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好說,不過一般來說就是在朱削藩、朱叫門、朱上吊三個裡面選。

朱削藩:我水平不如我的親王叔叔。我想削藩結果被靖難了,但是我成功逃走了。

朱叫門:我水平不如我的親王弟弟,甚至還被瓦剌俘虜過,但是我趁著弟弟病重成功奪門了。

朱上吊:我就是親王。


朱佑樘


說個搞笑的,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睿宗皇帝朱祐杬,原因很簡單,叫門天子好歹還廢個人殉呢,睿宗卻毫無功績,豈不是比叫門還無能。(滑稽)


明朝哪個皇帝最無能?這個問題爭議很大,因為明朝的奇葩皇帝的確比較多。在下則認為,明朝皇帝最無能的是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為什麼?就因為他短短一個月就把自己成功的弄死了。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初一日,泰昌帝朱常洛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沖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當時他才三十八歲而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

然而,就在朱常洛舉行登基大典後僅十天,也就是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初十日,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據《國榷》記載:鄭貴妃"進侍姬八人,上疾始憊"。《罪惟錄》也記載:"及登極,貴妃進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這顯然是沉湎酒色,縱慾淫樂,導致身體日益羸弱。一個皇帝,居然像沒有見過女人一樣,竟然一夜御數女,而且這些美女還是大仇人鄭貴妃送來的,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內官崔文升治病。然而這崔文升是什麼人呢?崔文升本是鄭貴妃宮中的親信太監。朱常洛即位以後,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朱常洛患病後,鄭貴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藥房太監的身份向皇帝進"通利葯",即大黃。大黃相當於瀉藥。所以,接下來的一晝夜,朱常洛連瀉三四十次,身體極度虛弱,處於衰竭狀態。朱常洛患病後不找御醫們看病開藥,而相信昔日仇敵鄭貴妃宮中的親信太監崔文升給他開的葯,這不是腦殘到極點又是什麼呢?

朱常洛的腦殘行為並沒有到此為止: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說有仙丹要呈獻給皇上。太監們不敢做主,將事情稟告內閣大臣方從哲。方從哲說:"彼稱仙丹,便不敢信。"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宮獻葯。朱常洛服完紅丸後,感覺還好,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進一粒紅丸。儘管御醫們都表示反對,但是朱常洛堅持要再服一顆。於是,李可灼再讓皇帝服用了一顆紅丸。泰昌元年九月二十六日(1620年)五更,朱常洛駕崩。一個皇帝,不相信御醫,卻相信仙丹。我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的愚蠢了。

朱常洛也許有治國的才能,可惜,由於他的智商情商真的太低,各種花樣作死的行為,快速駕崩,導致我們看不到他的才能,只能送他一頂「最無能」的桂冠了。


明英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

他們四個拿出來分勝負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

為什麼把明思宗崇禎帝給拋了出去,因為他真的挺悲慘的。不穿越回去根本救不了大明…他個人是有問題,不過遺留問題更嚴重還有自然原因…

個人觀點皇帝的舉措和在位時間結合評出最無能然後開始從還湊合的人一個個往下排列組合吧…最差的可以博得頭籌也是安慰啊!

第四

明光宗

理由:在位時間短,倆月不到…就是喫喝玩樂,身體給掏空了,那個年代又沒有把腎透支的補起來。

在登基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和大臣們處理了礦稅之弊。不管好壞是一個想做為的皇帝…

明光宗

第三

明神宗…

一直糾結這個問題,他是第一還是第三呢…怎麼想怎麼看都感覺還是第三吧!

理由:前15年幹了不少事,重修大明律,魚鱗冊…後面的大家都知道。

明神宗

第二名

明英宗…

理由:有勇氣幹架,奪門…就是宦官,奸臣,農民起義的問題。明代宗景泰帝罵罵咧咧的退出直播間,退出的時候不忘了吐了痰,然後說:世上只有奶奶好唄!

明英宗

第一名

明熹宗

原因:16親政!23就掛了,「仙藥」很六啊!而且木匠活也不錯…剛說到這裡,話音未落朱元璋掀開棺材板,就要弄死熹宗。為什麼呢?因為在老朱修的元史裏元順帝,木匠活一流,可以說是當時當時木匠最牛逼的存在(稱元順帝,魯班天子)………你這麼幹,讓朱元璋怎麼想?

明熹宗

以上內容都是結合史料和記載的個人觀點。


應該是嘉靖皇帝明世宗,被宮女差點殺死。沉迷煉丹,殘害百姓。嘉靖者,家家皆凈也,天下不值陛下久矣!明朝的衰敗就是從嘉靖開始的。


大家好,通過大量歷史文獻,看透歷史真相,請跟我來。

明朝,沒有無能的皇帝。因為體制不一樣。有人會說,明朝跟清朝不都是封建王朝嗎?

明朝跟清朝還真就不一樣。

明朝如果皇上不折騰,明朝不可能亡國的。請看文獻。

明朝的皇帝,你可以煉丹準備飛升,木匠皇帝,蟋蟀皇帝,美食皇帝,天天喫春藥的,姐弟戀的,哪怕慣壞了的,建個豹房養動物養孌童,哪怕想打仗,給你弄個蒙古小王子陪你演戲,讓你殺一個蠻夷。哪怕你賭氣28年不上朝,這都行。只要不折騰。明朝不可能滅亡。

崇禎,上來就給魏忠賢殺了,閹黨二百六十多人一個沒省。閹黨這邊,卸磨殺驢,不可能再有人心了。

以東林黨為代表的百官這邊,崇禎換了19個內閣首輔,總共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平均3月換一個。換了14個兵部尚書。殺總督7人,巡撫11人。

還有人說崇禎精神有問題,就喜歡換內閣。其實是崇禎無人可用。

古代任何一個朝代,有能力的皇帝,想獨裁,要想說了算,必然培育一把鋒利的刀,然後纔可以任性。可勁的讓這把刀貪污,打壓百官。最後把背鍋的刀一殺,所有人都會說。皇上聖明!而真正想玩平衡的,想在兩黨之間左右逢源,從中取利的,必須手段高才可以,否則極容易翻車。估計明喜宗看出來崇禎皇帝心術就不行,才告訴他,魏忠賢不能留,否則壓不住,會翻車的。

自魏忠賢閹黨一死。以東林黨為代表的百官獨大。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內閣,一直的努力是,達到張居正時期,皇帝28年賭氣不上朝。都可以。幹什麼都行,朝政國家大事,皇帝還是別伸手了。否則御史引據歷史典故,從三皇五帝到聖人之言,從祖宗家法到列祖列宗。給皇帝一頓教訓。而御史以能受廷杖為榮。還如數家珍地加以炫耀。被百官尊為楷模。這些人代表是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專門用於監察中央和地方百官,這個羣體的總人數長期保持在200人左右。這部分人想往上爬,想熬出來,進入內閣,被內閣大佬賞識提拔,只能衝鋒陷陣。而且還能被尊為楷模,一舉數得。

所以說,明朝沒有無能的皇帝,因為制度上,你皇帝當個吉祥物就行,千萬別折騰。這跟清朝皇帝集權,是不一樣的。皇帝集權,優點是皇帝聖明,國家蒸蒸日上,一旦昏庸,國家體制的糾錯能力,非常勉強。

下面大量文獻告訴大家,崇禎怎麼折騰的。

有人說明朝亡於天災,那麼別的朝代,別的時期沒有天災嗎?古代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天災,甚至可以查長江黃河,決口造成大量的災民,時候也多了。

這裡多說一下,古代治理河務,只能堆高河壩,長江黃河,從上遊伴隨大量泥沙下來,泥沙衝下來,河牀會越來越高。古代只能堆高河壩防洪,並不具備現代治理黃河的條件,給黃河大量分流改道,古代沒有工程機械的時代,勞民傷財。現在大家覺得一些河流,水越來越少,並不是降雨減少了,而是大量分流灌溉農田的結果,這在古代是沒法辦法的。而每一次黃河絕口,就是好幾個省可能會受災。

所以說明朝滅亡跟自然災害,其實關係並不大。

有人說明朝貪污腐敗結果亡了。

我承認明朝確實有完善的制度,買官賣官,可是買官的都是什麼人?最起碼是社會精英吧?最起碼成功人士吧,最起碼的有錢吧。貪污不可怕,大不了制度上緊一些,查貪腐力度大一些,最後貪污的錢都是國庫的啊。就必須科舉考試嗎?科舉考試就公正廉潔,有能力了?一個國家重要位置,上來一個沒有能力的,造成的破壞力,一百個貪官也比不上的。

倘若考不上科舉,明代中後期的富人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捐官」。弘治年間( 1488-1505 )納銀四十兩,就可以獲得冠帶,成為「義官」。「義官」在官職系統裏稱作「散官」,只是一種沒有指派職務的虛銜。想要實際擔任官職,則可透過「上馬納粟」的制度買一個國子監生的身份,等待朝廷授官,或藉此身份參加科舉。

「上馬納粟」或稱「納馬納粟」,是指繳納馬匹、糧草、銀兩等物資,換取朝廷賜予的冠帶。大約在正統七年( 1442 )前後,為了彌補財政收入不足,以及獎勵地方賑濟,朝廷就已零星賜予散官冠帶。

國子監學生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為「舉監」,是指會試落第的舉人經由翰林院考覈通過者;二為「蔭監」,是指高級官員的蔭子;三為「貢監」,是指地方學校成績優秀的生員。從此,又多開了一道捐納的門路,稱為「例監」。

《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澄城人韓一良者,元年授戶科給事中,言:「陛下平臺召對,有『文官不愛錢』語,而今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向以錢進,安得不以錢償。以官言之,則縣官為行賄之首,給事為納賄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幾何,上司督取,過客有書儀,考滿、朝覲之費,無慮數千金。此金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兩月來,辭卻書帕五百金,臣寡交猶然,餘可推矣。伏乞陛下大為懲創,逮治其尤者。

《明史》卷78《食貨志》說,明朝賣官稱為「納米」,「自憲宗(成化)始,生員納米百石以上,入國子監。軍民納二百五十石,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級,至正七品止」。

皇室人口跟土地兼併問題。

明代皇家檔案就是玉牒上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年間是5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又增至8萬多人。這個玉牒記載的人,包括男女。

在明朝檔案中,包括了奉國中尉這個最低皇族。只是不包括庶族,保底爵位奉國中尉,國家供養。

萬曆年,福王朱常洵的王莊高達1.9萬多頃土地。除了河南的地幾乎被搜刮殆盡外,又將湖廣的4485頃零50畝土地給予了兼併。

《神宗實錄》萬曆二年五月

○禮科給事中石應嶽題:「伏見 聖祖封建諸王,敦睦九族,凡子孫勝衣以上者,皆仰食縣官,恩至渥矣。邇年以來,麟趾繁衍載玉牒者四萬(40000),而存者可三萬(30000)有奇,歲該祿糧可九百萬石計。

萬曆七年正月

居正又言:「今國家難處之事,無如宗室。蓋國家財賦有限,宗室生齒無窮。今玉牒見存者不下萬五千(15000)餘位,即揭天下之賦以供之,尚不能給。況又有朝廷之經費,九邊之軍餉乎?

丁丑,大學士李廷機、葉向高題:「萬曆三十三年, 玉牒宗支共計一十五萬七千(157000)餘位,今襲封新生已踰十四年,又有六十萬(600000)餘位矣。比之弘正等年間,不啻百倍。開局纂脩,必須設法、定限、分委、責成,謹列款以請。」

明末確實有,皇室太過龐大,而且分封到全國各地了,產生土地兼昂問題。後期清朝就吸取了這個教訓,都就在北京,省下都在關外。再讓你土地兼併,你能弄多少?

明朝皇室最後60萬人。確實給財政造成了負擔,但是這都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明朝滅亡,主要是有好幾個國家戰略上的錯誤。鼠目寸光,可以說自取滅亡。明朝是自殺的。

第一錯誤。

成全了建州。讓本來紛爭的長城以北,統一。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大量遼民(遼東漢民)因為高淮亂遼,委官廖國泰「虐民激變」大量遼東的漢民,加入了女真部落。

生於遼,不如走於胡」致使遼東"少壯強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故遼東人有四大恨。遼民「則寧歸建酋,不願歸於明。

「四大恨」為明天啟元年(1621年)山西道御史畢佐周歸納的遼東漢人對明朝的四點不滿:

「軍興以來,援卒之欺凌詬誶, 殘遼無寧宇, 遼人為一恨。軍夫之破產賣兒,貽累車牛,遼人為再恨 。至逐娼妓而並及張、劉 、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難動之室家 ,遼人為益恨。至收降夷而雜處民廬 ,令其淫污妻女 ,侵奪飲食,遼人為愈恨 。有此四恨,而冀其為我守乎?

明朝善後不及致有「合營男婦數千北走」,欲逃往建州女真。」

萬曆年間遼東督撫梁夢龍承認「自災虜頻仍,軍民逃亡者半」,而邊吏張濤已看出「建州富殖,遼人久為所有」,

致使當時的巡撫山東御史翟風坤不得不發出「我遼民以役重差煩,至於無可奈何,願隨之(指女真)去,將來之憂方大耳」。

文獻記載,遼人遷入人數多到建州經濟承載不了。以至於努爾哈赤發文詢問明朝,遼東發生了什麼事情致使遼人大遷徙,強壯之人大半逃入建州,僅得老幼孤貧六七萬人。」

我個人認為這纔是,努爾哈赤統領的建州衛,能崛起的唯一重大原因。別的部落根本不具備這麼多人!

高淮去撈錢,可以理解。皇上私人的內帑沒錢了。讓太監去撈錢。造成大規模民變。而且這還是軍民。這埋下了隱患,努爾哈赤的建州人口爆炸,只能征服別的部落。別的部落沒有這麼多人,怎麼打?最後滾雪球一樣成全了努爾哈赤。

女真。

是對明末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不同時期稱呼,

漢至晉時期稱挹婁,

南北朝時期稱勿吉,

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

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編入遼國戶籍的成為熟女真,沒有編入遼國戶籍的稱生女真。

按地區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總共六十六個部落。常年互相爭奪草場,甚至爭奪人口,互相徵戰廝殺多年。而這次統一。又趕上小冰川期(小冰河期),二三百年不遇寒冬,長城以北牛羊都凍死,做成肉乾也保存不過來年春暖花開,必定南下,這不可避免。

但是,這不致命。俺答汗兩次圍住北京,要明朝增加貢賞跟市賞。也先汗也曾經攜帶英宗朱祁鎮圍住北京要錢,也沒事。所以說這些對明朝並不致命。

第二錯誤。

幫助葉赫部,攻打努爾哈赤。

我到現在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要出兵,幫助葉赫部攻去攻打努爾哈赤!國內都爛成一鍋粥了,為什麼要出兵?不是應該以大量貢賞,市賞安撫後金,哪怕直接向後金稱臣。然後平叛國內各地起義,等國內穩定了,在用反間計,拉攏一些,打壓一些。封賞一部分,給錢給武器。本來是下棋的人,為什麼要自己親自下場,當運動員?北宋滅亡,趙構果斷稱臣納貢,延續宋朝150多年,

而且我就弄不明白了,漢武帝敢打匈奴,是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忍了幾十年,有的是西域的大腕馬,出去的都是騎兵啊。就算齊射不行,2個換一個都耗死匈奴了。就算明朝決策層都是泥馬智障,這百官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這事嗎?讓20萬步兵出關,跟人家騎兵相戰於野,這泥馬怎麼想的?就算50萬步兵,我個人都不建議跟人家6萬騎兵野戰。這還分兵6路。就讓你們守城,就這麼難嗎?非要出去浪?國內什麼樣,心裡沒逼數嗎?

其中薩爾滸之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有文獻說47萬)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而清軍總共只有6萬人。也有說4到5萬人。

而清軍《滿文老檔》記載的損失微乎其微,說後金僅僅損失了不足200人,「諸申英明汗之兵陣歿者不及二百人」,有近代有學者「估計」,清軍死亡3000人。

明末,明軍經過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清河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寧遠之戰,松錦大戰,松山之戰。與明朝發生大小百餘次爭戰鬥,明朝北方精銳,損失殆盡。

李如梅:「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厥父為俺爺所殺,其時眾不過三十,今則身自嘯聚者至於七千,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

李登:「奴酋威行東夷,雖子弟有犯必加誅滅,故人股慄,用兵之際,有進無退。

蕭一山:「是役也,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顧。而努爾哈赤以八旗六萬之眾,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間,全軍皆敗。金士卒僅傷數百人,而所獲則以巨萬計。明清之興亡,此亦最大關鍵也。

我們個別的網友,一評論戰役,就看人數。然後說互相協同作戰有問題。沒有去支援,分析一場戰役,不是應該先看後勤補給,是否後勤供應上了,然後看裝備,看兵種差距。然後分析戰略是否判斷正確,比如判斷敵人圍住京師,是打算圍點打援,還是中心意圖佔領京師邊上的城市,打算切斷京師補給。引蛇出洞,偷襲京師周邊城市。還是就是攻佔京師。戰略判斷對了,然後看戰術,比如分兵合為,前後夾擊。伏擊等等。然後分析雙方將領以前的戰術,分析士氣,分析兵員組成部分。雙方情報是否對等。而一場戰役最不重要,最不用考慮的反而是人數嗎?如果就看人數,不用打了,人少的一方,直接自殺,還節省體力。

而且在古代,並不是你想跟騎兵決戰,人家就跟你決戰了,必須雙方都有決戰意圖,否則人家騎兵的機動性,轉身走了,你步兵怎麼追?古代更複雜的是,不是你想去支援,就支援的。調兵去打,有沒有兵符,上級命令是否只是守城?而且去打了,離開的地方被偷襲了,誰來擔責。而且去打,人家願意不願意跟你決戰。去撲了個空,然後你告訴上級,你跟他擦肩而過,他嚇跑了,最後人家跑到你老家去,最後老家丟了?而且在古代更深一層,是否上級打算直接犧牲你,比如你的二舅媽上個月正好嫁給了,你上級的黨派對立面的人。或者,犧牲你才能彰顯你上級戰略上的小失誤。所以你死了,人家小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只要你上級另一個方面贏了,這都不是問題。所以說去分析一場戰役,不能只簡單看人數。

第三個錯誤。

人為的國家財政緊張。

明朝沒有歲幣,但是多了幾個名詞,貢賞,歲賞,歲賜,市賞,地賞,贖金。

明朝的貢賞跟市賞,並不是明朝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一句話,給少了就揍你。

嘉慶該時期,蒙古俺答汗發動了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掠懷柔﹑明軍一觸即潰,紮營於潞河東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東北)、汝口等處,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十九日至東直門。二十一日德勝門﹑安定門北民居皆被毀。當時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虜的宦官楊增,手持俺答的書信回復明廷,稱「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不者歲一虔爾郭!」嘉靖皇帝最終通過大量的錢財饋贈才讓其回到草原。同時答應增加貢賞,跟市賞。

大臣嚴嵩說: 蒙古人搶夠了自己會走的。

「敗於邊可隱, 敗於郊不可隱, 虜飽將自去」 。

嚴嵩這句話,聽上去,感覺不太重視老百姓,但是,你的承認,嚴嵩看的還是很準的。而且,心裡穩的一x.

隆慶時期,俺答汗又逼迫明朝簽訂了城下之盟,(京師城下)要求開放邊市,並且明朝每年增加一些「市賞。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最開始朝貢使團只有50人規模,貢品有羔羊,小牛,一年比一年多,最後增加到2000人,稱3000人。王振按2000人給回的歲賜,也先不滿意,人馬應按3000計。纔有土木堡之變。其目的也只是要求增加歲賜,跟貢賞,市賞。

在土木之戰中,明軍的參戰人數,基本都沿襲自劉定之《否泰錄》中的數字:「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而到後人引用時,更徑直略去了「私屬」,只作「官軍五十萬」或「五十餘萬」,我們按《明英宗實錄》中記載:「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估計二十五萬。而也先文獻記載二萬人。

沒什麼意外的,步兵對騎兵,一旦步兵崩潰,光逃跑時候人員踩踏就損失巨大。古代金國時期,金國在護步達岡,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遼軍雖然有騎兵,但是金國有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

也先還夢想將妹妹嫁給英宗朱祁鎮,英宗誓死不從。和親,只有上位者可以將女兒嫁給你,讓你叫爸爸。漢武帝嫁女給匈奴王單於,李世民嫁女給吐蕃王松贊乾布,松贊乾布按禮儀,見到李世民得跪下叫爹。康熙嫁女給蒙古大汗葛爾丹,葛爾丹汗見到康熙,按禮儀需跪下稱皇阿瑪。如果取了也先的妹妹,英宗按禮儀,需尊稱也先為大哥。很多人覺得,哎呀,這還有送美女環節,福利啊,要了吧,多好。

公元1619年,明朝給了林丹汗白銀四千兩,一年後,加賞至四萬兩。林丹汗遂聲言幫助明朝抗擊後金。

公元1628年,林丹汗西進,佔據土默特、河套等地,並攻擊了明朝的大同、宣府。明朝仍舊給予林丹汗「歲賜」白銀八萬一千兩。翌年,林丹汗率大軍到了延綏紅水灘,要求增賞未遂,隨即就縱掠了明朝邊境。

贖金

被虜走的英宗是被楊善重金贖回來的。當然贖金問題從來不提。只說連錢皇后都獻出自己的全部私財。然而也先拿到巨額的贖金後並沒有放人,而是繼續以英宗為「籌碼」,嚮明朝勒索大量的土地和財富,甚至還帶著英宗朱祁鎮圍攻北京。最後楊善,工部侍郎趙榮將英宗贖回。

割地賞賜。

北方部落之間不合,你們部落幫我打服別的部落,不光有貢賞,還有地賞,

為了酬答「朵顏三衛」的戰功,把塞外的大寧都司、營州衛等地區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須知大寧都司、營州衛等,都是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防範北方蒙古騎兵入侵的重鎮,卻被朱棣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

參考資料:《明史》《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市賞。

根據《條覆收胡馬疏》記載:「虜中上等扇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值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植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實植銀六兩餘。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連彈丸之地琉球,也能拿到貢賞。

明朝的貢賞,市賞的問題,不是在於是否給的多,而是,不能給!打個比方,草原上蒙古牧民,碰上狼羣追,即使手裡有肉乾,絕對不能給,你扔肉乾,就是培養狼羣見到有人騎馬就追的習慣。而習慣養成了,你不給就出問題了。就如同清末賠款問題一樣,你賠款一次,就是告訴所有人,快來啊,我有錢,只要揍我,我就給。你打的疼,我給的多。而長期以往的貢賞問題,讓國家財政非常緊張。惡性循環。

第四個問題。

閉關鎖國政策失效。

閉關鎖國政策持續失效。導致經濟崩潰,而經濟崩潰,讓國家財政雪上加霜。發生天災。不賑災,反而加響。國內起義,不平叛,反而出去浪。

有人說閉關鎖國不是一個貶義詞嗎?閉關鎖國不是會錯過大航海時代嗎?不是會錯過工業革命嗎?

好吧,古代能做到宰相位置,能決策國家大事的人,都是白癡,都有病,非要閉關鎖國。如果都讓你們穿越過去,你們能征服銀河系。

日本也閉關鎖國,被美國堵到家門口打開國門,依然二戰崛起。就好像我們開海禁了,明朝人就勇敢的沖向全世界了,明朝一直以為是世界的中心,太遠一點都叫發配流放!而且沒有自然哲學,就繁衍出自然科學了?好吧這裡不做爭論。

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後,又驟減為48次。跟明朝200年閉關鎖國政策失敗成一致走線。

大航海時代,因為船舶技術提高,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祕魯銀礦,玻利維亞銀礦的發現)

以及日本最大的銀礦發現。(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羣島」。 )

1545年西班牙發現南美玻利維亞的波託西山銀礦,其銀產量佔全世界銀產量一半。(西班牙通過佔領的菲利賓)對明朝進行資本掠奪。

大量白銀走私進來,衝擊明朝的銀本位。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只要不停採礦,走私,就可以換走明朝的米,面,糧食,瓷器,絲綢。糧食價持續走高。白銀持續貶值。還資本萌芽?我服了!

明朝的核心貨幣就是白銀,明朝不光沒有貨幣發行權。(任何人地裏挖出來的白銀就能當錢用。而且沒有任何控制匯率手段。那個時期全世界大銀礦發現,閉關鎖國失效,註定了明朝必然經濟崩潰。

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直是生產力,在康熙乾隆時期之前。康熙時期美洲馬鈴薯(也就是土豆)玉米,紅薯。這些高產農作物到來之前。生產力從來沒有提高過,一畝地生產出來的糧食是有數的。當然,現代雜交水稻,農業機械,工業化肥。國際貿易的今天不能算。

我們古代一直是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增長到一定程度,糧食不夠喫,然後戰亂,人口減少。然後又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就這樣無數次輪迴。

而經濟崩潰,白銀持續貶值,又趕上點天災,不賑災,反而加響,國內起義,不平叛,反而讓步兵出去,跟騎兵愉快玩耍。明朝的國家戰略,就沒有一項是正確的。每次看到這些,我就想,這東林黨確實,不光有官員,還有商人跟士紳。這不光是寧可亡天下,也要跟崇禎鬥,都還忙著走私白銀呢吧。

根據《五倫書》的記載,明初浙江德清人王軫在家書中曾說:「浙西米價極廉,白米十分一升,到了晚明,江南的米價卻是越漲越高。據茅元儀的記載,在他幼年時,每石白米不過7錢銀子,但到了天啟至崇禎年間,已經漲到每石超過1兩銀子,即使賤時也達將近1兩銀子。

明末清初人陸衡也記載了明末米價的上漲。根據他的記載,在他幼年時,米價每石只需0.5—0.6兩銀子。萬曆三十六年(1608),米價每石才1.3兩銀子,即有搶米之變。自此以後,米價每石一直在1兩銀子開外波動。至崇禎十三、十四年(1640—1641),更因米價每石高達1.6兩銀子,導致「橫民倡亂,搶掠紛起」。

根據《金罍子》一書所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師米價走高,甚至出現「人相食」,時米價突然升至每石2.2兩銀子。

至崇禎十三、十四、十五年(1640—1642),更是遇到了明代近300年來的最高價格,米每石升至3.6兩銀子。

而同時漲價的還有油跟鹽。

在崇禎末年,蘇州一帶的油價突然猛升,達到每斤70—80文錢,讓時人感到「大為可駭」。(1在崇禎十六年(1643)時,清油的價格更是高達每斤0.16兩銀子。

明中期之前可以查閱,顧炎武詞條《日知錄》等等的記載:洪武十八年的規定鈔五貫換米一石,銀一兩換米兩石。自萬曆中期以後米價再也沒有回到過六七錢的價格,都是在一兩開外波動,崇禎時期,根據葉夢珠的記載是江浙米價「以二三兩為常」。

米價漲到二三兩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看下文獻

《明史·五行志三》(卷35)稱,「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

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

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

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

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

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記述崇禎十三年,有如下文字,「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

「瘞」,音讀yì,是埋葬到地下,「胔」,音讀zì,是腐爛變質的肉;已腐爛變質的人屍肉都要盜出來喫。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巡按馬懋纔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喫完,剝樹皮喫,樹皮喫完,只能喫觀音土,最後只能腹脹而死。

崇禎七年(1634年),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捕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人相食,草木俱盡,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明史·王宗沐傳》:「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茲,百餘裏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一飽,命曰『人市』。」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至徵糧之日,則村民畢出,謂之人市。

」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童,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近日來,在這 龍潭 街頭,竟設上了『人市』--三歲的娃娃只換一斗高粱!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加收了「三響」

(1618年),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

1620年,又加二釐,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釐,計五百二十萬兩。

崇禎三年(1630年),又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

崇禎十年(1637年),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為了練兵,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

包括田賦,乃照地畝,每畝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萬一千八百餘兩)。以及賦役(七十萬)、兵部所裁站銀(五十萬)、關稅(二十萬)、鹽課(四十萬)、契稅(二十四萬)、賬罰(二十萬)、典稅(三萬)、公費節約(一萬),雜稅合之二百七十八萬。

三餉同時徵收時加起來大概有二千一百萬兩白銀。接近崇禎亡國後,皇帝內帑(皇帝內庫也稱新庫)省銀總量。

《甲申核真略》:「內庫有鎮庫錠,皆五百兩為一錠,鑄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其其尋常元寶則搭包貯焉。按賊入大內,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其在戶部者,外解不及四十萬,捐助二十萬而已,此城陷後存銀之大較也。嗚呼,三千七百萬,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內騷然,而扃譎如故,策安在也?先帝聖明,豈其見不及此。徒以年來之徵解艱難,將留羅雀掘鼠之備,而孰知其事勢之不相及也。籲其,亦可悲也矣。」

楊士聰所說的三千七百萬應該是三千七百萬兩,計六奇把它理解成了三千七百萬錠,數字擴大了500倍。這是不對的。

同期工部侍郎趙士錦的著作《甲申紀事》中也有類似記載,「賊載往陝西金銀錠上有歷年字型大小,聞之萬曆八年後,解內庫銀尚未動者,銀尚存三千餘萬兩」。

《慟餘雜記》:「闖賊西奔,括宮中得金銀七千餘萬兩,駝載而去,

《崇禎遺錄》 錦衣衛僉事王世德 如李清《三垣筆記》中記載「庫藏止有二千三百餘金。外有迦納校尉銀六百兩、易錢銀三百兩,貯吳書辦處。

《北歸記》 十五日,予以繕部員外郎管節慎庫。主事繆沅、工科高翔漢、御史熊世懿同交盤。……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

當然皇帝內庫,跟國家財政是兩回事。皇帝內庫是皇帝私人的錢。

崇禎這個人。就算換一個白癡上來,也比他強。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

而且既然已經讓楊嗣昌跟滿族人議和了。議和沒有錯的。為什麼兵部尚書陳新甲泄露議和被處死?你給下面的意思是議和還是主戰?你自己都左右搖擺不定,看風向的都蒙圈了。你讓大臣自己主動跳出來背鍋?明末沒有衷心替主子背鍋的李鴻章,誰給你背鍋去?議和成功背負罵名,主戰?前線戰局不利一定背鍋。真要背鍋也行,可給你背完鍋,你就卸磨殺驢,滿朝大臣誰敢去?

對國內起義的災民,你都毫無情報,判斷失誤。幾乎是失控狀態。李自成都打進北京了,纔想來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你早幹什麼去了?北京城破了纔想來送太子走?

第一時間,想得不是組織抵抗。跟金國蔡洲兩任皇帝一樣,血戰致死。而是逼周皇后自盡。袁貴妃賜死。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后自盡。殺掉嬪妃數人。親手殺掉年僅六歲的幺女—昭仁公主。親手砍中了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2年後長平病死。好吧,讓所有妃子陪葬也行。你們老朱家信這個殉葬制度。殺15歲長平也行。不信任李自成的軍隊。可是李自成能對一個6歲的孩子做什麼?既然都給殺了,你倒是死啊?

十九日凌晨,崇禎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最後,景山歪脖樹上弔死,死時光著左腳,(跑丟一隻鞋)右腳穿著一隻紅鞋。

這時候你也知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最後還說:諸臣誤朕也。這鍋甩的,我都給你個大拇指 漂亮!再來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你到底是擔心被死後分屍,還是想繼續騙傻子?

兵部尚書呂維祺早就上書朝廷了,:「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捕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人相食,草木俱盡,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清草都喫光了,已經十室九空了,還挨家挨戶催徵三響,地上屍體,都是催徵捕快打的鞭痕露出血印。食屍的鳥,都開始啄屍體鞭痕之血。死人屍體連河都給堵塞了,路上屍體都堆滿了。你還加收三響。哪怕不自己掏皇帝內庫的錢,你不徵收,也行啊。最後告訴李自成,不要誤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看了都蒙圈了。一定奇怪,心裡想跟我造反的,難道不是老百姓,都是大明王室。或者都是東林黨為代表的百官?

李自成一定想對你喊:跟我造反的不是老百姓!是你們老朱家皇室?你是不是喝多了,說的夢話?


朱由檢


當然是朱祁鎮,他把那個比較漢唐的朝代,硬生生的給敗成了這個樣子。


排名第一朱英宗

這傢伙真的是這幾年被洗的快成和田白玉了

他憑什麼能配得上英這個謚號,憑他一戰京師三大營盡毀?永樂年間創造的5大徵全部白打?導致明朝在此之後面對北方民族只能通過被動防守,也間接導致了女真的人崛起,留下了荊襄百萬流民起義這麼一個大爛攤子。叫門天子從哪裡來的?這個貨不自殺?還恬不知恥的搞出一個奪門來,自己搶自己的皇位,真的笑掉大牙。文治武功樣樣不行,被他老爹兒子完爆。真的是垃圾中的戰鬥機,就連天啟都比他要強吧。


朱允炆


一騎絕塵朱祁鎮


無能這塊,叫門天子、土木戰神 綽羅斯.祁鎮敢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雖然已經是第一了)


朱祁鎮和朱允炆(排名不分先後,上榜全憑本事)


朱由檢 朱祁鎮


朱祁鎮


朱祁鎮那個憨貨


應該是崇禎了,第二個就是朱韻文


崇禎


我覺得建文帝吧,巨好的牌都能輸,應該是最無能的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