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可以改變人生觀嗎?讓人看破一切嗎?


哲學當然能改變一個人,但是討論這個問題沒有啥意義…

能改變一個人認知的東西真的很多啊,大到一個領域小到一句話,都有可能…

每個人學習哲學的收穫也不盡相同…

所以如果是猶豫是否要學習哲學而有此一問其實大可不必,不如現在就找個導論書籍看一看,比在知乎進行抽象空洞地討論有用多了


怎麼定義:哲學、能、改變、一個人?


能讓人對一切都感到懵逼算嗎


我不是哲學專業,甚至不是文科出身,典型的工科男。

年輕時說實話是看不起文科的,在我的認知里,文科只是死記硬背一些前人定義的概念。最後成為話語權階層的傳聲筒,專註於利益分配時的蠅營狗苟。沒有在物質層面對世界做出任何貢獻。

反感一切結論式的口號,和沒有證明過程的任何結論。符合一切憤青的特質。

直到接觸哲學,我才能反思我的狹隘,也理解了我狹隘的必然性。因為;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內,在有限的理性中,解釋這個世界。

我本能的抵觸自己狹隘的結論。但我承認我的認知是有限的,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認識又是以上兩項的子集。所以,我無法反駁這個結論。

先哲最終跟給自己的定性是:我唯一能確定的是自己一無所知。

說了這些,是不是認為應該視哲學於圭臬?拜先哲為聖賢?

不是,那是宗教。

反之,我理解的哲學愛好者貌似有以下特徵:跪拜邏輯,反感秩序。本能的抵觸一切結論強輸出。並試圖證偽。

他們倔強的守護自己所謂的理性底線,除了嚴謹的邏輯推演,他們不懼任何頭銜和強權。

但同時,他們承認自己的認知和理性的有限,承認哲學的邊界就是語言的邊界,反感進入到文字遊戲的夢魘。

並且,稍微接觸過哲學和思考過的人,都會會心的理解那些言必流派,語必大師的炫耀者,因為那是人性虛榮的必經之路。

~~~~~~~~~~~~~~~~~

我有一個12歲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他問我諸子百家的思想區別,我說課本咋說你就咋背。別思考,別追問。

我一直告訴他,他學的數學,語文,英語。本質上都是語言。

數學是自然的語言,語文是社會的語言,英語其實沒蛋用。因為你母語都不能準確溝通的話,換個啥語都是白扯。

我有意識培養他邏輯推理的能力,灌輸他自然學科的嚴謹態度。人類所有的基礎理論都是人的發現加歸納。並不是人的發明。牛頓三大定律的出現跟老牛家也沒啥關係,馬頓發現後跟牛頓三大定律也無半點差別。

哲學就是雙刃劍,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邏輯上給出了一個概念:本質。

就是這個概念誘惑了人的追問本能,使得無數人為了得到這個概念宛如癲狂。最後往往陷入文字遊戲的泥藻。

年紀太輕或閱歷不夠的少年還是不要過早投身於哲學,一般資質的人很容易陷入虛無。人生漫漫,有了閱歷後具象經歷的反思,會自然進行思考。

邏輯到是少年階段應該刻意培養的技能,它能叫你收益終身。


不僅哲學能改變一個人,任何知識或者學科都能改變一個人。問題在於哲學控制你,還是你主導著哲學。凡是局限於某一種知識、觀念、哲學流派之中,那只是說明你相對於其他不了解這些知識的人多了一些印象而已,本質上沒什麼改變。如果只是局限於某些知識之中,就像在往海里倒水一樣,依然是海水,不會因倒了一些水就不是海了。就像你就是一直以來的你一樣,雖然多讀了一些書,但你就會發生什麼本質的改變嘛?又或者說你所認為的改變是指什麼?如果是指那些以前你比較害羞、想法比較單一,經過讀了一些書以及產生行動之後,變得不再害羞,想法也不那麼單一了,這種改變也只是從一種到另一種狀態的改變,也不能稱之為本質的改變。也就是說從一種狀態改變成另一種狀態,這種改變也沒有觸及到本質,因為一段時間以後,該困惑還是會困惑的。因為你還是在二元論之中徘徊而已,而沒有超越二元論。

若要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就要超越一切已有的觀念、知識,你不是某些知識的載體,而是所有知識的結合體。只有這樣,你才能不局限於某一個或某一些知識之中。

最後哲學能夠改變人——在於你思考的方向是什麼,比如思考愛情是什麼時,很容易,只要說出生活中對你好的細節就行。而思考什麼是愛情時,就很難了!也就是說想要改變不能去思考是什麼,而要去思考什麼是?當你去思考是什麼已經局限在是什麼之中了,而當你思考什麼是時,局限你的就是你思維的局限性,而不是是什麼之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