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網上看到有人呼籲要保護方言,保護粵語保護閩南話云云,可是我從來沒聽說過誰提出要保護東北話呢?

為何在與普通話的競爭中,其他方言都是節節敗退,東北話卻逆勢而上呢?

為何東北話具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呢?

東北的文化影響力遠比不上粵港澳地區和長三角,但是東北話的傳播能力卻比二者要強,原因是什麼?


原答案:東北味的普通話,你管這箇叫逆勢而上?

首先,沒有人提出保護東北話是因為東北官話母語者普遍缺乏母語保護意識或者沒有對母語有正確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人仍認為,與普通話不同的音是讀錯了(雖然方言有讀半邊字的現象)。

這裡有一個矛盾現象,一部分東北人一方面宣揚東北話就是或者接近普通話來秀優越感,對方言土語嗤之以鼻,一方面又對想學習和了解東北話的人強調東北話的獨特性,怎麼都被你給佔了。殊不知他說的話本地人聽是「二巴串子」話,外地人一聽就聽出來是東北的。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東北官話區的人都喜歡稱呼自己說的話是東北話,很少會強調是雞西話或長春話,這樣很容易被對東北官話不是很了解的人忽略掉東北官話的內部差異。

至於「為什麼其他方言節節敗退,東北話逆勢而上」,這個前提就是錯的,東北話和其他方言一樣也在節節敗退,只是沒被察覺罷了。

以我母語吉林(市)話聲母為例:

一、 聲母方面

1.在年輕人口中日母很少讀零聲母或l聲母甚至連變體都沒有了。

4.平翹舌雖然比較混亂,但一部分是固定讀,一部分是自由變體,逐漸趨同普通話。

3.一些提前顎化的字,「客」、「更」、「耕」、「隔」等字,一些滯後顎化的字「街」、「秸」、「解」、「韁」、「俊」讀音逐漸消失,或者僅在固定詞中保留原讀音。

4. 一些塞音和塞擦音的送氣聲母與不送氣聲母與普通話相反或者普通話讀擦音吉林話讀塞擦音或者相反的字逐步趨同於普通話,如胞、朵、刮、撞、摔、朽等。

5.部分n、l混同的字受普通話影響,不再混,如嫩、弄(這個原來挺好的)。

6.一些沒有輕唇化的字「甫「、「脯」,受普通話影響讀成了輕唇音f。

二、韻母 略過,以後有時間專門寫。

三、聲調

與普通話聲調不同的字(此處並不指嚴格的調值,如陰平普通話55,吉林話44)逐步消失趨同普通話。中古入聲字有一部分被派入了普通話不同的聲調,這些字一部分有多個聲調的異讀如「結」,一部分僅讀聲調如「國」、」叔」;這裡還有一個特點,更偏口語化的親屬稱呼「叔(陽平)」並不會趨同普通話。

還有一些非入聲字卻讀成了其他聲調,如「磐(陰平)石、挨(陰平)餓、帆(陽平)布、匕(去聲)首、延(去聲)長等,這些讀音正在消失。

四、文白異讀

有的字白讀音消失、有的字文讀音消失,隨普通話而變化。如學、岳。同樣,生活中常用的偏口語化的部分詞仍保留白讀音。

五、辭彙和語法

辭彙量大大減少;部分讀音區分詞性逐漸消失,但也有例外,如「光」上聲是副詞,陰平是名詞和形容詞逐漸消失,但「沒」讀音區分詞性即使在猩猩派也依然堅挺。語法 是最後固守的堡壘。

影響力

東北話的感染力是隨著娛樂化傳播的,以趙本山及其弟子小品、影視為代表,這個影響力其實是超乎我的想像的,以至於造成東北話都是趙本山那樣的腔調,所有東北人都喜歡趙本山這樣的誤解。


論相似程度,

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本來就是親兄弟,連體嬰兒一樣親。親到學術上甚至有聲音認為他們不該分開。

而其他北路、中路官話就是雙胞胎,相似度高,但還是很容易分得出。

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這些南路官話和北京話的相似度已經只是普通兄弟了,雖然一眼看得出是一家人,但是各有各自特點性格。

而吳語,粵語,閩南話這些只能算是表兄弟,嚴格算起來是一家人,但是長相性格差異大到和兩家人沒什麼區別。

當老大北京官話發達了,包裝包裝成了普通話,並像全國推廣的時候,

最與有榮焉或者最能狐假虎威的,當然也就是和他最像最親的。

P.S. 有朋友說我由先入立場,解釋下「與有榮焉」或者「狐假虎威」

「與有榮焉」:北京話作為普通話的底,語音上除了少數字詞和相對更多的兒化音,與普通話幾乎一樣,辭彙語法上則絕大多數一樣,操東北官話為母語的人在學習普通話,傳播交流自己文化上自然有了先天優勢。

「狐假虎威」:少部分人自己沒什麼外在能力,只能靠語言這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找尋優越感,一口大茬子味普通話還覺得自己說的就是普通話啊,我的才是中文正統,你們南方人什麼鳥語聽不懂。

一褒一貶,分別面向大多數友善的華北東北朋友,和少部分語言文化沙文主義的老鼠屎。歡迎對比對照。


相關:黑龍江出生,10多歲搬到河北,本科在天津,之後一直在南方。(地理上的南方,而且小時候身邊說南方至少要到陝西河南這條線以南)

看要怎麼定義逆勢而上,如果是東北味的普通話,確實傳播得比較廣,可能除了文藝作品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詞與普通話相對接近、發音沒有那麼大要求(比如平翹舌、吃字等)、語法結構也相同(這一點可能是對有些非官話區最不利的),這幾點本身是比較利於傳播的。

但如果嚴格說以方言而論的話,東北話衰退得很嚴重,甚至可能最嚴重的之一,從語調、發音、詞語幾方面全面靠向普通話,其他答主已經說了很多,比如陰平調值已經從30多變成了40多;比如以前某些字在特定詞語當中的發音也與普通話趨同;詞語也少了很多,像我這種十幾歲離開東北現在過了二十多年回去探親,可能一兩天就能喚醒語調和很多以前的詞語,但是已經有二十歲左右的晚輩連我想起來的用詞都聽不懂了。

所以這算不算逆勢而上,我覺得還真不好說……


因為東北話(以及他在北京的分枝——北京話),就是普通話的日常口語形式,或者說非正式場合的口語形式。


「保護方言」,是說在能講普通話的前提下,去講方言,使之不至於消亡。這個不叫競爭

故意製造矛盾,說要抵制普通話,取代普通話的,那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

「東北話」最多算個口音,對於說普通話的人來說沒有交流障礙,外地人隨便學兩句也就逗個樂子的事

其他粵語、吳語、甚至很多地方口音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能聽懂的。

這跟「文化影響力」強弱沒關係。單純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