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什麼重要,專業性最重要。

利益相關:

知乎百科優秀貢獻者,搜狗科學百科第79號合伙人,被夥伴拉著去寫維基百科,曾參與人工智慧領域術語解讀工作。

可以說,我和百科之間其實有緣分也有故事。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又臭又長的故事,不過我覺得有必要把我的創作理念和創作過程的收穫原汁原味的分享給我的朋友們,那就先忍一忍啦~

好奇心是驅使著我前進的人生信念,也驅使我不斷的主動學習。

從很早開始,我就通過上網衝浪來了解這個世界,有機會接觸電腦的時候,我就把課外的時間全花在上網查資料了。不過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哪裡有好網站或者好資料,全靠著自己的摸索進行。當時我遇到什麼問題,最喜歡先到百度上搜一下,那個時候的「百度百科」教會了我很多理工科的常識和生活方面的經驗。我自己也主動參與到解答中,當時是在騰訊的「問問搜搜」上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還記得在參加自主招生的時候,我沒有什麼獲獎的經歷或者證書,但我把問問搜搜上我的高等級個人主頁截圖附上了(雖然自招差了1.5分,沒過中科大的考試),說明我自己是很認可這段回答解惑的經歷的(或許也是現在堅持在知乎或者其他地方堅持分享的原因吧)。

後來,等到升入大學,我終於知道了還有外面的世界,也知道了查數學問題應該去哪些網站更好。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培養了看到某個想要知道的新名詞,先去「維基百科」上找找解釋的習慣。

再後來,我開始專業領域的學習,逐漸意識到不僅可以從別人學到好的內容,也能自己主動撰寫出來,與朋友們共享,然後獲得各位良師益友的反饋。特別地,我希望且正在從事科普方面的工作,要把專業的有門檻的知識,更多的介紹給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和充滿好奇心的大眾(我也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那麼,科普創作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寫科學小品文,也可以創作解釋專業術語的百科內容。

針對這個題目,我認為:百科是一種中立客觀的科普形式。如果想了解某個領域,首先可以從百科獲取信息,直接找到相關信息渠道。

正如我在之前的創作中提到的,一個新人希望了解某個領域,最好是從了解這個領域的「關鍵詞」或者「術語」開始。而獲知這些關鍵詞背後的意義,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在一個靠譜的百科中查詢這個關鍵詞的意思。一個合格百科內容,應該有關於該關鍵詞的定義解釋、歷史追溯和相關重要參考文獻等內容,如果能閱讀下來,也基本有對該關鍵詞入門級別的認知。

與其說讀了百科擁有入門級別的認知,不如說,在創建這條百科之初,就希望讀者能擁有對某個百科關鍵詞的入門級別的認知。

用Magi搜索引擎就有這個味道~

正如前面所說,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指引我成長,我也開始創作知乎百科和搜狗科學百科。

為啥不寫百度百科,是因為它的商業氣息過於濃厚,買詞條的故事也有所耳聞,另外等看得多了、寫得多了,就會發現百度百科裡面有很多不應該出現在百科類內容的錯誤。

為啥剛開始沒有選擇寫維基百科,中文維基的政治氣息太重,主義之爭已經影響了科學的傳播與討論。

實不相瞞,寫知乎百科是因為當時有相關的活動(沒錯我就是饞知乎的小禮物),另外我特別想拿知乎的「小紫花」(優秀百科貢獻者),所以在保證內容優質的前提下,花了很長時間一口氣創作了好幾篇百科內容。

說實話,創作知乎百科內容遵照的模式其實還是問答模式,一般情況是先由阿庫@知識庫 提出關於某個術語的問題,然後底下各個創作者進行回答,依照時間上的先後順序還有內容的優質程度,由知識庫運營手動篩選出一條內容作為該術語的百科。這個模式的自由度非常高,但也有很大的缺點,就是過於自由,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模式去書寫內容,此外,大部分答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應該用客觀角度撰寫的百科類內容,導致個人的風格過於明顯。

也在那個時候,我被搜狗科學百科的朋友注意到,邀請我一起寫計算機學科方面的百科內容。我覺得在科學百科的創作,更符合我心目中對於百科類內容撰寫模式的想像。

從創作者的角度,我個人對於搜狗科學百科的評價是「真實、客觀、優質」。

首先,搜狗科學百科的運營團隊通過各大平台和線上線下渠道,找到了大量的碩博生參與百科的撰寫,百科內容通過經過學歷認證的實名作者來保障真實性。

我每次在寫內容的時候,都會知道這個會伴隨著我學校的名稱和自己的姓名對外展示,不由得一次次在心中默念「理性客觀通俗」,寫完內容也是反反覆複核查,直到自己實在找不出問題為止,主動提高對內容質量和嚴謹度的要求。

其次,與撰寫學術論文類似,其實撰寫百科也應有相關的規範,這方面搜狗科學百科做得很好,有明確的指南,教會各位百科合伙人們運用 「弱原創、強引用」的創作手法,將專業、權威的知識被改寫成大眾能看懂的知識。

我也在這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雖然好像在合伙人成果中漏記了我的名字哈哈哈。

最後,內容的優質一方面通過搜狗百科合伙人群體的專業度保證,另一方面也通過實名的同行評議機制保證。雖然這裡的同行評議不如學術期刊評審那樣壓力山大,但也少不了基於科學性和嚴謹性的斤斤計較和刀光劍影。通過同行評議的過程,我感覺自己的創作能力和科研審美都有提高。

搜狗科學百科的做法是,根據百科合伙人認證的領域,和一定的門檻,開放該領域的內容審核許可權,然後對其他人編輯的對應領域的百科內容進行同行評議。這一點我目前還沒有在其他同類產品中見到。

對於搜狗科學百科平台,我覺得還有兩個特別出眾的亮點:建立了學科社群,充分考慮合伙人意見

我覺得科學百科做這個運營確實是有情懷在裡面的,它其實想建立一個全國(甚至海內外)跨學科的社群,然後大家平時線上談論知識,線下各地進行科學分享。現在的社群討論氛圍就很棒,大家有一定的學識,說話又好聽,超喜歡在裡面的,可以說百科合伙人的社群是我見過的最頂尖的社群之一

學科樹 - 層級遞進的專業知識體系 https://baike.sogou.com/kexue/

學科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3745-2009

此外,我感覺搜狗科學百科對於實際上的百科內容貢獻者們的定位很有意思,各位碩博生們不僅僅提供內容,而且提供對這個百科產品的意見和建議,或許這就是「百科合伙人」這個名字的由來吧。搜狗這邊的運營每周和每天在各個時間點,不厭其煩的提醒撰寫百科,審核百科,收集反饋,然後迅速交給產品團隊將大家的建議落到實處。這個產品的迭代能力確確實實特別厲害。

註: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1188.htm

註:搜狗科學百科 - 搜狗科學百科 第4點 合伙人成果 可以看到,自搜狗科學百科項目啟動以來,各位合伙人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都有認真記錄,進而反映在產品中。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很能體會到這種自己的建議得到尊重,也能很好體會到參與構建一個體系或者一個模式的榮譽感和愉悅感,而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其他知識產品)沒有見過的。

簡單來說呢,我建議同樣具有分享知識、共同建立這個世界慾望的朋友們能參與到撰寫科普的工作中來,而百科是科普的很重要的方式。

如果覺得喜歡自由隨性的風格, @知識庫 知乎百科可以嘗試;如果想和各領域的老師同學們交流,不妨加入 @搜狗科學百科 搜狗科學百科;如果有更高的追求,參與維基百科的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來吧,我相信我們創作的內容能為科普助力,也能為更加智能的未來帶來希望。


在我寫本文的時候,問題下已經有117個回答了,而大家都提到了科普百科中「專業性」以及「權威性」的重要性,比如 @趙思家 、 @白小魚 的回答,而各類百科的問題,在 @小飛 的回答中也進行了對比。對於這些回答,我是持贊同態度的,科普百科的專業性於權威性在我看來,確實應該是放在首位的,可以說,過去在中文互聯網內,還沒有任何一家百科能做到這個基本的要求。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想搜一點專業的內容,但是一百度,得到的基本都是沒有價值的內容,而如果用google+wiki的組合,那這基本不用擔心。

直到最近上線的 @搜狗科學百科 的出現,讓我覺得中文互聯網內的百科出現了希望,我自己也很榮幸從去年開始就參與到這個項目,是搜狗科學百科的合伙人。

關於怎麼做好百科以及搜狗科學百科,眾多知友都已經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這些基本已經把我想說的都說了,本來我也不知道該說啥,但是想到了自己這幾年做科普的經歷,就想著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一下

1、一個受到認可的科普百科的重要意義,是提供了一個平台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專業內容可以從專業的網站、文獻中獲得;對於非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也基本是Google+wiki的組合,這種組合就是一種「平台」,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路徑,在我們需要查找相關資料時,有路徑可走。

而在過去的20年里,中文互聯網的平台應該說是 百度+百度百科,儘管這套組合被專業人士所鄙視,但是確實是很多普通群眾搜索相關知識的路徑。很多上網的普通人都知道,想搜啥,就百度一下。然而不專業的內容,甚至很多都是錯誤的內容,使得這個平台失去了傳播知識的初心和價值。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平台,恐怕普通群眾想查專業知識的時候,根本沒有路徑獲取,那麼又何談闢謠呢?

所以,搜狗科學百科打造一個專業的、具有權威性的百科,在我看來,是一個潛在的、能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知識傳播的平台,一旦這個平台得到認可並被推廣,那麼就能給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價值。

在目前中國的科普中,可以說大部分的科普都是不及格的,甚至遠遠不及格。科普的發展是需要時間和探索的,對於任何新生的力量,我想都應該給予足夠的寬容、理解於支持,這也是我一開始就加入搜狗科學百科以及幫忙推廣的原因,我希望能看到在中文互聯網內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百科。

2、平台的創作者的權益

這一直是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作為創作者能從創作過程中得到什麼。我不喜歡用愛發電,不是自己沒有奉獻之心,而是用愛發電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所以,作為平台,必須提供足夠的利益去支持創作者的創作。

說來慚愧,我在第一次參加搜狗組織的線下活動時就當場提出了這個問題,雖然當時我問的是,創作者是否能得到一定的收益。關於這個問題,當時也得到了激烈的討論,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不過,今年我很開心看到了一點,就是搜狗科學百科是真正的在考慮這些問題,嘗試各種方法、活動來激勵大家的創作。

以前我一直以為,對於創作者來說最大的激勵是錢,然而這一年多來我慢慢地發現,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實際上,信仰的滿足是能超越金錢的誘惑的(當然,錢的直接激勵也不可缺少。但是目前在我們看來,中文互聯網中的科普圈還沒有形成某種共識,某種文化,大家共同維護的某種信仰。

當然,我支持搜狗科學百科,並不是說他們就做的非常好了。實際上,這個項目也才開始了一段時間,目前的很多制度也都是各位創作者與搜狗科學百科的小夥伴慢慢摸索出來的。即使如此,目前還在不斷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家的討論群里也會經常討論這些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基本就是以創作者們討論的結果為主。目前問題也依然很多,關於寫的內容、審的形式等等,就在這兩天,還有知友針對搜狗科學百科的詞條內容提出了異議等。

問題總是會有的,做得不好的地方也總是會有的,對於這一點,該批評就批評,但是我想還是要抱著寬容之心,畢竟做這樣的事情不簡單,困難重重,但是正是有這些困難才使得這樣的努力變的非常有趣。所以,我也想邀請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加入,參與中文互聯網的百科發展之中。

還是希望搜狗科學百科能真正地做成中文互聯網中專業權威的百科平台!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了。對於科普百科,我覺得權威和專業最重要。

從2017年起,我減少了在知乎回答問題的頻率,開始去不同的百科裡匿名維護與聽覺相關的詞條。2013年到2016年,我在知乎寫了一些科普,而2017年到2020年我又在各個百科裡遊盪,正好是兩個三年,對此有些感觸,寫在這裡想拋磚引玉,希望看看大家是怎麼看百科——特別是中文科普百科的問題的。

首先,我覺得線上百科,特別是一個完善的科學百科,是科普的基石。它不僅對零散的科學信息是一個整合,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線上、免費的科學百科的存在能夠讓任何人都隨時隨地地去學習和查閱,甚至促進人習慣去質疑信息。即使維基百科還不錯,但它中文詞條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及英文詞條的。可以說,當下就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中文線上百科。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次,我認同 @LNDDYL 在另一個相關問題中的觀點,國內外的線上科普百科都不能稱為權威,甚至都不能算上是「可靠來源」(reliable source)。即使如此,但為什麼現在它離「權威」這個詞兒越來越遠了呢?特別是國內的百科,連我外公都知道百度百科的信息不可靠。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有所改變?是不是我們就要接受這樣的現狀,放棄中文線上百科?


那為什麼國內百科產品沒有建立起權威性?

這個問題其實有個簡單答案:感謝百度百科對中文百科的慘狀做出的「傑出貢獻」。在國內,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人最多,自然而然看百度百科的人也最多,但百度卻沒用良心去做它,這使它又爛又壞。

但光說「一切都是百度的錯」也是片面的。這裡姑且不針對百度百科一家,我認為國內百科當下有四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爛到骨子裡的審核制度。百度百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沒人去編輯,而在於它所謂的審核制度是有門檻的。而這個門檻還不是專業性,而是是否願意花錢。很多詞條內容錯誤百出,即使有專業人士去詳細編輯,辛苦工作也會被「商業化的專家」去刪掉。

第二個問題。誰會想去編輯詞條做這種無利無名的事兒?

百科本質上是「弱原創、強引用」的內容,它的核心是將專業、權威的知識用大眾能看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和寫科普文很像,但它更干,而且需要筆者有很強的全局觀。最近幾年國內的科普自媒體越來越多,科普文也越來越好了,但絕大多數的科普文還是散的,明顯能看出來大多都是翻譯或是針對某一個單一新聞的報道或是對單一論文的解讀。但科學的知識應該是系統性的,往往需要專業程度相當高的人去總結和提煉。但編輯詞條耗時耗力,而且給貢獻者毫無實質性獎勵,全靠貢獻者一腔熱血或是一份良心。

維護百科比寫科普更難。我以前以為,寫科普文就挺聖母了,因為花時間、挺難,而且掙不到多少錢。但我還是太年輕,維護百科詞條的人才是真的聖母。為什麼呢?以我自己為例,從2013年我在知乎上寫科普,到2016年我都能出一本實體書了,甚至能在倫敦的地鐵里被人認出來,至少我是靠科普掙了錢的,而且也有人認識我。但從17年起,我開始維護百科詞條,到現在也3年了,如果我不說,壓根沒有人會知道。

第三個問題,也是我認為最嚴重的問題。編輯詞條的人的專業水平和其賬號等級往往不成正相關,甚至可能是負相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國內百科上,隨便打開幾個詞條,點開歷史編輯,你總能找到一種神奇的賬號。這類賬號的編輯量極大,但你仔細看他們的編輯內容卻非常糟糕,而且完全看不出來ta的專業是什麼,完全沒有擅長的領域,像是到處掃蕩一樣。剛開始我很疑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賬號存在,這麼無聊,這麼閑嗎?最近我才明白,這種是養號的。Ta編輯量越大,賬號等級越高,ta的編輯的內容權重更大,更容易被審核通過。這就和第一點有關,當下的審查制度漏洞百出,滋生出了付錢來改百科的這種奇妙的產業,讓你可以付錢去把真正專業的內容給改成你想要的樣子。

如果我們期待一個詞條內容專業性高,必然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長期維護。而就像是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絕大多數人都只能精於一小個領域,或是在某一個問題上侃侃而談,旁徵博引。越是專業的人,越是認真維護本專業詞條的人,ta的每一次編輯都是日積月累沉澱下來的內容,這類賬戶的編輯次數自然會越少,而在國內百科上,這種用戶的賬號等級也會更少。這種賬戶的高價值內容,卻很容易被水軍給刪掉。一個真的專家花了一晚上編輯的內容,第二天早上,一個養了號的人,就能拿錢辦事去把內容給改了。這導致真正有能力讓詞條的內容專業且可靠的人,在百科上輸出不僅是純虧,而且還毫無意義,給自己添堵。誰還會去維護詞條?

當然,你也可以申請成為權威編輯,然後直接鎖定詞條。但百科本來就是想通過集眾專家的智慧為一體,而不是強化某個人的權威。

當然也不能只攻擊咱們國內百科的問題,其實任何線上百科或多或少都有兩個關鍵問題:這種幾乎匿名制的編輯制度,使得所有的線上百科就不可能「權威」,也不能算上是可靠來源。而隨便誰都能改的機制,使得專業內容不能得到保護。

總結一下,我期待的百科應該有以下四個特徵:

  • 高水平的編者。內行、會總結,還要能說人話。
  • 沒有明顯漏洞的審查機制。
  • 將知識內容清晰地組織起來,把一個個詞條傳承知識樹
  • 把百科做成社群,鼓勵第一點裡的編者長期活躍。

原本我已經對國內的百科們都已經基本放棄信心了,直到這周我突然發現搜狗的一個新項目,叫做搜狗科學百科,我對這個項目非常好奇,雖然它還很不完善,但我仔細研究了一番,覺得有點妙。

鏈接在此:首頁 - 搜狗科學百科

搜狗科學百科的官方頁面

它也有上面的四個特徵。

首先,它滿足我前面說的「高水平編者」要求,主打「博士寫的專業百科」,所以編者都是國內高校的研究生或是博士生。我認為研究生和博士生最適合當詞條編輯。越是專業的編者,對知識點越熟悉,越容易出現「知識的錯覺」,越不容易把內容寫得通俗易懂。博士生剛剛好,他們擁有大大高於大眾的專業知識,同時還是學生,離「大眾」還不太遠,與此同時編輯百科還可以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專業知識,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它的審核制度模仿了學術界的同行評審:「詞條的每次更新將由三個人通過票選的方式進行評審,只有不少於2位評審員均表示通過,該詞條版本才會生效,避免惡意篡改。」雖然同行評審也不完美,但應該不會滋養出「付錢改詞條」這樣的產業吧。一方面,同專業的人可以排錯,同時還可以看內容是不是用人話寫出來的。

第三點是它的內容組織很好。它用「學科樹」 作為整體性框架,讓編者能有目標、有節奏、有範圍、有約束地填充,同時讀者也能科學地、有效地延伸。比如我現在看到「神經生物學」這個下面是空的,就很有種衝動去填充它。總不能讓人有種「這個領域沒人」的感覺吧。

第四點是,它似乎還挺強調社群的。搜狗科學百科在首頁、詞條頁、動態廣場及個人中心等頁面重點突出內容貢獻者,希望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他們為科學百科所做的努力,打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點進去這些編輯者的個人主頁,你還能了解他的教育經歷和作品推薦,能知道這個人擅長在哪個專業領域。

反正就我現在來看,搜狗科學百科還挺有戲的,做的挺精緻。不知道搜狗能不能讓它保持這種小而美的感覺。就把它當成智庫養著唄?

其實我覺得我們這些搞科研的人要求挺低的,只要你給我們個地兒讓我們自己聊就行,工具和讀者我們都能自己帶,真的是很容易被滿足的用戶群體了。


最重要的當然是權威性了。

大家去百科查看內容,都是為了了解自己未知的世界,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果一個百科詞條中含有錯誤的內容,會對用戶產生誤導。

除了愛看百科知識,在維基百科一個鏈接一個鏈接點著看好幾個小時的人,一般的用戶的使用場景都是有不懂的名詞,搜索出百科,了解一下。

在這種淺嘗輒止的使用環境中,用戶不會對百科內容深入研究,那麼就更需要百科產品具有權威性。(同時也要簡潔明了,讓用戶第一時間了解關鍵內容信息。)

以前我寧願硬肯英文文獻,也不願意相信百度百科的內容。因為編輯百科沒有門檻,人和人都可以編輯,內容良莠不齊。

後來我加入了搜狗科學百科,成為了一名科學合伙人,改變了對科普百科的看法。

搜狗科學百科採用的是和學術期刊類似的雙盲同行評審方式審核百科詞條。就是每個詞條有兩個具有相關研究背景的評審員(博士)進行審核,評審員和詞條作者互相不知道對方是誰(雙盲),如果兩個人的評審意見相差太大,再找第三位評審員審核(高校教師教授)。詞條的創建者都是在奮鬥在科研一線的碩博研究生和老師。詞條的審核人員更是在自己專業領域具有一定成就的博士和高校教師教授。這種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詞條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最開始的時候,收錄的詞條少得可憐,學科樹就是一個光棍。後來隨著大夥的加入,寫詞條,寫小作品,學科樹也越來越枝繁葉茂。

學科樹

可是我堂堂一級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卻不配擁有自己的樹枝,[微笑],主要是BME這個專業本身不好劃分,合伙人也不多哈哈。

搜狗科學百科還有自己的創作者社區。在社區里,大家經常為了一個評審的標準尺度,爭得面紅耳赤。評審員對於詞條的要求標準也是嚴格。我就有很多次提交新詞條被退回重寫。我作為評審員也拒絕過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詞條。

在社區里每個合伙人對於這個產品都抱有極大地熱情。最主要的是,大家聚在一起不為了任何金錢報酬,只是為了在互聯網傳播知識,做中文互聯網最好的科學百科產品——這個產品的內容創作者是一群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利益相關:


謝謝邀請。

簡短回答,我個人認為,「權威」是最重要的。但是什麼才是「權威性」、如何建立「權威性」這些問題,卻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其實我們可以討論一下相關的另外一個問題,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答案。「和維基百科相比,為什麼國內百科產品沒有建立起權威性?」

這個問題可以討論的維度非常豐富,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不過我覺得,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互聯網世界上「百科」類產品那麼多,只有維基百科建立起了權威性?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權威性」並不表示維基百科上所寫的東西都是正確的。如果你要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最好還是認認真真去翻書和看論文;但毋庸置疑,維基百科是普通人快速了解一個陌生領域的絕佳選擇,不需要複雜的檢索過程,只需要簡單的關鍵詞就可以查到相對權威的定義、歷史背景和相關理論簡介,還有與此相關的其他詞條,這正是百科類產品的巨大優勢。

不過大家也會感覺到一絲遺憾,那就是在中文互聯網卻沒有誕生這樣的優秀產品。難道中文互聯網沒有這樣的需求,或者中文互聯網的土壤就不適合這樣的產品?當然不是,百科類產品的巨大流量已經證明了大家是非常非常需要這樣的產品的;但也正是因為巨大的流量,讓許多曾經我們寄予厚望的百科產品最終淪為了廣告和營銷的天下。這樣一來,哪怕曾經有很多非常經典、全面和準確的詞條被收錄其中,也無濟於事了。畢竟翡翠與碎石擺在一起售賣時,大家不會猜測碎石是什麼寶石,反而只會篤定這塊綠玻璃肯定是碎掉的啤酒瓶。

所以回到上面的問題,維基百科是如何建立起的權威性?谷歌帶來的流量自然是它風靡世界的關鍵,但不是最關鍵的,畢竟中文互聯網也完全不缺流量。物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信噪比」(signal-to-noise, SNR),指的是有用的信號與雜訊強度的比值。這個數值越大,表示信號越好。信噪比低,也可以用濾波的手段篩選出有用的信號,但是成本會更高,而且篩選出的結果未必是對的。對於一個百科類產品來說,靠譜的詞條就是大家想要的信號,而水化的、甚至目的只是廣告和營銷的垃圾詞條就是雜訊。如果只有幾百幾千、亦或幾萬條,控制信噪比還是容易的;但作為一個對大眾開放的項目,擁有海量詞條的情況下,要保持高信噪比是一件非常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維基建立權威性的關鍵是,在擁有巨大體量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可觀的信噪比。

分析完了維基,那要是我們想在中文互聯網環境下發起一個百科項目,能夠從維基中汲取哪些經驗呢?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靠譜的人,二是靠譜的氛圍。

首先是人的層面。詞條的撰寫是有門檻的,尤其是科學性的詞條,需要對相應的詞條涉及到的知識點有準確認識,同時也要對該研究領域有較為系統的了解。這個不是你有熱情就可以做好的,是真的要有相應的水平才可以。

第二就是「氛圍」。這個「氛圍」說起來有點玄學,其實就是參與者認同這件事、並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比如維基百科正式員工沒幾個人,但是參與編輯和維護的志願者們卻遍布全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維基社群。為何要用志願者的形式來讓大家做這件事,而不是付費的形式呢?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方面是維基是公益性質的項目,根本沒有錢來付費,而且說實話這樣一群天文地理面面俱到的高端人才,也沒有公司聘用得起;二是如果用按條付費的形式維繫用戶,那麼勢必帶來詞條的水化(畢竟這群聰明人有的是辦法,可以在滿足硬性考核標準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提高刷錢效率),以及對報酬不滿時的大量參與者的退出。對於維基社群的眾人來說,大家認可維基的使命,認為編纂維基是在參與人類文明建設,所以參與其中時會有崇高的自我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要比寫個詞條賺點錢的快樂強一萬倍。

當年維基項目剛啟動時,社群的種子就是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和科學家們。靠譜的人一起想做一件靠譜的事,而維基最終也沒有辜負大家,這些年也沒有出現想靠巨大流量大撈一筆的「商業奇才」,所以保持住了高信噪比,權威性就起來了。

國內百科類產品其實也不少,有些產品已經積重難返,要想扭轉信噪比和權威性不斷降低的局面,感覺難上加難了,反而是剛開始啟動階段的項目還有更大的希望。目前我比較看好的是搜狗科學百科的項目,前幾天 @子乾 直播的時候做過介紹,可能大家了解過一些。這個項目是搜狗發起的項目,slogan是「講科學,更專業」,旨在為中文互聯網用戶建立一個靠譜的、信噪比超高的科學百科平台。目前這個項目還在很早期階段,但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趨勢。與維基早期類似,目前搜狗科學百科種子社群的參與者也都是大學或研究所的老師及學生,而且在搜狗科學百科工作人員的運營下(小姐姐們超可愛),社群活躍度很高,每天光看大家聊天就已經能夠學習很多知識了(可以參照公眾號「搜狗科學」的「聊天室」板塊)。現在每天打開「搜狗科學合伙人」的微信群,就像是一個超級自由、氛圍融洽的線上conference,總是有無數的話題進行討論,每當我有什麼其他學科的科學問題想要了解,直接把問題拋到群里去就好了,總會有相關學科的朋友熱情解答,也會有許多相關的跨學科討論和靈感碰撞,真是獲益良多。當然了,社群內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奇怪的「人傳人」現象,比如某些同志(沒錯我說的就是子乾!)引發的女裝現象,我也總是會大力批(xin)判(shang)。

而且雖然是個公益社群,但畢竟是背靠搜狗,所以社群內部經常會給貢獻度高的用戶寄一些禮物什麼的,錄音筆啊硬碟啊(反正就是理工科一看就很喜歡的那種),我只好羨慕嫉妒(沒有)恨,畢竟我在社群里就是個小透明,實在是沒啥貢獻度,哈哈哈。

當然了,社群畢竟不只是一個大型交友平台,更是嚴肅的科學產出平台。在輸出科學百科詞條方面,不僅撰寫詞條的參與者具備相關知識背景,甚至為了進一步保證詞條的權威性,更新詞條方面搜狗科學百科目前實行的是同行評審制度。只有同領域不少於兩位評審員表示通過,詞條更新才會生效,這樣一來就避免了詞條被頻繁惡意編輯的情況,以這種方式來保證整個百科項目的信噪比。

沒有哪個項目從一開始就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社群中也設立了良性的討論和反饋機制,對產品或者規則有什麼好的意見或建議,都可以得到及時修正。所以社群中的每個人不僅僅是項目的「志願者」,更是「合伙人」。這有點類似於學術圈的自我管理、自我凈化機制,靠榮譽感和使命感把大家連接起來。雖然談不上有什麼經濟上的收益,但卻能夠在社群中收穫眾多學科的知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Im so proud of being one of them.

最後歡迎大家加入社群,一起來參與這件超棒的事:

首頁 - 搜狗科學百科?

baike.sogou.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