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啊。聽凌嶽說他們在找人啦。


瀉藥。

1.很多同學說《奇葩說》不應該再有了,不管是說扭曲人的價值觀念還是跟所謂的國家主流唱反調,又或者是小資產階級發言,都充斥著一種這飯裏有毒的論調,但是各位,這特麼是奇葩說的問題還是把奇葩說奉為圭臬不會思辨的觀眾的問題?如果是觀眾的問題,關人家節目什麼事兒,你不喜歡你罵他,奇葩說也自認奇葩,也沒有不讓討論,況且裡面有沒有真知灼見這也可以幫助討論和思考啊。問題的關鍵是是啥?

你不討長輩喜歡你就要被打死,你不合羣你就別再出現,你踩了紅線你就滾蛋。

在文化方面也要如此的話,我不贊同,畢竟還是要讓人說話,讓人討論,讓人去聽去看的,反對奇葩說的優先順序不應該高於中國國內大量抄襲的綜藝,我們的文化陣地應該百花齊放,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這也是反對思想被奴化,防止無意間當了精趙的有效措施。讓人說話很難嗎,聽到不同於自己的異己就非得讓他消失麼。

我黨三大法寶裏就有批評和自我批評,批評的聲音都沒了,可供你去批評的實物都沒了,那還玩什麼?

2.從節目本身出發,不出意外的話奇葩說應該是還能辦的,畢竟也是苦心經營的一個品牌。當然我從第三季後就不看了,可能也不太清楚熱度究竟有多高多低,但是如果跟我的品牌價值預期差不多的話,愛奇藝應該不會輕易放棄繼續做下去。


這是一個客觀題,可惜太多人用了主觀思考。這不是問題你喜歡不喜歡奇葩說,你希望它有第七季嗎?是問的會有嗎?答案是會有,除非有了可以替代,且奇葩說確實完全沒有了市場才會沒有。

這個問題不是說會不會有,是一定有。你以為創造一個品牌節目這麼容易,公司是要經營發展的,不做這個了,但還是要做點什麼,問題是做什麼?米未短期內能打造一個超越奇葩說的節目嗎?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成功其實是偶然的,象奇葩說這樣一個創造過現象級的節目,不常見的 ,文化公司打造一個能讓資本接受的品牌節目並不易,說不做就不做,搞個新的,先不說搞不搞得出來,就是費力搞出一個,資本馬上就敢投一個沒經過市場檢驗的節目嗎?這裡就有了不確定性,一個公司為什麼放下確定的不做,去做件不確定的事?就連你辭職找個工作都曉得要,騎馬找馬,開個公司就這兒戲?你以為你不喜歡了就會停,還會有人喜歡,你看過了,還有人一次都沒看過,年輕人多了,一代一代的。要說這些奇葩說的問題過時,老實講,這些問題五四都說過,而且比這個通透。中國人多,不愛學習的也不少,所以總有人看這是新鮮的,奇葩說市場還大得很。


有可能有,但是熱度和影響力應該會大不如前了。


如果這是一道腦洞題,我認為還會有第七季。如果這是一道價值題,我認為不應該再有第七季了。

先說腦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種感覺,疫情期間國家治理的重點有了顯著變化。對公共衛生、外交、外貿的關注大幅提升,文化教育監管暫時處於相對寬鬆的窗口期。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民生、保國家安全、保增長、促消費將成為治理的重點。而經過如此一次「戰疫」文藝事業可以說是大傷元氣,甚至到了重塑供給消費整體生態的程度。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國家對文藝作品以及有效益、有產能、有療愈效果、不踩紅線的娛樂節目,將採取促進供給的思路,《奇葩說》作為曾經的第一網綜,還承擔著網綜細分領域風向標的作用,能保則保,在監管整改前提下確保節目供給,積極意義更大。

再說價值。《奇葩說》創始初衷是為了給不被社會認可的奇葩羣體一個說話和表達的機會,這是它向外宣揚的初心,也是它高速發展階段的靈魂所在。《奇葩說》的孃胎裏,就帶著偏門、小眾的基因,這種基因是排斥大眾化的。可是,隨著它成為網綜的頭部,它本身的地位已經從偏門來到中心,從角落來到中央,地位與基因的矛盾愈發明顯。馬東懟儲殷的「我十分警惕這種說法(代表大多數)」以及隨後詹青雲龐穎在微博上對儲殷「代表大多數」的明暗諷刺,使得這個以爭取大多數人支持的說話節目,不知道該站在大多數還是少數一方。大家所擔心的:什麼時候奇葩說成了禁止大多數人說話的節目?這與當年所謂「奇葩羣體」爭取說話的價值是否背離?這一根本性的矛盾,也體現在許多新老奇葩在成為明星後無所適從、人設崩塌的案例上。大家終於發現,那些小眾的文青,本身就帶著與大眾的深層隔閡。所以,從價值上說,既然奇葩,就應該重新歸零。


瀉藥

其實我覺得,現在很多人說奇葩說怎麼怎麼了,說奇葩說的辯手怎麼怎麼了,但是這是奇葩說的問題嗎?不是!這是奇葩說辯手的問題,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辯手的問題歸咎到節目之上,因為在奇葩說的舞臺上畢竟沒有出現過違背中國的價值觀,所以我認為應該還有奇葩說第七季


當然會,而且不僅僅做七季。

因為他是「奇葩們的居住星球」。如果有一天奇葩星球沒了,那也還會有新的「奇葩星球」。比如:中國有奇葩、奇葩的夏天、奇葩的生活、奇葩—請就位……他們和奇葩說的關係,就像地球與其他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一樣。都是奇葩們的家園。

奇葩說不會停。

我從一個普通的奇葩星球居民出發

過去的幾年,奇葩星球可以說是黑科技發達,他們有「知識共享晶元」、「雞飛狗跳按鈕」、「一鍵復活按鈕」、「大數據的完美愛情」、「悲傷消除水」……就這麼折騰,這個星球都沒炸。所以放寬心,只要奇葩一直有,奇葩星球就一直在。奇葩說也不會停。

所以題目這個問題就好像說 「奇葩星球會因為過於奇葩而爆炸嗎?」,這也太可笑了吧。畢竟奇葩的人太多了,人多了總會有路。而有趣的靈魂匯到了一起,星球的各方面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

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視角出發。

我是從第四季開始關注這個節目的,在此之前我也看過別的綜藝節目,但大多數是看幾期覺得沒有意思就棄了。原因是我覺得很多節目,純輸出快樂,偶爾給你硬上價值,確實挺下飯的,也有他的影響力,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有內容的節目,經過思考以後再獲得快樂,在這種思維碰撞中,還能學到東西,有自己的體會,收穫的那種滿足感會讓我更快樂。

奇葩說就是個有內容的節目。在這個節目裏見識到了太多奇葩的人和奇葩的觀點。他們有普通人有大明星,有的人和你很像,他們的觀點,他們的遭遇,你會忍不住和他共鳴。有些人又和你不一樣,你會有疑惑,有好奇,帶著探索去聽他們的故事,最後甚至有尊重和欣賞。

「為人性僻堪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這不就是說我嗎。我就是這樣的人啊。我也喜歡這樣的人啊。在奇葩說裏,一大把這樣的人。他們「偏執」又「理性」、「可愛」又「猙獰」,平凡普通卻又那麼奇葩(可能是變形金剛哈哈哈)他們「活生生」的出現在這個星球上,讓大家看到,這本身就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星球炸了?

作為奇葩本葩,我們熱愛思考,熱愛表達和辯論,我們希望改變自己改變世界,身軀「單薄」但是有雄心壯志。消滅奇葩星球前,請先找一個適合奇葩住的地方。

或者先消滅奇葩。

做個新的奇葩說節目不難。難得是奇葩們如何被管理,如何自我管理,何去何從?

作為觀眾,就一句話。多賺錢,把錢拿來好好做節目,好好做內容,別忘了「you can you bb」。

以上~


我覺得會有,從國家層面講,信息全球化,社會多元化是趨勢,沒有必要封殺一個小節目,哪怕這個節目中有時候調皮搗蛋,當然個別人的反動言論當然會有輿論評判,以後奇葩說以及其它節目都會認真做好嘉賓政審,嘉賓也要珍惜自己的公眾形象,但總體不會影響節目的繼續運行。

從節目運營看,雖還小眾,但也聚起了一波文化名人導師,培養了一羣專業非專業辯手段子手,形成了一個年輕不年輕的粉絲部落,老闆辯手有錢賺,粉絲也能按你節目中收穫知識營養,學習思考辯論,還沒有到終結的時候。

從觀眾期待看,節目追求自我,強調多元發展,講求和而不同,為小眾發聲,迎合了當下部分年輕人不年輕人的思想,對性格發展,思想融合,社會治理有一個補充作用。

以上,希望節目越辦越好。


作為這麼多年的鐵粉兒,看得累了。

翻來覆去越來越無趣的婆婆媽媽的話題

吵吵鬧鬧真真假假的奇葩幕後大撕

慢慢不記得第一季看奇葩說的拍案叫絕了。

我相信馬東東團隊能做出更有意思的內容,比如「樂隊的夏天」,就把奇葩說這個欄目留在第六季吧。


作為奇葩說的老粉絲,從高中看到研究生,我希望它不要再有了,停留在第三季第四季那高光時刻,便已經足夠璀璨。

希望有機會再度重溫。


肯定會有。

但不應該再有了。


公眾號上不是已經開始海選了嗎?


可以有,我只希望不會有邱晨之流污染我們的視線。

最起碼的問題達成共識,纔是坐下來一起玩辯論的前提。


正拍呢


有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