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上19年世乒賽兵敗再復甦之後逆旋轉變的更少了?吃反手的小胖現在多用的好像是順旋轉的轉不轉吧?為啥逆旋轉對左手(異側手)效果不好?問題有點多...我左手,對逆旋轉沒啥了解。能告訴我點啥就告訴我點啥吧...


不光是樊振東,張繼科在職業生涯晚期也減少了逆旋轉發球的使用。

一般來說,反手好的選手一般愛發逆旋轉或逆向旋轉(鉤子發球,反手發球,潛水艇發球等),像施拉格,王皓,張繼科,樊振東和奧恰等,因為這類發球下一板容易更好配合發揮反手特長。

樊振東與張繼科逆旋轉使用頻率減少有一定程度是讓對手不熟悉。但是,我感覺這一現象主要是新球的使用引起的。40+塑料球進一步弱化了球的旋轉和速度,更追求擊球質量和發力,要求運動員兩面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反手好的人的優勢,反手位不容易一板或兩三板直接打死人了,對手不但容易防守而且可以借力反撕或反拉,因此有時候,寧願控制一下,也不能貿然出手。很多球往往要靠正手來解決,畢竟質量更高。

我感覺胖子現在順旋轉發得多,控制多了很可能出於上述原因。


發球只是一種手段,能牽制住對手的發球就是好發球。逆旋轉發正手短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逆旋轉發完之後需要倒板,這個時間差雖然很短,但是如果對面用正手挑打挑上質量基本上就是死球了。

至於你說的給左手發,逆旋轉的優勢球的落點發給左手就是反手擰拉最能合上力的位置,反手強的左手基本上就一板過了,可以參照一下17年之前樊振東和林高遠的比賽

現在發球如果樊振東冷靜的話一般是轉不轉為主,如果慌了就不知道了,就比如和奧恰那場球最後兩局,純屬胡來……只打自己的優勢球,也對上奧恰的優勢,人家還是狀態正好的時候……


逆旋轉是為了讓對手回球偏反手半台(以兩個右手為例)。逆旋轉發球想要順轉接(可以理解為用正手處理,順著對手發球的旋轉)是比較難的,擺不住,挑到正手還容易被抽,所以一般用反手來逆轉接,自然回球就到反手半台了,發球者可以從反手半台發動,所以對反手強的人是比較有利的。而且如果逆轉發得好,相當程度上可以期待對手擺高/出台,無疑是一個有利的發球。

所以逆旋轉發的多的,一般是反手強的選手,比如王皓、張繼科、樊振東、林高遠、張本智和、波爾。

不過現在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反手沒那麼容易打死人了。。。

王皓、饑渴爭霸的無機40mm時代,反手是真能抽死人的,這兩位的反手旋轉之強,連續抽起來很難壓住。想像一下王皓反手站定了掄一板的詭異弧線,估計馬龍等一眾人沒少做噩夢。

現在嘛,反手的意義更多是要場面佔優,用高速連續的對抗把對手的重心打亂,再一變線才能齊活。單懟反手,就算我反手弱一點,多扛幾下也能接受。所以如果不是極度依賴反手的打法,從反手打起來的優勢沒有以前那麼大了。

再說樊振東。他是在求變,要加花活,朝馬龍的方向走,減少逆旋轉是必然的。發逆旋轉,意思很明顯了:你就回我反手半台,咱倆就比試反手。順旋轉相對來講,後續的變招會比較多,也更好配合側身搶沖、或者其他一些搏殺技術。

反正樊振東應該已經明白了,靠反手硬懟成不了大滿貫。


發球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手不適應,並隨後展開我方擅長的技戰術。

對同一種發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手的適應度會逐步提升。所以,換一種發球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策略。


因為頂級高手這個球擺短都能擺得住,換句話說什麼發球都對頂尖這幾個都沒用,那就不要在發球上浪費過多精力,發轉不轉直接拼實力球。


應該說他的變化多了。針對不同的對手和不同的具體情況,肯定會有不同的套路。如果不發逆旋轉就能牽制對手得分,可能就不會去改變這個套路。如果換了對手或者對手有變化,樊振東肯定也得相應改變。

再者,換大球和材質之後,逆旋轉沒有之前那麼大優勢了,況且現在各國球員都對逆旋轉很熟悉,張繼科時代一板過的情況少了。


一般專業選手有幾套拿手的發球,以高低拋球,順逆旋轉,轉不轉等不同緯度來定義。發球看似有不同的目的,其實核心目的最終指向是控制對手而讓自己上手從容發動進攻。樊振東原來就經常發順逆側旋,這個球對方如果不進攻樊振東就好上手,但是敵手接多了適應了,如果先發動進攻,那麼發球方也不好整,起碼在自己發球輪變成被動是最不希望的結果!所以樊振東同學就要加強轉不轉發球,這個球控制對手的判斷、細活兒等一系列的實力(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不給對手在我放發球輪搶先上手發動進攻的機會,就算搏殺的機會也不給對手 。所以你會看到樊振東現在搶先在正手位擰也少了,主要就是要靠細活兒控制局勢。

之前經常有人質疑樊振東狀態不好,退步了等等,現在看來都是值得的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前面兩位答主說的很清楚了。我隨便說幾句

現在用的發球叫轉不轉發球,馬龍同款。這相當於增加了發球變化,而且看人下菜,我認為這是小胖漲球了,尤其是閱讀比賽的能力提升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