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麼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或社會性病態,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這是一種患病率比較高的人格障礙,患病率在發達的國家為4.3-9.4%,我國台灣地區為0.3% 。

Howard:什麼是反社會人格障礙,如何測試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

1. 具有高度攻擊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顧名思義,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範。他們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情緒不穩定,易怒,易焦躁。同時此類人沒有基本的羞愧感,對做錯的事情不懂得反思,吃一塹不懂得長一智,以至於他們做事容易魯莽,不負責任。毫不顧忌他人的安危,在傷害或者虐待他人或者其他動物後,不會悔恨。

人格障礙篩查測試 PDQ-4+ - 在線工具網 - 工作生活好幫手?

www.zxgj.cn圖標

2. 行為無計劃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非常容易衝動。他們的行為常常受偶然動機,情緒變化或者性格本能所驅使,缺乏一定的計劃性。這和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查有很大關係,面對一些挫折,他們缺乏基本的承受能力,容易變得衝動和焦躁,明顯不關心自己的行為。

Howard:人格障礙在線測試,人格障礙篩查和判斷 PDQ-4+?

zhuanlan.zhihu.com圖標

3. 缺乏共情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以一種漠視或侵犯他人權利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人當作「物品」。為了自身利益而去欺詐,操縱他人,而毫不顧忌他人感受。即便傷害到了他人,也不會有愧疚感,心中沒有社會 規則和道德意識。


謝邀。首先,先談談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判斷標準,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標準,下面這些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徵,人們只需展示出下列特徵中的三種,即可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

· 違反法律,縱使他們未被發現或逃脫了懲罰。

?欺騙,他們要麼反覆說謊,使用化名,要麼為了個人利益和享受(例如,性、感情、金錢或權力)而設置騙局。

?衝動。

?易怒或好勇鬥狠,經常參與打架鬥毆。

?不顧及他人的安全,有的時候,對自己的安全也不管不顧的。

?一直不負責任,比如,在能找到工作時還經常處於失業狀態,不承擔自己的經濟責任。

?不知悔改,對傷害、欺騙、虐待他人或盜竊別人的東西無愧疚感,或為此找借口。他們沒有負罪感。

第二,談談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典型行為:

具有中度或重度反社會行為模式的人冷血無情、不辨是非,任憑衝動行事,不在乎他們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毀滅性後果。他們沒有悔意,不關心他人。他們的字典中沒有「良知」兩個字。

但是,他們一般看起來十分正常,而且,在許多方面,他們是正常的。請記住,即使是最恐怖的反社會者,在生活中的諸多領域也是和常人無異的,有時候還非常善良慷慨。當你試圖搞清楚為什麼他們給你造成那麼多的痛苦時,這種似是而非的矛盾經常讓你迷惑。

(這裡使用代詞「他」,因為絕大多數反社會者是男性。)

?他會展示出社會強烈譴責的表現或行為,例如:直接違法的行為,比如,偷盜。偷盜行為可以是比較隱蔽的,詐騙或從系統中偷偷弄錢;或者更明顯些,武裝搶劫或盜用公款。

?習慣性地對許多人撒謊。

?在「體制」內作弊,採用不那麼明顯違法但可以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方式,例如,在面試中偽造履歷,利用熟人把某人沒有優先入學資格的孩子弄進大學,偽造簽名或備忘錄。

?欺騙並陰險地利用自己的伴侶。

?連續的出軌、不忠。

?人身攻擊,這可以從欺凌恐嚇延伸至嚴重的身體傷害或虐殺(不過,只有一些,不是全部反社會者都崇尚暴力或是虐待狂)。

?犧牲他人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無情地利用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他極少表示出同情。同情即是承認和關心他人的權利與感受。他將受害者「非人格化」,不把他們當作人,無法真實地感受到對方的痛苦和關愛。

他沒多少良知,道德標準不高。用缺乏道德觀念來形容他們最貼切。

?他習慣於怪罪別人,而不是承擔責任。在被抓住時,他譴責抓住他的人。(「你對我這麼不信任,還指望我能做什麼?」)

?他控制不住衝動,從不對自己說「不」,無論這將導致誰最終被欺騙、傷害或利用。

?他喜歡「懸崖邊的」生活,在生活中習慣於尋找刺激。與其他追求「轟動效果」的人(比如說,探險家、冒險家或企業家)不同,他的刺激快感中常常包括一些反社會行為的因素和對他人的掠奪與利用。

?他不是瘋子。他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備受社會譴責,但還是選擇去做。讓普通人最難以接受的是,那些犯下可怕罪行,掠奪盤剝的人神智非常清醒。如果反社會者心理上有問題,我們絕大多數人會覺得好受些,因為不然的話,我們就不得不接受,對某些人來說,這種恐怖的威脅性反社會行為模式是「正常的」。

?通常暴躁易怒,在受到挫折時,他們習慣於發脾氣。

?許多人曾描述過那些重度反社會者讓人不安的「凝視」。這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恐嚇,他眼神中流露出自信與自得,或者敵意與蔑視。

最後談談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反社會傾向」的產生是因為基因還是環境原因尚無定論。不過,最可信的解釋是:反社會行為是遺傳、成長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一兩個可辨識的生理因素。

在這些人得到公司、家庭和同事庇護的地方,或在容忍腐敗和殘忍行為的環境中,已經浮現出的反社會傾向更有可能轉化為實際行動。他們越容易逃脫,越有可能繼續自己的行為。


關於反社會人格障礙,本人了解不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指正。

反社會人格障礙屬於B群人格障礙類別(即特徵為戲劇性,情緒性和不穩定性)同屬B群人格障礙範圍的還有邊緣型人格障礙與表演型人格障礙等。

對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個人建議大家參照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即dsm—5。這本手冊相較於目前中國或者聯合國所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書來說是比較全面和先進的。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成因,曾在世界範圍內有過激烈爭論,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答案,但學者大多支持遺傳理論,即所謂天生犯罪人論。關於此類理論,最早由犯罪心理學生物學派鼻祖龍勃羅梭提出,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犯罪是由於其遺傳或存有犯罪基因(xyy)以及生理結構的特性或者是一種返祖現象。雖然說天生犯罪人論在現在看來存在片面性,但是對於研究反社會人格障礙群體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要說明的是,雖然反社會人格障礙與天生犯罪人論緊密相連,但並不代表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就一定會成為犯罪人,雖然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表明其犯罪的可能性要大於常人,但決定一個人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對於後天培養與社會環境必須要納入考慮範圍。如果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群體在早期教育與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在後天的積極社會環境的作用下,其健康的自我意識得以形成和發展,自我調控能力穩步向前,能夠以滿足社會規範的方式合理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犯罪對於他們來說難如登天。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定比例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都難逃犯罪之路。其心理原因,大致在於在反社會人格障礙這一土壤的栽培下,由於缺少對症下藥的心理治療,加之社會的消極因素影響,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群體在產生使自己焦慮,憤怒,嫉妒等不良情緒時往往更傾向於採取極端的宣洩方式,他們在宣洩情感時多半表現為自私自利,不知道同情他人,缺乏道德感……而這些不良情緒的長期累積最終形成的情緒障礙,往往會促使他們抑制不住內心產生的犯罪慾望,甚至在犯罪中找到快感,從而形成癮結心態,促使犯罪動機不斷惡化,犯罪意志更加堅定,犯罪手法越發殘忍,其性質往往從簡單的盜竊衍生為強姦殺人,在殺戮慾望的形成與固定下發展為連環殺人犯。


反社會人格沒有內疚感和羞恥感。


我接觸過這種人。個人感覺,他不擅長控制情緒,但一直在努力剋制自己,也沒故意傷害別人。頂多顯得刻薄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