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除了早先的澎湃S1,暫時還沒聽到更新的消息。雷總前不久說暫時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希望瞭解其最新進展。


1、並非只有晶元屬於硬核科技。不過雷軍確實親口說過「晶元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

2、雷軍旗下投資了幾十家國內晶元公司,產品範圍涵蓋各種物聯網類小晶元。當然都屬於早期風投,目前還都還是小打小鬧,還沒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倒是做智能手錶和手環的華米,自己做晶元用在自家產品上,算是走上正軌了。

3、在小米收購聯芯時,國內做ARM架構AP的除了展訊,還有全志、盈方微、瑞芯微等,聯芯是AP能力最差的,不過畢竟是大唐旗下,基帶能力比展訊之外的那幾家強。

4、雷軍沒料到今天的美國能瘋狂到如此程度(也超出了任正非的最壞預料)。如果2014年雷軍就能預測到今天美國的行動,那時候應該會堅決扶持展訊,保守估計能讓展訊達到現在聯發科的高度。


海思換成小米;


這是雷總最新的微博,已經明確說明澎湃沒有取消了,一直在做。所以不要信那羣,小米早就放棄了,相關團隊都解散的消息。


首先回答是不是,答案是——不是,小米從沒有放棄晶元的研發,澎湃也一直沒有停止,當然,這幾年小米也一直沒有發,小米這幾年玩的一直是iot晶元,因為成本更低,憑藉小米的銷量,可以賺錢,也便於生態鏈的統一。

首先要明確一點,小米為什麼這幾年不發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澎湃一代,搭載的是5c,賣了30萬臺左右,根本回不了本,不賣,光晶元研發,小米的中端晶元,也就幾個億,撐死了十幾個億,但一發,首先代工企業要求肯定是要多少片,但小米根本賣不了,也不敢定那麼多,不定那麼多,代工企業也不願意代工。還有就是專利問題,但其實小米在這幾年,瘋狂投資通信專利相關的公司,差不多解決了4g的專利問題,但現在發中端手機,肯定得5g呀,那5g專利,也得解決。

那,我們來談談今年的澎湃,首先明確說明今年澎湃做沒做,答案是做的,小米還在瘋狂的投資相關專利公司,不只是說流片了,測試都基本完成了。配置我說下,三星代工,10nm二代工藝,也就是三星自己宣傳的8nm,但就認為三星10nm吧。基帶用的是聯發科的,但聯發科只負責做,不負責幫忙解決專利問題。目前,小米如果要發這一款晶元,大約需要準備20億到40億來專利賠償,這還是小米這五六年瘋狂佈局才降下來的,以前,更多,多得多。至於晶元本身製造成本要回本,那就不談了,但目前有個好消息是曾學忠,這個人是晶元領域的大佬,可能會幫助小米解決一些專利問題,所以具體,還得看之後的情況,大約22年左右,小米基本可以通過自己的投資,去取得專利使用,也就是不用賠償,正常互授,交專利費就行,所以理性角度來看,推遲發布是最好的方式。

至於小米為啥要賠償,而不是取得授權,很簡單,人家不願意,授權給你,可能授權費1個億,但不授權,打官司賠償,可能就10個億了,誰不想多賺錢呢,除非你手上的專利,別人繞不過去,也要取得你的授權,這樣互授,然後專利費用相抵,再去交,像華為和高通就是這樣,只不過高通專利多,所以相抵後,華為還得向高通交一點,但相比其他的,已經少了很多。當然,展銳那種除外,這個就不是正常商業能解決的,畢竟100萬美金,取得高通的所有相關專利授權,正常企業,誰敢想。

回歸澎湃,其實澎湃今年規劃是有相關手機的,是cc系列,cc10e被放給了小米10青春版,然後剩下的cc系列,本來是定的兩款,一款用的高通的晶元,另一款就全程保密的那種,至於用的啥,你猜,反正我不知道,我也沒說,林斌之前專心在做這個,本來按照相關進程,差不多八月發的,但你們也知道了,超大杯延期,mix延期,mix可能改名,貝塔會跟超大杯一起發,mix數字看退不退吧,這個不管。超大杯正好延到了8月,小米十週年上,cc也延期。但有個問題,就是真出了,買嗎?差不多3000塊錢,甚至更多,讓你去買一款小米公司的中端晶元的手機,還不是像ov那種要讓利給渠道,賣這麼貴,純粹是成本根本頂不住,而且還要賣的多一點才能減少虧本,至於小米,只要它發了,它就沒準備回本,只求虧的少一點。

所以說,不要急,小米會出的,這個我從不懷疑雷軍的決心,但什麼時候出,真的要看雷軍的決策了吧,畢竟現在手機廠商的日子確實都不太好過,現在就是一條,活下來,這比什麼都重要。不過,小米如果把搭載澎湃的手機主銷在國外呢,畢竟利潤是夠的,這個就得等小米在歐洲那邊站穩腳跟了,不過目前來看,小米在歐洲市場確實挺成功的了,進展迅速。


近日,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再度出手,投資了一家AI晶元初創企業。企查查顯示,被投企業是北京晶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晶視智能目前已完成工商變更,註冊資本從1500萬人民幣,增加到1665萬人民幣。1月20日,晶視智能實際控制人由「Bitmain Technologies Limited」變更為雷軍。

「Bitmain Technologies Limited」去年一度進入公眾視野,在當時大半個圈子都在喫瓜的吳詹搶奪公章糾紛中,它作為比特大陸唯一股東的身份曾出現在官方聲明中。

那麼,晶視智能又是誰?為何吸引產業頭部資金流入?

起底晶視智能

官網資料顯示,晶視智能是一家聚焦於AI機器視覺的初創公司,當前側重於視頻監控及邊緣計算,擁有AI TPU 運算核心及SoC晶元整合技術,研發領域涵蓋SoC晶元設計、AI TPU處理器及工具鏈,圖像處理演算法及設計等。目前已推出邊緣計算處理晶元BM1880、AI視覺晶元CV1832/CV1835/CV1838。公司正式成立日期為2019年10月,核心研發團隊成立於2018年1月。

該輪投資中,小米長江認繳出資額345萬元,持股比例20.7207%,成為大股東。北京斯年大陸科技中心(有限合夥)略低,持股20%。

從企查查關聯信息來看,斯年大陸的相關股東主要有兩家,其中比特大陸出資比例97%。

關注比特大陸的人應該有印象,比特大陸董事長詹克團曾在2019年9月公開表示,「由於端側AI與雲端AI晶元模式不一,雲端更注重性能,終端則更注重成本和軟硬一體化,更難落地,因而決定將端側AI晶元業務拆分獨立運作。」

根據當時的公開報道可以查詢到,這個拆分出來獨立運作的公司正是晶視智能,它吸納了比特大陸的邊緣晶元研發團隊,擁有邊緣端AI加速晶元自研知識產權算豐TPU。官網顯示,該公司分別於2018年12月、2020年3月分別量產了第一代AI晶元和AI視覺晶元。

比特大陸逐年減持晶視智能的背後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大陸作為晶視智能原來最大的單一股東,近年來持股比例不斷降低,從最初的38.8%減少到現在的20%。

為了引入戰略投資,讓渡股權是較常見的做法,通常也會有業務定位方面的考量。那麼,比特大陸逐步減持又是出於什麼原因?

從比特大陸歷年的投資情況來看,投資數量在2018年達到頂峯,一年內進行了20次投資,之後就急劇銳減,過去兩年的投資都是個位數。

從投資分佈來看,以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支付項目居多,AI晶元僅晶視智能一家。

作為全球礦機霸主,比特大陸近年來一直在強化AI方面的佈局。這一轉變,一是出自市場趨勢、政策等多重原因;二是AI晶元與其礦機算力資源有著天然的契合點。

據比特大陸內部透露,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已開始佈局AI晶元,彼時,正是行業普遍認識到通用處理器掣肘的時間點,當時業內開始發力專用處理器的研發,比特大陸也選擇了 ASIC 晶元的研發路線。迄今為止,比特大陸是業內少有能力雲端、終端並行投入的AI晶元企業,涉及人臉識別、自動駕駛、城市大腦、智能政務、智能安防、智能推薦、智能醫療等諸多AI場景。

手握雄厚資金,憑藉礦機晶元訂單與臺積電關係深厚,再加上多年的算力研發積累,比特大陸對AI市場雄心勃勃,曾在2018年定下「未來5年,公司40%的收入來自AI部門」這一宏偉目標。

2018年是比特大陸近幾年的高光時刻,不論是融資、估值還是對外的投資佈局。也是在這一年,比特大陸啟動了在香港的上市計劃。

然而,隨著下半年幣市低迷,比特大陸營收受到重大影響,隨後公司進行大規模裁員,最終2019年3月在港交所的招股書過期失效,其上市計劃至此暫時宣告失敗。進入2020年,又因創始人內鬥損耗,都使比特大陸元氣大傷。

AI落地難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人們對於AI晶元,關注的已經不只是性能和算力,還有應用落地和商業化的支持:進入了哪些場景?合作了哪些客戶?有沒有軟硬一體化方案?有沒有實際應用案例……

在極度碎片化的終端市場,大規模爆發的行業應用遲遲沒有發生,AI創業公司不僅面臨著產品持續迭代以及難以落地的挑戰,同時還面臨著研發和應用難以有效銜接的問題。

行業的共同挑戰應該也是比特大陸當前的焦灼點。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減持以緩解壓力,還是讓渡股權以獲得產業基金的資源,都在情理之中。

「抱大腿」還是「win-win」?

圖源 | Wall Street Journal

成立僅3年的長江小米基金,目前主要圍繞晶元研發、先進材料、圖像視覺等領域進行投資。其中,視覺作為佈局重點之一,投資項目已覆蓋了3D視覺、圖像感測、OLED材料、光學圖像等多個維度(與非網數讀系列:砸向集成電路產業的千億投資去哪兒了?)。

晶元、新材料都是我國科技領域當前的卡脖子環節,那麼,小米為什麼在垂直應用領域著重佈局視覺?

視覺應用興於安防市場,是系統視覺採集的前端。率先提出AIoT的小米,早已看到了視覺作為AIoT感知系統的屬性在不斷加強,不論是機器視覺,還是AI計算機視覺應用,視覺+AI、視覺+IoT等組合應用將開創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個遠遠超過安防的增量市場。不過,這同時是一個高度場景化的市場。

正如比特大陸決定拆分端側AI晶元業務時所看到的,端側與雲端晶元的打法完全不同。如果說雲端晶元需要不斷跟上先進演算法、提升先進工藝、不斷擴充雲端產業鏈的豪華朋友圈,那麼,端側晶元則需要根據碎片化的細分市場需求,與垂直縱深的產業資源「交朋友」。從這點來看,比特大陸不論是拆分業務成立晶視智能,還是攜手產業資源佈局端側視覺業務,都是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圖源 | coinatory.com

比特大陸曾強調過它在全流程能力上的優勢,而只有生態佈局夠早、夠深入,才能不斷強化這樣的優勢。就以端側視覺應用為例,是一個全流程的軟體pipeline,需要結合具體場景來考慮全流程的總體性能。比如人臉識別中的:視頻解碼-視頻後處理-人臉檢測-跟蹤-提取特徵-比對等,再比如視頻結構化中的:視頻解碼-視頻後處理-目標檢測-跟蹤-目標分類等,把上述全流程的軟體運行在AI晶元和硬體上,纔是最終的應用性能,而這需要高度的匹配和優化能力。

在成立晶視智能前,比特大陸還在視覺領域有過一筆投資,與明略數據在2018年聯合領投了蘇州千視通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明略數據是視頻結構化、視頻圖像檢索技術和視頻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提供商;2019年,與比特大陸共同注資成立晶視智能的易華錄,是央企華錄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在大數據、智慧城市等領域有優勢。可以發現這兩筆投資有一個相似點,比特大陸在通過數據+算力的匹配,推動在特定領域的視覺應用落地。

不過,即便有了先期的資本注入和精準的路線規劃,初創企業在細分領域仍然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小米長江能夠帶來資金、品牌的雙倍加持,還能夠通過生態資源在推進落地應用上帶來動力。

在晶視智能此輪投資中讓渡股權,比特大陸看似有「抱大腿」之嫌,但是,小米長江作為大股東,在AIoT生態圈的背書能力強於比特大陸,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公司未來的發展。

視覺領域的藍海正在開啟,這一筆投資,你說是「抱大腿」還是「win-win」?

圍觀網友互動現場,請戳:

https://www.eefocus.com/

發佈於 01-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小主公小主公自由

實名反對那什麼愛之導師的回答,我看完也想黑人問號????

什麼狗屁回答,問小米是否放棄自研晶元,在那說華為不良心,割韭菜

小 米也不是不造了,只是松果解散成了其他的團隊, 晶元依然在造,只是手機晶元這種暫時放棄了而已,畢竟目前來說自己造晶元不如買的划算,而且,自己造晶元要承擔一系列不確定的風險。成本很高


實名反對那什麼愛之導師的回答,我看完也想黑人問號????

什麼狗屁回答,問小米是否放棄自研晶元,在那說華為不良心,割韭菜

小 米也不是不造了,只是松果解散成了其他的團隊, 晶元依然在造,只是手機晶元這種暫時放棄了而已,畢竟目前來說自己造晶元不如買的划算,而且,自己造晶元要承擔一系列不確定的風險。成本很高


晶元這個東西 搞起來真的靠命!

麒麟剛出道的時候 辣雞成翔 被口水噴死了

到950的時候 聯發科還說著不如x10。

但是命好呀!920系列是麒麟改名後的首款高端晶元,雖然辣雞對吧,但是剛好趕上火龍810,一時之間 賣瘋了 大嘴當時估計能樂死。

然後接下來的950 雖然GPU差勁 但是CPU和高通打的有來有回,這個時候網上盛傳「華為手機不能打遊戲」

其次是960,雖然這個大家有爭議,不少人認為960是一代火麒麟 但是不可否認mate9的釘子戶現在還有不少。

970,,,嗯~怎麼說呢,感覺被錘爆了,但是這個時候華為拍照起來了 新一代夜視儀 ,在輿論上算是掩蓋了處理器不給力的缺點,況且後期出的gputb,一度讓1799的榮耀v10,價格又飆到了1999.

980的時候 基本上就沒有華為手機不能打遊戲的說法了


應該放棄了,小米養不起,晶元研發就如同國家軍備競賽,美國中國俄羅斯,比得起,但是沙特雖然有錢但是比的起嗎。看看有自研手機晶元的驍龍和聯發科算是第一個喫螃蟹的人,所以能起來,三星有著幾乎舉韓國之力的基礎纔去搞的獵戶座,華為靠著基站技術基礎賺的錢才養起來麒麟。小米何德何能,難道要靠小米雜貨鋪嗎。。就小米雜貨鋪再賺錢這也不可能跟上面幾個比。而且說到底都是資本家,以小米現在的體量這種賠錢買賣,而且是那種一不小心可能整個公司都沒有的買賣誰會去搞?搞成了就是當代張謇,不成就是一企業破產連名字都沒有。就這買賣誰幹?就如同新手玩開羅工作室裏經營遊戲公司的那個遊戲,造硬體之前不賺錢,但是至少能活,造硬體的時候一個失誤就可能直接負債,然後涼掉。而且遊戲能重開我都萬分謹慎確認不會破產才造硬體,更何況企業重開太難了。不要把那些老總和企業想的多好,其實就是一羣私企和一羣資本家。他們掌握了東西,被外國打擊我們確實需要幫,但這不證明他們心是在人民身上的。


很可能在做,但是不會給出任何進程和情況

可預見的幾年都不會有大規模手機晶元,強入因特爾老黃德州儀器都涼了,最大問題是通信專利,做出來也是虧

簡單分析一下利弊:

做出來好處:不依賴晶元廠商,自研可吹,增強國內晶元實力當然它微不足道

壞處:與高通交惡,好多專利問題都是高通給小米擺平的,掣肘的從晶元廠變成了臺積電?(這個不好說),晶元更爛這個不用說。花錢多賣一個虧一個(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做了沒做出來:好處好像沒什麼,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壞處:還是虧錢

也就是說做了之後正反都是虧錢,還是回到錢的問題,你得有錢可虧

等小米達到營收5000億利潤200億應該可以養晶元了。按照現在情況來看這要猴年馬月了,當然未來不可預測,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可能沒多久就倒閉了,也可能每年漲個百分之五十很快的事

歡迎補充


別尬吹小米,客觀一點

再說晶元研發

產生個共識,不是隻有核心處理器纔是晶元

澎湃可能真沒了

但是可以研發其他的晶元種類

雷軍說還在做,可能是其他種類了

項目經驗要一點一點累計,成功在於堅持,不是一口吃個胖子。對於公司,永遠活下來最重要


如果放棄了也可以理解。

小米錯過了智能手機市場早期粗暴發展階段,那時候是做晶元的最好時機。

那時候消費者對手機性能等了解不深,和運營商合作,增加銷售提成幾乎什麼產品都能賣出去。晶元是什麼不重要,只要能用就好。此時做晶元就能將不成熟的晶元通過數千萬銷量收回成本。(當然這也不是小米的錯,因為小米2010才成立,當時沒有錢去做晶元,甚至後來還險些倒閉)

如今大大不同了。

1.現在手機市場已經經進入白熱化競爭時期,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用不成熟的自研晶元是風險很大的決定。

2.手機市場發展完善,市場透明度很高。小米沒辦法通過運營商模式或者通過忽悠賣出那麼多自研的晶元(自研不可能一開始就成功,早期的晶元肯定比市場成熟晶元差)。

3.小米在國內的手機份額比較低。自研可以打個情懷牌,但是華為珠玉在前,大傢伙支持華為自研不就行了。

4.各種成本和專利。阻礙小米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專利。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專利費不是誰都能承受的。況且還有很多根本不是錢能買到的專利。

總結

其實我們對中國的晶元產業關心可以理解,但是一味要求所有企業做晶元是不現實的。

中國已經有了晶元設計這個長板,再有個其它長板不香嗎?

我們應該提高中國的整體競爭力,而不是再造一個海思。

對於我來說ov發力的充電技術「方向對了」,小米的自研晶元「方向錯了」。當然,現在的小米也在發力充電技術、語音識別技術、智能家居技術,還有一直在做的系統,這個方向對了。


小米自研已經來不及了,聽我慢慢說。

比較看好小米和MTK,來一把聯名,

今年的天璣820,1000多的價格,給的是真旗艦的體驗,第一次在千元機上,體會到絲滑的感覺。

小米和MTK,可以進步一步合作。

其實做不做自己的手機晶元,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打出自己的產品佈局節奏,

華為可以自己掌控晶元的發布時間,

比驍龍提前幾個月,就能喫一波暫時領先的紅利。

消費者並沒有因為華為自研晶元,得到什麼優惠,反而更貴。

華為做晶元有三個原因,技術安全、時間差、成本。

請注意: 不包含性能!

今年華為本可以用A77大核,但沒有用。

可見消費者體驗不是華為關注。技術安全和成本,纔是華為的核心考慮。

比較心疼那些,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花粉。 還說一句謝謝啊。

幫華為吹自研牛逼,但從來沒低頭看過,自己手裡拿到的是什麼玩意。

這樣的荒謬事,也就中國會發生。

現在晶元佈局時間、性能佈局,都有空檔,但馬上就要填滿了。

小米自研晶元其實已經來不及了,等它來填的時候,MTK早就填滿了(大家還說得清楚,今年填坑王MTK出了多少款晶元麼?)。還不如和MTK合作。


沒有啊,只是擱置SOC開發。 自己的物聯網和AIoT晶元不是還出了不少產品了麼。

比如這個:

小米手錶2有戲了?華米全新自研晶元正式發布:性能卓越-ST行業動態-意法半導體STM32/STM8技術社區?

www.stmcu.org.cn圖標

小米已經暫停澎湃s2晶元的研發,這也是有苦衷的……

和HW一樣,小米遇到最大的困難不是晶元設計,而是高不可攀的專利費。雖然HW和高通已經和解,但也要向高通支付18億美金,而且還是在和高通交叉授權的情況下。小米由於沒有5G專利,故不具備討價還價的權利,要支付給高通的專利費用可想而知……

好消息是,小米尚未被現實擊垮,高薪聘請前中興高管曾學忠等通訊行業大佬,試圖重啟s2的研發!我認為,只有發展自主晶元,纔不會受制於人,不用看高通、臺積電們的臉色。但小米的晶元自研之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對此,你的看法呢?


短期幾年內不會有任何希望。

因為這不符合小米公司的發展道路。

華為當年自研晶元。

可是被噴了好幾代產品。

小米公司的資金流並不算多。

這也是小米不能現貨。年年耍猴的原因。

華為ov這些擁有線下渠道的公司,是有渠道幫忙分攤資金流壓力的。

小米沒有。

一個資金流不算充裕的公司燒錢。想什麼呢。

再說就算生產出晶元了。這玩意兒是需要高銷量攤平成本的。

小米現在的手機銷量完全不容樂觀。

一旦晶元失敗,就是數億投資打水漂。

對於小米這樣的公司是非常難以承受的

華為手機是當初有整個華為做後盾的。

而且小米整體的發展策略是貼牌,收購市面上有完整技術的公司。

然後貼上小米的標,依靠小米良好的性價比口碑賣貨。

當然也有暴雷的相機和電視機。

小米是很少做這種賭博性質的決策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