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法中有许多阐述对东南巽方的崇拜,包括雷城与雷部众神均位于此,施展雷法需要出神来巽方碧霄的雷城请雷部诸将,并且风雷常常同义使用,如王文卿所述「盖雷无风不厉,雨无风不作,云无风不起,电无风不动」 以及白玉蟾所述「雷门,又曰风门」,「九者,阳数也,乃天道也。主于震宫,故东南有九天之说也,即雷师出入之地也」此处还论述震宫(八卦东方)来解释东南巽位的九天之说,对雷神出动的描写有「就巽隅,出震宫,来赴行坛」,巽与震的混用是如何形成的?

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中,白玉蟾所注:元始父祖,化神霄玉清真王。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炁之中。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

这里描述了神霄九霄系统里的最高主神「神霄玉清真王」的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并在后面强调「惟此一霄居于梵炁之中」,但又强调「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 此处含义显然是表示玉清真王府位于唯一在「梵炁之中」的碧霄,且距离玉清真王府两千三百里处是真王所治的雷城,同时又说明神霄是「真王按治之所」,那么是否表明碧霄即是神霄?

在《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中所记载「青霄天尊,震。碧霄天尊,巽。...神霄天尊,玉。」可明确得知各霄与方位对应关系,而神霄作为第九霄仅称玉难以判断,但仍可以看出与按八卦划分的八方并存,如果碧霄不是神霄的话,那神霄是否被包含在碧霄之中?

这些记载和认知为什么如此矛盾?道教对神霄和碧霄以及巽方崇拜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


好问题!我不会!

雷法中有许多阐述对东南巽方的崇拜,包括雷城与雷部众神均位于此,施展雷法需要出神来巽方碧霄的雷城请雷部诸将,并且风雷常常同义使用,如王文卿所述「盖雷无风不厉,雨无风不作,云无风不起,电无风不动」 以及白玉蟾所述「雷门,又曰风门」,「九者,阳数也,乃天道也。主于震宫,故东南有九天之说也,即雷师出入之地也」此处还论述震宫(八卦东方)来解释东南巽位的九天之说,对雷神出动的描写有「就巽隅,出震宫,来赴行坛」,巽与震的混用是如何形成的?

白玉蟾所述「雷门,又曰风门」,出自《海琼白真人语录》,其云「太乙属巳,巳为雷门,又曰风门,水口又为九天太乙十神之位,故此功曹,谓之太一」,巳为雷门、又曰风门。巳,作为天干地支的一员,在雷法中同时被赋予雷门与风门的特征,无疑于是易理术数对道教的深刻影响。而要理解雷法中存在的凸出的巽方崇拜,就需从易理术数的角度出发,通过传统易数观念在雷法中的媾变,来解释巳、巽为何在雷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下将引用《道法会元》中王文卿《雷说》(下称《雷说》)进行解释,盖因王文卿作为神霄派祖师,其著作中,早期雷法深度引入易理术数显而易见,有助于剖析雷法巽方与传统术数的关系。

《雷说》开篇是对于雷霆正统性的阐释,「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此句奠定雷霆之于天地的地位,后世对此全无保留的继承,譬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中白玉蟾注曰「雷霆者,天地之枢机」,推至明代之际,雷霆地位受到进一步的发扬,张宇初(1359~1410)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云「雷霆乃天之仗植,帝之威权,道之枢机」,其中就凸显出对于雷霆的阐发,已经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层度。

正因对雷霆的无比推崇,在《雷说》中所谓「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司总摄」,此种赋予雷霆总宰天上地下的职权,后人对此并不满足,而是想方设法的继续扩大雷霆职权,《道法会元·卷一百八·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记有玉清真王三誓,其中第二誓宣称「雷霆者,执天地之中炁,理天地之中政,综校祸福,佐理天枢,统御阴阳,摄循地纪」,其功能之广大冠绝天地。

而在对雷霆地位进行阐述时,不乏有从易理角度出发,通过术数证明雷霆地位崇高——「雷之妙者,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戊己归中,大数之祖」。该段话中,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引人注意,此类方位与数字匹配的事例,不得不让人想起传统易理术数对应五行五方的思路。如《礼记正义》中就有「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故而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的书写,显然是对天一生水等易理缩减,但名谓上的简称,不代表对于其象征性同样减少。

可见「天五生土于中」一句,此句在借入《雷说》中后,形成「中五戊己归中」的话语,其中戊己五行属土的内容不赘述,而中五显而易见的是对天五与中的浓缩。该话语的形成,根本目的依旧是《雷说》开篇一段的核心思想,即用于凸显雷霆的地位崇高——「雷属坤土,坐镇中官」。

此一句话的重点,不在于「雷属坤土」对雷所属八卦五行的定义,而在于雷霆「坐镇中官」表示的方位。这是通过方位来代表其地位的表述,即「有雷一、雷二、雷三、雷四、雷五,统摄四极。四极居中,故雷乃天之号令」,唯有居中之时,雷霆才会是天之号令,中央为尊的思想在此时表露无遗。

因此,《雷说》将雷寓为坤土,根本原因在于强调雷居天地之中央,是谓大数的本质。对于天五独具一格的存在,可按《易数钩深图》内容进行解释,其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由天一到地四均各配方位,而唯独在进入天五时,「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呈现出其他四者所不具备的特殊,无论是独具主乎变化的功能、亦或者位于中央的崇高地位。

对此,《易数钩深图》通过一问一答,对天五具备崇高地位的原因,进行简略回答,「或问曰:天地之数,何以由天五而生变化?答曰:天地之生数足,所以生变化也」,天地之生数到五就生出变化,而这种原因赋予天五有别于天一到地四的地位,换而言之,天五通过自身有别于其他四者的特殊,独称「大数之祖」。《雷说》通过传统易理对于天五的推崇,反复强调雷霆地位崇高,

……困了,暂停更新……

而在雷法中,雷与天五的关系,以他例同样可证,见《道法会元·卷六十七》「雷霆玄论 万法通论」,其中有「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炁,故曰五雷」,雷霆得天地中炁,恰恰就是《易数钩深图》谓天五曰「不知何物也,强名曰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天地之中炁与中和之气,其义几乎无差。由此可见,《雷说》将雷附属为坤土,其本质是因为雷与天五产生联系,而「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引自《湛渊静语》)的原因,使天五在五行中属土,而雷法强调雷在天地中具有天五的地位——「坐镇中官」,自然同样继承天五属土的特征,进而产生出「雷属坤土」的标志。

《雷说》以下篇幅中,大量采用八卦、天干地支的内容,对雷霆在天地生效的原理,进行描述。其中「五雷之运,五子归庚」之语,就是一例。所谓的五子归庚,按《钦定协纪辨方书》曰「道家者流取其义用配五方之位,自子干头数至庚字,则为其数」,简而述之,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等五子,各自在从甲子至癸亥的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中起算,逢庚则止。是以《雷说》中云「自东方壬子而归庚得九,北方丙子而归庚得五,中央庚子归庚得一,南方戊子归庚得三,西方甲子归庚得七」,因《雷说》中并未说明具体归庚名目,为避免使人产生误解,故此处引用《道法会元》「雷霆玄论 万法通论」,对五子归庚的内容更进一步的解释。《道法会元》「雷霆玄论 万法通论」云「盖东方自壬子而归庚申九数,北方自丙子而归庚辰五数,南方自戊子而归庚寅三数,西方自甲子而归庚午七数,中央庚子本有一数,复归庚戌,又得十一数,共成十二数」,由壬子至庚申,中历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计有七个干支组合,算壬子及庚申本身二数,总数有九;由丙子至庚辰,中历丁丑、戊寅、己卯,计有三个干支组合,算丙子及庚辰本身二数,总数有五;由戊子至庚寅,中历己丑,计有一个干支组合,算戊子及庚寅本身二数,总数有三;由甲子至庚午,中历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计有五个干支组合,算甲子及庚午本身二数,总数有七;至于庚子,因其本身就是属于庚,逢庚则止,故儿总数有一,或是再算由庚子至庚戌的数字,中历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计上庚子及庚戌,共有数十一,再加庚子归庚子的一数,得到总数十二。经由对五子归庚具体名目的列举,可以对其有一定程度了解,但并不能解释壬子配东方、丙子配北方、戊子配南方、甲子配西方、庚子配中央的方位配置,如此的方位配置显然与我们常规认识相矛盾。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理应甲子与东方相配、壬子与北方相配、庚子与西方相配、丙子与南方相配、戊子与中央相配,譬如《太上洞玄灵宝飞行三界通微内思妙经》提及修持灵宝飞行三界之道时,须在不同日中面朝不同方位,而在甲子日中就是面朝东方,「修灵宝飞行三界之道,当以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之日,入斋堂,东向叩齿」,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甲子与东方存在著联系,其他的比如壬子,「修灵宝飞行三界之道,当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癸酉、癸未、癸巳、癸丑、癸亥、癸卯之日,入斋堂,北向叩齿」,壬子之日北向叩齿的描述,足以证明壬子与北方的联系。由此可见我们常规认识中,无论是甲子与东方相配,又或是壬子与北方相配,乃至于是丙子、庚子、戊子的方位匹配,都毫无错漏,则西方甲子、东方壬子、南方戊子、北方丙子、中央庚子的干支与方位相配,其本质

因五行属金,而与西方配,此则涉及纳音之法。按沈括《梦溪笔谈》云「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凡气始于东方而右行,音起于西方而左行;阴阳相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左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五气以应十天干,甲乙

……纳音懂了,但是我写得你们看得懂吗?……

王文卿《雷说》有「雷称巽宫者,甲中有巳。甲子遁至已,上得巳,巳是巽也。壬中有丁,巽也。丙中有辛,巽也。庚中有乙,巽也。所以甲丙庚壬,雷神会于巽户」,正是典型的以天干地支、八卦阐释雷法

王文卿《雷说》曰「隐乎艮,出乎干,升乎坤,发乎巽,是阳雷之用也」,雷法有效的根源,在于巽方之位对于雷法的发扬,而此类观念显然是承接古人传统的八卦思想。

……以下大错不错的,看个乐子可以……

引用《雷说》可以理清白玉蟾所谓「巳为雷门,又曰风门」的问题,即,巳是阳雷发用之所在,与此同时巳又乃是巽风,巳的阳雷之用在白玉蟾所寓当中,就如门户般的存在,是雷门、也是风门,是雷法起效必经之门户,因此也是雷神从天界来临凡俗的门户。

以上阐释对于雷法之所以推崇巽方,并未能有明显解释,我们无从得知为何巽方如此备受推崇。但是,在王文卿《雷说》当中并非毫无线索,其中反复提及的八卦、天干地支,引起深思,我们或许可以当从《雷说》中显著的八卦思想进行探索。

首先,古人对于巳、巽、风的联系,远早于宋代。郭璞《玉照神应真经》有所谓「巽,巳也」,又《易·说卦》曰「巽为木,为风」;巽卦在古人传统观念当中,是可用以对应立夏,诸如《五行大义》等书就谓之曰「巽主立夏」;而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则是夏季开始的标志,因而《三礼义宗》有谓「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立夏在乎四月,四月在天干地支中归属于巳——《说文解字》曰「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

巽卦素来与东南有关,在《孔子家语》中有「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而在《太平御览》引《孝经纬》曰「雨后十五日,斗指辰东南维为立夏」,当北斗指向辰东南纬时,天下正处于立夏时节,而此时所吹袭天下之风,按《易纬·通卦验》曰「立夏清明风至」,立夏则是清明风。清明风所位,同样是代表东南方,在《说文解字》中有「东南曰清明风」的描述,乃至于《史记》中有「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至于轸。轸者,言万物益大而轸轸然。西至于翼。翼者,言万物皆有羽翼也。四月也,律中中吕。中吕者,言万物尽旅而西行也。其于十二子为巳。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清明之风居东南维、是四月、十二地支中属于巳;至于更直接的联系,在《周礼注疏》中有「按《考异邮》曰: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日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八风,距同,各四十五日。《艮》为条风,《震》为明庶风,《巽》为清明风,《离》为景风,《坤》为凉风,《兑》为阊阖风,《干》为不周风,《坎》为广莫风」,直言以八卦对应八风中,以巽卦对应清明风;而后再《观象玩占·八方暴风占》中,承袭而曰「东南巽风,名曰清明风,主立夏四十五日」。

巽卦与巳、立夏、东南等联系,进入道教层面,在雷法体系当中,产生出东南方碧霄天、至少与其有紧密联系,在《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当中的「文昌阳天辅文品 应立夏六阳之炁 东南方碧霄主宰文昌大洞紫阳玉章第二」书写,以东南方碧霄对立夏六阳之炁,就可见其卦气对应的色彩。

由以上对东南巽卦的简述,大致可以看出对应性——巽主立夏、清明风主立夏、巽卦为清明风,而巽卦、清明风、立夏均与东南方有关。之后的内容,将采用王文卿《雷说》,通过对「震为四阳,雷天大壮」的阐释,梳理雷法中的八卦思想。

震,谨以《易·说卦》云「震为雷」,又按《五行大义》曰「震主春分」,春分在于二月,而二月则是卯——《说文解字》云「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震卦主二月的春分恰是「雷天大壮」释义前提。所谓「震为四阳」,是按八卦对应年中阴阳消长的轮回为算,而每月中各有阴阳,按每月阴阳不同而计其爻,而其变化重点在于十一月时一阳始生、五月时一阴始生,在节气中即冬至与夏至。结合事例进行解释,按《通典》云「伏以冬至,一阳始生」,冬至之时在于十一月,则此时十一月有一阳五阴,即一阳爻、五阴爻,在卦象当中属于复卦。以此推类,至二月春分之际,按王文卿《雷说》云「十一月为一阳,十二月为二阳,正月三阳,二月四阳」,二月四阳,四阳代表有四道阳爻、二道阴爻,在卦象中呈现为大壮卦,而大壮卦的组成为上震下干,震为雷而干为天,因此又名曰「雷天大壮」,体现在节气中就是王文卿《雷说》所述的「遇惊蛰,故雷乃发声」,春分三候的第二候正是「雷乃发声」。《云笈七签》「周易七十二候缠度诀」也有「雷乃发声,雷天《大壮卦》,娄宿二度」的表述,而《太清元极至妙神珠玉颗经》将「二月雷天大壮卦」的表述引入丹道层面,此处不作赘述。至于「遇惊蛰」,更是因惊蛰与雷的关联,春雷发而蛰虫咸动,《周礼注疏》有「启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惊蛰的两大重点元素,一在雷声、二在蛰虫,值此时雷声发而惊醒蛰虫,即《初学记》引《诗·推度灾》曰「上出号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惊蛰」的涵义所在。

正是借由传统八卦系统,结合节候、方位等要素,综合阐释雷法的神圣性,使雷法的正统性得到主流认可,才促使道教雷法在宋及以后的时代中,呈现出昌盛的形式。同时,也因如此,在王文卿《雷说》中的「万物被雷震动,开甲破拆,万物发生」才具有合理性。

而在《易经·说卦》所谓「雷风相薄」,雷和风天然就有相似性。譬如震卦、巽卦都属于木,而在《象·益》中「风雷,益」,借由《周易正义》释《象·益》「风雷,益」时引《子夏传》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的阐释,可见风雷素来可以视为双胞兄弟般的亲密,在出自汉孟喜﹑京房等人的「卦气说」当中、以《易》六十四卦与四时、月令、气候等相配之法里面,《周易正义》中「益卦」是「其意言必须雷动于前,风散于后,然后万物皆益。如二月启蛰之后」「风之为益,其在雷后,故曰『风雷益』也」,风的作用恰与《太平御览》引《书·洪范》曰「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出,出则万物亦出」相弥补。其次,在产生的方面,风在传统观念当中,一则阴阳怒所至,《初学记》引《春秋元命苞》曰「雾,阴阳之气也,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二则天之偏气怒也,《淮南子》曰「天之偏气,怒者为风」;三则阴阳角斗所致,《淮南子》曰「而风气者,阴阳相捔者也」。由此可见,风的变化在乎天地间阴阳的变化,且偏向怒、角斗之类,而这些恰恰与《淮南子》中言「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相似,因此被认为相互根源并不稀奇。

在雷法理论当中,诚如题主发问中所引用的内容,是「盖雷无风不厉,雨无风不作,云无风不起,电无风不动」,当雷被提升至「夫雷霆者,天地枢机」「雷霆为上帝号令者,察天地之中气,所以专杀不正邪恶」的高度时,连带的风的作用一并擢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巽震从未被混用,只能说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了转化。这种转化,是基于雷法出于震宫、发于巽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在《道法会元》当中有「虹蜺出没」,其开篇「东南巽户上一丈高,或丈五高,此谓之开雷门」,就是一个例子。而发于巽户,其例子在《法海遗珠》的「总召五雷使者咒」可见「轰天霹雳,速出巽门」,巽门作为轰天霹雳所出入之门。但是,门和户本身字义相近,故而容易产生混淆,比如《法海遗珠》「开雷城符祈雨用咒」有「祈雨天地掌中横,巽宫为雷户」,为示区别,《道法会元》「雷霆箭煞年月枢机 法说」有「生煞之用,卯为雷门,子为雷穴,巽为雷户,离为雷所,运乎坤,傍乎干,藏乎子,出乎震,是也」的描述,卯与巽分别呈现两种的门户——不难理解,王文卿《雷说》当中,与阳雷对应的阴霆之用,正是「壬子遁至卯,卯上得乙卯,卯是震也。戊中有辛震也,甲中有丁震也,丙中有己震也,是以乙丁己辛震煞在卯,阴霆主之」,而相比于巳乃巽方,卯则是正属的震——「卯是震也」,是故《金箓十回度人早朝开收仪》有「万物出乎震,震乃雷门之方」;《岘泉集》曰「故子为雷局一卯为雷门,戊癸为雷火之司,合彦滤膳噶一生著时,皆由合乎九五之妙也

……以后有空再写吧,累了……


强答一波,抛砖引玉。

神霄九天的天界构图应该是平面式的,神霄居中,其余八霄分居八方。据说有个《混元赤文九光之气化生九天之图》是描绘了九霄构图的,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清微元降大法》里倒是有九霄具体方位:

「令 神霄 中天

  上闻真王大帝,遍告三十六天,乃神霄中。下役八霄,运行雷霆,尊临三界,万神闻令,急如星火。  枢 太霄 东北天  上告太霄帝后,遍告太霄雷霆。凡属太霄。应命星火。凡本方雷霆,亦皆听令。  道 青霄 东方  上告青霄帝后,遍告青霄雷霆。凡属青霄及青斗雷霆,凡属东方,悉皆听令。催生吞服。  辅 碧霄 东南天  上告碧霄帝后,遍告碧霄雷霆。凡隶碧霄及东南方雷神,咸遵帝命。  威 绛霄 南方

  上告绛霄帝后,遍告绛霄雷霆禳火。凡属南方,俱承章命。

  茂 景霄 西南天  上告景霄帝后,遍及景霄雷霆。凡属西南,俱承章命,或男女危疾,并治万病。皆可吞服,或拔赎幽阴,或醮谢星真。  统 玉霄 西方  上告玉霄帝后,遍告玉霄雷霆。凡属西方所隶,俱承章命。  宸 琅霄 西北天  上通天阙,亦可开天。上闻琅霄帝后,及琅霄雷霆。凡隶西北,咸听章命。  张 紫霄 北方  上通北极紫霄帝后,及紫霄雷霆。凡隶北方,均承章命,下达罗酆,拔赎一切。

由此可见碧霄与神霄应不是重合的。元始八帝中主治神霄的自然是玉清真王,但主治碧霄者也身份明确:

第三子,任碧霄开虚传度天王,遥领蓬莱主仙君。《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

与东南的方位对应,碧霄召神也言巽宫:

「干宫琅霄霹雳雷真神君,坎宫紫霄霹雳雷真神君,艮宫太霄霹雳雷真神君,震宫青霄霹雳雷真神君,巽宫碧霄霹雳雷真神君,离宫丹霄霹雳雷真神君,坤宫景霄霹雳雷真神君,兑宫玉霄霹雳雷真神君,中宫神霄霹雳雷真神君,洞玄九炁九天九洞九霄雷霆至真神君。」

「景霄天尊,坤。玉霄天尊,兑。琅霄天尊,干。紫霄天尊,坎。太霄天尊,艮。青霄天尊,震。碧霄天尊,巽。绛霄天尊,离。神霄天尊,玉。九霄敕命,五雷速临。急急如律令。」(《道法会元》)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碧霄属东南,巽,主治者并非玉清真王。至于为什么要强调碧霄与玉清真王,可以试著从《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中寻找答案:

「九者,阳数也,乃天道也。主于震宫,故东南有九天之说也,即雷师出入之地也。」

「九天者,乃统三十六天总司也。始因东南九炁而生,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诸司府院之印,生善杀恶,不顺人情。盖以九天之名者,取其阳刚而不泯者之谓也。」「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其道在乎巽。巽者,天中之地也,东南乃九阳之炁。结清朗光,元始父祖,化神霄玉清真王。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炁之中。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莅之都。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钥生成。」

按此文,东南巽位为九阳之炁,故此与雷法有著极为紧密联系,九天也是东南九炁所化生,故此东南的特殊地位便显而易见。在这段经文中,神霄玉府与碧霄显然是两个概念,「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其道在乎巽」、「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看似神霄包含在碧霄之中,但其实根据经文还能做出另外一番解释,其关键就在于厘清巽与碧霄梵炁的概念。

假设抛开具体对应的碧霄之天,以这段经文中强调「东南巽位九阳之炁」的特点来看,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道在乎巽」理解为东南巽位象征九阳、化生九天的独特地位造成了玉清真王以巽强调自身身为九宸第一、元始八帝之首的地位?「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是否可以理解为神霄玉府处于东南九阳之炁中?这样一来,这段话的意思就不是神霄与碧霄二天的空间重叠,而是神霄借助东南方位的独特意义,将自身在九霄之中的的崇高凸显,从而映衬出玉清真王这一神格的地位。

PS:这个真是强答,说实话最近正因为神霄构建头大中,希望大佬顺便回答一下元始八帝与九霄的对应问题,比如主治丹霄者怎么没了……


你去了解下天蓬就明白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25993?

zhuanlan.zhihu.com图标https://zhuanlan.zhihu.com/p/325410381?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天蓬经历》

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

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玉皇设宴会群仙,各分品级排班列。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

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

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押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做猪刚鬣。」

《天蓬元帅》文苍的视频 · 223 播放

《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紫微大帝

  • 又称为「中天北极紫微太皇大帝」,紫微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上帝之下,辅佐玉帝管理星界。
  • 紫微宫又叫紫宫、紫微星,位处三垣之中的中垣,是星座上属帝王之所居,西汉未央宫、隋唐洛阳宫城紫微城、明清故宫名曰紫禁城即是这一来历。

紫微星是位于上天的最中间永远不动,位置最高的星,故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万象宗师」,因此对他极为尊崇。

紫微大帝执掌天经地纬,以率普天星斗,节制鬼神与雷霆。

《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曰:

「昔北极紫微玉虚帝君,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

按《犹龙传》云:

「紫微北极玉虚大帝,上统诸星,中御万法,下治酆都,乃诸天星宿之主也。北极驱邪院是其正掌也。」

  • 统率北极四圣等众,又有上清十一大曜星君(七政四余)、北斗七元、左辅右弼。
  • 三台星君,南斗六司,中斗三真、擎羊陀罗二使者,十二元辰本命星君,六十甲子太岁星君、云天二十八宿。
  • 斗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斗中神仙诸灵官众、周天列曜星君、天罡大圣、魁罡星君等如此这些普天星斗,河汉群真。
  • 紫微大帝位高权重,参谋广泛。从考制宇宙劫运,到天下国家兴衰,再到三界仙真升降,再到群生的祸福寿夭。
  • 神通无边而能顷刻摧倾三界群妖魔怪;威德广大而节制雷霆之运行。

北极四圣

  • 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称其为:

天蓬大元帅真君

天猷副元帅真君(又名天佑副帅)翊圣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将军)灵应佑圣真君(又名真武将军)

天蓬神咒魔鬼皆灭,供奉天蓬玄天上帝的需要(沐浴更衣、焚香、忌口不吃猪肉)

天蓬神咒曰:

  • 天蓬天蓬,九元煞童。
  • 五丁都司,高刁北公。
  • 七政八灵,太上浩凶。
  • 长颅巨兽,手把帝钟。
  • 素枭三神,严驾夔龙。
  • 威剑神王,斩邪灭踪。
  • 紫炁乘天,丹霞赫冲。
  • 吞魔食鬼,横身饮风。
  • 苍舌绿齿,四目老翁。
  • 天丁力士,威南御凶。
  • 天驺激戾,威北衔锋。
  • 三十万兵,卫我九重。
  • 劈尸千里,扫却不祥。
  • 敢有小鬼,欲来见状。
  • 镢天大斧,斩鬼五形。
  • 炎帝烈血,北帝然骨。
  • 四明破骸,天猷灭类。
  • 神刀一下,万鬼自溃。
  • 道藏中记载:「元帅威猛,制伏妖魔。凡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独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显验。
  • 元帅侧有从童,或骑夔龙,部领一气都统大将军,直月五将军,飞鹰走犬二使者,无义神王,威剑神王,战伐神王,聋兵哑将,黑杀洞渊,三十万兵,三十六大天将,无鞅天仙兵吏,并在煌煌紫云火焰之中。」


两个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道家经文深奥,没拜读过。


你所引用的文字是正统道教的吗?这谁写的,没有敬畏心……

上图是什么书中的?胡编乱造的,伪书,不是正统道教的内容

有的人太想满足自己头脑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自己不修道还问别人,把别人瞎编的东西装到自己脑子里自己还分不清真假,容易认假为真。名可名非常名

修道是修心,返璞归真。

有的小孩能直接感觉出对方是坏人(不需要逻辑),有的人却越长大越用头脑了

社会上盲师、骗子毒如蛇蝎、狠似豺狼,他们或以动听的言词,设下圈套,诓取财物。他们对各派理论、方法生吞活剥,胡乱拼凑。浅尝有效,深入则非。纠集帮凶,前呼后拥,虚张声势,冒充大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是一些人至今还看不出这些人的伪诈,与这些人互称道兄、道友,客观上助纣为虐,帮助他们蒙骗不明白的人

《神霄雷法》那本书的内容也不是正统道教的

现在还有有妖怪、邪神冒充佛教,冒充道教……

跟您说一下:道教三清道祖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希望您清楚这个。

听听白玉蟾祖师作词的歌曲《道情》吧,您要走正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