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通俗的說法,中是不走極端,庸是堅持原則。


權衡。

如果稱的是重物,自然秤砣比較靠後,稱得是輕的東西,秤砣就比較靠前。

中庸之道是權衡之道,根據應對的對象不同,可平和,可激進,最後達到平衡川流的狀態。

稱是動不了的部分,砣是可以操作的部分。一靜一動,卻變化萬千。

仁義禮智信福祿壽喜……這些是不變的是衡量標準,而外在的形式就看自己怎麼應對權衡了。


中庸之道的解讀有很多種,但大多都是圍繞著時間和空間論述,因此,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人事物的時空之道,中者,空間之性也,庸者,時間之性也。

因此,不同時代的人,對於時空的理解是不同的,這便是中庸之道有各種解讀的根本原因。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庸之道的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又應該是怎樣的呢?

空間方面的普遍性,時間方面的持續性,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庸之道,也就是更普遍,更持久。

馬克思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永恆發展的,這種論述就是對中庸之道的最好表述,關鍵就在於人事物的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

越有普遍性,越有持續性的人事物,就越是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的思想,源自家庭倫理道德,每個人都有父母,大多數人都會成為父母,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就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持續性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除了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也是一種相對主義,為人子女,將來也會為人父母,身份是能夠轉換變化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是相對的。

從中庸之道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有雙重屬性的,其一,儒家思想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思想;其二,儒家思想是一種載體,就如一個筐,一個缸,承載著其他各種思想。

因此,儒家真正偉大的地方,不在思想理論本身,而在其載體的屬性,是人類最具兼容性,包容性的文化思想載體。西方,甚至其他國家的思想體系,就如各種棍子,要麼由一根棍子主導,其他棍子依附於主神棍,是宗教社會的典型特徵。而各種棍子搭在一起,相互制衡,相互支撐,就是宗教與世俗中和的社會。中國的思想體系卻不是各種棍子,而是儒家承擔著載體的作用,就如筐,就如缸,這種載體就是人本主義。

人是萬物的尺度,中庸之道就是人事物的時空屬性。


平天下用的。

言簡意賅吧。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如同平時所說的"恰到好處"、做人做事時"講究分寸把握火候",孔子說"過猶不及",馬哲上說的掌握好事物的"度"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中庸的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到了宋代,《中庸》就被南宋理學家朱熹列為四書之一,《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中庸》的思想就是以修養心性為主要線索,內容涉及為人處事之法,德行標準以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中庸》的智慧精髓究竟是什麼呢,在《中庸》的第一篇章就給出了答案: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稱作「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並推廣於民眾就叫做「教」。

《中庸》的開篇就是這一句話,他向我們展示的就是人生哲學修養的三重境界:遵循自己的天性,通過修養達到一種高尚的品德,以便於教化自身。

一:首先我們要明白何為「天性」?

「天命之謂性」,就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被稱作「天性」。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主導的,但是大多數事情是我們必須遵從的。

比如說我們出生在什麼地方,出生在什麼時間,我們的家庭以及我們成長的路徑是什麼樣的,很多事情都是與生俱來我們無法改變的,而我們則要學會認知人生的狀態,看清自然賦於我們的「天性」,達到正確的認知。

二:遵循著天性而行

何謂遵循天性而行呢?就像我們所說的,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主導的,只有一部分事情是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改變的,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妄想去改變那些不符合自身規律和邏輯的事情,這便是「逆道而行之」。

而真正的智者,則能夠在正確認知天性之後,遵循天性而來,不會妄為,不會背離客觀規律和邏輯,這就是第二重境界。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產生誤解,總以為順應自然就是一種懦弱和退縮,是一種不積極進取,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中庸》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認知天性,在認知天性的基礎上合理的進取,更有智慧的去行動,而不是主觀的妄為。

三:以道「教」民

這句話的原意是:將「道」加以修明推廣於民眾,但是這裡所說的並不是教化別人,而是教化自己。

當我們認知天性,能夠遵循客觀規律的時候,最後一步就是把自己對於客觀規律的認知,付諸到實際行動中,在人生的點點滴滴之中,都能夠奉行道的宗旨去做事,讓「道」指導我們去行動,這便是中庸的核心。

認知道的準則,以自然規律教化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纔是我們應該秉持的智慧。

這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順應天道而行,不以自己主觀妄為,能夠包容萬物,遵循萬物的客觀規律去發展,纔是真正將中庸之道融匯於生命之中的智慧。


中庸之道,中字的含義不用講都知道,打仗時指揮者位置上的標誌,甲骨文象形是挑在一條橫木中間的方形布塊,不是現在擦在旗杆 上的哪一種旗幟,指揮者也是在整個隊伍的當中。「之道」也容易理解,不用多此一解。我們來看看「庸」就明白「中庸之道」的最簡單的含義了,「庸」字甲骨文象形的上部是一個「庚」字的象形符號,表示的是一個貫通的意思,下面的用是表述人為的作用。所以一個「庸」表述人為打通的含義,「中庸之道」可以簡單明瞭的說,選擇打通一條中間的道路而不是左邊或右邊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種理論,也就是做人做事不偏不倚,中道。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也就是孔伋, 魯國人,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 )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一切剛剛好。

飯,不可不飽,亦不可太飽。 不飽,則有損於身體,太飽,則會引出肥胖、「三高」等問題,最終有損自己的健康。

酒,不可不醉,亦不可太醉。 不醉,則不能體味飲酒之樂趣。太醉則容易迷失心智,繼而醜態百出,亂了為人之方寸,甚至會做出損人不利己之事。

人,不可不防,亦不可太防 。不防,則容易為人所擺布,在現實生活中陷入被動的境地,稍不留神就會在他人的暗示中做出違心之事。但亦不可太過防備他人,過多地思慮、擔心他人會陷自己於不義,也不利於我們舒暢地感受幸福。

比如,我們每年都去醫院等醫療機構查體,而且都會有個查體結果,如下圖:

大家注意沒有,每一項指標後面基本都有個參考範圍,你的身體指標一般在裡面就是健康的,如果高於或者低於,都是亞健康或者病態的。

那麼,這個範圍就是中庸,如果我們走極端,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都是不行的。

中庸,中應該好解釋和理解,就是中間,中正,中和等等,估計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

那麼,這個庸到底什麼意思?

一般來說,庸就是平庸、一般、碌碌無為的意思。

但是中庸中的「庸」字是什麼意思呢?

「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 戰國之間,「庸」所指的對象也發生了變化。在戰國時期的史料裏,「庸」有時指僱傭勞動者,這個意思後作「傭」。庸由僱傭引申為用,使用則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勞、功績。

「庸」是會意字。甲骨文是這樣寫的:

「庸」的本義為古樂器大鐘。引申指採用、使用、需要。如「無庸諱言」、「毋庸置疑」。

《說文·用部》:「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意思是說:先幹三天而後希望變更。

綜合上面的分析,中庸中的庸字的意思應該是使用、運用的意思。

中庸的本意應該是:

按照中道而運行。就是在我們具體的應用中,要符合天道的規律,也就是最佳選擇,或者說黃金分割點,更通俗一點說是:剛剛好。


無過,無不及。言下之意,沒有超過也沒用不達到。做任何事恰如其分。


當你心中還沒有喜怒哀樂時,就叫「中」。

當你有了喜怒哀樂時,但是不讓情緒極端化,就叫」庸」

所以,中,指的就是 無相對性

庸,指的就是 相對性平衡。

中庸,就是教你 無事就不要亂生事,有事就要保存平衡。

比如,身體xing欲未發,就不要主動去找愛情動作片看來激發慾望;當身體慾望自主要發生時,則要記得小魯怡情,不要強擼灰飛煙滅。

這就是對 相對性變幻法則 和 相對性平衡法則的 運用。

所以你看,3教一體並非虛言。儒家的根子就是道家。


中不偏,庸不易。比如說走路,步子大了小了都不舒服,每個人都有自已剛剛好的步伐節奏,這個就是中,指事情恰到好處。河南話讀第二聲,中不中是可不可行的意思,就這麼個理


簡單地可以說是適中平庸吧!說成是平均主義或許也可以,再通俗一點理解成和稀泥應該也不算錯。

儒家弟子心腸好啊!見不得別人有難,急公好義,喜歡雪中送炭。自己手裡端著飯碗,就不忍看著別人挨餓,總要從碗裏扒拉出來兩口給人喫。

可你也別指望人家把飯碗都給你,寧可自己餓著,那就不是儒家的中庸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裒多益寡」,也就是把多餘的部分分給欠缺的需要。

一點隨談哈!僅供參考。


用炒菜打個比方:第一個層次,菜炒的既不太鹹,也不太淡,剛剛好,恰到好處。

第二個層次,每個地域的人口味是不同的。比如湖南人和山東人對辣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你能根據不同的就餐羣體,適當調整酸、甜、苦、辣、鹹的程度,讓大部分食客覺得美味好喫。

第三個層次,你能在有限的接觸中迅速確定食客的獨特口味,隨心所欲的調整炒菜程序,烹調出令食客拍案叫絕的菜品,對方甚至可以從你炒的菜中感受到你的心意。有些食客是蠻不講理的,有時候是缺少食材,你依然能不為所動,保持理性,烹飪出令食客的滿意菜品。


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欹器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蔣是著名國學愛好者,王陽明牌暢銷書兼課程首席銷售經理。蔣字中正。他的兩個兒子叫經緯。都取中庸的意思。


大家都說錯了,因為中不念平聲,而念去聲!

庸從用,從更。

連在一起就是中用。孔子的話就這麼簡單。


中指不偏,既不偏左、偏右,也不偏前、偏後,不走極端。

庸指平常,外表上示人以平庸,沒有什麼作為,但內在上卻是在不斷的精益求精。

中庸簡單說就是要做到大智若愚,揣著明白裝糊塗,畢竟難得糊塗。


做事有度不過火。可行可止有智慧。


非常簡單的,把毛澤東思想深入的學習一下就可以了,毛澤東思想就是對中庸之道的通俗解釋:唯物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矛盾論,實踐論等理論從各方面解釋了中庸思想。展開說太費腦筯,孟夫子又有「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說法,具體的還請自己慢慢從四書中體會。


通俗的說中就是做事恰到好處,適度,讓別人感覺舒服,不至於讓人覺得反感。

庸就是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自己的人生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並且持之以恆的為之努力。


中庸之道說通俗一點就是隻要合理就好,中原地區有句俗語,當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比較滿意時,回答只有一個字就是「中」。給這個意思差不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