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供凈稿,把所有的身份信息除去,這樣文件才能進行「盲審」或「雙盲審」。此時,執行單雙盲審的審稿人便不會了解作者的身份。這一點,許多作者犯過這樣的錯誤,稿件常因為編輯或修訂記錄中留有身份信息而被編輯部退回。所以在投稿前的檢查是有必要的,因為審稿人會仔細搜尋這些身份細節,有時,讓審稿人了解你的身份有弊無益。

單盲評審和雙盲同行評審的區別

單盲和雙盲同行評審之間的區別匯總如下:?在單盲同行評審中,只有審稿人是匿名的。審稿人知道作者的姓名和背景,但是作者不知道審稿人的這類信息。?在雙盲同行評審中,作者和審稿人雙方都保持匿名。只有編輯才知道各方的身份。

相比而言,開放式同行評審中的作者知道其審稿人的身份,反之亦然,而在單盲和雙盲同行評審中,審稿人始終保持匿名。區別在於雙盲同行評審中增加了作者匿名。

雙盲同行評審的擁護者認為雙盲同行評審進一步降低了同行評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見。任何有審稿能力的人都是該稿件的學科領域的專家,因此可能產生利益衝突。隱藏作者身份以防審稿人的客觀性受到個人感情或專業動機的損害。

還要考慮更多的一般性偏見。雖然已經充分強調客觀性,但是基於性別和種族的歧視在學術界並非不存在,一些研究表明,雙盲同行評審有助於避免這種情況。使作者的相關機構保密也有助於防止審稿人受到聲譽的影響(例如,哈佛大學的學者所寫的論文與不太知名的機構的學者所寫的同等水平論文相比可能更受審稿人青睞;與尚未建立起聲譽的年輕學者相比,審稿人往往給予受人尊敬的學科帶頭人更多的迴旋餘地)。

當然,雙盲同行評審也不是沒有缺點。確保完全匿名評審可能很難:不僅必須從提交的稿件中刪除所有個人信息和元數據,而且作者必須確保對其以前作品的任何引用均不會向同行評審人員透露其身份,因為同行評審人員可能已經了解其相關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研究人員。一些編輯還擔心搜索引擎的力量使得真正的作者匿名難以實現。

單盲同行評審在識別自我剽竊和利益衝突方面也可能更有效。例如,當審稿人僅僅通過一個任意的參考編號了解作者時,審稿人如何知道被審稿件大量引用了以前的作品或關於某機構(已經向作者支付了諮詢費用的機構)的報告?除非作者聲明,諸如此類的道德問題可能被忽視,直到發表時才發現,這可能導致稿件撤銷。


愛思唯爾的期刊應該是單向盲的,作者不知道審稿人信息,但是,審稿人郵箱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投稿人信息,另一部分是推薦審稿人,推薦的這部分的準確性就仁者見仁了。之前springer大量撤稿的原因就是因為投稿人在這部分作假,捏造審稿人郵件。


和你是不是有好的平台沒有任何關係,即便你是縣級單位一樣可以發SCI,只要你的文章選題新穎,內容有高度


SCI一般都盲審,盲審是重視學術價值,不存在任何單位,地區歧視


我參加過的不少peer review本來就是隱去作者信息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