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對音樂有限的瞭解中,感覺巴赫應當是對音樂界有最大貢獻的人,而莫扎特,感覺我的生活中充滿了他的作曲。為什麼在中國可以在課本上看到關於貝多芬的文章,而提到莫扎特和巴赫的情況卻很少。


1.貝多芬故事多,上了語文課文,還經常被用作勵志的例子。

2.貝多芬的音樂傳播程度更好,「命運」、「歡樂頌」,這些音樂有著好聽又響亮的名字,更符合傳播學的規律。對於古典音樂同樣聽不懂的情況下,你更可能會推薦「歡樂頌」而不是「勃蘭登堡協奏曲」,後者名字就記不住,記住了也無法從名字就看出一二。同理,你是聽眾,看到「命運」的名字,一下就勾起好奇心了。

最後:


說兩件事吧,第一,巴赫和貝多芬的貢獻誰大。第二,為什麼巴赫和莫扎特沒有貝多芬名氣大。

一、巴赫和貝多芬的貢獻誰大。

巴赫的最重要的創作領域是復調音樂、大協奏曲、受難樂。貝多芬最重要的創作領域是交響曲、協奏曲、鋼琴奏鳴曲。

巴赫的音樂創作基本是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寫到頭了,他的貢獻在於總結了巴洛克以前的復調音樂,大協奏曲、受難樂的創作技術。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同樣是總結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曲、協奏曲、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經驗,這一點他與巴赫相同,但是他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突破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創作技術和風格,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開創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和風格,這是巴赫沒能做到的,如果大家有機會能分析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其實可以發現貝多芬在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中,已經把音樂上的所有可能寫了個遍,在後期的創作純粹是在挑戰自我,也就是因為這樣,給後面的作曲家逼得沒辦法,只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突破貝多芬的創作思維。

所以,單純論對音樂歷史的貢獻,貝多芬是大於巴赫的。這種感覺有點類似於,諾基亞和蘋果,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二、為什麼巴赫、莫扎特沒有貝多芬名氣大。

在西方音樂家中,貝多芬的名氣在中國更大得益於中國20世紀早期留學回來的音樂家們。因為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清末那個狀態下,一個農民在家種地是永遠不可能知道貝多芬的,一定是去過國外的人,學習了國外的音樂知識,帶回到國內。或許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造詣更突出,早期一些中國音樂家更願意向中國人介紹貝多芬,而沒有提到其他人。在這些音樂家中,一個很重要的人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最早一批出國學習國外音樂的人,他是去日本留的學,在日本期間他就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就在這本雜誌中,他介紹了貝多芬,以下為原文:

李叔同回國後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投身於教育事業,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職,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如吳夢非、豐子愷、劉質平等。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執教期間也是李叔同「學堂樂歌」創作的高峯期,共作 36首,如《送別》、《晚鐘》、《滿江紅》等都是在此期間完成的。

所以,李叔同他的音樂知識體系影響了他的學生們,他的這些學生們又不斷影響下一代,這可能讓大家更為重視貝多芬,貝多芬的名氣慢慢就突出起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真的說只和大家介紹一個西方音樂作曲家,貝多芬或許真的是最好的人選,因為他處於是西方音樂最經典的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之間的人,把他介紹清楚了,再講其他人,就會容易一些。

此後,一批批從海外歸來的音樂家們不斷的從事到西方音樂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中。基於李叔同等早期音樂家對貝多芬的宣傳,加上貝多芬在西方音樂歷史中的客觀存在價值。這就使得,貝多芬的名氣更大一些吧。

以上。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古典音樂筆記本》,謝謝!


因為貝有殘疾人(沒有取笑殘疾人的意思)光環,又在小學(中學)課本里作為身殘志堅典範出場,相比下來,傳奇色彩(不指音樂造詣,指人生經歷),莫的經歷就要遜色多,而且莫生活窮困,英年早逝,天賦過於出眾,不適合作為小學生課本里的典範宣傳。而赫……貼一張圖自己體會,

而且,赫的音樂比較難懂,受眾面更為單一。


巴赫宗教背景太濃,不適合公立學校普及教育涉及。音樂專業的當然把他封神。

莫扎特喝酒賭錢玩女人,不太方便深挖歷史。音樂華麗漂亮,享受生活的一種態度。不適合紅色教育的艱苦奮鬥,集體主義等等。他自己折騰得厲害,又不善於持家,最後貧病交加這事情被用來批判歐洲封建制度埋沒藝術天才。

貝多芬的命運,殘疾勵志,政治上反對拿破崙稱帝,都是符合天朝意識形態方向的。所以宣傳一些。但第九交響曲末樂章席勒的詩詞,不好意思全文拿出來講:涉及宗教。莊嚴彌撒也不好意思過多講。英雄,田園,命運,這些相關的事蹟軼事還是可以可以寫進課本的。

就這樣,有所取捨。

畢竟是西方的文化,我們教育的設計者會有所考慮。

以上文字,不適合於音樂專業!正規的音樂學院教育,繞不開這三座高山的。

不擡槓。


真的被你這個問題嚇到了。

高中音樂教材,按時間順序,先介紹巴赫,後介紹莫扎特,當然也介紹貝多芬。

因為小學課本介紹貝多芬的緣故,這裡出現兩個原因導致一般人對貝多芬瞭解更多(也就是你說的名氣更大)。

原因一:高中生沒有小學生多。

原因二:高中音樂老師基本不按音樂教材講。即使按教材講,也沒幾個老師能講下來。學生基本把音樂教材束之高閣,因為要應付高考。一部分高中生基本沒打開過音樂教材。

搞音樂的人可沒你這種簡單粗暴的結論。拿他們三比名氣,就是拿嚴肅音樂三巨頭蹭嚴肅音樂的熱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