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傳記里寫到。當拿破崙擴張衝出了「天然疆界」以後,不少大臣和新貴名流就勸他收手。但是拿破崙不聽,繼續大肆擴張,最後終於失敗。

問一下,拿破崙大肆擴張,是由於情勢所迫,以攻為守呢?還是天性好戰,肆意妄為呢?


拿破崙的主要敵人還是英國人,他的這幾次對外作戰,實際上都是跟英國有關係的,1806年以前拿破崙可以說沒有主動攻擊過任何一個歐洲豪強,不管是1796年還是1800年亦或是1805年,都是面對主動來襲的敵軍採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所以真正意義上拿破崙的大敵人是英國,萬惡之源可以從1802年的一場政治鬥爭說起。

在1802年《亞眠條約》之後,英國政府發現在議和時,忽略了就恢復兩國之間貿易關係取得書面保證;而第一執政也許是受到雅各賓派的保護貿易主義理論的影響,也許是企圖對英國施加壓力以索取更多的讓步,因而決定最大限度地限制對英貿易。

這種做法完全是對英國一國的歧視,因為拿破崙在與俄國,葡萄牙和土耳其締結條約時,都爭取到加上使法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立即得到促進的條款。不久,英國政府就向法國提出抗議說∶"英國商品與工業品輸入法國遭到了嚴格的禁止,英國船隻進人法國港口也受到極為苛刻的限制";但是,抗議儘管是抗議了,英國還是看到∶伯明翰的五金器皿和庫存日多的棉,毛織品都不能向法國及其附屬國,以及剛剛交還法國的殖民地出口,這使英國威到屈辱。

英國拒絕驅逐波旁王族出境,使拿破崙更堅持這種禁止對英貿易的政策。他不接受英國的如下解釋,即英國並不正式承認波旁王族的地位,若把他們驅逐出境,則不能不損害英國款待、庇護之權。他還憤怒地抗議在倫敦出版的法國流亡者刊物對他所作的人身攻擊。其中攻擊最刻毒的是佩爾蒂埃的報紙《集納報》,它已經受到英國政府的斥責。

1802年英國發表了一篇法國公文,證明法國承認∶它在歐洲每取得一個重要進展,英國就有權要求一定的補償。並且暗示∶既然皮埃蒙特和巴馬如今已被秉拜,英國就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了。對法軍繼續佔領荷蘭並人侵瑞士,惠特沃思應既有分寸而又堅決地提出抗議,但應留有迴旋餘地。至於馬爾他,他也應同樣慎重行事。既然俄國和普魯士迄今仍然拒絕保證讓馬爾他實行獨立的計劃,英國軍隊顯然還不能撤出馬爾他。

說白了,英國不願意放棄歐洲老大的位置,哪怕是和拿破崙並列為老大都可以,但是拿破崙絕不妥協,老大位置只能留下一個來,後面的1805年三反就是英國牽頭,挑唆奧地利和沙俄參戰,然後普魯士完了沒參加上,這也造成了普魯士和沙俄的四反,第四次反法同盟就是第三次的延續,再往後的第五次是英國登錄作戰以後,挑唆奧地利背後夾擊拿破崙。

而拿破崙打這個也好,打那個也好,基本上都是為了打垮英國,畢竟這傢伙一直挑唆其他國家合力圍攻自己,1812年征討沙俄也不是要滅掉亞歷山大一世,而是希望其重新加入大陸封鎖令,繼續對英國進行經濟上的封鎖,至於說1808年打西班牙,這個確實是膨脹了,也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既有情勢所迫,也有性情使然。

情勢所迫是必然的,拿破崙自霧月政變掌權開始,面對的就是全歐洲的敵意,稍有一點變化的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中,歐洲諸國針對的是法國以及革命政府,在之後逐漸轉變成針對拿破崙以及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敵意。但是不管怎樣,歐洲諸國,尤其是英國對法國的敵意是一直存在的。完全可以說的就是英國亡法之心不死。而法國同反法同盟中的各國簽下的一系列合約,都不是真正的為了和平,比如亞眠條約,英法都需要一點時間來處理自己後院里的問題,而且即便是合約成了之後,也沒有真的遵守合約,而拿破崙跟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簽訂的一系列合約,基本上都是立足於戰,逼迫對手簽下的城下之盟。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說的:A bad peace is worse than war. 其實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種合約下的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是不可能有什麼真心的。但是,也許這種情況也無法避免,因為在英國的不斷挑唆下,歐洲大陸諸國是不可能放下和法國的矛盾,放任法國自由發展。

雖然外在環境如此,但是拿破崙本人的履歷也對他的對外方針有極大的影響。第一次反法同盟中,拿破崙接手的義大利軍團,那簡直就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爛攤子。但是拿破崙整頓之後的軍隊三戰三勝,逼迫撒丁退出反法同盟,逼迫奧地利簽下坎波福爾米奧條約,是實打實的立足於戰的成果。而且還是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完成的。而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也是先抑後揚反敗為勝。我們是絕對不能低估軍事冒險獲得勝利之後對人心態造成的影響的,連續的軍事冒險勝利之後,他就會繼續的進行軍事冒險。一方面是他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先前的軍事冒險也給他帶來的巨大的收益,讓人認為不服就打,打到你服為止就是最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拿破崙對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條約,從來都沒有什麼寬和可言,每一次合約其實都是仇恨的種子。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節點就是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後,拿破崙對於在觀望的普魯士非常的嚴苛,某種意義上,直接把普魯士激怒引發了耶拿戰役和奧爾斯塔特戰役,雖然普魯士慘敗,但是這也間接的引發了普魯士內部的改革,讓普魯士成為大敵。拿破崙的帝國在這種模式下,就必須要進行不斷的軍事冒險,以戰養戰,因為能得罪的基本上都得罪了,這麼做的風險就是如果一直能贏,國家就能長存,一旦輸了,就是一瀉千里。而在歷史上,一直進行軍事賭博,然後一直都能取勝的,僅僅有亞歷山大大帝一個人,皮洛士可能算半個,畢竟在他被老太婆用磚頭砸暈之前,他也沒有遭受過決定性的失敗。


讓自己的兄弟擔任西班牙國王、荷蘭國王以及威斯特伐利亞國王,讓親家擔任那不勒斯國王,我想拿破崙的野心早已超過了希特勒。他心中最大的並不是法蘭西,而是波拿巴家族。


這個問題就要看拿破崙的基本盤是什麼

其實無論是拿破崙,還是他的侄子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問題

即是軍官階層(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民階層)與貴族的矛盾

帝國需要不斷的擴張,軍官(平民)階層需要一個晉陞之路

司湯達作為親身參與了拿破崙戰爭的人,他有一句話說得好

那個平民男兒三十而立就可以在戰爭中平步青雲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再也回不來了(拿破崙失敗,路易王朝復辟之後)

拿破崙靠著軍隊起家,不會不明白他手下的將軍們想要什麼

而貴族們呢?用書本上的話就是投機者

以塔列朗為代表的這一群人,要的是革命儘快平息,回到路易十四那個時候

貴族是貴族,平民是平民

他們嘴上說得好聽,實則全是私利

他們倒是看得清,法國不能無休止的擴張下去

拿破崙再厲害,也終究無法逆天

一個新興的政權想要在歐陸這個泥潭永遠的充當王者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拿破崙已經被綁在了戰爭的枷鎖上

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退出的

只要一場失敗,他的一切就化為虛無

他只能不停的勝利,勝利,再勝利

後來他的侄子也是一樣

他還沒有做好與普魯士戰爭的準備

但是在巴黎以及軍官們的慫恿下被迫開戰,最終一敗塗地,走上了跟他叔叔一樣的命運


英國這個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因為英國的均勢外交政策,強大的法國在被削弱之前,永遠是大英帝國的敵人。你就是不想當英國敵人都不行。

不過拿破崙入侵西班牙是最大敗筆。

既有形勢,也有性格。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在1804年創作了一部《英雄交響曲》,最初他想將該作品獻給拿破崙·波拿巴。貝多芬敬佩法國革命的理想,以及為他們實現的拿破崙,但是當拿破崙在1804年5月在法國加冕稱帝時,他憤怒的撕碎了樂譜,之後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並改題為獻給其贊助人洛布科維茨親王。

拿破崙被稱為歐洲傳奇人物,他代表了歐洲的一個時代。他的半生都在戰爭中度過,戎馬生涯造就了他的輝煌,也成了他的埋葬場。

《拿破崙傳》以其生花之筆,將這個時代的神韻、將拿破崙的人格魅力和文治武功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讀者面前。

艾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 1881-1948)是國際知名的德國作家,尤以膾炙人口的名人傳記而享譽國際文壇。其中譯成英文的就有《拿破崙傳》,《俾斯麥傳》,《林肯傳》,《興登堡傳》,《克里奧帕特拉傳》,《羅斯福傳》等;另有《三人肖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貝多芬傳》與《奧塞羅傳》等。

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去看看拿破崙的傳奇一生。

第一:桀驁不遜、求知上進的少年時代。

拿破崙出生於義大利科西嘉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因為科西嘉被法國佔領,其父成為為法國國王賣命的官員,家裡兄妹6人,拿破崙經常和哥哥約瑟夫打架,用他自己的話說:「什麼我都不在乎,我喜歡爭吵、打架,我誰都不怕,見了什麼人我不是打就是抓,誰都怕我,最倒霉是我的哥哥約瑟夫,我打他、咬他,他還因此挨罵,因為在他還驚魂未定時我已經向母親告狀了,我這樣耍花招也的確佔到了便宜」。

在學校受同學欺負時他也同樣用打的手段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拿破崙只是一個好鬥的武夫,後面也就不會在歷史中有他什麼事了,這位少年不僅好鬥,會用權術,而且還求知上進,在法國的軍校期間,別人都去參加酒會、喝酒、聊天,只有他在瘋狂的閱讀各種書籍,研究世界各地的地形、世界各國的歷史、研究炮兵的歷史和原理等等,這些都為他以後征戰各國打下了基礎。

第二:走向歐洲的舞台,建立帝國。

1793年的土倫之戰讓拿破崙脫穎而出,成為法國之星;在皮埃蒙特之戰中,面對軍隊無糧挨餓受凍的境地,仍能從容應對,帶著士兵走出困境,轉而攻打義大利北部的富庶之地,成為整個歐洲的傳奇。

亞歷山大和凱撒是拿破崙崇拜的對象,所以,他征戰的步伐是不會停止的。1798年,拿破崙征服佔領埃及,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執政官,他勤奮而又不追求奢華,能專註工作18個小時,尊重人才和科學家,頒布聞名於世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成為歐洲法典的典範。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他總能運用獨特的軍事才能化險為夷並取得勝利。

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他擊敗了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並把這些國家交個自己的兄妹統治,然而他的野心並不止統治歐洲,他想像亞歷山大和凱撒一樣,通過征戰建立一個偉大的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第三:拿破崙人生的滑鐵盧。

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征戰,這位受法國人愛戴的皇帝受到了國內和歐洲被壓榨的各國反抗,士兵的反戰情緒高漲,第六次反法同盟的集結,國內元帥和親人的背叛讓這位軍事天才在萊比錫戰役之中慘敗,之後,拿破崙被迫宣布退位,並被送往厄爾巴島,成為只有幾千居民、最小領地的統治者。不過,僅僅13個月,拿破崙捲土重來,靠著一個個演說,帶著效忠者集結兵力,再次回到法國稱帝,然而這次只是拿破崙輝煌人生歷程的一次迴光返照,第七次反法同盟共70萬大軍向法國進軍,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法蘭西第二帝國僅僅維持了101天,稱為百日王朝,拿破崙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遠離了他奮戰了23年的歐洲大陸,6年後,與世長辭,這部偉大的傳奇就此收尾。

「一個人憑藉自信和勇氣、激情和想像、勤奮與意志,究竟能達到怎樣的高度?」拿破崙給除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拿破崙的成功是來自於內心的力量,他自信、堅韌的性格、他有明確的目標和強烈的慾望,他想用戰爭滿足自己成為凱撒一樣的人物,最終,他成於戰爭也敗於戰爭。

用書中的原話來結尾:「晚上,他曾統治過的歐洲已經消失在視野之外。遠處只有漆黑的海水和遼闊的海洋,那是他從未統治過的世界。如同當初出征埃及一樣,他站在船頭,既沒有回頭也沒有向前張望,他仰頭注視天上的星辰,他正在尋找那個屬於他的星座。」一部偉大的傳奇就要結束了。

《拿破崙傳》是拿破崙的經典傳記之一,讀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刻苦發奮的拿破崙,看到了他在戰場上的躊躇滿志,也看到了他的焦慮絕望以及少有的舐犢情深,更看到了他的黯然收場的結局。他總與人周旋,內心卻總是孤寂,靠著野心和幻想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也成就了我們後人窺探的慾望。

S


先說答案。兩方面都有。

再說分析。我們看一個略有相似的另一個故事。

曹操。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面臨的問題是。南下。當時曹操陣營里同意南下的不是少數。是基本沒有。也就是說,曹操在所有人反對的情況下南下,結果輸得一塌糊塗。

曹操為什麼南下?因為要統一全國,這是比較高尚的理由。也是必須的理由,做事情一定要有高尚的理由。

也有私心,南下萬一成功了,全國一統誰功勞最大?他自己。那時候可不是荀彧一死能夠阻止的了,換句話說,任何人統一了全國,都不可能只做一個人臣吧?

反過頭來說拿破崙。怎麼樣?情況有相似吧?

當然了,也有幾個明顯的不同。首先,拿破崙已經是皇帝。也就是說,他不需要用更大的功勞來篡位(也可以說是稱帝)。第二,當時歐洲的局勢遠比三國曹操統一北方後複雜。

有人問我,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想說的是,雖然情況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大義上說,把民主自由博愛的新思想推往全歐洲,是法國當仁不讓的。(不信?不信看看現在美國)

私心上說,拿破崙這類人,最注重的是什麼?功業。

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歷史上誰高度統一過歐洲?一個都沒有,拿破崙想不想?他死了這麼多年了,沒人能問。但我個人認為,他是想的。到了拿皇那個位置,那個功業,那個名望,已經不是一日三餐吃飽吃好能說明白的。

當然,最現實的因素是,大家不服。

曹操的三國時代,孫權劉備不服,尤其劉備,衣帶詔的參與者,天天喊著滅漢賊,不打,怎麼睡得安穩?

拿皇也一樣,雖然打的列強滿地找牙,但是人都是記仇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團滅人家,怎麼團滅?不停的推。你我常人都能理解的東西,拿皇怎麼可能不理解?

至於說西班牙,那也說得通,攻城略地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底牌。謀劃是一方面,成功總要看天意。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反法同盟先動的手。都大革命時代了,封建法理不管用啦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鋼鐵洪流,投送。

騎虎難下。

這是我看到這個問題後,浮現出的三個意向。

強弩之末是本質,鋼鐵洪流是大家的情緒,騎虎難下是政治決策的最終走向。

從a到b我不知道,從b(萊茵聯邦等)到c(征俄)還是有案例的。

拿破崙有萊茵聯邦/西班牙等眾多傀儡國。

德國有法國的維希偽政權。

日本有偽滿洲國。

這個案例依然有副本(台灣),但是大多數都接受了這個究竟證明的教訓,打完就跑,不強求什麼控制。


你看看他崇拜的人,亞歷山大大帝,凱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