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體無相但又周遍法界。能生萬法,非因緣非自然性,不增減性(無二),不苟凈性(一味)。


從問題中能感覺到題主對大乘三系都有涉獵,幾個問題都圍繞某個論點展開。其實自己早有答案了,不知為何這樣?是對自己的認識有疑慮還是在找同行者?

無論什麼法都不能違背三法印 與緣起這兩個最基本的範疇,這是底線。


動念即乖


這個概括落入常見中了


如來藏是具足體、相、用的。空性是如來藏之體。宇宙緣起是如來藏之外相,產生萬物是如來藏的作用。


鑽研《楞嚴經》和《法華經》和《華嚴經》

或者《細說如來藏》


佛法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麼如來藏是如來的境界。是覺悟的境界。 覺悟的境界,是無言的。是默然的。是不可以思議的,是不可描述的,是超意識思維的,不在五蘊中,不可概念表達。

佛說三藏十二部,皆為講述佛之知見。

為了讓人思維有一個指向,從而心行解脫,趨向智慧,佛在小乘說苦集滅道,離苦證涅槃。

在大乘說諸法非有無,諸相非相,而見實相。實相即是第一義,第一義空,畢竟智,法性,法界,法身,佛性,覺性,空性,涅槃智,本際,根本智,無分別智,平等性智,等等,各種角度來講述如來藏。

那麼所有的這些,要分兩個角度來看,在迷惑著角度,佛講離相,離苦,不生,無相,不住,多從否定語角度講,讓人離相而見無生寂滅的智慧。

從覺悟者(菩薩)角度說,多說不異、不二、圓覺、周遍、本清凈、常、樂、我、凈、無所得。

那麼,我們站在迷惑者立場,只能瞻仰覺悟者的言語,期待有一天能理解。不可以好高騖遠去追求覺悟者境界。而應該立足實際,踏實修離相、無住,斷煩惱的智慧行。

待定慧力足,此心方有能力超越煩惱五蘊的謎執,從而達到雲開霧散,陽光本來普照的覺悟境地。

然後開始菩薩階段的修行,進一步認識不一不異,不二、本無分別、本覺周遍,光明無量、大樂三昧等種種法性禪的功德妙用,最終達到圓滿覺悟的狀態。

那麼,修行人對於如來藏,一時理解不了,應從離相滅苦開始。

http://weixin.qq.com/r/VTs6IkjE1xWorQxB925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個人微信公眾號:yuanjuecha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