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麼說的話

目前,我一直為哲學所用,從未用過哲學。真是遺憾或者幸運,沒有找到一個完全脫離哲學的我來駕馭哲學中的我。

同問,為何讓哲學為我所用?


那你先得學他,嗯,盤他也行。總之殺個三進三出,認識他,批判他,與之交融,改造哲學的同時,你也讓哲學改造自己,藉助哲學的力量顛覆自己,主要指思想觀念。改造後,世界大不同。小平同志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學哲學後你會發現有多少精神上的牢籠是你自己給自己畫的,自身曾經有多少刻版印象,他人有多少刻板印象,原來不敢想的現在敢想了,敢想就敢幹,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就好比蘇格拉底說的生活在洞穴中的人一樣,在自我的泥潭中掙扎,你會共情到釋迦牟尼試圖救人於痛苦中的初心,你也會共情到先哲們的痛苦和解脫,學哲學是個試圖通過與自我的較勁達成自我解脫的目的,統稱終極關懷。如果孔子說格物致知,那格物是基礎,你要首先了解物理知道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然後通過哲學致知。

知道自己是什麼,從哪來,到哪去,其實你也永遠不知道,但是這些問題也很重要,會影響你所有的行事風格,影響你所有的判斷,影響你的取捨,影響你的抉擇。一個人的行為取決於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取決於他的三觀,所有事件都有脈絡可以追尋,理論上你可以逆向任何一個人。

你看養孩子哈,我的小孩總說爸爸我想吃零食,她想滿足她的口腹之慾,她想玩玩具,她想穿裙子,她會請求,她會哭鬧,她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達成她的慾望,但是成長是什麼呢?成長是她學會了拐彎抹角的達成自己的慾望。其實你看成人是不是都在達成自己的慾望,但是成人拐的彎更多,這其中還夾雜了自我的人設,慾望和人設有時候還會衝突,衝突的時候如何選擇?人設是什麼?人設是他成長過程中被人類文明教會的仁義禮智信那些東西。但是人性和文明衝突,怎麼辦?怎麼拐彎?人長大了但是慾望沒有長大,想吃奶,想被誇獎,想被表揚,喜歡漂亮,喜歡虛榮,成長的只能是拐彎抹角的手段,還有呢?

我認為哲學是追尋真我的過程,藉助外力,找尋自己的赤子之心。撥開拐彎抹角的手段,看見自己的慾望,看見自己的本心,正視他,看自己,也看別人。


哲學是戰略層面的東西吧,通過哲學思辨或者現有的哲學原理,最多只能指導我們大致的前進方向,具體實踐活動還需要制定具體的戰術。


哲學不是用的,也無法用,或者說你認為哲學沒有用


很簡單,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斷的實踐,你會發現哲學之於你,對不對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實踐中善於思考而讓你成長的過程!

對不對不重要,科學的發展會不斷的否定任何既定結論,學哲學要注重它給我們的啟發,只有不斷反思,不斷否定,不斷地對思想革命,才能永生,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永生的根本。

馬哲不維護自己的觀點,他鼓勵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改革優化,他不斷的被自己殺死,得以永生。

道德經有一句話: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你,不要想著用哲學的結論,你總會發現當你事情做完了才能體會到結論的正確性,因為他是結論呀,怎麼可能讓你一開始就用上?

努力思考吧,對你產生影響的從來都不是哲學家們說的那點結論,而是他們引導你學會的那種「反思」!

我是生活哲學的踐行者,胡楊


你是學生?工作?什麼工作?上來就是一句如何讓哲學為我所用 這也太形而上學了!


我看哲學為的有三件事:

1.無聊看點書

2.不懂哲學,和人辯論有些話題時可能有些吃虧

3.搞清楚我到底想的是什麼,即澄清我的哲學思想

第三點是我看哲學最主要的動力。

我對諸多事物存在各種各樣的看法,然而我卻不怎麼容易言說這些看法,許多看法是模糊不清的,而且最重要的問題是,我不知道這些看法是否正確,也許存在一些致命的漏洞。

因此我開始在哲學上尋找和我思想相近的前輩的書,以希望前輩可以幫助我。

我大概確認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以及這些領域我大概的看法,隨後在各個地方尋找思想相近的哲學家。

看了些書,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哲學家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並不完全一致。

而我看的書,思想其實已經很大程度上與我相近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一個體系,很多東西很難分開,接受了一個思想,就容易接受該哲學家的其他想法。

於是我看哲學書都會做筆記,但與通常的哲學筆記不同,我是想方設法盡量區分出我的思想與哲學家的思想,哲學書上的文字像是給了我一個基礎,我對這個基礎進行敲打,通過以哲學家為敵,以自己的那種模糊想法為根本,不斷的在筆記上批判哲學家,最終把這個基礎弄成我思想的形狀。

成功之後,我就算是澄清了自己的一部分思想了。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看哲學不是為了貼近先賢,而是為了貼近自我。

這就是我的,讓哲學為我所用。


你可以學點實用的,邏輯思維7級訓練。邏輯學是從哲學中延伸出來的,對一切都有用。


哲學的用處:

1.智慧:哲學是智慧之學,哲理是普遍適用的,是從無數具體事物的規律中抽出來的共性,我們思考任何東西,首先要思考共性,然後才是其個性,結合具體情況。哲學與思維相近。

2.立志:哲學是大道理,容易培養人的長遠眼光和寬廣的胸懷。

3.修心:明白世界真相,做一個有信仰和超脫的人,養浩然正氣。

4.悟道:這個比較高級,目前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就是佛教說的如來藏,脫離輪迴苦海。

5.吹牛皮:這個誰都會用,但要吹得有水平,就不太容易了。哲學家大都是辯才!


除非哲學觀點是可證明的。在每一個可確證的觀點上,建立的系統理論,才可以為我所用。

但哲學若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會發現哲學與科學已經是同一概念了。


這你都不知道?

中國化呀!

我懷疑你是不是不愛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