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意味著,之前觉得土地财政不能这么搞,于是想把内需市场的消费板块做起来。结果文件一摞鸡毛一地,加上疫情一巴掌,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了。

都2020了,鹤岗都去了两千号人了,没人相信房子不够住吧?当然你一定要住北上广深那另当别论;

也别信什么工业用地不够,空荡荡的产城园区多了去了。最简单的确认方法,就是搜个二线城市5年前的官家新闻,例如「某某开发区」、「某某科技园」之类的,再看看现在成啥样了。

多数是空了,部分换牌子做新项目,少数活著。活著的也基本是一线城市的科技园、二线城市的加工厂、资源城市的矿点。

有点说头的是农业。通过这个政策加强农业用地的集约化,推动大农场生产制;同时农民能拿点钱进城做产业工人,缓解城市的廉价用工荒。

不过这个角度来说,需求强烈的是河南,还有徐州周围(徐州:是淮海省!)。这些地区是真有严重的人地矛盾,工业发展受限于土地红线,应该放宽。

但为什么首批试点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呢?

有点当年英国内味...

从城乡二元制角度来看,就是用资本从乡村手里获取土地,然后出让土地获得资本的乡村劳动力进城,降低城区用工成本,补充城区资本缺口,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

或者说,缓解当下城市危机...

超 级 棚 改

我之前回答美股熔断问题提到一个观点:美帝全国已经证券化了,所以金融问题是美帝的核心问题。

有小机灵就问:那我们呢?

诶,这个问题好,下次二十人论坛你去旁听。

答:我们是地产化了。

我们的企业用什么贷款?普通人用什么抵押?估算企业价值最可靠的是什么?

房嘛,地嘛。

乐视从市值1500亿摔到200亿,一群股民甚至分析师还坚信乐视在亏欠至少300亿的状况下能翻盘,不就是贾总彼时还有不少地嘛。

即使不直接从事商业的普通人也明白:手里有房,心里不慌。丈母娘为什么要逼著女婿买房?因为神圣的卡拉链接著我们,不需要央财上财的学历就明白:房子是硬通货。

硬通货嘛,大家都去买。哪怕很多城市已经是一片片的小区空在那,还买。

跑赢通货膨胀呀。

但是一买,买出价格了。这边买方资金扎堆,都来这避险,跟黄金一样;那边土地红线控制土地供给,层层审批加资质,能盖楼的地少得可怜。

价格蹭蹭地上去了。

照理说,上到一个水位就该控制了。增加土地供给,推进廉租房,扩大产权确认范围,总之要开始平抑房价。

否则过量的资金扎在这里,追求过高的收益率,会导致收益率较低的实体开始缺血;实体无力则普通工人及白领的工资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内需疲软;没有坚实的内需市场,单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对外依存度太高,极易受外部波动。

没有,上瘾了。

上面给的KPI就是GDP,这个法子GDP来的快,钱也来得快,官也升得快。

我知道不运动只学习年纪大了出问题,可你高考不考体育呀。

一边叮嘱我注意防范金融风险,一边要发工资做业绩还要稳。金融出风险大家担,老师没工资闹起来我就拜拜了您嘞。

傻子都知道选哪个。

加 大 力 度

于是硬通货变成郁金香,一波波地涨。涨到大家觉得实在不行了,冻住不许走,限售限购。

为什么不让跌呢?因为硬通货是不能随便贬值的。

很多人觉得房价跌了亏的是地产商。开玩笑,只要跌了能卖掉,地产商才不亏。

首先章把子是血亏,不然怎么叫土地财政?

其次是所有以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物借贷的公司和个人。银行和地下钱庄会根据下跌程序立刻要求追加抵押物甚至停贷,就跟你加杠杆爆仓一样。

这麻烦就大了,整个商业链条雪崩。

大家就这么冻住了。

光冻住也不是个事,要不以时间换空间,咱把三驾马车好好整整?

外贸表示:别看全球大放水,普通人收入没啥变化,况且川皇还在搞你呢。要新市场,你入关不?

不入,怂。

投资表示:别看国际热钱多,热钱奔著高收益,你们除了白菜价,有啥区块链页岩油的新故事不?

没有,笨。

内需表示:别看人多基数大,不过是线上抢了线下,扣掉通胀就那样,你们,发钱不?

不发,穷。

绕一圈回来一看,三驾马车那个喘哟。

得,还是地吧。

所以,挺好。

加速城市化城镇化、加速有地农户向产线工人城镇个体的转化、加速乡村从综合体向资源出产地的转化。加速,加速。

一直往南方开。


利益不晓得相不相关。反正参加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第三次国土调查,生态红线划定,搞过地籍,供地,出让,基准地价,用地审查。正在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工程改革。

打了一堆又删了,不晓得哪些能说哪些不该说,实话实说,真没啥影响。上位法还在征求意见中,刚出台条例,细则还没下发。国土规划合并后,体系异常复杂,国土空间规划才刚开展,三调成果还在时点更新。高赞根本就没答到点子上,大城市才归口国务院,除了用地报批还有增减挂钩,用地审核有八个职能分工呢,督察局职能还要加强,厅里刚开了电视电话会懒得细说了。许可权下放就完了,还有供地计划和指标呢。

观点就一个,自然资源资本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农村宜居化是人心所向,区域及城市发展分化是历史必然。


我写点我的看法吧,打开窗户肯定有蚊子苍蝇进来,放开了必然要面对负面影响。顶层设计很重要,监管很重要,下面执行也很重要。

新旧法都看了,网上也有专门对比的。简单来说一是放开了土地流转的口子,二是严格细化了土地使用范围和监督审批。

新鲜出炉!新旧《土地管理法》对比(精华版)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图标

大部分回答从条例中横竖看出了两个字,圈地。看起来确实不错,但也没必要。因为经过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这十几年以来,资本下乡早就把农村优质资产占据了。去年猪肉价格暴涨挤兑了多少猪肉散户,农业规模化一直在进行,现在颁布圈地法也只是对他们的圈地行为进行追认?

可能有一部分是如此,但大可不必,否则乡村振兴就毫无意义。我们没有权力让农民就固守一亩三分地去过小资的穷日子,这种想法反而是因噎废食,还是想著提取农民工剩余让农村承载危机的小布尔乔亚思维


我们反向思考一下这个法可能对农村怎么好,要认识到一点是家庭承包是在村集体之下,任何土地兼并和资本下乡不可能只是对个人进行协商,必须要和村集体进行协商。

第六十三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界址、面积、动工期限、使用期限、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和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前款规定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通过出让等方式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签订的书面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及其最高年限、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抵押等,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这里写的很清楚了,问题就在于怎么能说服村集体特别是村干部。如果放在以前,恐怕简单收买少数村干部,给村民发福利,甚至和村霸勾结就能成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首先就是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如今国家向三农投资已经有十多万亿,五通一平使农村基建得到巨大发展。

其次国家精准扶贫以及互联网,通过这么多年投入,还有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历,农村百姓也不是以前那种没有眼界随便哄哄就能上当受骗。

然后就是这几年国家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特别是村霸行为。为了强化基层组织,国家规定村主任必须有村支书兼任,强化的党对基层的领导。

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手段下去,再加上制度保障,给了村集体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实际上前些年伪村集体向国家要补贴的行为还是非常多的,这几年已经好了很多。


基础有了,就可以避免被资本随意碾压。要明白为什么国家要推动农村经营权流转,因为只靠农村自身资本不足以推动自我改造,必须要靠城市反哺农村。

【中国记忆】它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之一,填补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空白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图标

80年代我国亿万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联产承包乡村自治乡镇企业,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短短十年间涌现了数万乡镇。由于90年代的三提五统救城市,导致乡镇企业衰败,农村凋敝,农民工被迫背井离乡。由于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使农村只剩下996138部队,必然会出现村霸现象。同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当年三个伟大创造,官方也只提家庭联产承包了。

这个背后是经济现实导致的社会现实,改变三农问题也必须从经济现实著手。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广东大片小微企业破产,千万农民工得以回乡而不是驻留当地变成贫民窟,可不是因为家里有块地给你留著,见过世面的人是不愿意回去的。

所以我再次反对那种无脑吹小农的,一方面心疼小农奉献,一方面鼓吹要保护小农。他们自己怎么不去农村感受下,不过是想享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好处又不想担责。

正是国家从98新政到新农村建设一共十几年连续不断投入了7万亿进行农村基建,形成沉淀成本,农民工可以直接回去提取机会收益,这才是农民工愿意回去的原因。

由于次贷危机到全球原材料价格危机,国内原有的计划被打断。只能从4万亿计划到搞房地产和股市,反而把本来走到尽头的城市又拉了一把,开始一条的新的扩张道路,直到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才重回正轨。


正如我前面所说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村集体,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假定村集体明事理讲民主,要是放在天狗这部电影里就没戏了。也不要指望所有乡村都会好,商业行为有赚有赔很正常,有些穷山恶水的还是扶贫搬迁吧。

我国现在面临的是生产与资本双过剩下的恶性循环,外需不振,内需乏力,靠投资放水拉动GDP勉强维持。放的水必然脱实向虚流向金融业,生产过剩下靠产能扩张提振GDP也不现实,产业升级更是需要时间。

我国目前GDP里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5成,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不仅是国家,主要城市也早就跨过50%向更高占比前进。

上图是我找到的2018年上半年占比图,我们要知道各个城市的服务业是怎么起来的,对各个城市来说就是土地财政

50年代末由于债务问题,地方财政盖过了中央财政,由于我国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以政府公司化来进行经济建设。中央只能通过一系列争议较大的政策来提振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积极性,这个时候我国工业化主体也就变成了地方政府。

80年代开始就是以放管服为主,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性。大家都知道工业化是一个资本增密的过程,需要大量扩大再生产投资。

90年代危机迫使推行分税制改革,可地方资产还在,财权上交,事权下放,地方的董事长总经理只能搞现在常说的土地财政,也就是土地金融。国家还好留了个钱袋子给地方,可以随用随取,国债为基础的投资模式出现。


早期还能以地养财,次贷危机以后投资拉动GDP就变成以地养债了。土地金融大家都知道玩法,我就不细说了。简单来说就是土地抵押放水,贷款圈地搞基建,劳动力失地得到金钱进城,开发房地产再卖给劳动力,资产价格高涨吸纳货币。GDP上升城市规模扩大,产能保住增加了,政绩也有了,皆大欢喜。房地产也不过是这个游戏的终端表现,支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恰恰是人口增长预期

也就是说各个城市的GDP中相当部分实际上是靠这个虚拟泡泡撑起来的,问题在于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使得终端买家的购买力终归有限,是不可持续的。如今各省市财政大多陷入了赤字债务循环就是如此,基建效果越来越弱,投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

这种圈地游戏需要有人来接盘,随著房住不炒政策推行,实际上各个城市的增长愈发乏力,经济增长逾期来源于人口增长,老龄化下预期越来越低,也难怪不少城市开始抢人大战。

本来这个过程是有序的,由于次贷危机使得过剩通缩危机爆发,不得不大放水来刺激基建,货币流入房地产反而强化了这种过度城市化。

这个游戏的代价不止是财政赤字,还有持续增加的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消耗和环境污染。工业过剩传导到农业又让农业出现失衡,农业污染透支资源。为了缓解过剩又推动老百姓进城,让老百姓陷入消费主义沼泽中。

这个模式很好吗?难道中央不明白?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一条走向结局的道路,200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能源消耗作为从宏观经济层面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准绳,这就是绿色GDP概念。

金融时报:中国开始致力于「绿色GDP」增长?

www.china.com.cn


但好改吗?很难啊,前面说了,地方是产业资本主体,政府公司化使得每一个地方政府就是一家巨型企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个生产模式下下至县上至省,每一个地方政府国资委都有庞大的商业资产。那么这些国企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保值增值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1世纪初国企保大放小,银行甩包袱上市,加入WTO,2002年开始推动国企深化改革。一方面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就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个过程在2015年8月25日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得以确认。

人民网-在深化改革中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www.people.com.cn

那么当国企的目标是盈利的时候,他们的管理层能听之任之绿色生态化?结果就是府际竞争,进而导致无序虹吸疯狂扩张规模。早在2006年就提出城市群概念,结果城市群变成了中心城市的合法虹吸,不得不又搞出都市圈概念。

这个路径依赖形成了庞大利益集团,明明是城镇化却装聋作哑当成城市化。庞大城市规模形成庞大的资本聚集,在资本主义内生性危机影响下,意味著危机成本聚集成倍扩张,危机爆发时危害成倍放大。

资本控制下又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老百姓心不能安睡不能寐,只能活在资本逻辑中惶惶不能终日。寄希望于物质消费的短暂麻痹,看著飞速上涨的资产价格心跳,有多少人在睡觉前一切回归安静去冥想的时候能认识到自己所处所在呢?


好像有点扯到哲学了,回归本题,我们看到这是一套恶性循环。国家也提出了三条道路,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都是针对上面问题的。

前面说了一堆没用的,接下来是我的一点不负责任的猜测。理论依据来源于三农专家们的辛勤研究,本人没有知识产权。

经过国家几十年20万亿的三农投资,在乡村形成了庞大的实体资产。由于国家没有相关制度构建,使得这些资产都被沉淀了。

经过多年的资本下乡,资本已经提取了农村最优质资产。资本是精明懒惰的,能最省事的规模化提取剩余是不会精耕细作。这次经营权流转开放主要是给城市中小资本,也就是鼓励市民下乡

前面说过,经过扶贫后村集体自己有可以盈利的产业,又有足够团结机智的领导层。此时银行手中有大量的货币无处释放,城市规模泡泡到极限,给了市民下乡新的盈利机会。

一方面各大企业已经逐步上市,城市货币化空间就是挤牙膏。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路径是产业集群与城市集群结合,导致农村发展规模化产业的空间很小。

农村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什么?生态环境,以生态为核心,不管是第一第二第三还是第四产业,亦或是与城市产业配套。当农村有自身产业的时候就意味著农村生态资产有货币化的可能。村集体不把农村要素单独提取出来货币化,而是整体打包货币化,提供了增值空间,这个空间就由携带资本下乡的市民来开发。

无利不起早,必须将人的逐利性与资本逐利性结合,才能实现生态货币化。农村本来就是百业,是我们为了工业化把他们产业化了,农村就是比城市规模小的聚落而已。

当农村产业利润可以的时候,就意味著有大量人愿意回来居住。有人就有消费生产,市民就可以下乡去寻找投资机会,不断吸收城市过剩货币与产能,实现城市危机软著陆。同时村发展成镇,城镇化率增加。

应当看到的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好的8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是超过城市居民的,是时候放弃这种索求无度的生产方式。这是美国爱玩的,我们还要重走一遍?我们有美国的条件?

当然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各位仁人志士了,这只是我的一点推测,欢迎大家指正。


意味著终于从土地流转,来到了土地兼并,中国历史就是这么循环的,农民有什么,就是有土地,而农民从来就是最弱势的,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消灭大多数农民,农民没有了,土地自然就出来了


我没看出土地财政大放水的意思,想放水的话,国务院自己捏著审批权就不能放水了?多一个手续没多大的事啊。放水的样子过去又不是没见过。

我觉得是两个目标。一个是配合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审批权下放配合著资源管理责任的下沉。二个是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放管服重新交代央地职能,国务院腾出手,各地方多动脑子,搞点因地制宜的东西出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