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親密的人,如果不能記住他的話,那麼失去了也不會有任何感覺。時間沒有了積累的容器,愛沒有地方存放,恨也沒有地方消解。想一想,簡直是徹頭徹尾的孤單。那怎麼能稱之為人生呢?人生呀,就應該是從有了記憶才正真開始的。

《曾少年》

一切安樂,無不來自困苦。

夏目漱石《我是貓》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當年輕的時候,可以選擇為理想而崇高的死;當年長時,可以為理想卑微的活。

《麥田裡的守望者》

願我等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果沒有炬火:我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小雜感》

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是其信仰的質量,而不是信徒的數量。

勝利,取決於戰鬥者的意志,而非跟隨者的數量。

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自負的隨便流露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沉溺在悲傷記憶中,輕易的容許自己被人激怒。

這面鏡子不能教給我們知識,也不能告訴我們實情,人們在他面前虛度時日,為他們看到的東西而癡迷,甚至被逼得發瘋,因為他們不知道鏡子裏的一切是否真實,是否可能實現。

珍寶在何處,心也在何處。————鄧布利多《哈利波特7》

真正的死亡征服者絕不會試圖逃離死神。他會欣然接受必死的命運,並知道活人的世界裡有著比死亡更加糟糕得多的事情。————鄧布利多《哈利波特7》

不要憐憫死者,憐憫活人,最重要的是,憐憫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鄧布利多《哈利波特7》

最後一個要消滅的敵人是死亡。————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的墓碑碑文《哈利波特7》

生命超越死亡,雖死猶生。————赫敏《哈利波特7》

「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怕穿碎花裙子,不然要我們幹什麼用的?」

P大《默讀》

倘若天下安樂

我等願漁樵耕讀,江湖浪跡

倘若盛世將傾

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

P大《殺破狼》

博爾赫斯的詩:《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瘦落的街道

絕望的落日

荒郊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給你我已死去的祖輩

後人們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

我父親的父親

陣亡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邊境

兩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胸膛

死的時候蓄著鬍子

屍體被士兵們用牛皮裹起

我母親的祖父

那年才二十四歲

在祕魯率領三百人衝鋒

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馬背上的亡魂

我給你我的書中所能蘊含的一切悟力

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氣概和幽默

我給你一個從未有過信仰的人的忠誠

我給你我設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

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

我給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個傍晚看到的一朵黃玫瑰的記憶

我給你關於你生命的詮釋

關於你自己的理論

你的真實而驚人的存在

我給你我的寂寞

我的黑暗

我心的饑渴

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


也許在潛意識裡,我們很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看法去左右別人的行為,因而會憎恨那些不受我們影響的人。

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別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試圖只為你自己、只看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你遲早會生病、疲倦和變老,到時你會爬著回去求別人幫忙。

在社交場閤中,他只會讓你看到他的表面,那是他願意給世人看到的;你若想真正地瞭解他,便只能借鑒那些他無意間做出的細微動作,以及 他不自覺地流露的轉瞬即逝的表情。有時候人們戴的面具太過完美,日久天長之後,他們也就真的變成他們假扮的那個人。但在他的著作或者繪畫裏,我們卻可以看清他的真面目。虛張聲勢者將會暴露出他的空虛淺薄。 偽裝的名士風流掩飾不住性格的庸俗尋常。對敏銳的觀察者來說,哪怕是最隨意的揮灑,也隱藏著靈魂最深處的祕密。

令人激動恰恰是藝術的本質。

我看見的是一種掙扎著想要得以呈現的靈性。

每個人在世上都是孤獨的。 他被囚禁在鐵塔裏,只能通過各種符號和同類交流,可是這些符號沒有公認的標準,所以它們的意義是模糊而不確定的。我們可憐地向他者傳遞寶貴的內心感受,但他們沒有能力去接受,於是我們變得很孤獨,齊肩並進卻又形同陌路,無法認識我們的同類,也無法被他們認識。

掙扎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祕密。就算他曾經在煢煢孑立的畫室裏絕望地和上帝的天使殊死搏鬥,他也絕不讓任何人發現他的痛楚。

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到特定的環境裏,但他們總是對某個不知在何處的家鄉念念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徑,或者曾在其中玩耍過的熱鬧街道,都無非是人生路上的驛站。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也許正是某種藏得很深的尋根意識,敦促這些天涯遊子重返他們的祖先在湮遠的太初便已離開的故地。有時候,人會偶然造訪某個地方,卻神祕地感到這裡就是他的歸宿。這裡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儘管周邊的環境他從未見過,儘管當地的居民他素未謀面,他卻願意安頓下來,彷彿這些都是他生來便已熟知的,在這裡他的心終於不再躁動。

每當有人做了不合常理的事情,他的熟人就會替他設想出最離奇的動機。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裏,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月亮與六便士》

人間道是向死而生的,一路生長,一路告別,反反覆復地擦肩而過。圓缺無常,八風凜冽,少有永恆,只有永別。

大冰 《我不》

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命運善嫉,總吝嗇賦予世人恆久的平靜。

總猝不及防地把人一下子塞進過山車,任你怎麼恐懼,掙扎也不肯輕易停下來。

非要把圓滿的顛簸成支離破碎的,再命你耗盡半生去拼補。

所謂和諧,就是我們給你們做飯喫,然後你們為我們解決了溫飽,這樣,大家就都不用挨餓了。

大冰《你壞》

積極的沉默

生而孤獨,因你而安慰;時光無聊,因你而充實。

得失只是一種狀態,保持靈魂的安靜纔是唯一的答案。

iPod廣告

首先,我保證有一本自己急需閱讀的書放在手邊,或是我思考的方向,或是我專業提升的必須。每天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這本書看幾頁,有時很忙,只有三五分鐘,只能看完一頁,但沒有關係,「今天沒讀書」的焦慮一下消失了,而且,只要書足夠好,再短暫的閱讀,作者總有一個想法,有那麼一句話,能讓你思考,送你今天一塊磁鐵,遇見的萬事萬物,不再零散地隨機排列,而是被磁鐵吸引成了體系。

連嶽


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有這樣一句話:我我所理解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喜歡小說:《回明》,《步步生蓮》。也喜歡金融的書,尤其巴菲特索羅斯這些大佬的自傳書。


了不起的蓋茨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