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的市場前景如何?


老牌期刊多多少少都是有傲氣的吧。在他們眼裡網路上的東西可能還是不入流,不配稱為文學。況且搞電子閱讀無非是提高知名度與受眾數量,這方面感覺他們沒多大願望。另外人手也是問題,《收穫》封底不是有」本刊因人手問題,來稿一文不退,請自留底稿「嗎?他們無意擴大市場。純文學這種東西,十幾億人裏有幾萬個人願意看就夠養活他們了,況且人家也不靠買書賺錢,《收穫》由上海市政府撥款,《人民文學》直接和茅臺合作。市場前景,聽說《詩刊》的訂閱量現在只有幾萬份,最多是百萬。況且party的喉舌,可能不能很好反映大眾訴求,鄉土題材佔了大多數。前幾天的《羊城晚報》有對《人民文學》前主編的採訪。( http://culture.ycwb.com/2012-07/20/content_3880266.htm )可以借鑒。

同意前面 傲氣 這個說法。

像題主提到的這兩本雜誌基本可以說是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前沿陣地。即使在雜誌報刊發售這麼不景氣的今天,隨便翻一翻它的任何一本,裡面選登的文章秒殺一切在售的腰封上寫 某某、某某某聯名推薦 的青春小說、暢銷小說。它的影響力通過之前長時間的積累放在那裡,是很多新生代雜誌無法比擬的。

看《收穫》比較多,因此以下回答均以《收穫》為例。

從最初的巴金、老舍、馮驥才、王蒙,到現在的張抗抗、餘華、蘇童、王安憶、我女神嚴歌苓,有不少作家的成長離不開這些優秀雜誌,這是雜誌編輯對文學的一種堅持。

說他傲氣,有多傲氣?

2015年第2期最後一篇長篇嚴歌苓的《護士萬紅》,兩個月後才正式出版,並更名為《牀畔》。我沒有買,畢竟2月我已經花15塊錢在《收穫》看完了女神新書並且還看了另外幾部優秀的小說。是的,這一切,只要15塊錢。很多作家已經習慣於新的作品先投稿給《收穫》再出版。

所以隨便舉個例子,餘華《許三觀賣血記》《兄弟》,蘇童《黃雀記》,賈平凹《秦腔》《浮躁》,王安憶《長恨歌》,王朔《我是你爸爸》…全部都在《收穫》刊載過,我就問你還有誰!要是我我也傲氣!

為什麼傲氣的雜誌就不能出電子版?因為本寶寶專註中長篇小說三十年啊!中長篇啊,手機上看完眼睛不會瞎嗎?即便用kindle,地鐵公交上這些碎片時間真的不太適合看這種長篇吧……短小精悍故事性強或者條理清晰的乾貨才比較合適。

另一個理由,這些雜誌的高品質來源於雜誌一直以來的創辦主旨,純文學。真的24k純文學。研究表明紙質書與電子書相比更能引起讀者對內容的思考(哪個研究忘了,之前在知乎看的,研究結果我也是複述了個大概意思,原話不記得了。原諒我是個不嚴謹的人)

電子化是趨勢,沒錯。所以實際上這些雜誌是在變革的。比如《收穫》也有了微信公眾號。不會直接轉發雜誌內容,而是發些周邊。比如

或者切合當時的情況,推送些今日相關。七夕那天推送的就很有愛

皆是名家之筆,又切合主題。

亦或是提前曝光一下下一期目錄,下一期作家訪談。作成一個雜誌主體的補充部分私以為也是極好的。避免了無意義重複,堅持了純文學思想,還可以十二萬分傲嬌,極好。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無力改變什麼,如果有一天《收穫》全部變為電子版,我還會看,只是會懷念曾經一邊吐槽封面醜一邊迫不及待讀小說的日子。

(一張慈祥、和藹的,圍笑臉)

暫時沒搞,不一定未來不搞。

iPad + newstand 是報刊界的革命。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天南作為厚實的純文學雜誌,已經登錄 iApp 了。

體制內的雜誌也會慢慢嘗試新技術、新媒介的。

內容已經生產出來了,多些傳播媒介,多些受眾用戶,何樂不為?

當然,遲鈍、陳腐、保守甚至傲慢,是體制內出版物的通病。

市場的小眾、狹窄,也是另外一個問題。但都不是阻礙技術進步和市場拓展的理由。

此外,就使用體驗而言,文學雜誌適合長時間閱讀。

短期而言,不必為紙本的生命力過於悲觀。至於數字化生存,還是 e-ink 更舒服。比如 kindle。彩色的畫報類的報刊,當然是使用 retina 屏幕的 iPad 更棒啦。


其實很多傳統書刊不是沒有電子雜誌,但並非獨立的客戶端如國外的紐約客、經濟學人之類,而是依附在統一的期刊網。譬如這個平臺:龍源期刊網本科時,學校買了這個網站的閱讀許可權,我只在PC上用過,沒有試驗過手機和iPad之類的客戶端。從學生的角度說,即使是個人買一年的使用權,價格也可以接受。只是對於特殊排版,例如圖表等,可能會削弱原來的表現力。但對於以文字為主的雜誌來說夠用了。-------------2015年的更新現在已經可以在亞馬遜中國買到收穫kindle版過刊了。

呃……其實吧,《當代》是有電子版的。掌閱上面就有。

《十月》和《花城》也是有電子版的,不過要通過特殊途徑閱讀。

似乎也就只有《人民文學》和《收穫》,我從來沒有通過任何途徑看到過電子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