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觀點:

從抽水馬桶到建築業新技術的思考?

mp.weixin.qq.com

BIM,我感覺是信息時代對建築等傳統行業的滲透,也是建立建築等行業大數據的入口。像BIMBOX等就是自下而上的對建築等傳統行業的革新。就像董教授講座樹立的海綿城市等新見解,是對規劃的漸漸更新。

雲計算的普及,5G的到來,巨變下,不可能沒有新機會。不然,現在BIM也不會重新火起來。

從個人來說,會編程結合新的行業變革期,學習比如可視化的BIM和數字礦山軟體等,長進數字時代本領,對每一個人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反方觀點:

既然BIM厲害得上天,為何推廣阻力重重呢??

mp.weixin.qq.com

BIM目前只是作為繪圖工具,學會即可,或者說等全面推廣後再學也行,不建議專業人員全身心參與。要不然多年後,你會發現與專業已經漸行漸遠了,只會建模和忽悠,淪為翻模員或者軟體平台銷售員。

精通專業知識才是當務之急,發現設計問題和優化設計方案是通過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進行的,而非建模手段。這些過程對於資深設計師而言,在二維圖上也能進行,因為其核心是設計師們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所以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

當然,如果你說你專業技術很牛,BIM建模技術也很牛,所以小編你不用操心。

可既然你都這麼牛了,你還在一線跟年輕人搶食吃,是不是有些跌份啊?這麼牛的人都沒有被提拔,你是留下來等著過年么?

大家對BIM的未來有怎樣的看法和期待?


現在正好手上的項目是BIM的項目,所以進來說下自己的看法。

對於行業前景來說,BIM還是很樂觀的。現在在人們看來建築工程已經是夕陽產業了,但是隨著信息對於建工的滲入,會不會能給大家眼中的夕陽產業帶來新的東西,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而且大家都在說BIM,其實BIM並不只是一種畫圖建模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種對於工程的預想,說的高大上一點是一種思考模式。所以有人說你去報個班,學下建模和相關軟體的使用,就學會BIM了。我也是不認同的。

現在我上手的工作方式,更多是拿到一個模型,用軟體直接提取出來模型里不同構件的體量,然後給每個種類的體量算價格。得出來的就是建築物本身的凈價值。用這個凈價值加上你想要利潤就是這個建築的總價。然後同時用軟體把工程的施工時間算出來,出一個工程的時間線,這個時間線並不是一個時間表格,而是一個隨著時間進程,工程是怎樣被一塊一塊一層一層蓋出來的動畫,同時與之同步的還有工程的預算與實際花費,比如時間線上的一周時間,你用來澆了一層樓板,你的模型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樓板,而相應的工程費用里也會增加一筆樓板的價格。

通過這種方式,軟體就在工程在開工之前,已經實際模擬了整個施工的全部過程了。而在模擬的過程中在哪個環節會出問題,你需要在哪個環節提前預備風險儲備資金。這些往往是模型,圖紙和表格並不能模擬出來的,而且這些因素都十分危險,因為他們要麼需要追加預算,要麼需要拖延工期,要麼兩者都需要,來解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只是簡單的建模和軟體並不能代表全部。通過可視化的模擬,加上經驗分析,讓工程實施的更加順利,出現問題能有相應的預案,施工時間更加準確,施工預算更加準確。這些是BIM能給整個工程帶來的意義吧。

所以我說一種思考模式,就是指通過對模型里信息的使用得出工程價格,模型模擬施工時間線,加上準確的風險分析,得出一套可行的,安全的,高效並準確的施工流程,才是BIM能給目前工程各方帶來的好處吧。


感謝題主總結BOX的觀點,BOX沒想改變行業,也沒覺得自己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只是希望我們的發生能夠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討。

再來代表BIMBOX的觀點答一波

今年的走訪和思考中,我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看法:BIM,也許正向著「去BIM化」的方向發展,未來的人才發展也絕不僅僅是「設計+BIM」這麼簡單。

今天,我們專門來給你說說這個話題,作為我們這一年對行業、企業和個人的一份觀察報告。

  1. 從泡沫說起

在知乎和微信群里,討論熱度最高的就是「中國BIM這條路走對了嗎?」、「傳統設計院還能走多久?」、「BIM是不是涼了?」這樣的話題。正反雙方爭論很激烈,甚至有不少人身攻擊。

如果你能做到撇開所謂「行業發展」這樣的大話,鑽到每個人爭論的背後,就會看到,其實大家探討的都是關乎個人的問題:通過BIM,到底可不可以付出比別人更少一些,卻可以多掙一些錢?

無論人們持有的是哪個觀點,都可以拿出真名實姓的論據來,某某人成功了,掙到錢了,某某人傾家蕩產浪費了青春,甚至有些人說的就是自己的真實故事。

我們可以把這種期待或批評稱為「非理性繁榮之爭」。

當然,BOX可不是想說「大家都有道理」,和個稀泥。先給你講兩件關於非理性繁榮的事兒,我們再回來說自己的觀點。

事件一:瘋狂的君子蘭

劍葉石蒜,產地南非,在中國有個好聽的名字:君子蘭。

1984年,君子蘭被命名為長春市市花。市政府號召市民,每家都要養上幾盆。

此後,君子蘭的價格水漲船高,從一開始的100多塊錢一盆,不到一年就飆到幾萬塊一盆。

1985年,長春一名養花大戶以14萬的價格創造了當年的交易記錄。那時候中國普通工人的收入可就是每月幾十塊錢。

人都瘋了。

國務院委員親臨長春花展、5000人坐飛機去外地搞展覽、全國各地的人湧向長春,日訪問量達到40萬人。

可是,好景不長,1985年6月,《人民日報》發文《「君子蘭」為什麼風靡長春?》,批評君子蘭交易為「虛業」,長春市緊跟著出台高壓政策,君子蘭泡沫飛速破滅。

隨之破滅的還有人們的發財夢,高價君子蘭消失,很多人傾家蕩產。

事件二:瘋狂的鐵路

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興起了一股建設鐵路的高潮。

這和現在中國修高鐵不一樣,當時投資鐵路的都是私人公司,可沒什麼「利國利民」的想法,目的就是倆字:賺錢。

美國資本家在歐洲發行了大量的股票債券,圈來了很多資本進行投機。矽谷著名大學的投資人斯坦福,就是在那時候成為「鐵路大王」。

從1880年到1889年,美國人只用了10年,就修了10萬公路的鐵路——中國到今年鐵路里程也不過就是十幾萬公里。

同樣也是好景不長,到了1892年,由於市場太過飽和,美國鐵路泡沫開始破裂,股價一瀉千里。當時70%的美國股票都和鐵路相關,一時間哀鴻遍野,四分之一的鐵路公司破產,大部分投機者血本無歸。

你看,這兩件事都是載入史冊的典型泡沫事件。泡沫的壞處大家都知道,咱們不用細說。但有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泡沫破了,留下了什麼?

人們在講述的時候,都會以泡沫破裂、很多人血本無歸為故事的結尾。

但真實的世界並沒有結尾,上面兩個故事的後續是這樣的:

君子蘭事件過後,市場回歸理性,家家發大財是沒戲了。但一年多的「虛假繁榮」造就了長春市巨大的花卉市場,以及配套的工具、運輸、肥料等一系列就業崗位。

直到現在,花卉市場仍然是長春重要的經濟來源,光是君子蘭這一種花,從業人數就超過5萬人,年產值30億元。

破掉的美國鐵路泡沫則給後人留下了更深的影響。之後幾十年,美國的很多經濟基礎因為便宜的鐵路又繁榮了起來,甚至很多新行業由此誕生。

比如風靡一時的郵購模式,和現在淘寶買東西差不多,這在歐洲可玩不起來,因為美國的運輸便宜嘛。再比如人們發明了冰櫃車,讓農民的牛肉和蔬菜以低廉的價格快速銷往全美,這又帶來了美國農業的大爆發。

前人瘋狂栽樹,後人悄悄乘涼。不過,前人可不是有意設計了什麼「後續市場發展」,他們只是看到,栽樹能賺錢。

  1. 繁榮的破滅無需唾棄

如果你問,那BIM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繁榮,是不是泡沫要破呢?

正面回答:是的,至少對於一部分城市來說,BIM經歷了非理性繁榮,並且正走向破裂。

但這樣的回答要建立在三個前提下:

第一,我們說「非理性繁榮」,指的是行業里大部分人可以付出很少的努力,賺到比別人多的錢。比如花幾個月時間掌握了翻模,就能招幾個學生接項目,搞培訓,大把鈔票入賬。那樣美好的時代,正在迅速消亡。

第二,所謂「泡沫破裂」,並非所有人財富蒸發、行業消亡,而是人們回歸理性、回歸業務本身,付出合理的勞動,掙合理的錢。

第三,中國的市場縱深跨度極大,經常出現「一線城市毒藥,三線城市的蜜糖」。很多技術在北上廣深已經被嗤之以鼻,但在小城市正炙手可熱。

對於BIM泡沫的破裂,我們認為:這不是一件值得幸災樂禍的事。

當大眾聊到一件事「涼了」的時候,看到的往往是「大環境」而不是具體的個人——摩托羅拉轟然倒塌,人們嘲笑它故步自封錯失浪潮,卻少有人知道它昔日的高管現在依然活得比大多數人好;摩拜單車被收購,有人嘲笑胡瑋煒年輕幼稚、終為別人做嫁衣,

卻看不到她套現15億開啟新的人生。

這種財富轉移本身屬於少數人,我們不聊。更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是前面兩個故事裡提到的後續:泡沫破裂後,舊時代的遍地繁花凋謝,意外留下了肥沃的土壤。

  1. 模型的土壤,信息的花

「BIM翻模賺大錢」這個非理性繁榮過後,造就了三個結果:少數賺到錢的公司,遍地的建模人員,一批提供底層技術支持的平台和工具。

中國就這樣意外地造就了一層獨特的土壤,供下一個時代的技術生根發芽。這顆剛剛破土的嫩芽,叫做建築業信息化

這個觀點可不是BOX拿什麼「下半場大趨勢」理論給你胡謅啊,我們從三個方面嗅到了這樣的風向。

第一,軟體商們的行動。

以廣聯達為代表的企業,開始淡化BIM基本功能的宣傳,比如施工模擬、管線深化,轉而強化智慧建造工地、數字孿生建築等理念。它提出目標是讓業務回歸業務本身,讓BIM躲到後台去,需要什麼數據,就用網頁或者手機提取數據,至於建模和數據輸入,則是由躲在後台的少數人負責。

模袋(Modelo)這樣的三維協作平台公司,今年也在人工智慧、智慧管理方面發力,推出了為施工管理特別定製的AI產品。

有句話這麼說:你別看企業家說什麼,看他把資本投向哪裡。廠商的這些行動在一定程度也代表了行業的風向標:BIM不再是需要每個人去建模的東西,而是少數人提供服務,多數人直接使用數據。

第二,國家在宏觀政策方面採取堅決態度。

2016年,住建部發布《2016-2020年建築業信息化發展綱要》,

要求建築業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深入研究BIM、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應用,重點提出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3D列印和智能化五項專項信息技術應用點。

小耳朵貓醬在她的文章《從20年政策走向,窺探BIM未來》里,

總結了十三五《發展綱要》想要表達的意思:「信息化不僅需要建立數據的關係,更需要建立這些數據背後的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很難,但是必須正視管理體系創新與業態升級。」

寫進國家五年計劃的可沒有小事,信息化瞄準的不是人們爭論的「BIM是不是個工具」,而是要改變產業的結構,甚至是生產關係。

你可以表示不懂,但有個基本概念你肯定知道:跟著宏觀政策混,不吃虧。

第三,來自互聯網巨頭的強勁勢能。

當你享受著智能手機帶來的社交、搜索、購物、出行等一些列便捷,數字化生活已經成了空氣一般自然的事。

再抬頭看建築業低效的工作方式,吼著開會、紙上辦公,你就會看到門裡和門外巨大的水位落差。

哪裡缺水,水就會湧向哪裡。這樣巨大的市場空缺,巨頭怎麼可能不入場。

201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發布《智慧建築白皮書》,

同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與澳門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集中推動澳門雲計算、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方面的發展。

2018年,騰訊、阿里、科大訊飛等企業的招聘啟事里赫然出現「GIS」、「BIM」等技術人才需求,人們看到一個信號:或許建築業還沒來得及「+互聯網」,就已經被互聯網公司給「+」了。

從這三點,我們看到下一個十年什麼才是「玩兒真的」。

建築業信息化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做到一件事:把數據放到建築模型里去。

我們說第一輪「翻模式BIM」泡沫破滅後留下的三個東西:活下來的企業、遍地的人才、廉價的平台工具,正是建築業信息化所必須的土壤。

即便是翻模這樣被很多人不看好的工作,只要做的好,一樣長期有需求——那麼多現有建築將來需要智能化運維和改造,誰給你重新正向建模?

是的,我們今天真正要說的,並不是什麼行業大事,而是最接地氣的問題:個人的未來在哪裡?

  1. 人才大爆炸

在知乎經常看到的爭論里,矛盾很大的一個是:設計師、工程師到底要不要「+BIM」。

這種爭論是建立在一個共識上:建築業就是那幾種發展路線,做設計做施工做甲方,畫圖、搬磚、還是喝酒。技術只是工具,大家爭的,是這個工具能不能讓這幾個崗位的人更賺錢。

但我們認為,未來的建築業,不止這幾個方向。

君子蘭事件之前,長春沒有大的花卉市場,也沒有相關的周邊產業;鐵路泡沫之前,也沒有郵購行業、冷凍農產品行業;在塞班手機系統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沒有今天的微信、微博、餓了么。

這些新的行業,新的公司,新的崗位,是在舊時代留下的土壤里長出來的,但在舊時代土壤覆蓋時,卻少有人能意識到廢墟之後的勃勃生機。

建築業信息化,會造出新的公司、新的人才需求。這樣的未來,已經在發生。

下面幾個人都是BOX真實的小夥伴,考慮隱私問題用一下化名,如果你很熟悉應該知道我們說的是誰:

賀雄:就職中建某局,低薪閑差,帶著幾個小夥伴,業餘時間專職做管綜建模,包現場服務,價格不高,拿的全是諮詢公司的外包業務,但活乾的漂亮,業務也很廣。

趙杭:做BIM行業媒體,有聲望後被大型公司挖走,專職維繫大客戶關係,收入可觀,生活環境也很小資。

王沖:某大型設計院,不會建模不會畫圖,專寫得一手好論文,做科研起家,逐漸包攬設計院政府科研項目申請,並進入核心團隊,處理政府和專家關係。

陳田:BIM圈口才最好,商務圈拍視頻最溜。現就職於大型軟體公司,專職負責企業轉型和新概念的營銷推廣,人脈很廣,收入也不低。

這些說的還是過去幾年人們的職業發展,未來,會誕生無數你從沒聽說的崗位,人的去路是越來越寬的。

設計師看到這兒可別不高興,我們並不是說傳統的崗位不好、不重要,而是說除了傳統崗位的持續發展,未來的新選擇也會很多。

前面說到的幾個小夥伴里,其中一位和我們聊到一個想法:他的夢想就是進阿里巴巴,但常規的路線這輩子也進不去。阿里巴巴進軍建築業讓他很高興,也開始在人脈方面積極布局。他說:互聯網公司想在建築業挖個設計院長,一抓一大把,但想找個懂BIM,懂互聯網運營,懂新技術的人,我就有很大的機會。至於後面怎麼發展,先進去再說,進去就比別人多了機會。

對於個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離開舒適區,學一些「看起來現在用不上」的東西,做一些別人不太願意做的事,甚至一些舊規則中無理可循的探索和試驗。

你也許不需要做到最頂尖,只要做到某家企業剛好需要、又一時找不到替代者的地步就夠了。至於下一步,只要保持這樣的行動策略,就會有新的機會等著你。

互聯網先驅田溯寧當年在「得到app」轉型時給出這樣的建議:

未來的公司和個人,無論做什麼,歸根到底是要做「運營商」。

什麼叫運營商?比如中國移動,只要到它那兒買個卡,拿起來就可以打電話,而電信科技背後所有複雜的運營他們來解決,這就叫運營商。

將來,是一個知識和學科無比細分、又彼此交叉的時代,無論在哪個小領域,能夠把複雜的事情交給自己來運營,然後給用戶、同事、老闆提供一個通用而且簡單的服務,這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大未來。

最後,BOX想對準備找工作的學生小夥伴多說兩句。

第一,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大許多,人生也不是一個線性的簡單決定,給未來留多一些空間,給自己留多一些機會,努力讓每一個選擇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許比聽「別人都說這行怎麼做」來得更有益。傳統行業留給人們的是越來越窄的門,希望你不要未經思考就關閉那些敞開的窗。

第二,磨刀不誤砍柴工,一遍一遍叩問自己個人的發展願景,不止是對行業的反覆琢磨,也是對個人職業路徑的反覆推敲。無論在舊土壤還是在新時代,茁壯萌發的綠苗都需要種子肥厚的養分,胸有丘壑,方能見道。


先說我方觀點:BIM技術作為建築行業基礎性技術,將成為每個建築人需要學習的技能。

BIM最近挺火的,試問,學BIM有前途嗎??

www.zhihu.com圖標

現階段中國建築企業的利潤率整體偏低,成本管控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中文版)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建築業共有11家企業上榜,中國建築企業佔據7個名額。

從營收規模來看,上榜的中國建築企業2017年平均營收收入是外國企業的1.65倍;但在盈利能力上,中國建築企業的年凈利率為1.84%,外國建築企業的凈利率為4.68%,外國比咱中國高出接近3個百分點!

BIM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與其他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將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支撐。

知乎推廣阻力大的原因:在於建工技術的碎片化

建築產品的獨特性,建造過程中按工序施工結算的特性,致使建築工程建造過程標準化程度不高、流水施工不暢,這也是目前BIM技術大多只能服務某一過程、某一環節,技術碎片化嚴重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政策扶持:

小築教育BIM研究院:【開年重磅】廣州自2020年1月1日起,三類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技術?

zhuanlan.zhihu.com圖標小築教育BIM研究院:【2020最新版】史上最全BIM相關國家政策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小築教育BIM研究院:BIM技術人員被列入新職業——人社部確定13個新職業信息?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們相信,BIM技術在未來5年內會實現一個大幅度的普及,因此不用擔心BIM的未來方向,而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BIM技術。

如何系統地學習 BIM??

www.zhihu.com圖標

如果覺得有用 ,記得點贊同哦~


我在董敬明教授的規劃群看到這個問題的,下面是討論拾遺:

董敬明教授:

BIM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和準確地管理設計、施工以及將來的日常建築維持,比如說哪個材料已經到達了它的壽命期,應該要更新了,BIM則可以預先設置好這個壽命期來指導將來的建築維修,云云…

所以BIM 的真正價值是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為了方便設計。相反,它讓設計更加麻煩,而且費時間。

BIM 的弱點很可能導致將來有一種更簡潔的軟體會取代它。特別在智慧城市規劃的不斷推進,BIM 遲早會被演變, 甚至會逃汰。

景觀和規劃一樣都存在著管理和維護的問題,BIM可能會在此領域進一步發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

比如說市政地下管道、景觀設施,如果用BIM來設計的話,就比較容易管理。

但它畢竟是個工具,如果有更好的工具的話,它終竟會被取代。

張示霖教授:

我的看法與董教授接近。BIM的中文全名是「建築物資訊管理系統」,因此它適用於基本設計完成後的細部設計階段,以利將結構、設備管線等工程類專業的細部設計與空間專業的建築設計整合在一起。

因此,BIM的發展打從一開始,就是屬於工程管理而非建築設計,國外的建築設計專業甚少有這個部分的教學課程。二十年前臺灣的建築學系也在推展BIM,但二十年過去,正因它的作業方式完全悖於建築設計的操作程序,故完全沒有任何進展,甚至已完全退出建築設計教學。

大陸現今的BIM發展正走在臺灣曾走過的道路上,而且不是閃過路障前行,而是以和臺灣當年對BIM誤解的相同方式,義無反顧地往坑裡跳,卻反而忘記在三十年前引入中國的可持續性「開放建築」(Open Building)的建築設計理論與方法,因此2016年建築研究國際協會(CIB)第104工作小組(W104)在北京召開「開放建築」國際研討會暨小組年會,並未對大陸建築業的產/官/學界激起應有的漣漪,實在是件令人扼腕之事。

由於BIM的屬性偏向建築產業較後端的營建管理,故我認為在前端的建築設計階段,應引入「開放建築」的設計方法,才能有效銜接後端的BIM。

先和大家分享我的老師──臺灣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王明蘅教授的兩篇文章,以導正大家從網路上得知關於「開放建築」的錯誤觀念。

王明蘅-1995.05.25-〈開放式住宅技術觀念的發展〉

王明蘅-1994.01-〈住宅設計之議題與開放式營建方法論〉

王教授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第一位華人哲學博士,師承「開放建築」的理論創始人哈布瑞肯教授(N. J. Habraken),是大中華地區「開放建築」理論與技術的主要推動者,也是哈布瑞肯教授指定的著作中譯本校稿人。

BIM未來研究方向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pzn3L-bUIRYEDpeDrpUiBQ

下面鏈接是開放建築的一點討論。

個別住戶私自加建一層或者搞來土壤建花園,提高了頂部的開放性,這樣的開放建築應該被允許嗎??

www.zhihu.com圖標

BIM技術應用現狀

與全球建築業市場規模的穩定增長相比,全球建築業信息化發展十分緩慢

根據2019年英國國家BIM報告調研數據, 62%被調研者認為目前在採用數字技術方面,建築業落後於其他行業。另一方面,建築業信息化的需求卻十分強烈, 70%被調研者認為建築業不採用數字化工作方式的人將會被淘汰;至於被淘汰的時間, 82%被調研者認為到2030年,建築業的運作方式將和現在產生巨大的變化。

此外,根據美國聯合市場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發布的《全球BIM市場》報告, 2018年的全球BIM市場規模約為53.5億美元,到2022年,預計全球BIM市場收益將達到11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高達21.6%。

受益於建築業的迅猛發展和政府強制使用BIM的支持性法規,亞太地區的市場需求將領漲全球,尤其是中國、印度等國家,持續大規模建設工程為BIM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

與龐大的建築市場規模不相匹配,我國建築業信息化處於極低水平:

2014年,我國建築業信息化率僅為0.03%,遠低於國際建築業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以當前極低的信息化率估算(假設達到0.05%), 2018年建築業信息化市場規模也只有區區117.5億元。若以全球0.3%的建築信息化率估算,則2018年中國建築信息化產業的市場空間約為705億,國內建築業信息化空間巨大。

當前,我國BIM市場處於開始發展階段,規模小,但空間很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三個省市(上海、廣東、浙江)發布了關於BIM收費的相關政策,用於指導地方的BIM收費標準。依據BIM應用深度,建築工程中的BIM收費標準最高可達50元/m2.若以平均30元/m2推算, 2018年中國BIM市場空間可達628億元。

而根據智研諮詢數據,我國2018年我國BIM市場規模為46.31億元,不到市場空間的十分之一。隨著以BIM為核心,雲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人,建築行業的信息化還面臨著新的變化。

上述變化為建築行業信息化帶來了極大的機會,信息化的範疇從過去的二維圖紙進化到三維模型、從管理系統延伸到現場感知、從流程管理提升到數據採集,全新的BIM軟體和物聯網設備存在極大的市場空間。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項調查指出:建築行業的科技研發投入不到1%,遠遠落後於汽車業的3.5%、航空業的4.5%,而製造業過去二十年最大的投入就是模擬生產和自動化設備,參照該比例,建築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如果能夠達到3%,則意味著將會迎來約7000億的市場空間!

BIM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從施工階段應用向建築全生命期輻射

隨著BIM技術在施工階段應用價值的凸顯, BIM應用正形成以施工應用為核心,向設計和運維階段輻射,全生命期一體化的協同應用。BIM作為載體,能夠將項目在全生命期內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資源信息集成在統一模型中,打通設計、施工、運維階段分塊割裂的業務,解決數據無法共享的問題,實現一體化、全生命期應用。

與設計階段相比,施工階段所產生包括人員、時間、財物等方面的成本投入相對更多。這些年施工企業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BIM技術解決了很多設計階段影響正常施工進度的問題,如果能在設計階段將這類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將在很大程度上節省項目投入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就要求在設計階段需要充分考慮施工可行性和經濟性的需求,進行風險預控、管理前置,便於後期施工安全、有序進行,並且有利於降低項目建造成本,保證按期交付高品質產品,

現階段很多業主單位不但要求施工階段應用BIM,還要求交付BIM竣工模型,以便於後期運營維護應用。在運維階段,基於統一的竣工交付BIM模型關聯各種圖紙設備信息,保證運維的數據和資源的準確和集中管理。同時,基於模型構件,通過物聯網採集並集成動態運維信息,保證各種設施的可視化管理和正常運行,大大減少運維工作量,提升運維效率與科學性,從而實現運維成本的降低。

正是意識到BIM技術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每個建築人都應該學習BIM技術。

如何系統地學習 BIM??

www.zhihu.com圖標

最後,學習BIM技術可以來小築教育,小築教育無償為學習BIM的小夥伴提供BIM入門資料:

據說點贊的小夥伴都能在2020年百毒不侵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