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但这首诗中后一联有云「芙蓉何处避芳尘」而黛玉的象征为芙蓉花,作者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要用罗隐这首牡丹花的句子?又是否带有钗黛对比的意味?


个人觉得研究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个问题,只有《红楼梦》作者能够正确回答,就如很多《哈利波特》的问题只有罗琳可以回答;但是罗琳还活著,而《红楼梦》作者已经死了,除作者以外的人不管怎么回答,都是猜测。

《红楼梦》本身的文字和脂批就不少了,够阅读理解了,何苦浪费时间去猜测不存在、没说明的文字?我个人和某些答主一样,非常反对对《红楼梦》的过分解读。

对这个问题,我反问一个问题吧:每个人的花签都有一句诗,为什么只研究薛宝钗的花签诗全文,而不研究其他人的花签诗全文?文字游戏就如算命,大不了多拐几个弯,总能套到你想要的答案上。

林黛玉花签诗全文: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划重点:这首诗写昭君出塞,嗯,肯定是林黛玉和亲了,再不就是林黛玉做了妃子!

薛宝钗花签诗全文: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划重点:这诗里不仅有黛玉诗里的芙蓉,还有东风,另外还有芍药。湘云卧芍,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芙蓉如果是黛玉,芍药莫非是湘云或宝琴?似共东风,嗯,肯定是说薛宝钗林黛玉都喜欢贾宝玉,二女共侍一夫就叫共东风!

贾探春花签诗全文: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划重点:这诗里也出现了芙蓉和东风,碧桃是桃花的一种,袭人抽到桃花,桃花袭人是宝玉的准姨娘;碧桃对红杏,黛玉是芙蓉,难道这诗暗示探春竟然和异母哥哥宝玉有德国骨科?

花袭人花签诗全文: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划重点:寻得桃园好避秦,莫非花袭人逃离了贾家,嫁给蒋玉函是到了桃花源,然后成为唯一的下场较好的人?怕有渔郎来问津,所以花袭人嫁给蒋玉函后很怕贾宝玉来打扰她的夫妻生活?

香菱花签诗全文: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落翠台。

划重点:毫无疑问作者谴责夏金桂妒妇!这个我最有把握了!

李纨花签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划重点:根据《红楼梦》十二曲和判词,李纨最后「枉与他人作笑谈」,和这诗的立意大相径庭。不受尘埃半点侵,这个我觉得是在说妙玉,啊哈,李纨说过她不喜欢妙玉!

湘云花签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划重点:词穷了,编不出来了,大家谁来帮个忙补上吧?!故烧高烛照红妆,难道史湘云是被火灾烧死的?

麝月花签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划重点:开到荼靡花事了,说明麝月是最后留在宝玉身边的人,其余花要么谢了要么走了。不过全诗里有梅花和海棠,李纨是梅花,史湘云是海棠,和麝月这个荼蘼花啥联系?


当然是有心。

不单有芙蓉,还有芍药呢。


我个人有一个避免过度读解的判别原则,就是把你的读解代回原文,必须从文学性上说得通才行

如果按某些解读去理解,发现作者反而像是犯了创作的低级错误,那大概率就是我们由于没有作者的时代背景,错误理解了作者的用意

比如这里,整本红楼梦的主线情节就是钗黛的感情竞争,竞争结果也已经多处暗示了,甚至宝钗这签名就是「艳冠群芳」。。两主角已经对比了半本书了,中间忽然再藏著掖著扭扭捏捏暗示一下「芙蓉何处避芳尘」有必要吗?没有

再比如,开头在薄命司已经明确告诉读者「千红一窟」,「金簪雪里埋」了。这里再重复一遍「辜负秾华过此身」,没任何新的信息量。非硬往韩令身上套,无论是说贾雨村还是宝玉,都圆不起这个偷香摧花的典故,对不上宝钗后四十回的故事走向。

所以这两种读解,逻辑上能说得通,但文学水平上就把红楼梦看得太低了

花签不同于作者自创的诗,我们可以假定作者在创作前就已经把每个人物的代表花想好了

这样在清代能做到脍炙人口的,关于牡丹花的前朝古诗,一共也就50首上下

然后我们看到所有人物的人设命运跟花签整首诗的整体格调是基本一直的,在50首里能选出这样一两首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埋谶语,甚至说做到每句话都有所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有些红学家的读解大概是过度了

我觉得这花签真正强调的其实就是明语,「冠群芳」和 「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里是作宝钗的人物塑造。在直接描述中,宝钗一向是素妆慎言的,衣服半新不旧,连屋子都空如雪洞,这就容易造成宝钗冷淡没情趣的错觉

所以,作者就不得不在这些地方通过暗示,表达作者对宝钗的直观感受

不单要「冠群芳」而且是「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以及咏白海棠的「「淡极始知花更艳」…… 甚至连脂批也得强调「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


首先反对另一答案,题主并没有想多,这种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欧丽娟讲解红楼梦,其中有一章节是谶语式的表达策略——诗谶,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花签词虽然每条只有一句,但必须联系全诗去理解,有隐含的谶语在全诗中。不过她对牡丹诗的理解,认为谶语重点表现在最后一句,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韩令隐射宝玉,是宝玉最后抛弃宝钗去出家的预言。

欧丽娟读红楼梦的课程可以在b站收看哦。


想多了。

探春的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全诗中也有「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诗句,要是宝钗、黛玉是对比,难道探春和黛玉也是对比?


这问题问的。。。。不知道从何答起。

要是说曹雪芹就随便一写,他家院子里种了两种花,一种是芙蓉,一种是牡丹,所以就写到书里了。你信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