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童年如果都放在一起比較,好像就和那星空一樣形形色色:有耀眼,有暗淡無光,也有甚者是轉瞬即逝...

個人感覺:不一定說童年過得溫馨,未來ta的孩子就一定是幸福。但童年經歷了太多冷暖艱苦的人,以後其孩子總是更可能被"特別"對待:

——將自己的不幸發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也遭受自己的不幸;

——將自己以前沒得到的,極力要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這樣的孩子是會更幸福的。與此同時,彷彿這麼做就能以此來安慰過去時候,那幼小孤獨的自己(emm...Tony Stark就好像是這樣的人)。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的想法。

當然我更相信,在幸福中滋潤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其下一代也極大可能是很陽光的,我也希望每個小孩子都快快樂樂地長大。


我的童年其實蠻慘的,留守兒童,家庭貧困,長輩重病,重男輕女,中途差點輟學,從無零錢。

新衣服什麼的別想了,小學開始就自己照顧自己。

唯一慶幸的是,我還算想得開,沒有抑鬱什麼的。

做了父母以後,我性格慢慢柔和了許多,我知道自己童年過得不好,也無法理解那些童年幸福的人為什麼那麼幸福,所以我看書,看很多書,慢慢知道父母應該怎麼做才對。

我爸媽那套做錯了就罵,罵完了就打的套路,我努力地剋制,不用到孩子身上。

給她快樂的童年,為了她放棄高薪工作,留在她身邊,只因為我受夠了一年見父母一面的回憶,給她買保險,買新裙子,辦很多遊樂卡,有時間就帶她到處玩,家裡玩具買了很多,努力賺錢給她各種快樂的生活。

有時候情緒控制不住,還是會打會罵,但過後就會反思,會跟她約法三章,有什麼事情,會尊重她的看法,買衣服鞋子會讓她自己挑,她很想要的東西,哪怕很貴,在不超出我接受範圍內,我都會力所能及地滿足她,但也不會溺愛。

給她報課外班,因為小時候我想學畫畫,爸媽拒絕了,其實我畫畫挺好的,當時沒學過畫畫,得了縣一等獎,後來老師見我也一直嘆可惜。而現在我的孩子想學跳舞就給她報了,她說想學琴,目前還在裝修房子,沒時間學,等明年有時間的話會考慮一下,她現在還小,也還不急。

雖然我做得不夠好,但至少,我相信,我比我爸媽做得好。


逆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受到許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貧窮、父母一方缺失、有身體/精神上的疾病,或是死亡,這些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非常具備傷害性的。如果未來她/他成為父母后,具備非常強的反思力,進行一些反思性的思考,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有哪些不好的影響,從而減少或避免這些方面對自己孩子的影響,那自己的孩子就會成長得更健康。


這取決於他有沒有和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不好完成和解。

參加過一些吐露真言的線下活動,發現原來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不好的記憶。

每個人都以為父母在自己的童年給自己留下了陰影,現在自己境況中不好的那些部分都和原生家庭有關。

說來奇怪,當每個人都把自己埋藏最深的那個故事攤出來,講述者潸然淚下、傾聽者泣不成聲。哭著說著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哭著笑著與「這輩子都不會原諒」的誓言和解。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每個人哭著聽著,

聽到了自己不是一個人,原以為只有自己經歷過的不幸遭遇,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

(活動進行前,我們就彼此承諾保密「當天聽到的一切,不會再有別人知道」,在此我只能說我的感受,還請理解~;~)

完成和解的人,未來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

答案當然是平常心啊,他會認為他的孩子和他一樣,會完成和解,會彼此理解,吵吵鬧鬧也是愛。

沒有和解的人,未來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

答案不唯一也唯一——會用他覺得對孩子好的方式。

可能會對孩子溺愛,儘可能避免自己的不幸復現在孩子身上;也可能會對孩子嚴厲,以最高的標準要求孩子實現。

和孩子一有矛盾,就生怕這是塊陰影,讓孩子一生如自己這般不幸福的陰影,一吵一鬧都是傷害。

真的一定會極端嗎?

當然,畢竟有股勁擰著呢,使勁的分寸總得大一些,你同意嗎?

我是哇媽,我有孩子之後,才和自己童年生活和解,我知道和解前後對待孩子,自己有哪些變化。如果需要可以把我當樹洞,講講你埋藏的故事,講出來會好受些,你的孩子也會得到滋養。

關注 @哇媽育兒經 ,更多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心路歷程,講給你聽,等你喲。


謝邀!

雖然我不了解生活不好的標準是啥樣,但是我個人覺得,對待孩子跟自己生活沒啥關係,主要的還是看自己用什麼樣的感情對待孩子!

你愛她們,那就會全心全意地付出與珍惜;你不愛甚至是把孩子當作負擔,那就會把自己內心的傷痛轉嫁給孩子,變成了發泄!

還有,我個人覺得吧,既然自己已經童年不幸了,有了孩子之後,那為什麼不能好好去愛孩子,讓孩子去體會自己未曾擁有過的幸福和快樂不好嘛?看著孩子高興,陪著孩子感動,我相信也會映射到自己的內心去療愈孤寂受傷的那顆脆弱的心靈!去愛吧,我相信您定不負此!


加油,希望有助於您!


會有影響。


加倍苛責或加倍疼愛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童年生活會如何影響你的育兒觀。那麼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童年生活對你有哪些影響,細分來說就是童年生活不好對你有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會對你的育兒觀念有哪些影響?

童年生活不好,又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或者綜合的。物質生活不好,你感受到了或者沒有感受到。精神生活就是缺少陪伴或者關愛,不被理解,生活中有很多困惑無法得到答案,有很多情緒無法排解,嚴重一點的就是會造成的一些心理創傷。

答案其實也不確定,因為這個答案也有兩種情況,如果對自己的成長認可,並認為是童年的部分因素造就的那就是你讓你的孩子重複你的歷史。還有一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自己遭遇的都避免讓自己的孩子去遭遇一遍。

不過我覺得如果題主意識到自己童年生活不好,那應該是後一種,會很好的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一旦任何一種對孩子不好的因素出現,就會感同身受,並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童年生活不好的會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的童年!這個概率大一點

————————

上面是今天去幼兒園接孩子的路上打的字,我覺得這個回答遠遠不夠,因為我覺得這問題可以算是對自己成長的反思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育兒理念。這個時候你會看清楚很多東西,思考環境對人認知的影響,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對童年時候的很多曾經讓你覺得痛苦的事,長大後重新去審視的時候,或者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或理解或釋懷或淡然了。然後開始更包容,也更會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育兒書籍和育兒公眾號們有很多,但真正為自己所用且不累的育兒理念和方式肯定是結合自身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成長環境來做的,並不是多少本書或者多少人的說法和看法塑造人的整個育兒過程的。

我和我老公有時候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分歧,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很生氣覺得無法溝通,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要用我的方式教育,然後我想到,難道我真的對嗎,難道我老公說的不對嗎?為什麼我們會出現如此大的分歧。比如兩三歲的時候,在給孩子買玩具車的事情上,我覺得不能有求必應,因為這樣會造成孩子覺得只要我想要的我都能得到的錯誤認知。我老公不一樣,他覺得孩子現在喜歡這個,他就是喜歡,而且我們能負擔得起,為什麼不滿足他而讓他小小的年紀就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呢。然後有一次我老公說,我小時候什麼都沒有,想要的東西父母都不讓買,你知道多難受嗎?我才想起,老公的童年物質是很匱乏的,而且老公家的環境比較艱苦,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有差別的,我家在小時候雖然不算富有,但在小夥伴里算是生活比較好的一類。我突然理解老公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車的做法了,老公說,沒準他的這一興趣愛好能讓他一輩子都找到樂趣呢,或者以後還能研究出個什麼來呢。雖然我也想到做什麼事不能毫無節制的都滿足,但我也不在買玩具車的事情上強硬拒絕或僵持下去。我覺得我不僅僅是保護孩子的快樂,還保護著老公的童年因為窮造成的缺憾給他帶來的隱隱的痛吧,就像一個回答里說的,還保護著我老公的童年願望。

當我開始關注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之後,我和我老公的關係變得和諧很多了,因為我理解了人的局限性。我們的伴侶或者真的不可能做到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我們或者也無法是他理想中的樣子。如果都認清這一點之後,我們才會把事情分主次,把人的優缺點排列分主次,然後願意更好的去理解和包容對方,做到更理性更平心靜氣的去看待矛盾,然後用更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我們會理解對方,不是他不想做好,是他沒有條件成長成你認為最好的那個樣子。這是他的能力問題,而這個能力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不是他主觀意識里想要這樣的,他的成長環境無法給他形成這樣的認知,所以很多時候他不是故意的。理解了這一層,就像找到癥結一樣,懂得怎麼入手去經營兩人的關係了。

這裡說著好像偏題了,但,這恰恰是對孩子好最重要的一環啊,那就是父母和諧的關係,和諧的家庭環境,一定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和諧的家庭環境,會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第一需要的情感歸宿。和諧的家庭關係,也教會孩子最基本的與人相處的模式,這對他以後在生活中的社交溝通影響極大。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里出來的孩子,他對家庭關係是認可的,那麼未來他的家庭大概率也是和諧的。

(有時間的時候繼續寫下來,分享也是反思和總結自己)


如果你童年不幸,就要檢討,你父母的所作所為,可你的心裡感受,避免在教導孩子過程中,重蹈覆轍。

既然自己都吃過一次苦,就不要,這樣的苦,延續到孩子身上。

剛剛出生到八歲之前的孩子,喜歡與父母互動,依賴父母,這個時候,可以陪它們玩,並教導他們,如何與別人相處,制定規則,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已經培養她喜歡的一兩樣興趣,並堅持下來。

八歲到十三歲,有了自己的空間,不喜歡大人過多干涉,如果他們需要大人的幫助,並求助大人,大人不懂,可以搜資料和詢問別人,如何幫助孩子解開問題,或者輔助他,他能解決就鼓勵他,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務,培養實踐與動手能力。

也就是說,他能做就做,不能做在幫助,千萬不要讓孩子習慣的依賴父母,或習慣性的無助,這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十三到十八,是孩子最不喜嘮叨,或者孤僻,愛玩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嘮叨,要學會慢慢放手,孩子這個時候,喜歡裝酷,什麼都喜歡自己解決,但又想父母幫他,會隱晦的表達,父母千萬不要不耐煩,就像聊家常話,把孩子都事情解決。

想要幫助到孩子成長,父母必須要學習,只有自己能以智慧,喚醒孩子思考,孩子才會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