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炮彈打完一個塞一個,萬一前面一個沒發射出去又塞了下一個不就炸了嗎?打仗的時候那麼急應該沒時間打完一發再看看裡面還有沒有炮彈吧


重複裝填導致傷亡的事故很多的。82迫、100迫是一個班伺候一門炮,60迫是一個班伺候兩門炮,一旦一門炮重複裝填,那麼起碼一個班或半個班非死即傷。

有的回答者說戰士不是瞎子聾子,能夠知道炮彈是否出膛。可是是人就會出錯,前膛武器重複裝填自古以來就屢見不鮮。

單炮實彈射擊時,的確可以通過聲音、振動(炮手手扶炮架可感知振動)等判斷炮彈是否出膛,但是在多門迫擊炮齊射或者急促射時,就有可能發生誤判,導致事故發生。

軍內一些單位發明了重複裝填告警裝置,比如昆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了成果,但我在基層這些年,並沒有見到這些裝置運用於實踐,不清楚是為什麼。

吐個槽,迫擊炮在軍隊似乎不太受重視,起碼以前各個陸院都有的輕便炮兵專業前幾年大都取消了,分隊指揮員難免青黃不接,只能靠分隊自己培養。也不知道現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迫擊炮首先是人操作的機器,人操作就必須要考慮到人出現的失誤,不管發生幾率多低。

普遍的解決方案是直接在炮彈設計上解決。準確來說是引信設計上。叫「防復裝機構」(貌似,具體名稱時間長我可能忘了)

這個「防復裝」也不是物理意義上阻止復裝,而是在出現復裝情況時防止惡劣後果,也就是在膛內爆炸,炸傷士兵。

具體實現就不提了,有各種設計方案。

設計檢測裝置,不說成本,就它的發揮效果來講,目前也不是好選擇。

迫擊炮就純機械結構就好了,再加機械結構/電子檢測裝置,會大大降低迫擊炮的可靠性。而且已經慌亂到無法確認迫擊炮是否擊發的情況下,出現什麼提示都效果有限。


上面的回答各種想當然。

首先,在陣地里,旁邊也是迫擊炮、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真的未必能判斷炮彈出膛了。對於未經訓練的人,高度緊張狀態下,這位央視記者的這個反應非常真實↓

美軍也有這樣的事故,2013年海軍陸戰隊的一起重複裝填事故導致7人死亡7人受傷:

別說重複裝填了,高度緊張狀態下,一些不可思議的錯誤也會存在↓

對於所謂的防重複裝填裝置,PLA的情況,就是沒有裝備。這個裝置原理也很簡單,也曾經出現過,但就是沒真正裝備。

一種試用裝

美軍、加軍也沒有,俄軍的迫擊炮重複裝填事故死亡全球第一,應該也沒有。

至於為什麼?

對於PLA,靠的是「遠解機構」。

具體原理是,剛剛擊發的狀態下,擊針和雷管不在一條線上,也就是擊針無法觸發雷管(而在沒有擊發的情況下,就連這個遠解機構都不會開始工作,是鎖住的)。

炮彈上有個小風扇,炮彈出膛之後,隨著氣流的衝擊,風扇旋轉,飛行一定距離後把擊針和雷管擰到一條線上對正,然後就像擰瓶蓋一樣到了位置小風扇就掉了。

美軍的引信也是類似原理,用風扇的,但是具體原理有所不同,簡單說他們的解決方案更貴一些(風扇上面連了一個小發電機)。

黴菌這引信單價$230……

但是,有是有,是否真正在訓練中使用這樣的引信又是另一個問題。說白了,看重視程度。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四等人、人形牲口,就不是白叫的……

The blast killed Pfc. Joshua M. Martino, 19, of Clearfield, Pa.; Lance Cpl. David P. Fenn II, 20, of Polk City, Fla.; Lance Cpl. Roger W. Muchnick Jr., 23, of Fairfield, Conn.; Lance Cpl. Joshua C. Taylor, 21, of Marietta, Ohio; Lance Cpl. Mason J. Vanderwork, 21, of Hickory, N.C.; Lance Cpl. William T. Wild IV, 21, of Anne Arundel, Md.; and Cpl. Aaron J. Ripperda, 26, of Madison Ill.

當然上面的內容這是為了科普的簡寫,也只是其中一類。沒有寫很清楚,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


有專門的防重複裝填裝置,有期雜誌介紹過


有很多迫擊炮有防復填彈的裝置


這個應該很好解決,你把彈頭設計的大一些,底火孔設計的小一些,就算干錯了,也干不進去,不就結了,至於先進去的那一枚,不是還可以設計加速度解鎖么。

所以你說的不是問題,至於有些網友說的沒有訓練,實際上信息化就可以解決問題,只需要校準即可,反正就那麼幾個參數,傾斜度,裝藥量


戰士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


迫擊炮彈發射出炮口的時候會有聲音啊,聽聲音判斷不就好了嘛,嘿嘿。


重複裝填是迫擊炮事故中的一項,還有很多種其他原因導致事故發生的,包括倒裝、卡彈、啞火、延遲激發、炮口傾倒、意外觸發引信、甚至還有搬運時傷到手 扭到腰 砸到腳等等,單獨去徹底規避某一項問題 技術難度和各項成本都太大,從實際出發還是結合實戰增加標準化訓練,減少人為失誤比較現實。

有點類似於:開車為什麼只要求系安全帶,而不要求穿護具戴頭盔。

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傷害,為什麼不要求行人穿全套護具?

有需要嗎?的確更安全了,需要還是有的。

有必要嗎?實在太麻煩了,必要就不好說了。


迫擊炮發射,會聽到一聲「嘭」的聲音,不大不小,你就知道已經出去了


發射是有聲音的,你與其擔心這個,不如擔心裝彈手一個不小心,把炮彈反著放進去了。


炮口有防止重複裝填的裝置。前面沒有出去,後面不能裝填


炮口有保修,可以100%防止重複裝填……


以前沒有什麼檢測裝置,主要靠炮手的訓練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二炮手在發射時都是手扶腳架,後面還有三四五炮手看著,班長也在旁邊監督,如果這樣還發生重複裝填,只能說明平時訓練太應付差事了。把炮彈反著裝填的情況倒是遇上過幾次,但是都在班長的大聲斥責和大腳丫的教育下改過來了。

人總是會發生錯誤的,但是可以靠長期的訓練,堅決的執行操作規程來減少或杜絕錯誤的發生。如果什麼操作都需要有相應的檢測裝置,迫擊炮就失去了輕便、便捷、成本低、操作簡單等一系列優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謂的檢測裝置,取不炸彈設備,在我了解的情況里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成規模應用的試製產品,或許現在有改進,但在我那個年代是沒有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