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網路信息量巨大的時代,我們還會因為什麼去買雜誌?


報紙可以退休了,但雜誌還有生命力。只是我想,大概是因為這個時代的節奏太快,雜誌的投資人們太過於追求商業價值,雜誌的從業者們似乎就迷失了方向。緊張,彷徨,不安,焦慮,各種的負能量集合在一起,怎麼辦?明年的廣告主們還投不投?這麼高成本的製作還值不值?郵局沒人訂了報刊亭沒人買了送客戶閱讀也被扔在角落裡了。轉型做電子雜誌?沒錢沒投放也就沒人看。做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看的人再多也沒人會付費,還得等著廣告主們施捨一些費用。算了算了,能做一天算一天吧。。。。。。

但是真的,雜誌真的就沒得看了嗎?沒價值了嗎?沒前途了嗎?

我覺得未必。雜誌的核心是內容的深度和專業眼光。這個不能丟。這個也是雜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面對互聯網的衝擊,雜誌也必須轉型。轉型到雜誌本身不在需要付費,而是通過多重渠道的組合,尋求新的盈利模式。

還有,無論如何一定要留住人。有人才有優質的內容。而現在國內媒體從業者的普遍現狀是,待遇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使得一批又一批人來了走,少數留下來有經驗的,平心而論,他們的收入真的主要源於工資獎金?

想法很多。有點亂。
紙媒帶給人的感覺是電子屏所無法企及的真實。

謝邀。


很不幸,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

Tamedia——推送通知真的有效:一項研究發現,58%的受訪者會從推送通知打開新聞APP。瑞士媒體集團Tamedia,每天中午都會向讀者發推送通知,提醒讀者閱讀新內容。他們發現,如果沒有發推送通知,新聞的閱讀量就會直線下降。如果發布的內容閱讀率低?不妨試一試推送通知吧。

《經濟學人》——讓年輕人參與進來:去年,《經濟學人》面向16歲到25歲的讀者舉辦了一次徵文比賽,該活動不但吸引了年輕讀者的關注,這些年輕讀者還為其提供了大量優質的UGC內容:共收到來自60多個國家的1500多篇文章。正如《經濟學人》的高級編輯尼斯·庫克爾所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是認真的、重要的思想家。」未來,平臺對年輕用戶的搶奪將更加激烈。

德外5號:媒體如何讓數字收入max?衛報、經濟學人、晚郵報這樣做|德外視窗?

zhuanlan.zhihu.com圖標發佈於 2019-08-1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95279527聽說過互聯網金融嗎?請市場部自己完成作業


請市場部自己完成作業
首先是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有些人已經接受了電子雜誌,有些人卻依舊熱愛紙質閱讀。其次,雜誌有很多類型,不同類型的雜誌有其各自的出版風格,比如具有很多圖片類的,電子化閱讀設備並不能很好地展現這些圖片;比如專業性比較強的政治經濟類雜誌,它們有其相對固定的讀者羣,這些人仍會支持紙質閱讀。然後就是閱讀體驗,廣告投入方面的細節問題。儘管傳統雜誌日漸沒落,不少已經停刊,但是這絕不意味著電子閱讀能夠完全代替紙質閱讀,即使是雜誌這樣的快速閱讀品。除非有一天我們的閱讀習慣完全改變,那個時候或許這些紙質的出版物只能當作收藏品了,不過目前為止大家還沒有這麼悲觀~
有準確性 有內涵 不單單是視覺享受 還能有保存價值


有很多文章還是隻能在雜誌上找到的


除了視覺,還有觸覺、嗅覺、聽覺。
沒有那些排版凌亂的廣告和亂七八糟的相關閱讀的鏈接不知道算不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