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三本不想著提升,主要是自己的自卑情绪没有处理好,执行力不足,以及被身边室友或周边大环境影响的。综合来说,就是想的多,做得少,静不下心来去做事!人一旦静下心来去做事,没有啥干不成的!空想误人!空想误人!空想误人!重要的是说三遍,以下是我的真实经历

我当时高中谈恋爱,成绩严重下降后,女朋友也分了手。失恋以后,我就自暴自弃,经历了一段灰暗时期,学习更下一个台阶!2011年,第一次高考,考了个三本。接著复读,复读期间也不听老师讲课,只管闷著头做题。现在想想,就是脑子里有泡!自以为初中靠著自己啃,提升了成绩,到了高中还有用。不知道的是,高中完全没打好基础,靠自己硬啃太难了。

于是,不出意外,复读仍然考个三本。因为这一年里,自己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学习进步。其实在高中时,我心里最大的恶魔就是自卑。以前跟自己初中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一直保持优秀,考上重点或者一本。自己呢,到了高中学习成绩怎么都上不去,就感觉没脸见人,好像比别人少了什么一样!这种持续的自卑感,一直到大学也没有好转,我的人生转机就是考上研究生。

我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兄弟三个。父母做点小生意,但是哥哥弟弟不争气,不上学还游手好闲基本花光积蓄。我呢,上大学以后,心里想改变,去学习,去奋斗,可始终被自己的自卑心理和焦虑所打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始终静不下心来去学习,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我考上的是河南新乡的一个三本,选择这个学校就是因为在三本里学费便宜。当时我们系的很多同学当时都进了单片机协会,或者没事就去上自习。我那时候心里不知道咋想的,竟然认为人家再学也蹦哒不出三本这个枷锁。真的是自己不争气,还挖苦别人,回忆起来都想扇自己一巴掌!人,真的需要你自己明白自己几斤几两的。当时我们宿舍八个人,就有一个加入单片机协会,还没事去上自习。剩下来的我们,要莫打游戏,要莫看电影打球,活在迷茫当中。吃饭最积极,上课永远最后一排。前三年,就在这种迷茫,荒废之中度过了,唯一的成就是考了个驾照。

命运的转机来自于考研。我一个高中同学,他比我早一年进入大学。他家境贫寒,考上了三本但是家里供不起学费,他就读了大专。这哥们就比我励志,进大学就立志专升本,读研。他从我进大学第一天就过来找我,劝我好好学,给自己证明!前三年我也没多想,就那样过去了。到了大三下学期,15年的时候,这哥们告诉我自己要辞职考研,问我加入不加入。我们学校一到大四就没课了,直接让你去实习。我当时对前途一头雾水,不想去实习,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但现实是快毕业了,啥知识没有,啥技能没有。于是,思前想后,我决定去考研。我对要离开新乡去实习的室友们说出这个计划的时候,他们的爆笑程度不亚于特朗普说自己最懂新冠,说自己没败选。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都以为我家里安排好了工作。

人,不逼到绝路,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在大家的冷嘲热讽之下,我开始考研了。我来到焦作,和机电的同学(大专的哥们)租了两间房开始学习。焦作租房确实便宜,一月180,独立卫生间,还是新房。那个夏天,我们白天学习,临近天黑去河南理工打篮球斗牛。有不会的问题互相请教,有学习资料互相分享。现在想想,那是我目前为止,过得最纯粹,最痛快的日子。在焦作两个月的学习经历,真的磨练了心智!

关于报考学校,我明白自己的实力,不敢选211去报,最后选了河南工业大学。那哥们充满斗志,也认为自己准备充分,报了合肥工业大学,当然他第一年失败了。2016年,我顺利考上了研究生,2017年,那哥们也被我拉进了河南工业大学。

我考上研究生整个宿舍,整个系都不敢相信。当时听说我考研,大家都认为我是说著玩,逃避实习,没人相信我能考上!我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行动。我就这样战胜了自己,给自己赢得了证明。虽说考的不是211,985的名校,但对我来说意味著很多。没有经历过低谷的人,不知道那种滋味多难受。

第一次知乎写这么多,如果能过千赞,我就再续写那个励志同学的事和我读研的一些经历,哈哈!


环境是会感染人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人是极少数的,要求比较高。

首先他要有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目标,他才可能自动过滤身边的种种诱惑,这一点就已经排除了80%的学生钱,抗诱惑能力是其一。

然后他还得有现实中优秀的榜样,而在同龄人中符合优秀条件的同学大多在一本以上的学校中,学习氛围整体不好,找不到学习标杆是其二。

最后一个是他们大多缺少提升自己的动力,动力来源于社会与家庭的期望与鼓励,然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其实并不高。实事求是而言,整个社会都在夸赞211,985,认为里面的学生都是栋梁之才,对三本大多嗤之以鼻,缺少认可与鼓励,他们很难靠自己一个人能量不断坚持提升下去。缺少社会的认可与鼓励,从而缺乏长久坚持提升自己的动力是其三。

结语,无论各位处于什么层次的学校,请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缺乏精神能量与动力的同志请移步图书馆呆一段时间,缺乏学习标杆可以没事就去膜拜下清北的特等奖学金候选也可以看看自己学校的风云人物,抗诱惑不强的同志可以学习下论语,道德经等传统书籍来修身养性。回答完毕,溜了溜了!


作为一名为当地多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做过一对一就业指导的职业导师,我对题主的问题深有感触。

六年来,我一对一辅导过的学生应该逾千名了,其中有特约1-2小时的深入交流以及双选会现场20~30分钟左右的快速一对一指导或者高校就业大赛现场点评指导。从辅导过的学生中,我确实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越是来自名校,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表现越优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过得极其充实丰富,临到毕业时也更容易获得来自好公司的offer,专业的限制影响在这时候反倒没有那么明显。这类学生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太存在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方面的难题,而咨询的问题往往是「那么多offer,我如何选?」

而那些学校一般般,甚至没啥名气的学校的学生,在上述方面,均表现较为吃力。

部分学生的简历仍然还在用最古老的模板,还是我十多年前毕业时学校要求的那种版本(有冗长的自荐书和学校评语以及成绩的那种),持一页纸简历的学生,有,但很少。有些同学即便拿著一页纸的简历,也会因为里边没有太多内容可写,而弄一些胡里花哨的样式来充场面。最令人为难的是,他们几乎整个大学四年的经历都是空白的,乏善可陈。

他们来咨询的问题大多数是「我的简历没啥可写怎么办?」、「投简历没下文怎么办?」「我面试老不过怎么办?」,「为什么我都找不到实习工作?」这类,几乎都是围绕著如何写简历以及探索面试技巧(以上评价仅限于我指导过的学生,不能代表所有此类院校的同学,如有得罪,请见谅)。

今天,我又应邀去了一所「双一流」大学冬季双选会给2021年的毕业生做就业指导,前来咨询的大多数都是研究生,部分本科生,简历都非常优秀,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已经在距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间找到了工作,并且还是手握好几个不错的offer,即便是暂时没有offer的,手里也有好几个实习单位的邀约。

他们所提的问题大多围绕著如何挑选offer和实习机会这两个主题。看看他们的简历,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多么充实有趣,有些同学的简历就算写得满满当当的,你都不会觉得里面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全都是个人价值的展现。

因为我属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特聘的就业指导专家,在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也会去给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做公益指导。曾有一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这类型的大学生,并开始慢慢了解他们。

在起初的认知中,我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应该都是一群特别努力并且优秀的人,因为很多贫困家庭可能举全家之力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他就是全家的希望,承载著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重担,所以求职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应该是理所应当很容易成功的。

但不知道为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后也变成了就业困难人群。更让我感觉无奈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懒惰不努力,而是已经非常的努力了,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总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样的案例积累多了,我发现有以下原因:

1、原生家庭的供养不足。

这里所说的供养,指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会在视野、格局、思维力方面受限,这点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相比,无法企及,而且这样的差异,贯穿了他们整个青少年成长的时期,到了成年阶段,家庭出生差和家庭出生好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寒门难再出贵子

举个家里的例子,亲戚小孩,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里读的,后来凭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我们省会城市的顶级高中,算是村里飞出的金凤凰了。

她告诉我,入学后她才发现班里同学的家庭条件都很好,大家的父母大多是公务员、教师、医生、企业高管、创业者等,非富即贵。

本来她以为这些家境优越的孩子大多是纨绔子弟,后来她发现自己错了,那些同学并非因为家庭条件好而放弃努力,恰恰比普通的孩子更加努力,真的是应了那句「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

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极其重视教育,并且早早就给他们灌输各类思想,从小把教育的理念深埋在他们的观念当中。

当时她所在的高中学校不允许补课,那些家境优越的孩子都是在家里请特级教师开小灶的,每个小时500-800元的那种,让她望而生畏。每个寒暑假,我那个亲戚的孩子只能回老家玩,而她的同班同学都能在父母的资金支持下去参加国外游学或者研学夏令营,既开拓了眼界,也丰富了学生生活,让自己的简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那个小姑娘自己也很争气,自己考上了首都的一所985大学。她说回想自己的高中三年,真的是观念颠覆的三年,很多认知架构、思维模型、视野格局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因为周围的同学实在都太牛了,如果她当初没有脱离那个小山村,她真的不敢想像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不过,值得提一嘴的是,虽然她家里条件一般般,但她的父母都是村里的中学老师,也算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即便没有那么优越的经济条件,但从父母那里言传身教而来的知识素质和学习习惯也是她的一笔财富了。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经济条件不怎么好的家庭来说,父母自己谋生存都吃力,起早贪黑地挣辛苦钱,回到家已经累到瘫倒了,哪里还顾得上关照孩子的心灵成长,更别提主动想办法引导孩子去接触多领域的新鲜事物了。

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日,打算带孩子出去玩开开眼界,但想想荷包里的钱,还是算了,能省则省吧。如果还是多子女家庭的话,负担就更重了,养活那么多孩子,吃饱饭就不错了,什么早教班、兴趣班、夏令营这些烧钱的玩意,哪里玩得起?差距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慢慢产生了。

而且父母大多数时候也是教育孩子走一条最稳当的路,好好读书,以后考个好大学,最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就很难再做出其他的指导或者其他的建设性意见了。

所以,在很多这类家庭出生的孩子眼里,人生的路径是单一的,不太可能会存在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没有认知,所以也不会主动去探寻其他可能性。当新的机会来临时,他是浑然不知的,因为长期缺乏对新领域新事物的好奇心,他压根就没有敏感性。

我还接触过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从小在村里长大,父母早早就出去打工了,他们的童年时光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的,算是留守儿童吧。

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我们其实很难要求他们能获得多好的教育条件,能接受较为正统的义务教育、不打架不闹事都算是不错的了。由于接触到的东西相对较少,大多数孩子的思维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更别提解决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了,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想问题想得比较浅显,如果想要让他们再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就会比较吃力。

比如,我就经常问一些刚毕业的孩子,日常关注哪些领域的资讯、用什么APP、上哪些网站、使用什么搜索工具等等,最后我就发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消磨时间的无意义的泛娱乐APP上,对于当下一些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学习网站、社区、公众号完全不知道。

他们对此的解释是,从来都没听说过,不了解,就算了解的,也觉得看那些很累,还不如看好玩的,也懒得去尝试使用各种互联网工具来进行资讯的搜索和查询。

2、性格。

有部分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敏感性格甚至自卑。他们告诉我,在老家的时候,父母只告诉他们,读好书,然后考个好大学就可以了。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成绩和学习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实力与价值的唯一标准,其他同学的成绩又好又会玩,大学都过得风生水起,接著,他们的认知就开始崩塌,可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和模仿,却总是跟不上身边同学的节奏,眼看著与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虑,后来干脆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敏感,也不太爱与人交流。

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种种,比如过度贫穷、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成长经历,导致了心里总有一些过不去的坎和解不开的结。

当一个人个性变得拧巴的时候,周围的人看他都是怪怪的,只有一个个性明媚舒展的人,才很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喜欢,也更容易获得好机会,大家混圈子的时候也会拉上他。大家都知道,这人一旦混了一个好圈子,好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好的人脉、机会就纷至沓来。但对于前者,无形中就可能已经被边缘化了。

综上所述,题主问题里这类学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很努力,但却由于种种原因看不到结果;第二类是知道要努力但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过一天算一天;第三类是觉得努力无用,干脆随波逐流。


三本内的确有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楼上答主们的应该是没怎么见过。

政府对贫困学生都有贫困学生补助,无息贷款等。我一个同学填表申请的时候我刚好在旁边,看她写她家里面大概年收入是8000.我当时还天真的以为,8000月薪就可以申请贫困,那我也想申请,后来再仔细问才知道是年收入。其他的同学也有申请学费等上班了再交的。

我也帮过辅导员搞过感恩政府赞助的一些活动,主要就是坐在那里看晚会。必须得参加的,不然下一年就申请不到了。那教室里面500人的学院,大概来了有50人左右吧。

我也问过他们,我的这两个同学并不以三本为耻,反而他们认为能考到三本已经是发挥得不错了。所以他们达到了目标。当然我认识的这两位同学都是认真学习的人。但是从他们身上的一些行为和想法能够稍微推测一下题主所说的问题。

这些学生,他们清楚家里条件不好,但是能够申请到学费减免/缓交/贷款等,对于他们家庭的压力已经很小了,只需要支付生活费给孩子。更何况,贫困学生是可以申请另外一种奖学金的,只要成绩不是倒数,不要挂科太多就可以申请到。所以他们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渴求「我一定要出人头地,成为第一」,因为他们其实已经在高考上成功了(相对于他们自己)。他们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大学毕业找一份工作就好了。这种心态完全可以参考 「成功考上了一本211985的学生为什么堕落,不学习」,他们第一个大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按照他们的想法就是既定路线走下去就好了,而且从贫穷地方来,自然也更能吃一点苦,对就职公司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另外一点就是想法。环境、教育对人的眼界、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我在三本里面读了4年体会到的,这完全基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所致。有的人并没有想著挣大钱,他们就是普通的上班、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至于房子、孩子怎么养,学区房等等他们根本没有仔细的考虑甚至是无视的。在学区房这个问题上,我和周围的同学探讨过,你会发现很大比例上他们是不屑于学区房这个概念的(在这年纪至少)。孩子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就上班去。差学校也有人能够考到211,985,并且举例了自己高中不是好高中,但是年级前10上的985211.至于正不正确先不谈好了,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些甚至不是什么贫穷学生,就是普通的学生。贫穷学生入学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毕业工作问题,你都不知道。而且自小「上了大学你就能玩了」,以及「上了大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阶层落差」带来的冲击远比你想的猛地多。

最后一点,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如何追赶。大一上学期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斗志满满,抢著前排的。然后呢?你会发现班级里本身就有著极其恐怖的差距,例如英语、高数等等,厉害的人,课都不用听就能考得很好,差一点的听完课就是懵逼的,作业也不会做,做了等考试也是一塌糊涂。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追赶,但是如何追赶?谁来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这其实已经不是贫穷学生的问题了,而是很多普通学生都有的问题。之前提到的那个年收入只有8000的女生,问她,她说她没怎么用过电脑,大一刚来不知道电源按钮在哪里(估计用的很少,只有高中可能计算机课用过),Word、Excel都不会用,编程努力的学,但主要是能够应付考试,自己并不能灵活的操作电脑。同一个宿舍的,要是有一个带头放弃治疗的,那么他到底有多少自制力顶得住继续学习,要知道他可是完成了考上大学的目标啊,既然达成了目标,且后续没有具体目标,自然就会开始玩,自己也没必要太担心学费和生活费,享受一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体验一下3年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只能说,也不算多么的糟糕吧。

当然也有很多贫穷的学生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兼职」「拓展人际关系」上。


每个地方都有咸鱼,技校也有奋发图强的学生,清华也有整天玩游戏,最后被退学的例子。咸鱼就是咸鱼,他们也许享受这样的日子,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芸芸众生,最多的就是这种人。没有他们,如何体现努力的人的可贵呢?没有他们,又哪里来的优秀的人呢?

这个世界属于你,也属于我,但归根到底,是属于不服输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