事情吧 也太小了點

上面最近忙著搞扶貧呢 搞外部突破 搞某島問題呢 就你這個加班問題 你又沒少塊肉 是吧

在等10年吧 搞不好20年


我的理解是,產能轉型太難了。而且我們現在不能隨意傾銷了。所以陷入了惡性競爭。但是加班這個事有一部分也是管理水平不高的結果。

首先產能轉型太難了,舉個例子:上學十幾年,學會了寫代碼,結果你告訴我代碼可以自動生成不需要低級程序員了?再比如,工廠里幹了十年,眼瞅著步入中年,你告訴我機器人要替代我了?所以去產能的過程一定是,對社會來說有必要,具體對個人極度痛苦。再加上新技術成熟的很慢,產能轉型是很慢的。

傾銷產能現在也很難了,舉個例子,剛發生的海外封禁中國app. 要知道國內互聯網企業出海是很正常的,或者說唯一的出路了。先是印度後是美國,我們的產品無法輸出了,這很難受的。回顧其他國家搞傾銷,曾經的戰爭,近一些時候的」自由貿易「的旗子,在我理解里本質都是為了輸出本國商品。你看大街上合資車進口車那麼多,國產車少的可憐,我覺得就是海外產能對我們擠壓的結果。然後你想扶植本國產業,人家就說你」貿易保護「,違反」自由貿易「等等這些。說白了都是為了掙你的錢,沒那麼多公平正義。

國富論裡面談的分工那一套,並不能一概套用在所有條件下。最簡單的,美國英國也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都是混合經濟。這個話是我聽陳平(好像是他)說的並且覺得很有道理。英國的NHS,美國現在的行政令打壓抖音,政府出錢撐波音,美聯儲掏錢買股票,我可不覺得這稱得上市場。

可以爭取一下加班費,我覺得這個還是很實而且相對現實的。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但是看了一下目前為止並沒有很專業的回答。我也來談一點自己的見解。最理想的回答是健全的知識體系和完備的邏輯框架。我用一點邏輯來談談。

首先說一個觀點,那就是人所能獲得的資源就是個大餅,我把它簡單的分為物質和服務,我認為餅的大小是相對不變的,儘管現代社會人感覺獲得的物資和服務更多,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並沒有比較優勢,而對於人類本性來說並不是追求什麼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了誰還會賣力得為別人提供服務呢。追求的是比較優勢,古語說不患寡而患不均。

下面步入正題談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部分實際上是屬於少數人(資本家)的,對於加班的大部分人來說,這個過剩的產能並不會白送給加班的大部分人,但是因為過剩的產能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擁有的其實是相對更少的資源,那麼為了獲得比較優勢就得更努力的去工作,以獲得相對更多的資源。同時資本家手上過剩的產能對他來說是不能轉換成硬通貨(貨幣),實現有效利用和轉換,也就成為相對沒有價值的部分,為了這個沒價值的部分資本家還得給工人發工資(硬通貨),資本家的財富就會形成事實上的縮水,那麼資本家就會想辦法縮減成本,或者提高競爭力,縮減成本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加班了。對於工人來說的直接體現就是加班工作以獲得相對其它企業的比較優勢。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養魚的人倉庫有很多飼料,但撒飼料的時候那些魚兒也要搶破頭,因為給你的實際上並不多啊,尤其是魚價崩了的時候飼料價格比魚還貴,想想你作為養魚的人還願意浪費飼料嗎,擠破頭吃得更少長得更膘的魚不是才相對更有價值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