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林如海没有死 林黛玉会是怎样的结局


哈哈,林如海如果没死,能不能加上贾敏还活著啊。

首先,父母双亲俱全的黛玉就不是孤儿,根本不可能送到贾家。

可以设定,宝玉和黛玉还是有见面的机会。毕竟贾敏是贾母最爱的小女儿。林如海也不可能当一辈子巡盐御史,总有被皇帝老儿召回来的时候。

啧啧,这个时候的黛玉,就真的是王夫人形容贾敏的,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千金小姐的体统!

贾府武将起家,好大喜功,走得是大开大合,浮华风格。林家祖上列侯,世袭爵位。到林如海这儿世袭的爵位没了。不要紧,他自己科举考,考了探花。全国第三。还被皇上喜欢,钦点巡盐御史。

钦点!钦点!钦点!大家要注意这个词!

操蛋的背景,让人没法活了。如果林如海和贾敏在,黛玉就是王者啊!

文治武功,家里的爸比妈咪啥都给准备好了。

看看贾家苦苦挣扎在转型期,上下痛苦。不对,是求索。你爸比轻松完成。三级连跳。

再看黛玉的教育,林如海在的时候请的是什么老师——贾雨村。

贾雨村是进士出身,进士,进士!

然后贾雨村通过林如海引荐,做到京兆府尹(首都市长)。

书中写得很仔细,贾雨村这个京兆府尹是「轻轻」谋到。

感叹,曹公用字考究。一个「轻轻」得把人气死,也把贾家和林如海的实力透得明明白白。贾家把贾敏嫁给他的目的也在此,朝中新贵。

贾雨村之后,林如海给黛玉选的老师必也不会太低。再看看宝玉上学,什么贾代儒,贾瑞,这些人能够看吗?

进士一对一教出来的学生与一大班子跟著寒儒上课的人能比?

对了,黛玉还是独生女。

恭喜男同胞们,你们喜欢的娶了独生女等于娶了提款机女人出现了。

林如海和贾敏伉俪情深,带著黛玉巡盐任上游历江南风土,听闻各种奇人异事。

这样教化出来的黛玉,有见识有才华,有父母宠爱。她还哭个毛线,每天不知多开心。

携带这样的优良基因和后天实力,回到金陵。

请问,这样的女子,贾家如不是靠著亲戚的裙带关系能摸到黛玉的脚边吗?

如果,黛玉到贾府的时候,贾元春省亲,薛姨妈是不能见贾元春,因为没有诰命在身。但是贾敏有啊。

薛宝钗想和黛玉比,拿什么比?你这个紫薇舍人的出身先天不足。

贾敏的出身嫁的夫君比薛姨妈可好看多了,元春想要把宝钗和宝玉凑成对的心思也要掂量掂量。林如海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你若硬要把宝玉和宝钗弄一块,林如海倒不会言语。你亲爹贾政首先饶不了。

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只怕还是「这个妹妹我见过」。

黛玉会怎么说?你认得我,我不认得你!

站著贾敏身后,和母亲嘀咕,这个表哥生是生得好看,就是个呆子。

初次见面,贾母还是会抱著黛玉哭,说这是我的心肝肉。

宝玉还是会问黛玉,你有玉吗?黛玉说没有。宝玉发一顿脾气,闹得黛玉晚上和贾敏哭。贾敏搂著女儿安慰道,别理睬这个哥哥,他是个神经(﹁"﹁)

大观园修好了,在贾母的极力撺掇和林家的宅子暂时没选好的时候。黛玉应该会带著丫头住进来。

黛玉还住潇湘馆吧,贾母疼她,还给个丫头给她服侍。她一来,还有旁的妹妹什么事啊。此姑娘有钱,有颜,有学问,有父母,有家世。

什么做诗,做画,做歌社,她次次都是第一。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都喜欢。口口声声林姑娘。长,林姑娘短。

王熙凤那张破嘴,顶不住要拉著黛玉的手说,吃了我们家的茶叶,要来给我们家做媳妇喔!

宝玉对黛玉还不要陪著一百二十个小心,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给她。

若还敢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看黛玉不哭得稀里哗啦,削他。

若两人一言不合,吵架了。黛玉哭著说,我要回家去。宝玉还不急得要上吊?

林如海若在,黛玉就是贾政,王夫人心里最好的媳妇。只怕,林如海根本瞧不上他家宝玉。

红楼梦的故事就反过来了,贾家死乞白赖要和林家联姻。林如海冷峻傲慢,非要宝玉考取功名。两个小人儿成了腐朽封建主义毒害的苦命鸳鸯。

唉……

写了一大堆,感觉好像是问,如果买彩票中了一个亿该怎么花?我都已经想好怎么花了,结果发现,彩票还没有(&>﹏&

林妹妹在潇湘馆中迎风落泪时,大概也是这样想的。

如果,父亲还在……


其实其他的可以不确定,但是林黛玉虽然会被送到贾母身边教养(贾敏还是假设不在了),但不会嫁给贾宝玉这件事差不多就可以确定了。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红楼梦是高鹗的续本下的完整本,当时有两个非常大的困惑:

一是贾母在续本中对于林黛玉的态度,突然就变成那种非常置身事外冠冕堂皇的长辈了,没有一点点私心,对黛、钗两人的评价简直客观、公正、第三方到冷血的地步了,更别提后面搞狸猫换太子的结婚戏码直接逼死林黛玉了;

二是林黛玉的性格,其实她前期在和贾宝玉述衷肠那一章之后已经没有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了,也不介意宝琴受宠,对晚上来送燕窝的老嬷嬷客气得体,为人处事其实很周到;但是到了续本里面,性格突然就改回去了,哭哭啼啼耍小性子,情情爱爱不管大厦将倾(其实前文里面林妹妹是有在算家里朝不保夕的境况的),怨不得读者都开始有点烦她了。

林黛玉的性格这一点大概就是续书作者不敢动主要人物基本设定,所以被框死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也就不能计较了,但是关于贾母的态度,其实就是续书作者没有完全理解贾母这个人的情感了。

我也是年纪比较大了之后才慢慢有点体会的,贾母无论如何都不会做出舍弃林黛玉的决定来的。

而且,贾母这人吧,她真的永远没办法客观评价林黛玉的缺点,她会夸奖宝钗比自家女孩子强,但是她绝对不会说出林黛玉「就是心太是一个细」这样的话来的,因为贾母真的不能理性的看到林黛玉的缺点的,一个老人家的偏心,并不是她看到了不说,而是她真的看不到自己宠爱的小辈的缺点,这是亲情当中选择性失明2333。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外婆会私下里和我议论说我表嫂过年回家睡到早上10点才起来,但是我在我外婆家玩儿周末,第二天中午才起来,我外婆一边给我塞吃的一边盯著我看,问她看啥呢,她说:我看我们家妮子越长越条顺儿——我:……真的,没梳头没洗脸呐!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我发誓我外婆是真心的,不是在讽刺我。

贾宝玉挨打,其实就贾母他们掌握的不充分的证据表明,贾宝玉该打,他就是错的,但是你们看看,王夫人一边哭一边尚且讲几句道理,贾母是什么情况,绝口不提孙子有什么错,她潜意识里面就没有那个概念,从头到尾就是贾政你打人不对,你个逆子,我要带孙子回金陵!

如果说当时是情急,之后宝玉伤养好了,宝钗、黛玉之流都多少要劝宝玉一两句,贾母没有,她心里压根儿没那根「客观、公正、第三方」的弦。后来金钏儿祭日,王熙凤正好过生日,贾宝玉去祭奠而迟到了生日会,我不知道贾母知不知道实际情况,但是她不高兴,是的,她不高兴——红楼梦里面基本都是人精,从钗黛两人说话看,当时她们是知道宝玉是去祭奠了,贾母不高兴,嗯……总之,她不是那种很讲公理的老太太。

前面有次他们去清虚观回来,宝玉和黛玉两个吵架,那次感觉闹得稍微大了一点,贾母是什么态度,她伤心,没错,这个不太讲公理的老太太很伤心,她不是去给她的「两个玉儿」公断因为什么原因吵架、谁对谁错,而是「伤心」。

贾政和贾宝玉有分歧,她坚定不移地站贾宝玉,为啥,她偏心贾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分歧,她两个都偏心,所以没法站队,她也不管谁对谁错,两个都舍不得骂,于是她干嘛了?她「伤心」,这是在干嘛,自我伤害啊!我舍不得伤你们,我自我伤害!这就是一个老人家的终极偏心,有点可爱,又有点心酸,主要是替贾政心酸,贾赦那货就算了。

(这里顺便一提王夫人为什么可以一边哭一边和贾政讲道理,因为她偏心贾宝玉,但是她也爱贾政,她能理解双方的立场,所以一边哭一边还能讲几句道理。然后王夫人还很有意思在于,她爱儿砸爱老公,她还爱自己!她把死了的儿子贾珠扯出来了,这不是在心疼媳妇年轻守寡,这是心疼自己命苦,哭得特别真情实意)

其实很多人都能感觉到贾母对林黛玉是真心的偏爱,这种偏爱和什么人品相貌才华性格可能有一些关系,但是最主要还是血缘关系,所以贾母的一些行为非常自然,而且渗透在许多日常的地方。

比如,贾母觉得宝钗好,她会给宝钗搞一个盛大的生日party,会在所有人都在的公众场合(主要是宝钗的妈)夸宝钗比「我们家的女孩子都强些」,她是真心喜欢宝钗的吗?

当然是真心的,从我们可以看到的贾母的江湖地位来看,她会对薛姨妈客套,但是没有到需要奉承的地步;但是这恰恰是基于她能够客观评价宝钗,能看清宝钗的人品相貌才华,然后喜欢宝钗。

但是对于林黛玉,我合理猜测,她很可能都一下子说不出林黛玉长得漂亮不漂亮,她对林黛玉可能第一印象是:这就是我敏儿的翻版啊!第二感觉是:身子有点单薄,得补,大补!

所以说曹雪芹厉害啊,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正推,反推,都是成立的。

然后你看贾母平时是怎么对林黛玉好的,不是刻意做什么大事,都在边边角角的细节里面——

看烟花怕她被吓著,搂在怀里;

吃饭看到有好菜,给宝玉、黛玉、贾兰、王熙凤分点儿;

聚会吃螃蟹,让他们盯著林妹妹别多吃,怕伤身体。这个事儿很有意思,单独说一下:很多人看书有种直观的感觉,觉得林黛玉身体不好是一个缺点,甚至高鹗他们续书就直接说出来了,贾母他们觉得林黛玉身子弱是她不能成为宝二奶奶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但是你看前面贾母是怎么对待林黛玉身体不好这个事情的,她没觉得是个大事儿,让「他们多配一副药就是了」,她是心疼、关心,是非常理所当然地道德绑架大家不要叫林姑娘累著,女红这种有助于提高古代女性贤德名声的事情不许多做。

我感觉林姑娘一半的坏人缘是贾母败出来的,哈哈哈哈哈哈,就像贾宝玉太受宠了,赵姨娘就讨厌他一样。

其实这才是一个偏心老人家非常自然的表现,高鹗他们后面觉得贾母会为了贾家的家族管理而牺牲林黛玉,这其实是有违人伦的。在贾母看来,家族重要,但是家族里面最直观的就是这几个人对她最重要,她最多做一个两全其美的安排,你要让她做单选题,她会「伤心」的,没错,她宁愿自我伤害。

我们继续往下讲,我知道我扯得有点儿远了,但是因为贾母真的是对林黛玉命运走向有非常关键作用的人,必须要说清楚的。

贾母这人还有个特点,她真心喜欢谁,特别是小辈,她会随手给东西。这个和为了抬举宝钗办生日会不同,就是个人不自觉的习惯,平时突然想起来不经过大脑就随手给。

差点要了晴雯半条命的那个孔雀披风是她这样给贾宝玉的;

宝琴抱著梅花入画的那件披风是她喜欢宝琴给的;

不完全统计,史湘云和林黛玉也得过披风之类的;

后面逛大观园更是走到哪儿给到哪儿——

逛大观园给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她在林黛玉那里的时候,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是说这个窗纱原来是怎样,现在旧了看著不行,得换成什么才好看,也就是说她对林黛玉这里是熟悉的;

然后刘姥姥夸屋子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贾母是怎么回答的,她说我以前喜欢布置屋子,这几个小辈受了点儿调教,不说十分厉害,但是也跟著学了点儿,不算俗——这是什么意思,简单点儿的潜台词就是,你看吧,这几个丫头(应该是探春、黛玉)不错,随我!「随!我!」看这话说的,这是何等的藏私啊!贾母对于探春其实也有点偏心,这个说起来又很复杂,而且还要扯到见南安王妃到底是不是和亲的伏笔,这里暂时就不提了。

到了宝钗屋子情况就不同了。

我们不谈宝钗那种极简的艰苦朴素的革命优良生活作风贾母到底喜欢不喜欢,到底是深层次的不喜欢还是浅层次的不喜欢,然后到底是出于喜欢宝钗才给东西布置的还是不喜欢宝钗的风格才给东西布置的,这些我们都不谈,我们只说一点,可以确定的一点——

贾母是第一次来宝钗的院子,而且平时她没有关心过、也没有人为了讨她的好而主动给她讲过宝钗屋子的情况。

当然,你可以说有很多原因,比如这个院子最远,比如宝钗到底是亲戚,比如她母亲健在,不用事无巨细操心到这种地步,但是必须要承认,人的感情这个东西是最不讲道理的,如果开始讲道理了,那么这个感情就已经开始客观、公正、第三方了。

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基本断定,贾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林黛玉的,她一定会给林黛玉的未来做一个妥当的安排,不要说逼死林黛玉这样的事情她绝对不会做了,如果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的话,也一定是出于她对双方的爱,而不是对其中一个人的不满意,这才是合乎逻辑的。

现在我们在已经确定了贾母这个老太太是满肚子的爱和偏心之后,再来看林黛玉的命运,其实最大的问题和悲剧就在于林妹妹的父亲去世了。

如果林黛玉的父亲没有去世,讨论什么高嫁低嫁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大家都是有产剥削阶级,别互相伤害好不好233。

贾母找亲家是什么要求?

找媳妇方面,看她和老道士说的是,小门小户没关系,要家世清白,模样性格好的;

她有没有说谎呢?她一定觉得自己没有说谎,毕竟她可以拿秦可卿这个例子出来说事儿,有种你只要人好,小门小户没关系,我们可以扶持你,我们家已经到了不需要联姻提高地位的程度了,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真的是小门小户,我不信老道士有脸往贾家那块宝玉上推,老道士在谦虚,贾母也在谦虚——

宁国府那边就算不管秦可卿是不是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身世之谜,宁国府本身,他们名声真的很差,里面乱成什么样子了。唯一看得过去点儿的尤氏,是填房,到荣国府去,下人们对她并不十分尊敬,她名义上的妹子嫁进荣国府做妾,没人看她的面子优待一二;

那么,只看荣国府这边娶媳妇标准就好,王夫人、王熙凤出身不用说了,李纨出身也很好,可能刑夫人差一点,但是她也是填房。

所以总的来说,贾母要找孙媳妇,撇开小门小户这一条,模样性格都是要的,可能对才华要求不高,王熙凤不太认字,李纨家特意对女儿降低文化要求,然后对自己家几个姑凉「不是睁眼瞎」就OK了,所以标准非常明确了。

那么,身边这些出现过的女孩子哪个符合贾母选孙媳妇的标准呢?

相信大家都可以一口答出来,这是一道送分题,薛宝琴嘛!

没错,薛宝琴这个人物是贾母审美取向里面的白月光,就像那个唐晓芙是围城里面的白月光一样,这样的人物出场总是连带著作者自己的私心在里面,我们不能扯远了,还是回到书中人物——贾母是发自内心喜欢宝琴的,喜欢一个没有血缘影响的小孩,而且是以一种不同于喜欢薛宝钗的那种理性的喜欢。

她具体做了什么呢?

首先一起住,这个待遇以前黛玉宝玉年纪小的时候有过,湘云也有过;

然后给东西,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还有让画进画里,这个我怀疑是作者的私心,因为美人入画这个调调非常像中国古代文人的情趣,算了,按下不表;

最后就是问薛姨妈嫁娶之事,关于这件事还是希望大家不要阴谋论,很多人说这是为了向薛姨妈敲打不想要宝钗,其实应该没有那么复杂,那天是个好日子,大家说说笑笑很开心,是内心有多阴暗的人才会在此情此景中突然灵光一闪敲打亲戚说「我不想要你女儿做孙媳妇,你不要痴心妄想了」,又不是演甄嬛传。

其实这个情景可以直接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很多,真的不用做过度分析就可以了——

首先贾母,她很喜欢宝琴,出身好模样好,性子天真烂漫,只要达到宝琴这个综合素质的,贾母不会反对成为自己的孙媳妇;

贾母的审美其实非常明白,漂亮的,说话做事能干直爽的,心地纯粹的,她夸王夫人她们老实本分、嘴笨有嘴笨的好处是一回事,心里条件反射喜欢是另一回事,除开宝玉黛玉两个她「不得不爱」的小冤家,她另外喜欢的是哪些人呢?

王熙凤、湘云、探春、晴雯,这个是不完全统计,一定要算清楚的话很难,比如还有鸳鸯这些。

我也说了她发自内心很喜欢宝钗,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上微妙的差异,就像林黛玉一开始直觉不喜欢宝钗,但是最后她发现宝姐姐不是藏私的,从价值观上「纠正」自我喜欢上了宝钗一样,这个就是差别。

那么现在看,满足宝琴这个基本素质的是谁呢?实际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满足了,有人可能说林黛玉不够爽朗、薛宝钗不够天真烂漫,但这两个人都很聪明能干,而且不是那种嘴笨木讷的人,那为什么贾母没有提她们俩和宝玉婚配呢?大家不要想复杂了,其实也很简单,贾母之前应该没有想过这事儿。

我们稍微还原一下他们最真实的处境:

林黛玉刚去贾府的时候年纪很小,贾母把她和贾宝玉放一个屋子圈养也不在意的程度,贾母不是上帝视角,她不知道这是一个主线是爱情故事的小说,她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任务就是养孩子,她偶尔可能想一下孩子的未来,转念一想,哎,还小,继续养!

我前面说了,她对两个玉儿都是一样的私心很重,她对道士说贾宝玉还小,林黛玉原本就比贾宝玉还小,她心里觉得黛玉更小,真的可能就很长一段时间没想到嫁娶上头去。

这种感觉相当于你的儿子和养女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们要结婚了,虽然合法合理,但是会不会有一瞬间你有种乱伦的错觉?而且我们前面说了,贾母是真的疼林黛玉,她没有那种一开始带著童养媳的目的在养林黛玉的,所以她没往那方面想才正常。

薛宝钗要稍微大一点,但是实际上也没大几岁,然后贾母对她没有圈养这个程序,可以把她当做一个未婚女青年看。

不过宝钗一开始上京是带著任务来的,她原本是要进宫的,我现在也没太搞清楚她是要去选妃还是选女官,总之他们家一开始是因为这个来的,哪有皇帝家的女人你一看到就觉得:哎呦,不错哟,可以便宜自家孙子的?

而且还有个事儿纯粹是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宝钗很懂事很讨大人喜欢,而且做事光明磊落,如果我们理性地看或许会觉得这真是长辈眼中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高鹗他们也是这样想的,甚至还让贾母他们直接说出来了。

但是你如果进入那个环境去想,你会有一种宝钗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会羡慕、喜欢,希望自己家孩子向她学习向她看齐,但是不会怀疑自己家孩子会和她早恋——

感性上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他们两个人怎么可能?!不配呀,没有cp感,不是一路人,自家儿砸一个混世魔王,还没长清醒,玩在一起的基本是湘云这种烤肉吃的,吵架的是黛玉那种一把小剪刀所向无敌的,真的不太会把他和宝钗想到一起去,甚至都觉得他们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小学生的程度,你们能不能明白?

不止贾母没有把他们想到一起,连贾府的下人都是这样,那个小厮和尤二姐尤三姐科普贾府情况的时候就说,大家都说林姑凉身体好了之后要和宝玉配的,就没人说这种谣言来「坏」宝钗的名声。

所以,贾母一开始没有把黛玉和宝钗想到去做宝二奶奶很正常;然后只要贾母不是一个喜欢突然敲打亲戚的可怕的老女人,那么至少在她问宝琴婚嫁问题的时候,说明她没有打过身边女孩子做宝二奶奶的主意;

她真心实意喜欢宝琴,突然看到宝玉和宝琴站一起,哇,这孩子是年纪合适时候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没有血缘的未婚女青年,然后天真烂漫没有距离感,和宝玉cp感爆棚啊!所以贾母才开口问了,在这件事之后,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的只有:贾母已经觉得贾宝玉适婚了,不再是清虚观那时候的「还小」了。

这件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薛姨妈,很多人都觉得她很尴尬,因为读者都知道,他们薛家心中对金玉良缘这个事情是有点在意的,但是贾母偏偏问宝琴没有问宝钗——

我前面说了,贾母应该不是故意的,薛姨妈最后也很轻松地化解了,如果我们不去揣测薛姨妈是不是心里千回百转了些什么,只看她最直观的心理活动,那就是:她觉得贾家不错,贾宝玉也不错,如果宝琴没有定亲,那这里是良配。

其实话说到这个程度就够了,薛姨妈能被夏金桂这样的低段位流氓搞得七窍生烟,她本质绝对不是那种大奸大恶的人,这里或许作者只想传达出一个信息或者说伏笔:如果未来贾府提议宝钗和宝玉,薛姨妈不会反对,因为她心里觉得贾家不错,贾宝玉也不错。如果一定要往复杂了想,只会越想越复杂,红楼梦这本书很魔性的。

好了,到这里为止,虽然我很啰嗦,但是基本应该解释清楚贾母的态度了,论亲疏和个人审美情趣,她更加偏心林黛玉,但是在她的价值观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做孙媳妇都是合格的。

就像晴雯和袭人,晴雯缺点优点都很突出,也更符合贾母的审美标准,她自己也直接就说了一开始把晴雯给宝玉是这个意思,但是最后定了袭人,贾母也没有意见,袭人能干和顺也能照顾人,除了不够漂亮,也符合贾母的价值观——

可能就是有这个参照,高鹗他们给贾母和林黛玉安排了一样的路数,但是他们这样安排时,忽略了贾母的感情,她爱林黛玉,但是她不爱晴雯,甚至她对袭人也无所谓(袭人母亲死了贾母说她应该继续当差),这个区别是很大的。

这几个正经小姐,贾母都有在尽力维护——

迎春嫁之前她其实阻止过,但是没有成功,在古代礼仪中,她不能越过迎春父亲去。后来迎春回门,大家都不敢把迎春在夫家真实情况告诉贾母,担心她生气伤心,担心她去「管」,她实际上是管不了的,保护一个鸳鸯她都只能哭骂而已;

之前说过宁国府很乱,贾母把惜春接到荣国府来教养,这也是一种保护,她其实真的在尽力了,她是有感情的——所以到了林黛玉,贾母退一万步讲都不可能逼死她,还是亲自逼死的(把雪雁叫走)。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贾母对于贾宝玉的疼爱,给他选老婆的时候林、薛二人都可以,不算辱没了他。后面看贾宝玉因为紫鹃的试探说林姑凉要回去就疯魔了,贾母如果爱贾宝玉,那她满足贾宝玉的心愿来讲,会定林妹妹。

现在,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方面:

贾母能做主的情况下,她选女婿的标准——很多人因为贾宝玉是大观园里面唯一的男性,觉得世界都是围著他转的,总是在给他选老婆,其实如果得出了贾母是同样疼爱林黛玉的结论,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林黛玉选林姐夫的标准。

薛姨妈有一个选女婿的标准,这个非常重要,前面已经说了,除了觉得皇帝不错外,通过薛宝琴的事情可以知道,她觉得贾宝玉也不错,在红楼梦这本全篇都是伏笔的奇书里面,命运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注定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另外薛姨妈选儿媳的标准也很有趣,她觉得邢岫烟、林黛玉这样的婉约派不错,结果给安排了一个夏金桂,这样想,命运还是不能单方面确定的。

贾母选女婿也是有标准的,元春那个不可说,迎春那里她做不了主,史湘云的看起来还不错,不能确定贾母有没有插手,排除法之后,只能看贾敏的选择了,也就是林如海,啊,终于快要点题了,好累啊!

林如海是什么条件的人?看林黛玉的长相,林如海相貌绝对不差,我想像中其实87版那个很合适,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样子,新版的林父书卷气差了点意思;贾母绝对是个颜控没跑了——

然后是出身背景,林家到林如海父亲都是有爵位的,也就是世家子弟,然后林如海是科举探花,探花是啥,就是每次前几名考生里面尽量选最年轻好看的那一个定为第三名,年少有为智商高长得好没跑了。

然后林如海人品还不错,小老婆可能有,但是没有荒淫到搞出一堆庶子庶女的地步,贾敏死了他到死也没有续弦,对林黛玉的教育和对贾雨村的客气也可见人品。

总之,多好的条件啊,不仅是贾母,天下的当妈的都会选这种女婿吧,这算什么标准啊!

那么请注意了,贾母的标准里面不止这样,她还加了一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条件,那就是林家的家庭环境,再直白点说就是贾敏嫁过去后管家的难度,这个条件其实是一个隐藏条件,我们隐隐约约会有感觉,但是不能肯定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是作者别有用心。

就算不对比贾家这样巨无霸家族的庞大,林家对比起薛家也人丁单薄得过分了,林如海一死,林家就像贾母安慰贾宝玉说林妹妹不会回南方时候说的「林家的人已经死绝了」。

如果不是作者为了省事儿,那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贾母选女婿的标准自然不可能是「人都死绝了」,而是家庭结构简单,女儿嫁过去不会像王熙凤这样劳累到雪山崩。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不厚道地讲,林如海这人大概率满足「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没有庞大的家族需要往来应酬,没有公婆需要天天去立规矩,在贾府,即使是不管事的媳妇像李纨这种,吃饭的时候也是要在旁边布菜伺候的,很累,很不人道,特别不女权233。

王夫人曾经提到过林黛玉的母亲当姑娘时候的情况,大概意思就是养尊处优前呼后拥呼风唤雨,现在家里这几个小姐和她比较,不过就是比人家别家的丫鬟强一些罢了——

不排除王夫人在自谦,我也不能推测王夫人对贾敏是不是有点嫂子对小姑子的意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贾敏被贾母宠上天了,贾母给她选的这个林女婿绝对是贾母标准下白月光中的白月光,唯一的缺点就是派的官离自己远了一点,这个没办法,但是家里人丁简单这个条件绝对是为了贾敏过去过得舒坦的好的条件。

前面说的,这些对于贾敏来说是好的条件,但是对于林黛玉的命运来说,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正因为林家人丁单薄,亲戚关系简单,林如海一死,真的就死绝了,但凡有个伯父叔父,爷爷奶奶,那也不至于到林黛玉最后那个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雨雪风霜严相逼的情况了——

然而这又是一部小说,无巧不成书,所有命运里面有个大前提,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那么对于林黛玉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更好的命运呢?

如果林如海没有死,贾敏还是去世了,林家人丁还是单薄,林黛玉还是要北上贾府,还是会无可救药地爱上贾宝玉——

但是因为林如海没死,即使给林黛玉婚事做主的还是贾母,这种可能性很大,林如海把女儿交给贾母教养,很大程度上就有希望贾母做主的意思,送女儿去外祖母身边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在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的感觉,他们是亲人,一定要记住,古代规矩再重,还是有感情的存活区域的,特别是林如海还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他不是贾赦那种禽兽父亲,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不要慌,我们慢慢来,先说林如海活著,他自己做主林黛玉婚事的情况。

如果他在身体一直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坚持没有续弦,母亲这个角色做决定的实际上应该是贾母,出面的很可能是王夫人。

林如海身体不太好,林黛玉也不太好,林家没什么直系亲属了,于情于理,一个上门女婿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贾敏那样的贾母尚且担心她嫁出去被人欺负,更何况林黛玉了,即使不是招赘,那么成亲之后离自己亲生父亲近一点也是更好的选择。

贾母年纪很大了,紫鹃都看得非常明白「有老太太一日尚且还好」,但是老太太不在了呢?留在贾府这边,我们读者是知道贾宝玉还算痴心一片,在林如海看来,不学无术纨绔乖张,十几岁就有通房丫头了,这算什么条件?而且冷子兴这样的人都开始隐约感觉贾府里面烂了,等林如海活到林黛玉待嫁的年纪,他这种王者设定的人看不穿?

这个时候紫鹃又有了发言权,她最开始一直在担心自己会舍了本家跟著林姑凉到南边去,也就是说,如果林如海活著,林黛玉回林如海身边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大的,在太太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暗流涌动的小儿女情意的时候,林妹妹就「家去了」。

很显然,贾宝玉既不可能入赘林家,也不可能跟著去南边,紫鹃都在犹豫要不要抛家舍业跟著去,更何况贾宝玉了。

然后我们说林如海活著,但是林黛玉的婚事全凭老太太做主的情况。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现在可以非常直白地说了,在老太太看来,只要林如海还活著,林黛玉留在贾府嫁给贾宝玉就不是最好的出路,这不是基于对贾宝玉和贾家的考虑,而是出于对林黛玉发自内心的疼爱。

很多时候说家里长辈讲自己儿女的婚嫁,都说要看对方条件,讲门当户对,而不是特别会顾及儿女的小心思,你如果认真让父母做主,他们就是这个逻辑,爱是真的爱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嘛,小儿女小情小爱是会变的,双方可知的家庭条件是非常稳定的,父母的这种选择在古代甚至还是合法的。

那么我们看贾母,到了后面,她即使一开始没往那个方向去想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年纪越大,贾宝玉这种情种,藏不住的,如果贾母只是真爱贾宝玉,她多半会遂了孙子的心愿。

林黛玉身体不好,养著她吃一辈子药也没问题啊,而且仔细看,王熙凤身体也不好,平时看著精神,逞能的时候比较多,秦可卿身体也不好,尤氏心痛病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她装的,总之也没人怪她「犯了旧疾」不管儿媳葬礼,这些都不太成问题;

但是,但是,贾母也同样爱林黛玉啊,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你看她给贾敏做的选择,没有选择四大家族,甚至婚后离自己远一点都没关系,嫁过去自己日子好过才是正经,林黛玉嫁给宝玉,日子能好过吗?特别是贾母知道自己年岁大了,她说贾府的人「都长著一双势利眼」这是原话,如今高看林黛玉一眼无非是自己宠她,若贾母有一日去了,不但林黛玉日子不太好过,连王熙凤这样的人也不见得能继续过好日子。

而贾母做选择的前提是,林如海还活著,那么让林黛玉回南边去,在她父亲身边,嫁一个家庭结构简单,家世清白,品德才华出众的人,这才是一个对林黛玉来说最好的选择。

即使这违背了贾宝玉的意愿,但是贾母绝对是出于对林黛玉的真爱才会做的选择。林黛玉顺利嫁了,即使过几年林如海去世了,他在南边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在当地多少还是会有些人脉关照自己女儿的;古代法律保护妇女嫁妆私产的;再不济北边不管亲疏,还有个贾府的外家在那里;况且夫家是精挑细选的好人家,林黛玉也不是那种完全不通人情事故的人,她的日子会好过的——

至于贾宝玉,晴雯去了,他和袭人能好好过日子,林黛玉去了,贾宝钗配他绰绰有余了,双方长辈那里,薛姨妈的标准觉得可以,贾母的标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要宝黛两人不痴心到殉情,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是,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林如海死了。

我一开始就说了,如果林如海没死,宝黛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在一起了。

让贾母决定也好,林如海自己决定也好,王夫人就不用说了,她的审美里面原本也是更喜欢袭人那一挂的,血缘上也更加亲近薛宝钗,处理金钏儿的这种阴私事情会和薛宝钗隐隐约约说就可以知道;剩下贾政,他倒是很可能更加喜欢晴雯这一挂的,比如他和赵姨娘生了两个孩子,他还让清客们写诗赞扬那个女将军,但是感觉他不重要,我也不知道理由,反正感觉他的意见不重要——

总之这种情况下,贾宝玉和林黛玉没有什么可能,不是出自于什么利益纠葛,只是出自于长辈的爱就已经不太可能了。

但是林如海死了,这个才是我想讲的重点,林如海死了,贾母这个人物选择的艰难性出现了。

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它杰出在于,里面最悲伤的时候不是某个人的去世,而是那个人去世之后带来的命运轨迹的不可挽回。

我不知道曹雪芹是怎么做到的,比如他写林如海去世,写秦可卿去世,他确实写人在哭,但你没有觉得悲痛到日子不可以继续,明天海棠还是会开,可能有新的人会来;

但是他写中秋赏月,到了后面贾母没有精神,抬眼看只有探春一个人还守著的时候;又或者宁国府荒唐作乐的时候突然听到似乎是来自祖先的一声叹息,你会感到悲凉,感到繁华与落寞同时袭来,感到家族与时代悲剧性的走向的避无可避,这是一个作家笔力的强劲,也是他视野的开阔。

林如海不在了,林黛玉开始了真正的寄人篱下,她可能在钱财上还比较宽裕,能随手抓一把钱给坠儿,但是做事特别是到了后期已经非常小心了。吃点儿燕窝都不敢兴师动众给人添麻烦,自己的婚事没有个人可以名正言顺地做主,薛姨妈对她温言软语几句,她就非常真诚地认薛姨妈做干妈。

高鹗在后期把她写成一个继续不知轻重小性儿小气的人,这对于这个人物来说是不公平的,她是有一个成长的;同样,高鹗把薛宝钗写成一个会忍辱接受调包计代他人出嫁的人也是看轻了宝姐姐的。曹雪芹塑造的女性都非常有魅力,她们命运的悲剧并不来自于她们自己的无能,你看完她们的结局应该是心怀悲悯的,而不是感到「自作自受」的。

让我们说回贾母,林如海死后,林黛玉到了待嫁的年纪,对林黛玉来说,嫁给贾宝玉这样的家庭环境的人,贾母的价值观里面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现实太残酷了,紫鹃又出来说话了,她说: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样的就算好人家了。

贾家到了后期,里子已经空了,不要相信高鹗续写的那种轻飘飘的境地,粉丝对原著续写才是留情的,亲爹作者会往死里虐的。第八十回迎春已经惨不忍睹了,第八十一回怎么可能四美垂钓啊!香菱被折腾得不成人样了,后面鬼才信她还会再生一娃;只有粉丝才在意林妹妹有没有弹奏一曲,亲爹笔下可能已经帮著当东西了。

简单来说,情况已经不好了,留给贾家的、贾母的、林妹妹的时间都已经不多了。王熙凤已经算了很多次这几个姐妹嫁娶的花费情况了,林妹妹也私底下算过贾家开销其实已经入不敷出了。红楼梦很多地方都很有意思,王、林这两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夸过探春是个好丫头,可惜按照故事走向,探春最后恐怕也守不住——家中恐怕只有贾宝玉还天真的对林黛玉说「日后总少不了我们两个的」,真心的,我是贾母我也不会觉得贾宝玉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良配。

其实给贾宝玉娶林黛玉从来不是什么很艰难的选择:

首先贾府上下很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我们知道王熙凤人精,她一直有感觉各种打趣不奇怪,李纨这样的设定上比较心如死灰的人都打趣过;

后期薛姨妈的态度也可以加入考量,如果贾家真的定了林黛玉,她做林黛玉的干妈对于薛家加强和贾家的联系是有好处的,不要把人想得太坏,但是可以把人想得精明一点;

后来有一次大概是贾宝玉要和林黛玉说给燕窝的事情,赵姨娘来看林黛玉给打断了,林黛玉这种一年到头都在生病的人,赵姨娘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殷勤,只能说大家心里多少都有点想法,特别是在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可能要回南方病了一场之后。

他这人一向痴,闹一场不奇怪,但是他闹了之后大家都没有刻意让两个人避嫌,这就很暧昧了。

我懂兄妹间感情好这事儿,读者也普遍觉得王夫人好像更喜欢薛宝钗,觉得长辈们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由袭人建议林薛是亲戚应该避嫌一直到真正抄检了大观园,结果是宝钗那里虽然没有被抄检,但是她第二天马上搬出去避嫌了,林黛玉那里抄出宝玉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没什么问题——在下浅薄地认为,如果黛玉最后不嫁给宝玉,黛玉这个名声真的被贾家的人搞得很糟糕啊,这兄妹感情是有多好?探春是贾宝玉正经同父异母的亲妹妹,她那里是没有贾宝玉东西的。

在这种上下除了贾政之外(贾政不重要)都达成了某种默契的情况下,王夫人到底是什么想法书里没有明说过,但是就像前面分析贾母一样,个人的审美情趣是一回事,价值观又是另一回事。她更喜欢薛宝钗,但是并不代表她不能接受林黛玉,就像她自己儿媳妇是李纨这样的,但是她把侄女儿王熙凤用得也不亦乐乎。

林黛玉身体差,但是也聪明伶俐,开个玩笑,帮著怼刑夫人和赵姨娘我不相信林妹妹不行。不过是女红这种做得少,读写管账约束下人都没什么问题,这里可以和迎春惜春比较,潇湘馆比另外两姐妹的院子管的好些。

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老太太活得比较长,娶了林黛玉就是彻底收复了老太太的心,退一万步,就把她娶回来放在那里做一盏美人灯,继续奴役使唤王熙凤,这贾家妥妥的还是王夫人的天下,更何况,更何况,贾宝玉这人能听进谁的劝,我不相信王夫人最后的答案是袭人。

给贾宝玉娶林黛玉真的问题不大,问题是,给林黛玉选贾宝玉到底好不好,贾母应该是在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后就很纠结的。

林如海活著,贾母尚且可能担心贾家上下势利眼,关系复杂,不是林黛玉托付终身的好地方,林如海死了,林黛玉彻底没了依靠,在贾府很难,嫁出去更难。

迎春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父亲和名义上的母亲尚在,贾府的空壳子尚在,还那样的遭遇;林黛玉或许比迎春能干一点漂亮一点有才情一点,但是她父母都不在了,除了贾母,真的一点依仗都没有,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之前感觉是「合著伙儿算计我的人」的王夫人现在看起来也觉得慈眉善目了。但是大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下,贾母还是没有挑明。

贾母没有挑明对林黛玉的安排,甚至南安王妃来的时候,她还安排家里这几个她比较喜欢的姐妹都出来见人。

这事儿可能和探春之后和亲有关,也可能和邢夫人埋怨迎春没有出息有关,也可能是只有探春是贾家姐妹里面贾母真正可以做主婚事的有关(我就是指贾母他们是在给适龄女孩子们相看),但是绝对不可能只是贾母在特意炫耀我家这几个姑娘贼俊吧!

红楼梦虽然非常在意这些姑娘的命运,但是描写她们婚嫁安排非常浅,偶然官媒婆上门了,之后很快就嫁了,实际上应该长辈已经安排了挺久了,但这本书是以年轻人为主视角,所以主角大家和读者都不清楚。

贾母仍然在让林黛玉见外人,说明什么,不是她对林黛玉做自己孙媳妇不满意,是她还想为林黛玉谋一个更好的前程——

我一直在说其实贾母这个老太太很重感情,而且她真的一直在尽力了,她希望自己活得久一点,可以多守护贾家一点,多关照这几个自己在意的孩子一点。中秋节的时候,她强打精神撑著聚会,到最后小孩子们只剩下探春了;后面王熙凤他们勾结鸳鸯偷当老太太的体己来不贴家用,平儿说老太太其实也是知道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知道,她不仅是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老废物,她一直在小辈们看不见的地方尽力。

贾母没有放弃给林黛玉找一个她心中的白月光型林姐夫,所以没有挑明宝黛关系,王夫人这人也不傻啊,她从来没有流露过任何著急宝玉婚事的意思。

这里我很不喜欢新版红楼梦有个地方的拍摄,里面是正在过节,林黛玉不想喝酒,就把自己的杯子里面的酒给贾宝玉喝了,这个时候电视剧里面安排王夫人看了他们一眼,意思很明白,她不喜欢林黛玉轻浮,拍得这样露骨就没意思了,落了下乘。长辈的态度在红楼梦里面应该保持一致性,话不能说透,事儿不能挑明,每一句念佛都是真心的,每次害人也是必须的。

薛姨妈第一次和王夫人提金玉良缘说得非常明白,已经挑明了和尚说了「要有个玉的才能相配」,这时候距离薛家搬进贾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甚至薛宝钗早已达成全家上下无不称赞的成就了,如果我们推时间暗线,这个时候应该是薛宝钗落选了。

我们来看王夫人是什么表示,她没有表示,有人可能问,她是不是没有听懂薛姨妈的话啊?或者她不知道薛宝钗金钗上的话和贾宝玉是一对儿?

不是的,记住我说的话,贾府没有秘密。

薛家可能没有刻意宣传这话儿是一对,但是林黛玉是怎么知道金玉良缘这个说法的呢?为什么一直没事儿找事儿想起来气一气?林妹妹是有多八卦才知道了王夫人没有知道的秘密?

再举一个例子,贾环的相好彩云还是彩霞偷东西的事情,贾宝玉给她顶了罪,当时一屋子的人都保证不说,但是后来他们一群人庆生喝酒,我们宝姐姐明显知道这事儿了,她当时帮著管家知道不奇怪,但是林妹妹也知道这事儿,林妹妹病中也这么八卦的?贾家没有秘密,请一定相信我。

王夫人知道情况,但是她没有接薛姨妈的话,薛姨妈虽然叫薛姨妈,但是她姓王啊,她是王夫人的亲妹子,当时屋子里面就他们两个主子,这种情况下,王夫人对宝钗本来好感度就高,正常她该说点儿什么呢。

对面坐著她的亲妹妹啊,就算不立时间高兴起来,一把拉住薛姨妈的手:「好妹妹,正是这个理儿呢!原来合该应在这里呢!」她或许也该给自己亲妹妹交个底,老太太那里有成算呢!她没有,为什么,因为老太太那里还没有成算,还在想给宝玉找个宝琴那样的,给林黛玉找个不用劳心劳力还不会始乱终弃的人家。

后来大家看舆论是怎么发展的,金玉良缘这事儿除了宝黛钗三个人有些介怀之外,没有成为主流,史湘云有个金麒麟,但是她没当回事儿,贾母也没当回事儿,后面也顺利给史湘云许配了别的人家。

薛家可能有那个意思,但是在大致上全员人精的贾府,没人顺水推舟,后面薛姨妈在贾宝玉以为林黛玉要走闹了一场那里的时候说:宝玉是个实心的孩子。我觉得薛姨妈没有在客套,她应该真的是那样觉得的。

越到后面,越是全员有了默契,贾母也是,身体和精力越不济的时候,越难以为林黛玉另寻良配并且保证能一直罩著她,那么宝黛的婚事也越发成为可能。

大家很多时候分析贾母,可以把紫鹃作为参照,紫鹃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叫鹦哥,后来看林黛玉带来的雪雁太小了,就把鹦哥指给林黛玉,改名字叫紫鹃。

红楼梦里面有一些非常刻意的安排,你可以说紫鹃之前叫鹦哥是和贾母身边另外的大丫鬟鸳鸯一样都是一溜儿地用鸟做名字,也可以说是暗合了后来林黛玉潇湘馆养了一只学人背诗的鹦鹉,也可以说她后来改名字叫紫鹃是有杜鹃啼血的隐喻,就像雪雁好像暗示之后黛玉尸骨像大雁会南归;

也可以这样理解,鹦鹉学舌嘛,紫鹃原来叫鹦哥,她和贾母都是少有的真心在为林黛玉未来打算的人,她的一些思量,可能也是贾母的一些思量。

紫鹃一开始觉得林姑娘是要回南边的,自己舍不了她,又舍不下本家,很为难;

后来林如海死了,紫鹃觉得林姑娘留在北边也挺好,自己也可以一直陪在她身边;

但是世道不好(请注意,红楼梦是虚写年代,架空的,书里并不是康乾盛世,反而一直在说年头不好),也没什么好人家,贾家就算好的了,只不知道贾宝玉的意思;

就算姑娘留下了,她是个没有父母兄弟依靠的,别的姑娘嫁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用考虑夫妻感情建立也就算了,林黛玉不同,她必须依仗丈夫怜惜,所以贾宝玉的意思变得很重要;

贾宝玉试探完了,又没有个长辈提这个话,「刚巧」薛姨妈上赶著就来做干妈了,而且你们听薛姨妈对林黛玉说什么,她说:一直心疼姑娘,只是老太太疼你,我们以前也不敢十分表现出来。为什么以前不敢,现在敢了?老太太还在,也还继续心疼黛玉,薛姨妈到底觉得哪里不一样了?

时间线发展到这里,王夫人到底有没有和自己的亲妹子说明白?

————更新分割线——————————————

我在假设林如海没有死,但是也没有续弦的那种情况下说了一个事情,就是贾母会作为林黛玉母亲这个角色的实际决策者,而很多需要母亲出面做的事情很可能会由王夫人来出面。

现在紫鹃的视角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好像林黛玉母亲这个角色由薛姨妈来顶上了,还用了很奇怪的表达:什么以前不敢,现在敢了??现在为什么敢了??是因为住得近了还是薛宝琴这个小天使来了?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

王夫人这个时候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是她在林黛玉适嫁的时候顶上母亲这个角色?换一个说法,为什么王夫人现在不能顶上林黛玉母亲的角色——除非是她很难又做岳母又做婆婆,婚姻结两姓之好,官媒婆从一方到另一方去说和,如果只有一方,那这亲事怎么说?从王夫人来到王夫人去?

紫鹃一直在纠结很多事情,纠结完宝玉痴不痴心之后,开始纠结林姑娘的婚事有没有人来提,什么意思,谁给谁提啊?我们一直的感觉是,好像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个人来「提醒」贾母或者王夫人,林姑娘大了,和宝玉很合适,让他们在一起吧!

这大概是袭人长期以来给大家带来的错觉,总觉得太太老太太挺糊涂的,需要随便来个下人提醒,然后他们一拍脑袋:哇,我的儿啊,难为你想得这么周到!你是一个多么多么妥当的人儿啊!哈哈哈哈哈哈,好有画面感,这大概也是袭人背了害死晴雯罪名这么多年锅的缘故吧。

我一直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读者很容易把一个人物想得很坏,但是很难把一个人物想得很精明——我先说一下结论:紫鹃他们希望有一个人提这个事,可能不是提醒,而是出现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嫁娶双方都有作为合法合理的长辈身份的人来成这个事儿,当然,这个婚事背后最大的推动者肯定是贾母的意思。

好了,让我们现在慢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结论的合理性。

首先我希望大家能达成一个共识,不要把人物想得就是坏、恶毒,换一个思维,人物可能做坏事,但是都是为了某个目的,如果能达成目的而又能不做坏事,他/她会选择不做坏事——我不是很擅长表达,大家就意会一下:袭人想做姨娘,但她没有想害死晴雯;王夫人不想身边人「教坏」贾宝玉,她没有想逼金钏儿跳井。

然后我们来达成另外一个共识,王夫人不傻啊!而且她只是不管事,她是要权力要地位的。红楼梦里面你要说刑夫人傻,我真是很难反驳,但也可以分析她某些傻逼行为后面的成因;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曹雪芹是带著某种慈悲和温柔在写这些人物的,我个人价值观里面觉得尤二姐真挺傻,但是曹雪芹说:不,她是值得怜惜的!

好了,说回王夫人,既然她不傻,那她作为一个大观园最大的反派角色出现,其实并不是因为袭人一开始几句投名状一样的挑唆造成的:就像王夫人是一个领导,她心里本来就已经有很多念头了,袭人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说了合适的话,合了她的心意,本质上和刘姥姥给贾母他们讲的段子差不多。

你会发现,即使在听段子放松取乐的时候王夫人也是一个确信犯,她心里对刘姥姥的评价没有实写,但刘姥姥讲那个求神拜佛晚年得子的故事之后,作者说「连王夫人的心意也合了」——说明什么,说明王夫人一开始没把刘姥姥当回事儿。

这和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的时候王夫人没有见她的描写是一致的,那个时候我们从刘姥姥的视角看,她认识的只有周瑞家的和王夫人,但是王夫人打发了王熙凤出来应酬,在王夫人这个人心里,对很多人和事情都有一个预估,她对刘姥姥的预估就是一个打秋风的,刘姥姥说了那个段子之后,王夫人觉得刘姥姥的价值观合了自己的心意,刘姥姥成了一个可以略微抬举一下的打秋风的。

看到没有,王夫人人设一直是非常稳定的,对刘姥姥是这样,对袭人也是这样,她从来不是那种等著下人来提醒的什么都不清楚的糊涂人,她只是在看这个人合不合自己的心意——这样的人物塑造是非常合理的,大家要知道,王夫人是一个对世界认知已经非常稳定的成年人,不是那种动不动三观就碎了的角色,可能袭人的小报告给了王夫人一个行动的时间警告,但并不是王夫人行为的原因。

在袭人打小报告之前已经有了王夫人间接逼死金钏儿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把时间线再往前推一推,到底是金钏儿的事情让王夫人产生了「有小贱人教坏宝玉」的想法,还是在这件事之前,王夫人心里就存了「担心有小贱人教坏宝玉」的想法。

王夫人信佛,所谓佛心自见,她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她一开始就存了大家可能「不清白」的心思——不然她不会装睡偷听金钏儿他们的对话,之后反应也实在是过头了。

金钏儿和宝玉算是在调情,这个不算冤,但是就他们调情的内容看,王夫人是听到了的,远没有到真的发生什么的地步,金钏儿说「有你的早晚有你的」,就是很明白地说:现在和宝玉还没什么。但是王夫人反应过度了,她凭著自己的心意发挥了充分的想像力,然后她和贾母一样也偏心啊,不忍心怪宝玉,把责任都推到金钏儿身上「好好的爷们儿都让你教坏了」。

贾府是一个没有秘密的地方,王夫人的想像力有多丰富我不知道,但是她的处罚有多严重呢?你看最后贾环传到贾政那里的谣言有多荒唐就知道了,金钏儿所遭受的处罚严重等级达到了原本她和宝玉通奸才可能受到的程度,也就是她得干了鲍二家和贾琏那样的勾当才应该承担的后果。

王夫人很早开始心里的成见之深,真的不是袭人能搞出来的。大明王朝里面胡部堂在私底下对海瑞说过一段很诛心的话,大意是:你以为你一个小知县能搞出这么大的事儿真的是你本事大?不是的,只是上面的人需要用你,想你搞事儿罢了。我没有用海瑞来抬举袭人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注意,在非常错综复杂的大家族里面,可能存在蝴蝶效应,但是一个很小的角色,处心积虑搞一个很大的阴谋,搞出人命然后自己还能得偿所愿全身而退,真的太难了。

然后我们看金钏儿死后王夫人的反应,这会有助于我们分析王夫人的心意到底是怎么回事。

(题外话,我先道个歉,真的非常对不起,这个回答原本想100多个字就搞定的,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废话这么多,搞成这个样子;然后昨天开始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是在动车上无聊的关系,现在在出差,我手边也没有任何书啊资料之类的,我个人看书理解也非常浅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中间拉拉扯扯说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肯定错漏非常多,我也看到评论里一些抓虫子的朋友,本来想能解释的解释,该修改的修改,但是假期也结束了,我太难了,我在评论区回复了一个,然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真的废话太多了,现在打算把这个答案的主要框架补充完整就行了;我的分析本身非常非常的不专业,全凭记忆和感觉写的,大家随便看看能消遣一下kill time就行,完全不存在探讨的价值;啊,再一次回忆起高中时候被语文老师评价「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痛苦,我当初应该听老师的话的;唯一庆幸的是,我字虽然多,废话也多,但是不收钱,大家不要骂我,对不起了。)

王夫人是吃斋念佛的人,金钏儿的死对于她来说打击其实是很大的,古代对那些衣食无忧然后在「女子无才便是德」错误暗示下刻意没有接受太多文化教育贵族女性而言,佛教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依靠和信仰。更何况是王夫人这种「见证过奇迹」的人2333,她的信仰远比我们直观感觉的坚定,可能她的信仰并没有让她变得更加慈悲,但绝对让她害怕因果报应。

王夫人很自爱,这个自爱是指她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一直非常谨慎地维系自己的地位。

回顾王夫人生平,她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大女儿元春肯定是悉心教导的,送进宫最后靠著突出的综合素质做了贵妃;死了的贾珠从众人的只言片语中大致可以感觉出,是一个仕途经济意义上的好儿子,还娶妻娶了个贤的,早早有了孙子;如果贾珠没有死,王夫人的人生差不多就风平浪静,等著变老就成了,但是贾珠偏偏英年早逝了。

这是王夫人的一个心结,之后的贾宝玉成了一种恩赐,我曾经听有分析说,如果没有活著的儿子,王夫人死后按规矩是不能进宗庙祠堂的,中年得子,高龄产妇啊,拼了老命的啊!出生时还带了块宝贝石头!在没有自然科学的年代,王夫人如果不相信是妖怪作祟,那只能感激神明了,她的信仰一定是坚定的。

她相信刘姥姥的那个故事,说心善积德吃斋念佛的人家得了儿子,这不是在相信刘姥姥的故事,这是她在相信自己人生的意义。

大家觉得赵姨娘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探春是她的第一个小孩,然后探春年纪比林黛玉还小,这说明什么,我只是合理猜测,王夫人从前是个厉害角色,得了宝玉之后皈依我佛了——在老娘没有获得进入祠堂合法权力之前,谁也别来碍眼!

一个外佛内法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搞死了自己的贴身丫鬟,这是何等的卧槽啊。有没有觉得王夫人对贾宝玉的教育非常分裂,放纵的时候非常放纵,雷霆手段来的时候一句分辨和道理都不听,而且她对于那些「妖艳贱货」恨之入骨。

很多人都觉得王夫人讨厌那些小妖精是因为贾政小老婆的关系,也不一定,赵姨娘,手下败将,还很蠢,生的女儿探春懂事乖巧,却对自己这个主母死心塌地,儿子贾环就是一个扶不上台面的,留著他们,权当全了自己的贤名;周姨娘,NPC,没有孩子,从探春评价来看「很懂事」;最奇妙的是贾政有次过节聚会讲过一个笑话,主题是怕老婆,以前贾赦也讲过一个笑话,主题是妈妈偏心,so,王夫人不太可能从贾政他们那里收获王熙凤同款光辉岁月。

那王夫人的执念来自哪里呢?只能是她的心结了——贾珠是怎么死的?我并不是在推理也不是在揭秘,我只是很好奇很多人物行为原因,可能讲这个又扯远了一点,我发誓讲完贾珠马上回到王夫人和薛宝钗议论金钏儿和大观园抄检的主线。

王夫人对贾宝玉学业放得很松,对他不上心仕途经济也很无所谓,她的理由是老太太宠,不让拘著太劳累,也可能是贾宝玉年纪还小;但是你们知道吗,贾珠十四岁就进学了,元春出场不多,但是能看得出有才华有城府,小时候应该也没有一个素质教育的童年;

王夫人对贾宝玉生活作风抓得很紧,这可能是贾宝玉从小喜欢在女孩子里面混,然后常常说一些不著调的浑话的缘故;但是,贾珠二十岁不到就娶妻生子了,他还有几个放在房里的小老婆。

贾珠的小老婆在他死后都打发走了,李纨说「但凡有一个守得住的」,自己如今也不会孤苦伶仃——小老婆们不甘寂寞,见异思迁。我没有批评她们的意思哈。

那么贾珠是怎么死的,病死的。王夫人觉得贾珠是怎么死的,学习太辛苦了,身边小妖精太作妖了。不要重蹈覆辙或许成了王夫人教育贾宝玉的行为纲领了,她甚至对李纨也不太热络,看书里的描写,会觉得王夫人是一个有点冷漠刻板的人,她的所有温度和希望只在宝玉身上。

金钏儿死在王夫人的心结上了,这个心结上有贾珠和贾宝玉,也可能只有王夫人的偏执,然后她的死,触动了王夫人对因果报应信仰的恐惧。

(因为评论有人说,还是提一下关于贾环和王夫人的关系,唉,如果要分析是王夫人一门心思在宅斗上要把他刻意「养坏」,不是很合理,这个很多红学家都有分析,很复杂,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没必要」,我从情感上也觉得其实不是,王夫人的「自爱」完全超越了她对贾环的关注度)

薛宝钗在王夫人哀悼金钏儿的时候出场了,王夫人没有给她说实情,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操作,类似抬举金钏儿的妹妹之类的;宝钗在「隐隐约约有知道啦」的情况下是怎么做的呢?她责备了死去的金钏儿是个「不通透」的人,然后把自己新做的衣服送给金钏儿做寿衣,你们怎么看宝姐姐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和袭人一样,合了王夫人的心意。

宝钗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她能得贾府上下所有人的心,并不只是她性子好,迎春性子还好呢,宝姐姐性子好,会说话,会做人,会做事,还心里存著善良,那种很实在的善良。

是不是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我接下来还有更胡说八道的——以前很多分析说平儿断厨房的案子是和贾雨村葫芦官断香菱的案子做对照组的,但是我在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到宝姐姐对于金钏儿死后的言行这里,我想到了贾雨村。

这里并不是在说关于那句「钗在匣中待时飞」是不是伏笔的问题,这句诗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可能不太准确,时飞是贾雨村的字,有人因此分析最后宝姐姐会嫁给贾雨村,这事儿我存疑,哈哈哈哈哈,因为这伏笔未免真的有点太直白了吧。

我只是想说,宝钗对待金钏儿的作为很像贾雨村处理香菱案子时的选择,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但是宝姐姐心里还存著良善,贾雨村在那个案子后面越走越远,这是后话。

但一件事情摆在面前,人已经死了,这个既定条件已经不可挽回了,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宝钗的位置,她做的是她能做到的最优选择,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那种人不会做这样的选择,但是你不能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宝钗是「无情」的,但是她没有伤害任何人,甚至给了金钏儿自己的衣服做寿衣;宝玉是有真心的,也不过去井边哭一场,黛玉是真性情的,但是按照她的意思,都不用焚香祭奠,端一杯水,心意到了就是了。

(括弧里面这段可以不用看:因为想起评论里面有提,这里补充一下,有人说宝姐姐后来在王熙凤过生日听戏那个地方不知道宝玉是去祭奠金钏儿。林黛玉知道所以说了双关语,这个我们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没有问题;宝姐姐其实也是应该知道的,我的推测是这样,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还是解释一下——因为这里刚好讲到这个情节,大家可以知道,宝姐姐比林黛玉更加直接地参与了金钏儿的后事处理,甚至她哥哥薛蟠在宝玉被打事件中有被牵连,从直接利益上来说,她甚至私底下更有理由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一直在说宝姐姐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她的「一问摇头三不知」如果放到迎春身上,大家会觉得这是个呆子,但是放到宝姐姐身上,大家不会,因为大家知道宝姐姐「知道」;这样讲还是有点牵强,那我们回到当时那个场景当中,我手边没书,凭记忆还原一下大概情况,宝玉缺席了,最开始他丫头说了个借口,后来这个借口被一步步完善成「北静王的妾没了」,也就是说在场的人最开始至少知道宝玉是去祭祀死人,然后黛玉她们这边的聊天是同时展开的,黛玉和宝钗说了那个双关,黛玉本意就「讽刺」是宝玉有点「痴」,「宝钗不答」,看这个措辞,什么感觉?我一直说宝钗不止得体,也是真的很善良,她的处事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她不答,不止是不和林妹妹一起「嘲笑」宝玉,她也不愿意谈论金钏儿这个有潜在可能「伤害」到王夫人的事情。你可是评价说她这个人就是避事儿、心重但是你必须承认她做的事心里都是有数的;我们假设宝钗真的忘记这是什么事情了,林妹妹和她谈戏文,作为宝钗会做人的人设,当下最好的选择是「有礼貌」地展开聊天,而且大观园里面宝玉一直是群嘲对象,宝钗对林妹妹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听出双关但是仅仅不想嘲笑宝玉,都不太可能是她「不答」的原因。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是,贾府一个八卦,如果林姑娘都知道了,那大多数人都知道了,这个解释起来也很复杂,我现在这个篇幅,实在不想再码字了,简单说,我觉得贾府八卦消息掌握程度贫富区分的话,超级富翁是赵姨娘那一批人,还没有脱贫的是林黛玉为代表那几个)——就,我说的话很多地方都确实需要解释,评论里面提出来了很感谢,但是这个回答本身已经很长了,全部解释清楚可能就更长了,大家体谅一下,谢谢了。

我当年看的时候想到贾雨村开始真正走上不归路的那个案子,他接手的时候,那个可能是香菱好归宿的公子已经死了,然后一问,香菱原本的家也没有了,于是他给自己做了一个最优选择——忽略他和宝钗本性差异,这是一种顺势而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年纪大了,进入社会之后再看红楼梦,会少很多对人物选择的苛责,特别是争议人物,应该怀著爱心吃蔬菜,也应该怀著宽容看红楼梦里面的人物。

好了,话题扯回来,在金钏儿之后,王夫人没有收手,她在宝钗那里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抚,在袭人那里得到了时机和信念的进一步肯定,绣春囊一出,午时已到。

抄检大观园的MVP是晴雯和探春,一个自己动手掀了箱子,一个带著一帮小弟教执法大队做人——但是第二天,全程没有参与这个集体活动的薛宝钗申请退出大观园群聊。

不单薛宝钗走了,他们薛家在接下来的中秋聚会集体缺席了——官方的理由是自己兄弟姊妹来了,要在家聚。他们薛家人丁也很单薄,不知道是作者为了省事儿还是刻意安排,薛蝌和薛宝琴也是父母双亡后上京的,正经中秋和贾家一起聚会,人数绝对不会超标。

不用做什么过度分析,薛宝钗就是在避嫌,而且她应该避嫌了。大家已经到了需要在意男女大防的年纪了,她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检查的「外人」,她是那个需要避嫌的人。

她去辞行的时候,先去了李纨那里,尤氏也在,她们两个没有说挽留的话;然后去了王夫人那里,王夫人非常周到地挽留了一番,然后放行了。

正理来说,李纨她们两个应该挽留,特别是尤氏是个很会来事儿的人,但是她们没有,她们相视而笑,她们知道宝钗离开是对的,甚至觉得宝钗知道个中内情;王夫人的礼仪周全证明了宝钗并不知道什么内情,她只是隐隐约约有猜测,然后顺势而为。

现在可以解释王夫人一开始不接金玉良缘的话头了,一方面是她在等老太太的安排,另一方面,她也是在保护宝钗的名声,薛家的做法厚道不厚道先不管(很有种把人家家的宝玉做备胎之嫌),薛宝钗是真的合了王夫人心意的,这里也有一个王夫人的一致性,赵姨娘言行上不得台面,但王夫人不会当众给她没脸,这其实在顾及探春好做人。于是,后面即使顶著金玉良缘这么大一个广告,没有人说过宝钗一句不然,倒是林妹妹不时就被打趣。

而后面,薛姨妈刚刚促成了薛蝌和邢岫烟的好事不久,开始关照林黛玉,她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林黛玉认了薛姨妈做干妈,也合了之前贾母他们同薛姨妈讲:你讨了我家的人,我要讨你家的人的戏言——当然,最后这个讨来的薛家的人很可能是宝钗。

自薛宝钗搬出大观园,金玉良缘在林黛玉的阻击下暂时性退出婚庆市场舞台,它还会卷土重来,也注定黯淡收场,但这一切都将在八十回以后,并伴随著时代变迁风起云涌下贾家即将面临的大变革。

最后,关乎林黛玉的命运走向暗示,在抄检大观园前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晴雯,她和王夫人直接角力,与袭人「伯仁非我所杀,伯仁因我而死」的关系,在了解了王夫人的个性之后,我们在没有后四十回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对宝黛钗三人最后的走向做一个剧终的推测。

我不想写了,太累了,社畜的人生太难了,给你们看看我家养的狗子,你们原谅我吧。


如果曹雪芹没死或许对林妹妹的帮助会更大点


突然发现他们两口子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莫得感情工具人


林如海故事开篇大约四十岁,假如他无病无灾、没有犯政治错误地多活二十年,仕途上相当有希望,官场上的前途比贾府所有男人都要强多了。

绝户其实也并不是问题,林如海可以考虑过继、收养孩子,或者是干脆让林黛玉招赘,都可以让林家延续下去。而且林如海房中还有妾室,如果林如海身体健康是可以生孩子的。

林如海让林黛玉去贾府的主要原因是贾敏死了。

没有母亲教导的女孩子在古代不好嫁,而林如海又不打算续弦,因此把林黛玉送到贾府教养。

如果林如海不死,理想状态是在地方熬几年资历之后,林如海被调进京城,林黛玉也刚好接近定亲年纪。这时候林如海就可以腾出手来为林黛玉选择一门亲事。

这时候对外说出去,「现有门亲事,是姑苏林家的千金。这林家祖上亦曾袭爵的,到林大人这辈,是正经的探花郎出身,陛下钦点在江南巡盐,今岁才返京,圣眷正隆。可惜这林大人子嗣缘薄,如今五十岁年纪,膝下只得一个亲生女儿,因夫人早亡了,自幼便寄养在外祖家,由荣国公府史太夫人亲自教养长大的,叙来还是宫里贤德妃娘娘的姑表姐妹。这林姑娘今年十五岁,生得花朵儿一样的人,又读书识字,才貌俱全。」

她这情况比夏金桂和秦可卿都好上百倍,随便嫁哪个仕宦之家都可以,亲上做亲嫁给贾宝玉也完全没有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