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清楚出處,但說說我的理解。

日本常年人口少於中國,因此戰爭的規模上不去是可以理解的。以中國古代的生產力為準,平均7.4個平民可以供養一個士兵。當然這是以農耕社會為參考的,如蒙古這種全民獵人的社會,基本上2-4個人就可以供養一個士兵。

所以日本戰爭的規模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上不去。

以日本戰國時期的桶狹間之戰為例,公元1560年織田信長2000人大破2.5w人的金川義元,放在中國教科書是有點村(縣)長械鬥的意思。中國大陸這邊,長平之戰在公元前260年已經可以達到坑殺40w降足。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已經可以號稱百萬大軍。所以蔑視日本那邊的戰爭規模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其實我並不認同這種叫法,原因兩點:

1.對中國史書的記載存疑。要知道有1w的士兵參戰,需要1-3w的人員進行後勤補給。因此,作戰人數1w,實際出動可能要4w,這個時候國家會號稱10w。因此,中國的大規模戰役在人數上是有水分的。再舉一個例子,拿破崙滑鐵盧之戰是通訊技術普及前著名的戰役,法軍12w。即使拿破崙有非常先進的通信機構,但還是靠輕騎兵。也只能指揮10w上下的軍隊。而只有通訊技術普及以後纔出現了100w人的諾曼底登陸。因此我並不認為中國古代的雙方實際參展人數能夠超過30w。

2.說人家村長械鬥給人一種莽夫蠻幹,有勇無謀的感覺。但還是以桶狹間之戰為例,2k vs 2.5w。超過10倍的兵力,織田信長也在戰鬥中展現了自己的指揮,勇氣,決斷。

因此,評價一場仗的好壞,規模只是一個方面。
當時明月當年黑過頭了,其實他本來只是說日本戰國規模沒那麼大,但大大刺激了許多網友的「愛國熱情」。於是這個說法開始層出不窮,不過闢謠的文章也很多了,見怪不怪就是了。

彈丸島國日本分成了66個彈丸小小國廝殺,相當於部落衝突


像日本這種低成本迅速結束的革命戰爭,纔是新舊交替最好的選擇,戰爭規模有限,時間短,破壞相對較小,可以快速結束舊政權,進入新的發展軌道。現在一些人總是推崇蘇俄、中國20世紀的全國性曠日持久的內戰,造成幾千萬人死亡,國家幾乎崩潰的血腥內戰,我不知道是為什麼,國內戰爭,更新換代,本身求得就是建設而非毀滅,把整個國家打成一片白地然後再幾代人不喫不喝重新建設,付出無數血淚無數生命,依然免不了還要走回頭路。我對這種依靠暴力毀滅一切然後推到重來的流氓革命,極不順眼,這簡直就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


人口基數問題,你要搞明白養一個士兵背後要有多少人在為其服務。你總不能讓當兵的自帶武器自帶乾糧自帶盔甲並且在家自己把自己訓練好,然後去打仗吧。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吧
規模比喻而已,無關其他……難道還真有人聽了這句話,就把日本戰國當成實實在在的農村械鬥了?這理解能力也太要命了吧……

因為我國農村械鬥能有上萬人規模……

日本戰國前期數千人規模戰鬥,因為農兵戰意低下可能死傷數十,所以……

戰國中後期隨著大名之間的兼併,也會出現擁兵數萬的強藩。到了猴子徵朝的時候,數量已經到了十萬級。

有一點我要吐槽的就是,日本人吹牛逼的傳統實在是……

你說把馬龍叫做暴力の破壞龍也就算了,人家好歹世界級,某鄉鎮武士動輒叫做鬼XX,XX天王,哎……

日本一個1萬石上下的小城,比如前田家的荒子城,也就是一個村的規模,一次動員出兵大多也就幾百人到千人上下,而日本的封建制決定這些人是各大名動員武力的主體,除了少數幾個超級大名有較強的直屬武力外,大多數出陣的軍隊真的就是這樣的村長級別的武士的集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說日本戰國是村長打仗沒有問題,一般最多就是一個縣長或者兼著幾個縣的縣長帶著十幾個村長去打另一個縣長和他手下的十幾個村長而已;但是小田原,關原,大阪這種實實在在的十萬人級別的大戰役再刷村戰就不合適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