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好想知道這個問題啊!!

穆罕默德為啥就變成了買買提啊!!

我們親愛的法利呆老師為什麼課本上翻譯成法利妲!難聽哭了啊!還有各種喫的!!

阿里他娘這個我本來真不知道中文菜單該怎麼寫,後來才知道,阿里瑪啊!!

同樣的來源,娘惹就感覺萌多了啊~還有!雷拉雷拉多好聽!!非要什麼萊依拉!很多人名翻譯的難聽死了還要求我們都不能寫錯別字!!

所以會不會是有太多像我這樣的憤憤人士不喜歡標準的翻譯於是自創了很多。。。

還有哈利波特皇冠版和人文版的差那麼多。。。

馬糞拽哥什麼的也一路自黑過來了。。。可是妙麗石內卜什麼的真的好難聽。。。不過那些咒語都是什麼鬼啊!!看我的蛇蛇攻!!哼!

不過這個我覺得可能更大的原因還是兩個地區用語習慣不同吧。。。士多啤梨什麼的。。。

嗯我就是來吐個槽的|ω?)

謝邀!

翻譯不是「大一統」的,面對受眾羣不同,有時候翻譯的目的語言風格和結構就需要調整。

這麼說吧

那具體的工程英語來說

混凝土這東西都有很多種中文叫法

理論上說任何一種都是對的

實際上只要對方看得懂聽得懂就行

還有別的什麼構件,材料什麼的

中文名稱就千奇百怪各有說法

自己都不統一,翻譯的時候怎麼統一?

所以根本就不是翻譯的問題。。。。

另外,學界大儒孔乙己曾經說過回字的四種寫法

真正使用的能有幾個人?

但是就工程上來說

基本一片地區用的名稱或多或少總有變化,是不統一的

但是你做熟了之後也能大差不差的猜出來

這還只是中文,中到英到中過程複雜的咧

這種混亂的翻譯可想而知

準確是必須的,至於通用什麼的還是想想算了吧

面對幾個老外,扯那種專業的名詞,還要懂工程

這就是工程專業英語永遠缺乏人才的原因

當然我這只是舉一個小栗子

其實這種翻譯名稱根本就沒個規範

也就大家都瞭解的有個固定翻譯

其他的都得自己開動腦經

所以。。看到那種名詞還是得百度啊

不然就要出現常凱申的錯誤


我講其中一個原因吧.:政權更替.民國時期的很多譯法和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譯法不盡相同.比如這個「new York」民國時期譯法就是紐約.新中國的譯法更傾向於「新約克」.而這個「new Jersey」譯法又不是紐澤西了.而是新澤西.類似還有很多 new 開頭的地名.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民國時期的大致譯法更傾向於「全音譯」.新中國之後則傾向「半音半譯」
個人覺得是應該有統一標準的。但是,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尤其是名稱的音譯,很多發音是中文沒有的或者是不夠優美的.這時候要譯者自己去美化,或者做出一定的變動. 仔細回憶一下,人名、地名、國家的名字.直接用中文去拼的話會非常的生硬,所以做了優化,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最開始的時候一定比現在更加混亂吧.翻譯的最好的,最能被大家認可的答案流傳了下來.到了今天就成為了標準.

翻譯也是一門藝術,語言的藝術.


別的不說

就比如「魯棒性」這種東西

沒幾個人喜歡用啊

所以又另起了個名字叫「健壯性」

------經 @韓玫夜提示,我查了一下,魯棒性,翻譯自英文robustness,其詞根是robust,百度翻譯的意思是:精力充沛的; 堅定的; 粗野的,粗魯的; 需要體力的;有道的翻譯是:強健的;健康的;粗野的;粗魯的但是加上ness後綴後,被翻譯成了「魯棒性」,我想翻譯的腦子一定是進水了。不過「健壯性」似乎也不夠好,而且聽起來和「strong」的意思又很像,所以我對「健壯性」這個翻譯也一直不滿意。結合robustness的英文意思,我覺得@@韓玫夜提示的「穩健性」是最能完美表達這個意義的翻譯了。

其實翻譯這事,譯名變來變去也是常有的事,因為有些翻譯別人不認賬啊,比如「激光」,曾被翻譯成「萊塞」;「維生素」被翻譯成「維他命」,其實都是在對相應事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之後,給出的更合適的翻譯。有人覺得「維他命」的翻譯很形象,但是作為一個化學物質的分類,使用這樣一個名字讓人覺得很奇怪,會讓化學界的名字比較混亂,不利於人們系統地認識一類事物,所以我覺得還是「維生素」好。因為有爭議,才會有混亂。


新華社制定了外語音譯的標準,還出了書,但經常得不到遵行。因為許多譯者並不知道有這種書;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會借到或者買到;就算拿到手了,也可能自作主張地認為:新華社的音譯太拗口、太背離原有發音了,所以就自己設計了一個。

所以,西亞地區有一種文化,我在網上見到的譯名就包括:阿拉米、阿拉美、亞拉美、亞蘭、阿蘭。正是不遵循官方標準的結果。


翻譯成中文只是音譯,翻譯不同只是因為讀音,有時候可能連讀是一種翻譯,而不連讀又是一種翻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