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山區支教音樂老師,音樂公司董事長。

我覺得當今中國的音樂基礎教育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音樂是表達思想和情緒的工具。這是我們學習音樂的最深層次的驅動。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很早就引入和聲知識,教學生用最簡單的和絃去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大部分教育機構和學校是怎麼做的呢?讓孩子不動腦筋的練習,靠著肌肉記憶演奏他遠遠沒法理解的作品。過於功利化的音樂教學讓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不單單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薄弱,連大部分音樂學院也是大二大三才開設和聲學和即興伴奏。看到那些音樂學院的學生不懂得如何使用音樂語言表達自己,我不禁想問他們多年苦練考上音樂學院的動力是什麼。

理想中的音樂基礎教育是人人可以即興演奏,用音樂表達自己,哪怕最簡單的方式。

————————作曲編曲課程————————

如何編寫百老匯音樂(編曲工程分享)章德夫的視頻 · 801 播放

我就是學音樂教育的, 去過中部最窮的幾個鄉鎮支教, 也去過世界上最好的幾個音樂學院.

我的看法是, 中國音樂教育在飛速發展, 同時野蠻生長. 為啥飛速發展, 因為起點太低了, 所以顯得發展很快. 其實近年發展確實挺快有目共睹, 公立學校的教學大綱越來越完善, 課程和教學法推陳出新,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好消息. 但問題是真正有好好在音樂課上上音樂課的學校有多少呢? 中小學音樂老師是三天兩頭培訓, 學的東西也很實用, 那你倒是讓音樂老師們好好上課啊?

再說白點就是, 音樂教育的上限在拔高, 越來越能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接軌, 並且最近政策也有所傾斜, 這些都一定是有好處的. 但問題是優秀的成果沒有辦法很快推廣. 大城市裡的學生各個想要為內卷添一份力, 別說學校不給上音樂課, 你要是佔了數學的時間家長先來跟你急. 小地方那更別說了, 家長不會因為數學課為難音樂老師, 因為音樂課就是數學老師教的.

背後原因有很多, 但總結起來就倆字 國情. 我大概七八年前去過中部幾個貧困縣的小學, 窮穿地底那種(至少我認為). 這段經歷對我非常寶貴, 如果我沒去過貧困縣而是一直在國外學習的話, 我肯定不會現在一週被禁言一次. 為啥說窮穿地心? 公路不好, 坐車進去六個小時山路彎彎繞, 一起的女老師有一個一直在吐, 還沒到呢就躺下了. 到了後整個鄉鎮沒有家庭小賣部, 走一圈看不到商業活動, 我們去沒地喫飯都是在鄉鎮幹部家裡喫的飯, 那裡學校也沒什麼老師. 先去了個建築相對體面的學校, 這裡英語都是語文老師教的, 我就在想那是什麼人能來教音樂? 好傢夥, 還是語文老師.

校長帶著語文老師帶我們去了音樂教室, 您猜怎麼著? 嘿 一排嶄新的舊的銅管樂器. 小號長號全都有, 還有幾個鼓. 為啥這麼說, 因為樂器一看就沒怎麼用過, 但是很多生鏽了. 校長說是之前幾次扶貧幫助有企業來捐的, 但是這玩兒沒人會. 這一下就讓我學到許多. 企業可以捐樂器, 但是捐不了音樂老師. 政策幫扶可以改建學校, 但改不了人們心裡的觀念.

曾經有人這麼跟我說 「中國人不餓肚子纔多少年, 現在的教育已經很好了」. 我很難反駁他, 因為這是事實. 我們在討論音樂教育, 可中國這麼大, 人又這麼多, 真正有在聽音樂並且認為音樂很重要希望得到相關教育的人又有多少呢?

前兩天不是有說要不要把音樂納入高考, 這個消息讓人喜憂參半. 有這樣的提議說明國家意識到了音樂的重要性, 作為國家的軟實力, 提升國民的文化水平, 音樂教育的作用是需要被重視的. 可是如果真被強行納入了高考, 短期內可能出現的情況無非是現在遍地亂生的琴行被新東方統一管理, 50-500不等的一次樂器課費被統一定價. 學生依舊苦不堪言, 家長更加賣力加班, 學生在高考完把樂器疊成紙飛機扔下樓, 音樂廳與劇院依舊賣不出去票靠國家補貼維持運營.

我的本碩都是音樂教育專業, 我很愛這個專業, 所以我決定在博士階段從過多的音樂理論中跳出來, 多學點別的可能更有幫助的東西. 結果還真是, 第一學期學完社會學我就知道了, 現在音樂教育的困境其實很簡單, 叫做教育資源不均. 有些老師幾千一節課, 有些學生不上音樂課, 這個就是教育資源不均. 不同高校的音樂專業質量差距名顯, 這個還是教育資源不均. 提議音樂納入高考, 有些人發自內心贊同, 有些人罵的已經被禁言了, 可他們都很真誠, 這個依然是教育資源不均.

所以回到主題, 中國音樂教育發展很快是現實. 但是想要更規範更高效的普及音樂教育, 不光需要音樂老師和學生的努力, 也不能光討論音樂課堂以內的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基礎教育名存實亡,高等教育一塌糊塗。

現在說重視藝術教育,但是,大家補語文數學外語,沒人補音樂,找個老師學鋼琴恨不得50塊錢都不捨得。家長不肯投入,學苗就差。按說現在的孩子數量比我們那時候少得多,他們今後考大學的錄取率也比我們那時候高,我也不明白這些家長為啥這麼焦慮。學音樂慢慢的成為學習不好,但是還想上個大學的通道,這就造成了這個專業裏大多是不喜歡這個專業的人。我上大學那時候,同學沒有幾個是初中以後才開始學專業的,絕大多數都是從小學的,那還就是個師範大學的音樂系。現在呢,從小學的是少數,大多數是高中才開始學的。

高等教育裡面,音樂教育專業基本上就是糟糕的代名詞,專業能力遠不如表演的,但是現在表演的也爛的沒法看,所以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更。。我母親就是小學音樂老師,當年他們排合唱,給學校弄個文藝晚會我覺得他們基本上玩著就能整了,現在好多年輕老師排個合唱還得把他們這幫老傢伙弄回去幫著排,這水平真的是。。我也去小學排過合唱,我本來就想去當個場外指導,結果我發現他們的老師真的是不知道咋整,所以,只能自己動手了。

至於高等教育,現在只有專業院校可以選學生,其他的院校,基本上都是老天爺給什麼就只能教什麼。統考可以鑽空子的地方又太多,所以很多人專攻考試就能進學校學專業。

在我看來,21世紀初擴招的惡果已經體現出來了,現在這個教育狀況比起之前擴招,那就是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區別。如果國家沒有好的政策導向並且落實,20年後的音樂教育水平會比現在還慘很多。


這學期,我參加了一個叫「支教2.0」的公益項目,主要工作就是通過網路視頻,給偏遠山區的小朋友們上音樂課。目前上的這5次課,讓我對「音樂教育」有了不同的認識。

基於我的學習經歷和社會經歷,我教過各種不同的學生。我教下到3歲上到70歲的學生彈鋼琴,給中小學生上過音樂課,教過本科生中西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也輔導過碩士寫論文,還在社會上做過一些科普講座。我基本會對不同的羣體的音樂認知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我講的內容。但唯獨這次給偏遠山區的同學上音樂課,讓我感覺到有點「慌張」。

我在上課之前,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開拓同學們的視野,讓大家適當的瞭解一些中外音樂,感受不同音樂的藝術魅力。但實際情況,卻和我預想的有一些差別,我說三個場景:

場景1:在第1次課上,我主要介紹了外國樂器。在介紹鋼琴這件樂器時,我給同學們播放了一段我和同學演奏的雙鋼琴版的《培爾·金特》的第四樂章《在魔王山上的宮殿》。(Peer Gynt Suite No. 1, Op. 46:IV.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在放完,我問了一個問題,「大家覺得好聽嗎?」我得到了一個小女孩「吶喊般」的回答:「不好聽。」

場景2:在第2次課上,我介紹了中國的樂器,結合了我第一次經驗,我覺得我得找一些最常見的民族樂器來和大家互動。於是,我找了古箏和二胡圖片放在屏幕上。我滿懷期待的提問:「各位同學們,大家知不知道這兩件樂器是什麼呀?」同學們整整齊齊的喊道:「不~知~道!」

場景3:在第4次課上,我順著介紹中國民歌《茉莉花》,講到了歌劇《圖蘭朵》。我在當時試圖想讓大家明白什麼是歌劇,所以嘗試性的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在網上看過看過電視劇電影嗎。」正常來說,我以往的學生們都會說「看過」,然後我順著說「歌劇,就是用唱歌來演唱臺詞的電視劇和電影。」但,沒想到的是,我問完這個問題,我對面的畫面,鴉雀無聲。

通過這幾次課,我也時常在思考。同樣是四五年級的小學生,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偏遠山區的學生在音樂的認知上和我北京西城區的學生這麼大差別?

我覺得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階級。

我們從中外音樂歷史的發展中可以看到,製作精良、編製龐大、富麗堂皇的音樂藝術永遠都是給貴族階級欣賞的。在西方的18、19世紀,音樂家們多為貴族們服務,靠貴族們養活,貴族家裡的孩子大多要學一些樂器,學一些作曲技術。而當時的平頭百姓聽什麼音樂,學什麼根本沒人在乎,音樂歷史也很少關注。在中國亦然,在唐代,來自各國的、龐大編製的音樂只能在宮廷中見到,老百姓能夠欣賞到一些小曲,已經是不錯了。在今天,雖然沒有了「貴族」和「皇帝」,但「階級」的差別仍然存在,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不同階級會對音樂的教育,有不同的態度。

在學術上,音樂教育一般分為「學校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這三個層次的教育構成了一個人能接受到的音樂教育水平。關於「學校音樂教育」,很多人的態度是比較失望的,大家都覺得中國的音樂教育很失敗,但你們可以來北京的一些小學看看,這些學校即便是「不太重要」的「音樂課」,老師們也都講的非常好。我可以負責任的講,很多小學生的音樂認知和能力,甚至不比一些高中生、大學生差。關於「社會音樂教育」,經濟能力越好,能找到的老師當然也更好,孩子的音樂素質能力也會更高。而「家庭音樂教育」多取決於家長的素質與能力,「懂音樂」的家庭自然要比「完全不懂音樂」的家庭教育氛圍要更好,並且無法否認的是,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更高的家庭,整體要更有文化素質。

所以我覺得,倒不是因為中國的音樂教育發展的不好,而是很多人還沒有那麼多錢,或者不願意花錢在音樂教育這件事上。人們有錢,當然願意找學校,找好老師學習音樂,提高一下自身的素養。但是要是沒錢,保障生活水平更重要,音樂,不重要。試想,如果給山區的孩子們10萬塊錢,他們會去先去學鋼琴,還是回家翻新房子,改善伙食?

雖然目前的音樂教育還有很多問題,但不得不說我們相比於以前,還是進步了的。而且我相信,隨著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一定會蒸蒸日上的。

而我覺得作為學習音樂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努力,來讓音樂教育事業變得更好。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不管是北京西城的學生,還是偏遠山區的學生,這些同學們,能夠通過我,在音樂道路上獲得進步,就是一件能讓我欣慰的事。共勉!

場景3,其實還有一個後續。

場景3(後續):「你們在網上看過看過電視劇電影嗎。」在畫面鴉雀無聲之後,我當即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對面的這些孩子,很可能家裡上不了網。所以,我自己回答:

「沒看過沒關係,今天,老師來帶你們看看。」


要分音樂基礎教育,還是音樂專業教育。

音樂基礎教育的情況比較糟糕,主要是沒人把音樂當做基礎教育的一部分。甚至體育課都有考試,而音樂課和美術課,每到期末考試就消失了。

但是音樂基礎教育並非狀況不好,相反非常興旺,只是有點失衡。

以學樂器和聲樂為特長的小孩很多,雖然家長的心態多半還是為了考學加分,但是好歹讓音樂人材池有足夠的人羣。

但是這樣不健康,也不利於長期發展。畢竟音樂最好是從興趣出發,而不是以一種磨滅興趣的方式,讓所有人都把學音樂當一種功利的工具。

然後就是音樂專業教育。

音樂專業教育狀況非常糟糕。為數罕有的高質量教育集中在某些個別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謂一灘污水。

當然,這麼說有點誇張,也不公平。但是基礎教育決定了專業教育的態度。以功利,乃至急功近利的方式學習音樂。後果可想而知。

藝術專業,比如音樂,繪畫等和其他專業不同,必須存有相當的理想主義。並不是說不能有功利的人存在,要求所有人都是理想主義當然不現實。

但是理想主義在當下中國式一種最傻的,自討苦喫,餓死街頭的事物。具體原因不需要多說,大家都明白。為了逐利已經不擇手段,故而這個行業充斥著大量濫竽充數的騙子。

總之,情況有點糟糕,而且似乎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還是對音樂,乃至對藝術的重視度不夠。也許有歷史原因,我國大眾人民和藝術的割離很嚴重。而像吳冠中老前輩一樣,本身是藝術家,又不逐藝術之利,還願意關心藝術教育和推動國家藝術水平發展的理想主義者太少了。

當然,既然是惡性循環,單獨說其中一個環節也沒什麼意義。

唉,只希望以後的孩子們能享受藝術,享受藝術帶來的精神世界之美。我們這幾代人算是獻祭給國家,做復興路的鵝卵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