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嘯天,十全十美!(長11,2次海射,8次陸射,均圓滿成功!)

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的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完成第二次海上發射(首次商業海上發射),「一箭九星」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滄海一聲笑·【長徵十一號·海上發射視頻】我們的太空的視頻 · 6.6 萬播放

別的不方便說,說說亮點吧,有五個:

亮點一: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

2019年,長十一火箭實現了首次海上發射,主要目的是突破海上發射穩定性、無線通信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對整個海上發射技術方案進行全套考覈,全面驗證海上發射技術流程,初步構建多方融合、資源共享的海上發射模式。

本次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任務在首次技術試驗成功的基礎上實施。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從這一發起,長十一火箭開始正式執行海上發射任務,應用性發射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衛星打到預定軌道上。

亮點二:規範模式開啟海上發射常態化

海上發射常態化,就意味著把海上發射變成一種能夠按照規範開展的發射模式。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的成功就標誌著該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自此拉開大幕。

據瞭解,海上發射採取軍地協同、地方政府深入參與的模式。「在各方協同的過程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通過這次發射,把這種組織模式進行總結、基本上規範下來,後續形成一個海上發射組織模式的文件,這將進一步提升海上發射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推動十一海上發射常態化奠定堅實基礎。」金鑫表示。

亮點三:首次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

據瞭解,此次長十一火箭在北京僅完成部段級裝配,之後全部立足於東方航天港的一體化技術廠房,完成了火箭的箭體對接、測試、裝填和星箭對接等各個環節,快速轉運上船,運輸至發射海域實施發射。

這是我國首次初步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大幅縮短了發射鏈條,提高了發射任務的時間利用率和可靠性,提高發射效率和效益,徹底打破了以往火箭生產與發射場分離格局,減少分解和總裝次數,以及長距離鐵路運輸環節。

亮點四:首次採用通用性更好、有動力的駁船作為發射平臺

本次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任務選用通用性更好的「德渤3號」駁船作為發射平臺。類似噸位和船型在國內有多艘,可根據發射計劃靈活選用,不會受某艘具體船隻檔期的限制,這大大增加了海上發射的靈活性。

據瞭解,「德渤3號」總長接近160米,寬近40米,大載重約2萬噸,時速為每小時20多公里,全電力推進,具有快速調載功能。

指標表

相較於長十一火箭第一次海上發射使用的「泰瑞號」駁船,「德渤3號」動力船結構更加細長,在海面上受浪湧影響,船上振動環境條件更加惡劣。因此,型號隊伍開展了大量試驗和深入細緻的模擬分析工作,確保火箭設計可靠,完全能夠適應海上環境變化。

此外,「德渤3號」自身帶有動力,行駛速度更快,可快速運抵發射海域實施發射,發射效率更高。

亮點五:首次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

本次發射中,長十一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這也是我國首次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意味著海上發射的軌道適應性更強。

此前,長十一火箭雖然在陸基發射場執行過多次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但在海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尚屬首次。相較於2019年6月5日首次海上低傾角發射任務,本次任務中,長十一火箭要將9顆重約42千克的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3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對其運載能力要求更高。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射向固定,海上發射選擇的發射海域和發射點一旦得到驗證,後續可相對固定。同時,目前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比較頻繁,且陸地發射殘骸落區選擇越來越困難。因此,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將更加突顯出海上發射的優勢。

還有就是:我國的航天發射場的範疇,要新增了喲。山東海陽,將來會是一個響亮的名字。

發佈於 2020-09-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蘇47戰鬥姬蘇47戰鬥姬俄羅斯的小飛機~

謝邀@林亮亮

別的回答都在談論火箭,而令我更驚訝——甚至有點震撼的,是長光衛星驚人的小型化和系統集成能力。

猶記得大約半年前看到這張圖時,還質疑是不是少打了個零;半年後,長光衛星就真的實現了這上面的指標:全色解析度1m,幅寬17km,重量40kg,以至於可以使用長徵11號一箭九星……

當年的ppt其實是一箭十星233,少了一顆也無妨

不,先生們,這可不是那種玩玩性質的立方星。這是需要長期在軌穩定工作的商業遙感衛星。這玩意兒需要一整套熱控系統、軌控姿控系統、供能系統、大帶寬通信系統來保證其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這些東西下來,留給有效載荷的質量可能只有10kg;然後長光就用這10kg實現了幅寬17km,解析度1m@500km,然後把這麼些東西打包裝進了這麼個小盒子裏,以至於長徵十一號可以塞下十個,快舟一號甲都能塞五個——你問我什麼感受?

(逃)

現在看來,軍方一直摳門得不行,萬年2.7t平臺尖兵,可能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呢……

我已經在思考這玩意兒整合進A2/AD系統,以及軍用版快速補網的能力了——這種能力,至少現在,NRO暫時沒有。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現在也沒有NRO的分辨力和幅寬;期待傳說中的鱉KH-11。傳言中,這玩意兒以後會有長五發射任務的哦?

敬請期待。

更新:今早剛看到的視頻。

吉林一號對戰鬥機的拍攝跟蹤

雖然知道之前它拍過火箭發射,但看到這個視頻又讓我震撼了一次——誰知道它還能做到什麼呢?

敬請期待x2。

另:追趕NRO,不止是衛星——中國的任務徽標逐漸洋氣起來了!

有內味兒了吧?
這個還不那麼明顯

這個你把中文遮住說是NROL-46我都信

美國的徽標反而土氣起來了233

牛、牛頭人?

不過話說回來,NRO這個名字本來就很土哈哈哈哈

N:National 國家

R:Reconnaissance 偵察

O:Office 辦公室

國家偵察辦公室,簡稱國偵辦

哈哈哈哈哈哈哈(逃)

茫茫大海,蛟龍問天!近日,在我國西南某空軍基地范家屯發射場,國偵辦遙六十六重型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某新型遙感衛星驗證星成功入軌。該衛星在軌期間將開展多項科學實驗,主要用於國土測繪、資源普查、防災減災、農作物估產等領域,將為MAGA偉大建設提供信息化保障……

有內味兒了吧~?別打我——(逃


別的回答都在談論火箭,而令我更驚訝——甚至有點震撼的,是長光衛星驚人的小型化和系統集成能力。

猶記得大約半年前看到這張圖時,還質疑是不是少打了個零;半年後,長光衛星就真的實現了這上面的指標:全色解析度1m,幅寬17km,重量40kg,以至於可以使用長徵11號一箭九星……

當年的ppt其實是一箭十星233,少了一顆也無妨

不,先生們,這可不是那種玩玩性質的立方星。這是需要長期在軌穩定工作的商業遙感衛星。這玩意兒需要一整套熱控系統、軌控姿控系統、供能系統、大帶寬通信系統來保證其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這些東西下來,留給有效載荷的質量可能只有10kg;然後長光就用這10kg實現了幅寬17km,解析度1m@500km,然後把這麼些東西打包裝進了這麼個小盒子裏,以至於長徵十一號可以塞下十個,快舟一號甲都能塞五個——你問我什麼感受?

(逃)

現在看來,軍方一直摳門得不行,萬年2.7t平臺尖兵,可能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呢……

我已經在思考這玩意兒整合進A2/AD系統,以及軍用版快速補網的能力了——這種能力,至少現在,NRO暫時沒有。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現在也沒有NRO的分辨力和幅寬;期待傳說中的鱉KH-11。傳言中,這玩意兒以後會有長五發射任務的哦?

敬請期待。

更新:今早剛看到的視頻。

吉林一號對戰鬥機的拍攝跟蹤

雖然知道之前它拍過火箭發射,但看到這個視頻又讓我震撼了一次——誰知道它還能做到什麼呢?

敬請期待x2。

另:追趕NRO,不止是衛星——中國的任務徽標逐漸洋氣起來了!

有內味兒了吧?
這個還不那麼明顯
這個你把中文遮住說是NROL-46我都信

美國的徽標反而土氣起來了233

牛、牛頭人?

不過話說回來,NRO這個名字本來就很土哈哈哈哈

N:National 國家

R:Reconnaissance 偵察

O:Office 辦公室

國家偵察辦公室,簡稱國偵辦

哈哈哈哈哈哈哈(逃)

茫茫大海,蛟龍問天!近日,在我國西南某空軍基地范家屯發射場,國偵辦遙六十六重型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某新型遙感衛星驗證星成功入軌。該衛星在軌期間將開展多項科學實驗,主要用於國土測繪、資源普查、防災減災、農作物估產等領域,將為MAGA偉大建設提供信息化保障……

有內味兒了吧~?別打我——(逃


中國航天終於又有一個領域跟美國航天的差距縮小到25年以內了。

發射平臺是改裝的貨船,怎麼看都是岸炮上艦的感覺。

先答題。

海上衛星發射平臺的優勢有三個。

1,發射場佔地廣闊,對周邊安全構成危險。海上發射平臺既節約土地又可以設置在廣闊的大洋中央,不會擾民。

2,低緯度地區的發射場可以利用地球自轉,減少百分之幾的能耗。我國國土主要集中在溫帶、亞熱帶地區,只有海南島有一個北緯19.61度的發射場。有了可移動的海上衛星發射平臺,我們可以獲得更低緯度的發射位置。

3,地球71%的面積是海洋。海上衛星發射平臺可以前往更多的發射地點,便於發射任務入軌。

再吐槽。

這是我1996年啟用的的剪報本。

山東少先隊真理報,整版整版的刊登UFO研究,我非常喜歡看。一張報紙,正面介紹UFO,背面教小朋友寫作文。

這是關於衛星海上發射平臺的文章。海上發射平臺已經被美國領先二十年了,希望中國能搶到文章中預言的電磁發射的頭籌。傳說2020年我國會發射羽舟火箭,採用地面電磁彈射發射電推火箭——羽舟。

文章裏說的「1998年啟用」的海上發射平臺就是奧德賽平臺。該平臺跳票一年,1999年通過「天頂號」火箭完成首次發射任務。

再看幾篇科技舊聞。

海上風力發電,根據這篇1996年的譯文,國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展了。我國本世紀開始建設海上風電場。

中國首個鹽融蓄能太陽能發電站2018年在甘肅建成。美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掌握該技術。

1996年,家裡有網路了,我持續了兩年的剪報習慣就丟掉了。


發射地,發射航線,濺落海域 來源:東方鐘擺的推
噫噫噫噫噫噫噫噫噫

一二級跨射灣灣!很有精神!

灣灣表示,不慌,盡在掌握!

哎,不是說要多寫乾貨,少抖機靈的嘛??

沒辦法啊,實在忍不住要嘲諷一下某島........


來來來來來,看我說什麼來著,盡在掌握吧?

偽國防部聲明:充分掌握

一箭9彈和東風上艦這都是扯淡的,技術難度更高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都搞出來了,還是在四十年前以前的事,那早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這個最大的意義有兩個。

第一是低緯度地區發射相對來說要廉價的多,但是我國低緯度地區領土不多,最好的辦法是啥,就是直接弄一個海上平臺出來。

第二是未來打太空戰的時候迅速補射和反衛星有了最根本的優勢。

中美都有反衛星技術,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被反了衛星總不能兩眼一抹黑,那就補射,補射衛星在地面上好偵測,海上就不一定了,完全可以搞一艘核動力(民用級就可以)的半潛船,帶上幾十發固態小型火箭。

一旦需要補射的時候,上浮,發射,半潛,走人。

必要情況下甚至可以改造一兩艘老舊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用來發射衛星(美國改造過用來發射巡航導彈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打仗的時候你有反衛星我不怕啊,哪怕補射上去的小型衛星只能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被擊落,那能因此打贏一場戰役也是划算的。

廉價、發射迅速、準備快、技術實力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