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開始學著看一些哲學類的書,看了一些之後,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周圍的環境,,,我又覺得我不能這麼去做。比如說獲得幸福要降低對自己的追求,做這不喜歡的工作,拼盡全力最後得來的錢財卻沒了享受的能力,獲得的榮譽都是虛無。但是,周圍的人又都是這樣,努力工作,或者向這樣的人學習著,以這樣的人為榜樣。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思考得不夠,理解得太片面了。


謝邀。

人大張志偉教授曾經說過一句很啟示我的一句話:

你可以批判任何一個哲學家的觀點,但最好不要懷疑他們的智力。

你當然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將他們的觀點視作謬誤,但可別就此認為你比他們都要聰明,千萬不要忘記他們所受到的各種歷史侷限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即使如芝諾、德爾圖良、安瑟爾謨、貝克萊、拉美特利等被後人評價為荒謬至極的哲學家,也都不是智力上的庸碌之輩,他們的思想和理念是由於受到具體的社會條件和所面臨的哲學問題制約的。

用馬哲來解釋就是,哲學屬於觀念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如果把我們至於當時的經濟基礎之中,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無法有上述者那樣的成就的。他們皆是智力超凡之人,因此纔能夠在思想史上留下印記,成為黑格爾所謂的「哲學史所展覽的理性英雄之一」。


你得分清楚哪些是雞湯哪些是哲學經典。還是從康德開始讀起吧,從反思自己從上學以來接受的思維方式開始吧。


幾乎所有學哲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 學了很多高大上的道理,卻無法應用於生活實際。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你得到的只是結論性的抽象道理,卻沒有堅實的底層邏輯。道理就成了空洞的話語。也可以說是你的哲學未到艱深處,所以無法去解析生活的實際。

最平凡最基礎的,往往是最高深的道理。


不要帶著一種「哲學家的思想能對我的現實生活有幫助」或者「哲學家的思想有什麼用處」之類的這種想法去看哲學。真正的哲學思想,也不會直接現實性地告訴你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告訴你該怎麼做和能對現實生活起到直接作用的那些人是智者,而不是哲學家。

這不是說哲學家的思想一點用也沒有,但是哲學家的思想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它們可能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顛覆和改變,可能是一些對那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和事情的整理明晰的努力,可能是對於一些常人看來「不言自明」「天經地義」的東西的不斷反思和追問,但肯定不會是像科學和實用技術書那樣的教你什麼知識和什麼實用的技巧。也不要像對待實用技術和某種知識那樣的去對待哲學思想。

過去哲學家的思想內容有許多肯定已經是過時了,但是他們追問的問題、思想的方式和內在理路、他們的理想目標等仍然是有價值的。我們在看哲學家的思想時一定要首先保持謙遜,要搞明白他們在說什麼和他們是怎樣說的,然後才謹慎地去對這些思想做出評價。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有嚴格的反思的精神。要反思自己的知識是否牢固、觀點是否可靠,反思自己信念的根基、做判斷的依據,避免陷入獨斷論和人云亦云的閑言之中。比學到什麼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想想自己是否被所學過的知識所愚弄、是否被自己所信賴的道德所愚弄、是否被自己所擁有的思想所愚弄。


你看的是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吧

人生的智慧是他的幸福論,他在這本書裏詳細地歸納了對人生幸福有作用的三個方面,以及待人接物的建議。叔本華的哲學極具理性色彩,一般人的情慾在他這裡很容易打退堂鼓,因為他說的都是實話。我們這一生就是過得沒有意義,但我不同意叔本華認為活著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這個觀點,我認為活著是因為我們仍有熱愛的能力。

習慣於愛,纔是我們活下去的動力。如果你實在被理性的語言所迷惑不知如何去做,那就去像宗教信仰一樣愛上一個女性,並設想如何提供物質條件才能讓她和你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並為此努力。


以你自己為中心,把別人所有人說的各種看法都當作一個參考即可。在認同或否定一位哲學家前,你要一定相信你自己的思考,並確保你一定能用嚴密邏輯解釋清楚。如果你無法得出結論,就說明你目前缺乏對世界的認知,還不適合讀哲學。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

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

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事實上九成的人都是像你這麼做的。我們瞭解佛,瞭解道,瞭解意志論,瞭解存在主義……但我們依然會結合我們自己的處境權衡再三,並且最後多半會折中選擇。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用羅素的話來說,「須知層次多態乃幸福本源」。我們無意成為誰,我們只想成為我們自己,我們有自己的路要走。


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的。


哲學家們尋求和探討真理,只是企圖發現世界及認識的普遍規律,並沒有誰希望別人和他亦步亦趨啊。


哲學當然要囊括一切 哲學也必須囊括一切才能叫哲學


哲學都是人的理性活動,但人的理性太有限了,所以,哲學的適用性也都是很有限的,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