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供净稿,把所有的身份信息除去,这样文件才能进行「盲审」或「双盲审」。此时,执行单双盲审的审稿人便不会了解作者的身份。这一点,许多作者犯过这样的错误,稿件常因为编辑或修订记录中留有身份信息而被编辑部退回。所以在投稿前的检查是有必要的,因为审稿人会仔细搜寻这些身份细节,有时,让审稿人了解你的身份有弊无益。

单盲评审和双盲同行评审的区别

单盲和双盲同行评审之间的区别汇总如下:?在单盲同行评审中,只有审稿人是匿名的。审稿人知道作者的姓名和背景,但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的这类信息。?在双盲同行评审中,作者和审稿人双方都保持匿名。只有编辑才知道各方的身份。

相比而言,开放式同行评审中的作者知道其审稿人的身份,反之亦然,而在单盲和双盲同行评审中,审稿人始终保持匿名。区别在于双盲同行评审中增加了作者匿名。

双盲同行评审的拥护者认为双盲同行评审进一步降低了同行评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任何有审稿能力的人都是该稿件的学科领域的专家,因此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隐藏作者身份以防审稿人的客观性受到个人感情或专业动机的损害。

还要考虑更多的一般性偏见。虽然已经充分强调客观性,但是基于性别和种族的歧视在学术界并非不存在,一些研究表明,双盲同行评审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使作者的相关机构保密也有助于防止审稿人受到声誉的影响(例如,哈佛大学的学者所写的论文与不太知名的机构的学者所写的同等水平论文相比可能更受审稿人青睐;与尚未建立起声誉的年轻学者相比,审稿人往往给予受人尊敬的学科带头人更多的回旋余地)。

当然,双盲同行评审也不是没有缺点。确保完全匿名评审可能很难:不仅必须从提交的稿件中删除所有个人信息和元数据,而且作者必须确保对其以前作品的任何引用均不会向同行评审人员透露其身份,因为同行评审人员可能已经了解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人员。一些编辑还担心搜索引擎的力量使得真正的作者匿名难以实现。

单盲同行评审在识别自我剽窃和利益冲突方面也可能更有效。例如,当审稿人仅仅通过一个任意的参考编号了解作者时,审稿人如何知道被审稿件大量引用了以前的作品或关于某机构(已经向作者支付了咨询费用的机构)的报告?除非作者声明,诸如此类的道德问题可能被忽视,直到发表时才发现,这可能导致稿件撤销。


爱思唯尔的期刊应该是单向盲的,作者不知道审稿人信息,但是,审稿人邮箱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投稿人信息,另一部分是推荐审稿人,推荐的这部分的准确性就仁者见仁了。之前springer大量撤稿的原因就是因为投稿人在这部分作假,捏造审稿人邮件。


和你是不是有好的平台没有任何关系,即便你是县级单位一样可以发SCI,只要你的文章选题新颖,内容有高度


SCI一般都盲审,盲审是重视学术价值,不存在任何单位,地区歧视


我参加过的不少peer review本来就是隐去作者信息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