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玩過太閣,對裡面的劇情也瞭解,但覺著好像幹掉義元後,織田家勢如破竹了。

但是,之前織田也就只有三千左右兵馬,為什麼這一戰打完後就連下齋藤、北田、六角等等的。為什麼兵力增長這麼猛?是因為吞了齋藤?是因為和德川結盟?


首先排除桶狹間之戰,這一戰只能說嶄露頭角,並不能說崛起,其次排除統一尾張,因為曾經統一一國的人不在少數,只能說信長統一尾張是發展基礎,就像曹操在十八路諸侯以後拿下兗州,袁紹通過耍公孫瓚騙下了翼州,只是個根本,難說崛起。真正的崛起應該是進攻美濃,拿下稻葉山城(岐阜城)寫下「天下布武」的時候,這時候的織田,才真正的走向全國,勢如破竹


我覺得這問題問得很好,究竟織田信長是從哪一戰崛起的呢?有很多回答都會說是桶狹間之戰,畢竟,在這一戰裡,織田信長憑藉著自身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超出常人的運氣,一舉擊潰了領土橫跨三國,親率25000大軍的『東海道第一弓取』今川義元.

但實際上,我並不認為織田信長是從哪一場戰爭崛起的,應該說織田信長是通過不斷的積累著各種小規模的戰鬥勝利,逐步崛起的.

單就尾張國而言,實際上尾張一共分為八郡.上四郡以及下四郡.上四郡的統治者是織田伊勢守家,即 織田信安,居城在巖倉城.下四郡由織田大和守家統治,即織田達勝,居城位於清洲城.

而織田達勝手下有著三個奉行,其中一個就是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綽號『尾張之虎』的織田信秀居城在勝幡城,在之後擴展勝利拿下了今川義元兄弟的居城那古也城,隨後因為那古野城辦事不便,又新建了古渡城,並將居城遷往古渡.

也就是說事實上無論上四郡還是下四郡,當時很多地方都不在織田家手裡,織田信秀做為家臣,雖然實力逐漸蓋過主家,但是直到他死時,織田信長繼任家督,織田家仍舊沒有掌控整個尾張八郡,尾張國仍然處於分裂狀態.甚至因為織田信秀晚年的軍事失利,織田信秀接連大敗,在稻葉山城之戰中敗給美濃國齋藤道三,隨後又在與今川義元的小豆坂之戰及安詳城之戰中大敗虧輸,導致織田信秀辛苦經營的西三河戰線土崩瓦解,同時面對齋藤道三與今川義元東,北兩方的巨大壓力.而織田信長迎娶濃姬就是出於這種背景.

後期聲名不保的織田信秀

而織田信長繼任家督之後,政權並不穩固,在天文二十一年,也就是織田信長剛剛就任,年僅十九歲時,鳴海城主的山口左馬助與兒子九郎三郎便聯合了駿河國的軍隊反叛,並且還在笠寺·中村修築了城砦,織田信長得知後在名為『赤塚』的地方,率領800人與1500人的敵軍混戰,混戰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戰果,也沒有多大的失利,雙方各自返回居城.

在接下來的日子,清洲城的坂井大膳,對織田信長發起挑戰,攻克了松葉城,並且之後深田的織田右衛門尉也投靠了清洲織田家.在這種情勢下,織田信長與清洲織田家在萱津爆發了合戰,最終擊退清州織田,奪回了松葉城與深田城.

面對清州織田的挑釁,織田信長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他收買了清洲的下級武士簗田彌次右衛門,並在此人的帶領下進入清洲,在城下放火使清洲城成為裸城,但因守備堅固未能徹底拿下.雖然經過了安食.成願寺等攻擊行動,還是無法成功拿下清洲,最後還是在和叔父織田信光的合作下,裏應外合,拿下了清洲城.

弘治二年,齋藤道三遭到兒子齋藤義龍的叛變,戰死在長良川,趕去救援的織田信長與戰勝齋藤道三的齋藤義龍在大良口爆發了合戰,戰況激烈,且齋藤道三兵敗死亡的消息傳入織田信長軍中,織田軍陷入恐慌,織田信長鎮靜的下達撤退的命令,並且親自領兵斷後,在準備渡河之際,敵軍追兵趕至,織田信長命令鐵炮手一輪齊射,壓制住了敵軍的氣勢,安然的撤退.

齋藤道三死後,織田信長失去了靠山,家中的織田信勝為了奪取家督之位,蠢蠢欲動起來.並且主動佔領了織田信長名為筱木三鄉的領地.最終織田信長與織田信勝在稻生原爆發了稻生合戰,以700人的兵力擊敗了柴田勝家的1000人以及林家兄弟的700人.

除了織田信勝,就連兄長織田信廣也和齋藤義龍合謀,打算裏應外合夾擊信長,但因為被織田信長發現,計畫無疾而終,信廣投降信長,信長最終也原諒信廣.

永祿元年,織田信長與北面的同族織田信清夾擊巖倉城,並且在浮野之戰大獲全勝,削弱了巖倉織田的實力,在第二年,永祿二年攻下了巖倉城,至此,算是織田信長拿下了尾張大部分的土地,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桶狹間之戰.

所以在桶狹間之戰前織田信長不是什麼都沒幹,而是一步一步一靠自己的軍事以及政治才能拿下了尾張大部分領土,剷除了織田家中不安分的兄弟,最後面對今川義元的25000大軍,織田信長很難說是靠哪一場戰爭崛起,如果沒有之前統一尾張的行動,沒有之前剷除家族內不安分字的行動,很難說桶狹間之戰會是什麼結局.


肯定是越前之戰

織田-德川軍滅掉越前名門朝倉及附屬近江淺井什麼概念,那是以絕對優勢滅掉一個羣雄級的戰國大名。戰後柴田勝家坐鎮北之莊城揮師北陸,織田信長遷都安土威脅近畿一帶,織田家也因此打破第一次織田包圍網。之後,足利家北盟上杉,東結武田,西聚僧兵,南聯毛利的一次次織田包圍網都是全國性攻擊。而織田家從分立出柴田利家的北陸道軍後在根據地濃尾設立了瀧川一益的東海道軍,之後又有了羽柴秀吉的山陽、明智光秀的山陰、織田信勝的四國等六大軍團。而一切之始是以若狹、越前初設北陸道軍,聚集了佐佐成政、前田利家、丹羽長秀等人。


很多人都說桶狹間,而我。。。。。。

卻要附議

在我看來,桶狹間之戰對於信長來說不僅僅是暫時消除了來自東邊的滅國威脅,更極大的提升了自信心。在桶狹間之前,信長的表現也算出色但是很難說有什麼突破性的功績,很難想像在桶狹間之戰前信長會有吞併天下的雄心。而這場戰役卻是個轉折點,幾乎是當時最有力的幾個天下人候選人之一的今川義元竟然被自己給幹掉了,而且還是以少勝多的絕地反擊,再加上義元已經是飽經世事的中年大叔了,而自己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毛小子。這一戰給信長的感覺就是,原來我也可以。同時用一次曠古絕今的勝利給帶在他頭上多少年的「尾張大傻瓜」稱號幾個大耳帖子。人有了自信,便會大膽,更敢於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而這也成了之後數年攻略美濃的心理基石,即便遇到無數困難,即便經年累月,信長也從未動搖過必勝的信念!


就沒人說是吞併美濃的稻葉山之戰嗎?

織田家的發展是明顯的「滾雪球」式發展,而這個雪球能滾起來的兩個先決條件:自身夠強,對手夠弱。

正是因為完全控制了濃尾,才讓信長有實力在短時間內擊敗六角和北島從而把雪球滾起來。

反觀甲信關東這邊,無論是上杉還是北條,三家實力太過接近結果到最後底盤也沒發展起來。

實際上,毛利,島津和伊達也是這麼滾起來的,但毛利和島津滾的太慢,地方還差。至於伊達,不僅地方差,還滾的晚。


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快。桶狹間之戰是很重要的,幹掉今川義元+與德川結盟讓信長能專心攻略美濃而沒有後顧之憂,但信長仍然等到齋藤義龍病死齋藤家主少國疑才真正開始吞掉美濃,到徹底吞掉為止也花了四五年。不過吞掉美濃之後信長就已經是當時的天下第一了,北田六角相比之下就太弱了。


信長就是從桶狹間崛起的,今川義元的名聲在當時非常大,非常好,被當世稱作東海道最強大的大名(武田家的甲斐國和北條家的相模國也屬於東海道,所以這一稱呼也可以認為當世的人認為義元時期的今川家比武田家和北條家更加強大),今川義元也是個仁君,對老百姓非常好,採用十稅四的稅率,而織田領的稅率是十稅六,也就是說義元打敗信長的話,尾長的老百姓能增加五成的收入,所以尾長的老百姓都去歡迎義元,義元為了招待老百姓在不該停留的地方停留下來被信長抓住機會一擊致命。信長通過這一戰得到三個大重利好!第一:增強了織田家內部的凝聚力,織田家在這一戰之前內卷嚴重,光親弟弟信行就發動了兩次大叛亂,桶狹間之前家臣團內部也戰和不定,而這一戰之後,基本確立了信長的絕對威信,家臣團中再也沒有第二個聲音,到信長死為止再也沒有家族成員或譜代家臣發起過叛亂。第二,擺脫了來自東方的巨大壓力,桶狹間之前,今川家對織田家施加的壓力非常大,逐步蠶食尾長下四郡,織田家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用來防範今川家,義元敗死之後,三河松平家獨立,信長與之結盟,改變了以前四面皆敵,兩線作戰的窘境,可以全力向北用兵。第三,打敗義元讓信長得到了巨大的名聲,古代名聲非常重要,你有沒有能力和別人願不願意為你賣命完全是兩碼事,桶狹間之前,信長曾先後對美濃和伊勢用兵,對美濃方向先勝後敗,甚至一度圍困稻葉山城,面對信長的壓力,本來內部矛盾重重的美濃豪族突然團結一致擁護義龍,齊心協力擊退了信長。對一盤散沙的伊勢方向也毫無進展,當地的豪族根本不買信長的賬。桶狹間之後,信長對這兩個方向的經略,都因為當地豪族的大規模倒戈和投誠而變得異常順利。

桶狹間之後,信長完美的將以上三個利好兌現,將美濃、伊勢納入版圖之後,已經是石高接近150萬的超級大名,可以說是當時的天下最強了,戰略方向又是當時一盤散沙的畿內諸侯,統一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在桶狹間之戰之後,除了織田信長本人的實力和能力強之外,不得不說運氣也是非常好的,眼看德川家康要被武田軍打敗,緊接著就是攻入尾張了,武田信玄死了,在上杉謙信下達了關東徵討的總動員令後,也死了,而後上杉家忙於家督之位的爭奪,也無暇顧及信長,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這些都是戰國時期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大大名,可惜時運不佳,後代又沒有他們的才能那麼高的才能,加之有德川家康這樣的盟友,織田信長才一路勢如破竹,但其實說勢如破竹也不夠確切,除了多年的一向一揆暴亂和兩次信長包圍網讓信長頭疼不以,還有很多大的小的政務難以處理,只是織田家整體呈上升趨勢


我覺得應該是攻略美農國稻葉山城那一刻吧


是關原之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