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資》中找得到答案,如果找不到可以查一下智商。「國王的新衣」那套我也會。


全世界上千種語言歷史上發生過的千千萬萬的音變之一。


入聲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什麼好。大家都懶覺得累,那入聲消失就是自然變化大勢所趨。漢語各方言如此,就像法語音節末的輔音不再發音。官話中晉語淮官也有入聲,讀喉塞尾。六南一般說有入聲,但其中湘語的入聲完全沒有韻尾,只有殘存的調類還能區別,一旦調類合流那湘語也不能說有入聲了。贛語有的有入聲韻尾,有的像湘語只有入聲調,也有的像官話完全沒有入聲。吳語的入聲也只有一種塞韻尾。幾乎沒有哪種方言和古漢語一樣能嚴格區分p t k三種韻尾。粵語在這方面可以說與古漢語接近,但是法因為異化也從p尾變成了t尾。各地方言無非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而已。最後某些說到入聲就亢奮的可以查一下智商。


不是偶然。

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就已經消失過一批入聲尾,看形聲字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入聲 vs 舒聲

織 vs 熾

憶 vs 意

發 vs 廢

北 vs 背

自然演化。


江淮表示不想被代表


因為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簡而言之——(發音)累+懶(得區分)


PS1:粵語的懶音也出現了入聲與上聲合流的趨勢;

PS2:我不太清楚J仙您所謂的「皇帝的新衣」是什麼意思。


入聲有優勢和劣勢:

1、入聲系一種文化傳承,古代文化音韻的一種傳承。

2、入聲能很好分開一些類同音字。

3、入聲發音較難,故不利於傳播。

4、現在年輕人出現懶音,懶音雖使日常交流方便,但是不利正常交流(出現歧義)

所以就有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正音運動」


北京話:陌mo ≠麥mai ≠北bei

廣州話:陌mak=麥mak=北bak

你喜歡哪一種呢? 反正我喜歡前一種。


入聲沒什麼不好,官話也並不是沒了入聲,只是恰好北京話沒了入聲而已,所以就給人官話沒入聲的假象。

為什麼北京話沒入聲?這屬於自然演變了。河北官話入聲脫落相當早,在唐朝就開始了。而且脫落方式是韻母復化,比如北京話白讀把色讀成shai,白讀成bai,都是這樣來的,和南方官話不屬於一個體系。

後來明朝把當時的南京話作為官話,南京話有入聲,也影響了北京話。現在的文讀色se,說shuo都是受當時南京話的影響。但是因為北京入聲早就脫落了,所以南京話也沒有重新把北京的入聲洗出來。

再後來到清朝,北京官話有了官方地位,開始影響別的方言。很多南方官話或出於自身演變或出於北官影響,也脫落了入聲,比如成都,重慶等。但還是有很多官話入聲保留,比如南京,揚州,黃岡,樂山等。

所以不是入聲好不好,只是北京官話出於自身演變脫落了入聲,然後正好北京官話又被當成了官話代表,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官話沒有入聲,僅此而已。


說不定幾千年後又出現入聲了,說不定漢字未來拉丁化了,說不定拉丁化很長時間後又重拾漢字了。

說不定以後人類不說話了,說不定以後人類融合為一個純意識體了,說不定以後沒有人類了。

說不定人類到滅絕都沒飛出地球。


來聽聽山東冀魯官話-章利片的入聲(有喉塞喔)

而論文里只記錄了章利片有獨立入聲調33,這個視頻顯然不只是入聲調的程度了。

考慮到官話方言論文的質量,和采音點的局限性(一般只在縣城采音),官話方言中的實際存在的入聲可能比想像的要多。


入聲確實不好,因為它採用了唯閉塞音作為韻尾,唯閉塞音可以說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發音方法了,說話人很用力,但聽話人卻聽不清!唯閉塞音根本不值得一捧,它只是簡單塞音韻尾從有到無的一個過渡階段而已,恰巧在這個階段卻正是中古漢語最鼎盛的時期……不過唯閉塞音韻尾倒也可以算一種東亞的地域性發音,北到朝鮮語,南到馬來語,全都是這麼發的?

《西儒耳目資》也就是坤語的入聲,不知道能不能從溫州話身上得到啟發?溫州話陰平、陽去是平調,陰上、陽上是升調,陰去、陽平是降調,陰入、陽入是凹調——入聲讀凹調,這就跟坤語的祖先型很像了!注意入聲因為有獨特的韻尾,所以完全可以不參與舒聲的調值環流,自己怎麼方便怎麼來!漢語的入聲可能很早就分化成兩派了吧,高派和低派,只不過比起高派來,低派總是很容易丟掉韻尾?

除了坤語和溫州話,低派入聲的漢語方言還有湘語、秦語、甘語等等吧,註:登語、遼語等是偽低派!除此之外,入聲還有一種「反派」,以閩南語、閩東語、客家話及並語(晉語中類似太原話的方言)為代表,所謂「反」就是陰低陽高,可能它們在入聲內部自己也進行過調值環流吧,結合閩東語和並語來看,陰入低、陽入高(徐式)應該也曾經有過陰入升、陽入降(豫式)的階段~~


西南官話岷江片表示不服


謝邀。

入聲談不上好壞,漢字音系就是平上去入四聲。

官話好像是元以後的概念,那時候已經是以帶北方口音的通語作為正韻了,北方是念不來入聲的。增加陽平就是對之前通語音系的「對接」。「四海同音」同哪裡的音?是之前一直所說的最中正的中州卞洛音,還是大一統成為常態後的大都、北京口音?

明朝首都有南京、北京之分,《洪武》就是有入聲的,因為是在南京做的。用現代語言學術語:通語定音的時候,必依託一個實際存在的語音系統,稱為「方言」。帝都的地區,對通語口音的影響很大。南方當然不可能忽略入聲,直到今天入聲都是基本聲調。

通語音系雖然受帝都地區影響,但其歷史不限於此地區,主體也不一定是此地區土生土長的方言,而是來自古中原數千年之前的創製、定型。


看看金尼閣選的「同鳴字〞共20個是不是入聲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