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自己好像兩個依戀類型都有,要怎麼辦?這是屬於矛盾型依戀嗎?


小可愛,不要慌,還有得救!

俗話說:認知就是療愈的開始。

當你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說明你的問題並不嚴重。

(好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迴避型依戀,盲目的跟別人談戀愛,並且不斷的更換伴侶,兩個人互相折磨,這才是問題。)

因為,你可以充分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嘗試往前邁出一小步。

既然,你想要談一段穩定的戀愛,維持長期關係。

那你必須要做出一些違反自己本能的事情:

比如:

從前習慣性的忽略對方的信息,現在學著去強迫自己去回應;

從前對別人充滿深深的不信任感,現在學著去信任別人;

從前會故意去打壓對方,放大對方的缺點,現在學著去合理化的解釋對方的行為;

從前為了逃避衝突,委屈求全,甚至會說出一些很傷人的話,現在嘗試體會自己的感受,然後把感受主動說出來。

........

可能你也嘗試做出一些改變,但也就三分鐘熱度,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千萬不要自暴自棄!

小可愛,學習經營親密關係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鴨~

你必須對自己動刀子,從零開始學習如何去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看到了這裡累了叭,雙擊屏幕,給自己一些鼓勵~

好了,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1、你要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責。

你要知道,依戀跟人品沒有關係。

既然了解自己是迴避型依戀,真的談戀愛也要讓另一半有知情權。

給對方選擇的權利,這樣也能輔助你進行療愈。

也不至於,當你本能迴避的時候,讓對方一臉懵逼。

這實際上也能夠讓對方感覺到安全。

2、區分感受與想法

大部分人,不能夠準確區別【感受】跟【想法】之間的關係。

但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或理解別人的情緒,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技巧。

先搞清楚,感受與想法的區別。

什麼是「感受」?

通常是,我們在講的這段事情,「我感覺到.......」。

打個栗子:

作為小提琴手,我感覺有些失落/我很鬱悶/我感到很沮喪

如果認為小提琴拉不好,我可能會失落、鬱悶、沮喪

什麼是「想法」

是我們表達的東西,可以直接被替換為「我認為……」。

打個栗子:

我認為我架子鼓打的不好。

在這句話中,我評價自己架子鼓打的好不好,而沒有表達感受。

很多時候,在使用「我感到」、「我覺得」時,我們表達的不是感受而是想法與評價。

例如:

「我覺得你很自私」;

「我覺得你不負責任」;「我感到自己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

現在我們學習直接表達感受:

「事情進展得不順利,我感到很擔心」;

「這件事情是你決定做的,就這麼放棄了,我感到惋惜」;

「除了我大家都知道這個秘密,你們這麼做,我認為對我是不公正的,我感到被孤立」。

感受就是身體的感覺和情感,比如:我感到神清氣爽、身體輕鬆、呼吸順暢、高興、喜悅、寧靜、安祥、全身乏力、胸悶、頭暈、絕望,傷心等等。

表達感受不是示弱的表現,關注自己的感受增加我們對自我的了解,消除我們的過度防禦。敢於向對方開放自己,我們更容易收到對方情感上的認可或支持。

只有自己能夠區分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然後才能進一步理解別人的感受,慢慢學會共情。

【共情】,不僅僅是要理解別人的感受,而且自己還要能夠感同身受,跟對方產生一種連接。

3、學著依賴別人

迴避型依戀往往特別獨立,覺得萬事都要靠自己,不容許有一絲一毫依靠別人的想法。

覺得向別人求助,是一種非常軟弱的行為,打心底里鄙視。

並且,伴侶向ta求助,都是嚴重減分的行為。

在對方的心裡,你就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嬰兒。

我知道,向別人求助是一件非常羞恥的行為。

那既然,我們想要療愈自己,就要嘗試向別人求助,哪怕只是希望對方幫助自己拿個東西。

這樣被拒絕的概率,也會變小。

形成慣性之後,再去希望對方幫更大的忙。

當然,你也要給予及時的回報,不要直接給錢,這樣太唐突了。

學著用請吃飯,或者看電影的方式來進行互動。

一來二去,兩個人就變得熟悉了。

4、識別自己的壓抑系統

這點太重要的了。

知道自己處於迴避的狀態中,並且能夠說出來。

你已經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以說,這是向安全型依戀轉變的標誌。

把自己迴避時間,在跟對方提前告知。

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的迴避,這樣也能夠讓對方安心。

簡直與安全型無異好嗎?

如果你做到這一步,還沒有獲得一段穩定的關係,請提頭來見我。

5、接納自己

自卑的底色,伴隨著迴避型人士的成長。

所以,在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會產生別人配不上自己,或者自己配不上別人的一些想法。

究其原因,還是來源內心深處的自卑。

那麼,學會接納自己不是要忽略自己的缺點,而是要「看到」並「承認」自己的一切特質,並不加任何批判。

接納自己的一切,

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

這些統統構成了我們自己,並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身上所有的特質,必行有其存在的意義。

接納,就是要發自己內心的認同自己,

允許自己犯錯,

允許自己成為人。

自我接納,並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要清楚的認知到,自己雖然是迴避型依戀,但也有改變的可能。

只有這樣,才能夠一點點的去療愈自己,戰勝面臨的恐懼感。

曾奇峰老師說過:

任何一個人,不管他過去和現在有什麼痛苦的經歷,只要他打敗了曾經控制了他的強迫性重複的力量,或者說命運的力量,那他的未來也會是一部講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詩


我是@心理諮詢師小楊,曾是迴避型依戀,就是所謂涼薄之人,沒有辦法跟其他人和這個世界建立鏈接,通過學習心理學得以自愈,逐漸找到自我價值感。

想要了解迴避型依戀,大家可以看下我寫的文章。

真的有迴避型依戀嗎?個人覺得那不就是渣嗎?。

對於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看?

可以改變迴避型依戀嗎?

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註定相愛相殺嗎?

女友是迴避型依戀,跟我提了分手,還能挽回嗎?

可以聊一聊與迴避型依戀另一半相處時需要注意了雷區嗎?

先貼上這些,還有一些,可以進入我的主頁慢慢看。


關於迴避的話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的認知。有個心理學家曾經說,認知就是治癒了。

2、你可以從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別人對你好的時候,接受,然後找機會回報,請吃個飯,或者送個禮物。走出那最困難的一步,你會發現唯有改變,帶來力量。

3、自我提升。要讓一個原來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變認知,覺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好,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在慢慢變好的過程中,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變得自信。

4、學會愛人。即使進入了一段親密關係了,迴避型的模式肯定還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在關係中,你更要學著去怎麼愛人,去被愛。而以後有小孩了,讓他知道,無論他是怎樣的,永遠有人愛他,你永遠會在他身邊。不要讓孩子再像你一樣體驗這種不好的感受。??


功利主義安全型依戀、恐懼型依戀、假性疏離型依戀,三選一。這三種解決起來和疏離型迴避、焦慮型可以借鑒。如果你迴避發作,覺得別人侵犯了你的邊界,請考慮別人是不是真的侵犯了你的邊界,不要急著暗自埋怨冷暴力;如果你焦慮發作,覺得別人冷落了你,請你考慮別人是不是真的冷落了你,不要過於自我反省或黏人。

要點核心就是不要總是認為別人不好或總是妄自菲薄,任何存在雙邊影響的單方面宣布決定的東西都是霸道的,考慮清楚你與他人的現行邊界,和對於邊界的理解是否是合情、合理的,這很重要。


和我一樣《恐懼·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


應該這個世界上不止你一個人有兩種依戀關係,兩種種肯定傾向其中一種多一點,那你想留那種留那種。克服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自己。想要啥說!想幹啥說…你不說這輩子都沒人知道你想啥!憋死你


要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沒治好建議不要談戀愛,免得彼此受折磨,畢竟別人是無辜 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