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小米9 的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保证小米9 现货。但小米9 今天开售,在短短53 秒间就售空了,让不少人口诛笔伐。如果小米作为一家小公司,缺货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小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米9 首发天猫现货不到1w台,到现在还找不准用户的需求,去用第一批货试水。不过这次小米9 线下的货比以前多了,可见小米真的开始重视线下市场了。据说每家店都有3-4 台,比起传统厂家依然有差距。


题图是我忘了2016年还是2017年的资产盘点来著,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一个9年米粉来给你讲小米的故事。

那么,正式开聊之前,插个题外话,大家知道为什么小米手机的宣传图片上,时间永远是8点16吗?为什么日期永远是4月6日吗?

是因为:

2010年 4月6日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

2011年 8月16日 小米手机1代 发布会——小米手机正式发布

历史从这一刻开始了,小米与现货的爱恨情仇,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小米1代:抢购一时爽,一直抢购一直爽

既然小米1代是在2011年 8月16日发布的,那么你们猜猜是啥时候才开始正式销售的呢?

答案是2011年的 12月18日,小米手机1代才开放第一轮购买,而且也只有十万台,当时抢购了3个小时,等这么久是因为开完发布会后的预定数量可是三十万,先发完预定的再开卖,活生生等死人的鲜活实例……

哦对了,那个时候小米网的承载能力还比较差,所以你要知道,第一次抢购可不是 sorry,小米手机已售罄,而是sorry HTTP 404,那个时候我们无数米粉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 哇终于刷新出页面了!我点!404 MMP! 我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 刷新404刷新404刷新404…… 已售罄!抢购结束!颅内高潮!!!

所以你就知道为啥能抢购三个小时了,因为一直404啊……

第一批米粉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你们知道了了吧,那真是 抢购一时爽,一直抢购一直爽

要知道那个时候抢到了的人,是可以拿到论坛去显摆的。

论起抢购来,你们现在玩手机的这些人,可能真的不知道当时抢购的惨烈程度。

小米也是那会,为了不让关系亲密的米粉朋友失望,创造出了F码这个东西(应该是阿黎一手打造的)

小米手机1代的抢购一直到持续到了次年 2012年的6月7日,那可真是锣鼓喧天…… 一直抢购一直爽,当时小米手机宣布销量突破300万

同志们,什么概念知道吗?抢购了整整一整年的小米手机一代,当年产量才是300万台 所以我有时候看著现在米酒一个月100万台,然后雷军拚命道歉承诺达不到去拧螺丝,回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真是恍如隔世……

雷军拧螺丝

小米2代:分秒必争,和售罄大战三百回合,抢购的巅峰与反弹

2012年8月16日,小米手机2代的发布会如期举行(看看现在有多不如期),发布了小米1S和小米2两款新品。

先卖的小米1S,由于抢购不激烈略过不表(雷军:凭什么啊!?)

好吧,8月23日小米手机1S第一轮20万台开放购买,30分钟售罄,要知道当时小米网在无数次抢购摧残下茁壮成长,几千万人也已经不会再404了,所以我才说抢购不激烈。

小米2也是发布会后正经等了一阵子,才开始正式销售的,期间抢了一次工程限量版,一共才600部工程机,堪比的米6亮银探索版,差不多10秒钟售罄吧,我压根没刷新出来页面。

而正式开售是在10月30日,首轮开放购买10万台,在2分51秒售罄;

从此,小米走上了分秒必争的抢购之路,并一去不回头;

从此,米粉抢购都是按秒计算的。

那时候的小米成长的速度几乎一日千里,但仍然应该不会想到后面的抢购会甚至把分钟干掉,直接按秒计算吧。

十万台2S,不够一分钟卖的

这一切,在红米手机1代 2013年正式发布的时候,登上了顶点,米粉群众的怨气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无良友商也纷纷效仿,以至于1秒售罄这种烂玩意儿也上来了,200台你卖个鸡儿啊

小米抢购,雷军耍猴之名,正式传遍天下


如果我一年一年的叙述下去,就会变成流水账,而我是不会写流水账的,第一阶段的分析正式开始:

小米成立之初,小米1代的抢购,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那是个中华酷联的时代,手机厂商都是重资产模式,小米的轻资产模式手机厂商方案在初期,要打通各种链条、各种供应链、趟各种雷,这也是造成小米初期良率不高,确实有一部分小米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小米发热死机的名声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出来的

基本可以下个定义,小米初期的抢购当然也有炒作的成分在里边,但是造成整个抢购模式的基本原因是:

1、公司刚成立资本不足,没钱预先生产出大量手机再销售

2、轻资产手机模式,初期磕磕绊绊趟雷无数,产能爬坡和良率都堪忧

3、没有渠道商吃掉库存,无法准确预估市场销量

1和2 你们当然都能理解

3可能需要解释一下了,由于小米初期采取完全线上的销售方式,也就是哈子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而当时的其他家的手机营销模式,线上渠道几乎不存在,都是线下的渠道商、经销商模式

拿渠道最后的OV举个例子吧,假设当时的OPPO的手机是OPPO X5(我忘了,瞎编一个)出厂的价格给一级经销商,也就是总代理商的价格假设是1900,那么总代理商再加一点价给省级代理 比如说是2000,省级再给市级,最后是门店、柜台,最后的价格可能就是2900

那么,从厂商到最终消费者,这多出来的1000块钱,就是渠道成本。

诚然,没有了这1000块钱的渠道成本,消费者直接拿到1900的出厂价,消费者是很爽。

但是,这1000块钱的渠道成本,渠道商并不是白拿的,他们负责了你手机的整个销售、还有:

风险分摊


什么叫做风险分摊,又为什么要有风险分摊呢?

我举个通俗易懂点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手机厂商生产了100万台手机,由于设计弱智没卖完,挤压了50万台

假设一台的 物料、设计、运营、宣传等等成本是1500一台,最终出厂价1900一台

卖了50万台看似不错,其实只赚了50万*¥400.00 = 2亿元

但是卖不出去那50万台,最终只能粉碎掉或者拆掉,净损失高达 50万*¥1900.00 =9亿5千万元

最终这台手机让这个厂商损失了7亿多,如果是个锤子科技体量的厂,基本上这一单就可以倒闭了。

但是,请注意,但是来了

但是如果这个厂商错误的估计了形式,能卖100万台,结果胆子小,只生产了50万台,结果供不应求,那么……

没关系,我只是少赚了2亿而已

总比亏掉7亿,被供应商在门口举著还我血汗钱的标语堵著强吧?

这就是为什么小米在初期一直供不应求,一直抢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胆小


那么,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有渠道商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的呢?

好,一模一样的场景来了,假设有一个手机厂商生产了100万台手机,由于设计弱智没卖完,积压了50万台

但是,注意但是又来了

由于渠道商的存在,这台手机的成本价是1500,出厂售价是1900,最终卖到消费者手里的价格是2900

所以单台手机的利润是¥1400,而不是¥400,平均算下来,居然只亏了:

(50万*¥1500.00)- (50万*¥1400.00) = 5千万元!!!

而且!注意而且!

由于渠道商的存在,实际上货已经被分下去,厂商已经都卖掉了,不但没亏,反而还赚了4个亿!

亏的是谁呢? 是一线的销售店,是一线柜台,是店主和店长们

不过,注意又来了个不过!

由于分摊了风险,厂商是不会看戏不管的,因为毕竟在怎么说还是产品出了问题,怎么办呢,分润利润给渠道呗,赚了4个亿,只要拿出来2个亿分润,渠道商就美滋滋了

但是,注意另一个但是又来了!

一线渠道商们,是有著非常敏感的产品察觉性的,什么意思呢?他觉得这次这个手机上的多了售价又太高的时候,是会小幅度的主动降价或者做各种优惠活动的,甚至大代理商发现了问题,也会有大幅度的统一性调价,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是很高的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积压的风险会小小小很多,因为大部分的都在积压边缘被降价让利或者略赔一些出售掉了!

恐怖吧,这就是有渠道商的好处

虽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渠道商是让产品增加了渠道成本 但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渠道商分摊了风险简直是最可爱的人


插播:渠道这件事上,青蛇先生是内行,我推荐一下他的一篇答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一下:

在发布会上称「现货」的小米 9 ,在开售 53 秒后即宣告无货,说明了哪些问题?

青蛇先生文位元组选

然而,我的叙述,才刚刚开始。

小米自己的问题,小米自己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

小米NOTE,生死存亡,加大量产的反噬

你们以为小米从来没尝试著去改变,尝试著大胆预测,尝试考虑过加大产能吗?

错!

1月15日小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重量级旗舰产品发布会,发布了小米NOTE

这部手机漂亮的哟浑身上下充满著优雅,手感好的哟简直不似当年之作,也是我家娜娜最喜欢的一台手机,甚至一直用到换小米6,她换下来之后,我换了个屏幕,一直珍藏著。

你们不信我拿那个时代的友商手机比较一下

这是华为晚4个多月,在2015年6月30日发布的当家旗舰荣耀7 (实际上我已经很努力的再找一张拍的好看的图了)

小米note1代,这是一部如此优秀的产品,小米在他上面投入了如此大的心血和心力,这也是小米第一次为了一部产品,下了血本的投资产品流水线,也就是那个时候,富士康单独为小米独立了一个区,只产小米。

但是

天不遂人愿……

由于那一代高通骁龙810的颓势,也由于指纹识别的缺失,还由于许许多多的因素吧

小米note销量 远远不如预期,库存大量积压,在小米2的年代,你收到的手机总是新鲜热乎出厂的,而小米note手机,甚至有人在双十一上收到了积压七个月的库存

也是因此,在那一年(2015年)

小米第一次没有达到销量预期一亿台,无论雷军再怎么努力的把小米note反复发布了几次,最终以7000万台的成绩,惋惜收尾

请注意:这可不仅仅是销量没有达到预期而已啊!

还记得我之前给你们举得例子吧?

假设这3000万台的预期缺口,其中只有1000万台是小米note的,当时2299元的售价,假设是没有高于5%的综合毛利率的情况下,你们感兴趣可以自己算算小米2015年的形式有多么大的危机!

2016年是小米的生死存亡吗? 不对,2015年才是!

或者说,正是由于2015年的情况,才让2016年变成了小米的滑铁卢。


我还见到有的同学说了,小米9这种肯定卖爆的产品,你从 预约量上面就可以看到了吧? 为啥连100万台都不敢生产?

小米路由器:预约/开卖 形式很好,所以就可以加大产能了

说起来小米路由器,我是非常非常惋惜的,早期的小米路由器小米投入了非常牛逼的人非常多的资源,认认真真来干的。

但是现在,你们也能看的出来,小米路由器变成了小米主业口碑最差的一系产品,数次都几乎要面临团队解散的边缘。为什么呢?

小米路由器的口碑为什么那么差??

www.zhihu.com图标

其实原因很简单

小米路由器在前期宣传中做的特别好,特别是工程纪念版,当时还有《雷军教你装小米路由器》的视频,火爆一时

雷军亲自示范组装新玩具 小米路由器3D演示

然后开卖了!异常火爆!!!

第一天就卖了30万台!!!要知道这可是路由器啊,这不是手机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另外30万的积压库存,是半年多才卖光的

要知道生产线一买就是一条,然后初期还要让各个环节以及组装工人们去适应工艺,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产能爬坡,搞定良率。

但是生产线是活的,你卖不动了也不能对著生产线喊一声:「停!」 然后机器和工人就都被定身了,那是玩游戏不是现实,所以你只能顶著……

路由器1代,这么好的产品,这么火的预定量,如此被看好的前景

终究因为销量预估差异过大,害死了整个路由器团队,最终各自飞,有的走了,有的并入小米的其他部门

陈老哥现在在小米大脑,是小爱团队挑头人之一,真正的技术大拿,当时也是含恨离开。


现在大家总算理解了,为什么小米 不敢 预测销量了吧


小米啊小米

没现货骂,被现货坑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小米与现货,爱恨情仇的这些年

我从九点写到凌晨,发现才开了个头……

太长了,还是分开写吧,欢迎大家看的好的,回头看我的下篇

我打算分析分析 小米的现有渠道,以及小米产品近些年为销量做出的妥协。

回聊


小米手机不能现货没什么奇怪的,产品毛利率越低,承受市场风险能力越弱,其备货策略则必然偏于保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

第一种模式:产品成本1000,售价1010,单品利润10块钱,卖100台可以赚回一台手机,而如果降价销售,降100,则卖一台亏损90,相当于卖十台赚取的利润。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你的备货只要超出需求的10%,即便在降价约10%的条件下就能完成清库任务,你依然是血本无归。

另一种模式:产品成本1000,售价1100,那么卖10台便可以赚回一台手机,而如果出现库存,即便是降100进行促销,依然可以保证足够的盈利,在这种模式下,备货超出10%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型,只是说明原理,现实比这复杂无数倍。

低毛利导致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以及对于降价清仓的接受程度的大幅度降低,这必然要求小米保守供货,宁愿供不应求而放弃部分市场,也不能供大于求出现库存风险,只是其一。

其二,小米以线上为主要出货渠道,导致其产品需求预测基本残废。对于线下渠道来说,多少个门店,覆盖多少人群,能够大约销售多少台手机,这是可以预估的,同时,线下渠道可以帮助厂商承担市场风险和清库存。线上渠道不同,其影响因素太多,波动太大,线上渠道的需求几乎是不可预测的。

以魅族16为例,这台手机在发布之初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按照当时的态势,这款手机售出200万台,乃至300万台那是手到擒来的。

我们看看魅族16的京东和官网数据:

作为对比,小米8的数据是:

小米8到目前的销量应该是400万-500万之间(不包含8se),由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测魅族16的销量应该是50-100万之间,且是偏小的。

如果魅族16第一个月备货100万台,会是什么结局?

以及,生产是连续的,没有厂商会说这个月我给你生产100万台,下个月不玩儿了,工厂停工,没这事儿。

魅族如果第一个月能备货100万台,或许现在的魅族已经被库存压死了,这是低毛利和线上渠道天生的缺陷。且手机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时效性极强,必须在时效内售出,否则会面临大幅度的贬值。

当然,以上不是小米手机不能现货的全部理由,保守供货必然带来抢购,但不会到小米9这种程度,因为这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了,无论线上渠道的数据预测多么不靠谱,小米9首批备货100万台是没有任何市场风险的,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给天猫渠道不足1万台货。这里就牵涉到了小米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抢热点。

OPPO沈义人在微博上说:「新品为何四月发?这是为了现货轻松买」。

当然,沈义人这么说有蹭热度嫌疑,但其实也很能说明一些事情。

因为即便按照上述所说,小米需要保守供货,工厂的生产是连续的,所以无法上过多的生产线等等,但小米依然有办法保证首批供货的,按照现在的备货进度,小米只需要把发布会从2019年2月20日调整到3月20日即可。

但小米显然不会这么做,实际上,如果小米在而今的时间节点上备大量的货,那么小米9的发布会时间就不会是2月20日,而是1月20日了。

是的,小米就是这么一家公司,极善于把握用户心理,以极低的代价进行高效的传播,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营销。小米当然可以3月20开发布会,但到了那个时候,骁龙855的首发便不存在了,没有了这个噱头,小米产品的竞争力便不会如现在这般强劲,其所造成的声势也不会有而今这般庞大。

以小米8为例,其发布时呼声很好,但到了魅族16到来,其声势便大幅度削弱,而开始降价了。

小米mix3也许是小米mix系列里市场反应最差的,但显然,这台手机本身没做错什么,它只是错在了发布于vivo NEX和OPPO find X之后。抢热点是小米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很多人喜欢小米,是喜欢其性价比高,但小米能够获得如此高效的舆论传播,光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科技公司以产品为根本,以技术为灵魂。

所以小米即便知道810靠不住也依然要发note顶配,知道LG当初的屏幕不成熟也要发小米note2,知道陶瓷的产能跟不上也要发布mix,知道亮银色无法真正量产也要发小米6探索版,知道结构光搞不定也要发小米8探索版,知道5G还遥遥无期也要在2018年冬天发布所谓的小米mix3 5G版本……

因为小米很清楚,这些产品不是为了卖的,就是为了制造可持续的热点来支撑小米所需要的高热度传播。因为对于科技产品来说,纯粹的性价比是不具有足够传播价值的,极致和科技加持下的性价比才有。

所以,大家看到了小米9遇到热捧,但小米9se却没有,因为后者虽然性价比足够高,但不够极致。所以小米8在其发布的时间节点上同样具有足够高的性价比,但却换不来好的口碑,同样是因为不够极致和科技。

极致和科技,这本来就与性价比是相矛盾的,想要更好的,必然要投入更多,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但对于小米来说,它既需要高性价比产品来抢占市场,又需要极致和科技来保持口碑和传播。

矛盾的东西必然会生出各种龌龊,因为它不够真,便总有出篓子的时候。

所以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说了大量的情怀的东西,但依然止不住这款产品市场遇冷,在雷军所谓的良心定价下,市场价格依然跌跌不休。

小米6X就是在这么一款典型的性价比产品,它没法如oppo或者vivo那样上异形屏和窄下巴,正如雷军在红米note7发布会上所说:「小米也可以把手机下巴做窄,可是在行业普及新技术初期,价格很贵,性价比不高"。随著行业的进行,零配件会降价,然后看起来性价比就高了。

所以近年来,我们发现,小米总是跟不上行业的步伐。在行业18:9的时候,小米搞16:9的小米note3;在行业做异形屏的时候,小米搞18:9的小米6x;在行业做水滴屏窄下巴的时候,小米搞无结构光大刘海+COG封装大下巴。

为什么这么做?便宜呀。

小米既要用性价比来占领市场,又要用极致和科技来寻求口碑,鱼也想要,熊掌也想要,那么总归有一个是假的,你拿到了鱼,熊掌便只能用面粉来伪装一下了。

在小米9身上,首发骁龙855是鱼,性价比是熊掌,那代价便只能是抢购了。

因为小米即没有足够多的钱去保证供应链的单价优势,也没有足够多的量去保证规模优势,那么小米凭什么拿到供应链的优先供货权呢?靠讲故事么?讲故事对米粉有效,但供应链是要真金白银的。

当然,我有骁龙855,我又有性价比,这样的产品稀少没什么问题,因为交易的过程都是自愿的,不喜欢就不买嘛,买卖不成仁义在。

但问题是,小米为了保持舆论优势,在宣传上就瞎搞,什么现货呀,开放购买呀,什么词儿吸引人便用什么词儿,由此造成舆论的高开低走,消费者自然就不买帐了。

你没货可以,别瞎吹牛逼行么?既然你搞不定供货,在发布会上放这张图什么意思?重新定义现货么?

以及大力宣传极致性价比和黑化友商的。小米王腾在微博上说:

「小米像阿丽塔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著目前的国产手机行业。」老实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蛮吃惊的,小米反抗著整个国产手机行业,在反抗什么?国产手机行业是邪恶势力吗?

小米崇尚的是性价比,那么便是把比小米手机性价比低的厂商定义为邪恶的势力了。

雷军在红米note7发布会上说「小米当然可以把下巴做窄,但这么做性价比不高,小米可以等到供应链价格降下来再用。」

可问题是,如果友商都如小米这般想,新技术从何而来?价格又如何降下来?新技术的引进靠的是拿钱砸,供应链价格下降是大规模普及带来的利好。

小米的这种模式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没问题。但乘凉的时候骂栽树人没良心,是黑恶势力,不合适吧?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怎么也不应该。


见秦王丝毫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意思,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不讲诚信,这块和氏璧我要带回赵国,如若大王敢来抢,我就和这块壁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见他视死如归,又怕他真的撞上去毁了这块宝玉,只好放他回去。后来蔺相如的这段勇敢经历传到赵国,赵国的百姓纷纷赞叹:这壁撞的,我给满分。


我们假如,米酒生产一百万台,利润十分之一,全卖了,赚三亿,卖九成,就不赚了,卖的再少,就亏成狗,而且在卖之前谁都不知道市场反应怎么样,万一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设计问题,销量惨淡的要死,那可能就凉凉了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厂家「饿不死,但是很容易撑死」,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功能机时代,国产手机有过一波以「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等品牌领衔的国产手机热潮,这些品牌是怎么死掉的呢?很多原因,但是最直接也最知名的就是「库存」,库存意味著挤压,意味著现金流恶化,然后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死掉。

2004年8月底,波导股份发布中报:相对于2002年、2003年的跳跃式增长,公司上半年的表现明显不佳:虽然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微涨4.11%,但收入较同期减少19.20%;存货由1月份的12.9亿元激增至到6月底的20亿元,占公司总资产近一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骤降为-2.1亿元、应付账款高达17亿元。曾经的国产手机「利润王」夏新的中报标志著该公司利润神话的终结。今年1—6月,夏新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77%和230%!截至6月,夏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已为—5.6亿元,而去年同期高达43亿元。TCL集团(000100.sz)宣布,今年上半年销售TCL手机440万台,同比下降6.8%;实现销售收入35.9亿元,同比下降30%;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0.52元。

小米在成立之初,规模很小,富士康这样的厂商都不给它代工,没实力也没能力应对庞大的需求,但是需求确是非常的大,无法实现现货是很正常的。

「最低的库存率,最快的周转率"这不仅仅是雷军的追求,这也是所有厂家的追求,零库存,张口闭口效率的雷军对生产有控制也是显而易见的。米2S的时候最明显,开卖几个月了还每次5万、10万的抢购,真的卖的这么少吗?明显不是,从一些其它渠道出去了。线上这些是为了维持热度,其它渠道的也会好卖,这是小米的销售模式所决定的。具体可以参考

在发布会上称「现货」的小米 9 ,在开售 53 秒后即宣告无货,说明了哪些问题??

www.zhihu.com图标

@机智的娜娜 举了小米Note和小米路由器的例子,所说的开放购买库存造成的压力导致失败的案例,其实还有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小米MIX1代。

OPPO、vivo的模式也是害怕大量库存的,厂家可以向渠道压货,但是不能无限的压,每次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他们都会和经销商商讨决定出多少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