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了的衝動。


改 把不好的習慣改了 不要自憐自哀 不要遇事就傷心 不要敏感 不要瞎想 遇事別往心裡裝 改掉你的矯情 你不改永遠都是玻璃心 你不改你的悲觀思維 你不強大自己 以後你什麼 都做不好


人體內常常受疾病困擾的器官往往比正常情況下更大,因為這是剛需。如果堅強是你的剛需的話,你總會想盡辦法去做到。 心理太脆弱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當然,家裡有礦另當別論。

此外,你會受到別人的話的刺激,這就證明其實他的話裏不一定全是假的,或者他的話裏隱藏了你害怕的東西,找到他,克服他,正所謂破而後立。簡而言之,堅強就是一個不斷受傷不斷修復的過程,皮膚上長出的老繭自然不容易受傷。

不足之處請斧正。


脆弱不是軟弱,針對不同的脆弱,不同的處理方式有:


防衛盾牌 1: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


鑒於我的研究對象是羞恥感、恐懼和脆弱等情緒,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告訴你,對快樂的探索讓我的職業和個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是真的。事實上,我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快樂的含義,我認為快樂可能是最難真正感受到的情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我們失去展現脆弱的能力或意願時,快樂將成為一種我們會懷著深深的不祥預感去接近的事物。而我們在年輕時是以純粹的喜悅來迎接快樂的。這種轉變在我們的意識之外緩慢地發生著。我們甚至不知道它正在發生或者為什麼發生。我們只知道,在生活中我們渴望更多的快樂,我們只知道,我們太需要它了。


在一種充滿匱乏感的文化中—永遠感覺不到安全、確定性和足夠的肯定—快樂就像是一種安排。我們早上醒來就會想「希望工作進展順利」「家裡每個人都健康」「沒有發生重大危機」「房子還在」「我正在健身,感覺很不錯」「哦,該死」「糟糕」「真的太糟糕了」「災難一定就在前面等著我」。


或者,在升職時,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簡直難以置信,別是什麼圈套吧?」。在發現自己懷孕時,我們想的是「我們的女兒既健康又快樂,所以,肯定會有什麼不測在等著我肚子裏的這個寶寶,我就知道會這樣」。全家第一次一起度假時,我們非但沒有興奮的感覺,反而總擔心遭遇飛機墜毀或者輪船沉沒的厄運。


我們總是在等另一隻鞋子掉落。這種說法起源於 20 世紀初,當時新移民和湧入城市的人羣都擠在廉價公寓裏,在那裡你可以聽到樓上鄰居晚上脫鞋子的聲音。一旦你聽到第一隻鞋子落地的聲音,你就會等著另一隻鞋子落地。儘管當今世界在許多方面比 20 世紀早期要安全得多,我們的預期壽命也遠遠超過了那些豎起耳朵等待第二隻鞋子落地的人,但對我們來說,生活的風險要高得多。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眼裡的「另一隻鞋子」都是些很可怕的事情,比如恐怖襲擊、自然災害、本地食品店爆發大腸桿菌疫情、校園槍擊事件等。


在最初鼓勵受訪者說出他們感覺最脆弱的經歷時,我並沒有料到快樂會是其中的一個答案。我期待聽到的是恐懼和羞恥經歷,而不是他們生活中的快樂時刻。所以,我真的很震驚,當我聽說他們最脆弱的時候竟然是:


·守候孩子們睡覺。


·承認我有多愛我的丈夫/妻子。

·知道自己有多棒。


·熱愛我的工作。


·花時間陪伴父母。


·帶孩子去看望父母。


·思考和男友的關係。


·訂婚。


·身體好轉。


·生孩子。


·升職。


·快樂。

·墜入愛河。


這些回答不僅讓我震驚,而且我知道我有麻煩了。


在我 2007 年「精神覺醒」之前,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也是我自己的潛意識裡的一件盔甲。當我第一次把受訪者描述的脆弱和快樂聯繫起來時,我幾乎無法呼吸。我一直把我那始終如一的防災計劃當作我的小祕密。我以為我是唯一一個在孩子們熟睡時守候在他們身邊,沉浸在對他們的愛和崇拜中,同時腦海中想像的是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人。但我敢肯定,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想像過車禍場景,也沒有人演練過我們所有人都害怕的報警流程。


我聽到的第一個故事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講述的。「我過去總是把每一件好事都想像成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災難。」她告訴我,「我會想像出最壞的情況,並試圖控制所有的結果。在我女兒考入她夢想中的大學時,我就知道如果她離家太遠,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於是,在她入學之前,我花了一個夏天的時間試圖說服她去當地的一所學校。這件事打擊了她的自信,也讓我們 2011 年夏天過得很不開心。這是一個痛苦的教訓。現在,我會心存感激地默默祈禱,努力抹去腦海中那些不好的畫面。不幸的是,我已經把這種想法傳染給了我的女兒。她越來越害怕嘗試新事物,尤其是在生活進展順利的時候。她說她不想『挑戰命運』。 」


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士對我說:「我曾經以為,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的話,如果糟糕的事情發生,你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果它沒有發生,你就會感到驚喜。之後我出了車禍,我的妻子死了。不用說,最壞的打算根本沒有讓我做好準備。更糟糕的是,我仍然為我們一起度過的所有美好時光而悲傷,那些我沒有盡情享受的時光。我對她的承諾是盡情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我真希望她還在我身邊,現在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些故事說明,對於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一種弱化脆弱的方法——這一概念而言,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將其視作一種從「排練悲劇」到「永遠失望」的連續統一體。我們中的一些人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那位女士一樣,在快樂剛一湧上心頭時,就趕緊做最壞的打算,而另一些人甚至從來沒有感受過快樂,他們寧願保持一種「永遠失望」的狀態。那些「永遠失望」的人是這樣解釋的:「不抱希望地生活比感受失望更容易。比起一直處於失望的狀態,陷入失望又擺脫失望的感覺更脆弱。你雖然犧牲了快樂,但痛苦也少了。」


這兩個故事的結尾部分講述了同樣的情況:要想溫和地享受生活中的快樂時光,需要展現脆弱。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曾經守護在孩子身邊,想著「我愛你愛得幾乎無法呼吸」,就在那一刻,你的腦海里出現了孩子遭遇可怕事情的畫面,你要知道,你不是瘋了,也不是隻有你才會這樣。在我採訪過的父母中,約 80% 的人都有這種經歷。同樣的比例也適用於我多年來與之交談過和共事過的成千上萬的父母。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


只要我們把脆弱和快樂聯繫起來,答案就非常簡單了:我們試圖搶先一步戰勝脆弱。我們不想被傷害、偷襲,我們不想措手不及。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預演厄運降臨時的應急措施,或者乾脆永遠躲在自己選擇的失望中。


對於我們這些「排練悲劇」的人來說,在欣喜若狂的時候,這些不祥的畫面就會湧入我們的腦海,但這是有原因的。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拒絕脆弱時,我們就無法為快樂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和袒露情緒留出空間。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面對這些,我們甚至還會產生一種「被嚇了一跳」的生理反應。我們渴望更多的快樂,但同時我們又無法容忍脆弱。


我們的文化對這場充滿厄運的排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里都有一堆可怕的畫面,當與脆弱做鬥爭的時候,我們會將其中一部分提取出來。我經常對觀眾說,如果他們在過去的一週內看過暴力畫面的話就舉手示意。通常有大約 20% 的觀眾會舉手。接著,我會把這個問題稍作改動:「如果你看過新聞、《犯罪現場調查》(CSI)、《海軍罪案調查處》(NCIS)、《法律與秩序》(Law Order)、《識骨尋蹤》(Bones)或任何其他犯罪類電視節目,請舉手。」這時大約 80%~90% 的觀眾都會舉手。我們腦中並不缺少用來激活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的圖像,它們就在我們的神經末梢上。

我們都是視覺動物。我們信任、消費並在腦海里儲存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我記得最近一次的類似經歷發生在我和史蒂夫帶孩子們一起開車前往聖安東尼奧度週末長假時。當時查理在車上為我們講他們幼兒園裡的新「敲門笑話」,我們都笑得前仰後合—連他姐姐也哈哈大笑了。我開始喜不自勝,但就在那一瞬間,與「快樂」形影不離的朋友「脆弱」擊中了我,我打了個寒戰,回想起一則新聞中出現的畫面:一輛翻倒在地的 SUV 停在 I-10 洲際公路上,兩個空的汽車座椅躺在卡車旁邊的地上。我的笑聲變成了恐慌,我記得自己當時脫口而出:「開慢點,史蒂夫。」他疑惑地看著我說:「我們已經停車了。」


應對策略:練習感恩


即使我們這些學會了「融入」快樂並欣然接受所有經歷的人,也免不了受到脆弱—它常常伴隨著快樂時刻而出現—那令人不安的顫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剛剛瞭解瞭如何用它作為提醒而不是警告。對我來說,兩者最令人驚訝的(也是改變生活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種提醒的本質:對於那些歡迎這種經歷的人來說,伴隨快樂而來的脆弱是在提醒我們要練習感恩,承認我們是多麼真誠地感謝某個人、某個美好的事物、某種關係,或者僅僅是我們眼前的時刻。


因此,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感恩是消除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的良藥。事實上,每一位受訪者在談論保持快樂的能力時都談到了練習感恩的重要性。這種關聯模式在數據中非常普遍,以至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不禁做出承諾:不談論感恩就不談論快樂。


讓我喫驚的不僅僅是快樂和感恩之間的關係。令我驚訝的另一點是,受訪者一致將快樂和感恩描述為精神實踐,這種實踐與相信人類的共情聯結以及存在一種比我們更為強大的力量有關。他們的故事和描述以此為基礎展開,指出了幸福和快樂之間的明顯區別。受訪者將幸福描述為一種與環境相關的情感,而將快樂描述為一種與世界接觸的精神方式,並將其與練習感恩聯繫在一起。雖然一開始我被快樂和脆弱的關係嚇了一跳,但現在這對我來說完全講得通,我明白了為什麼感恩是消除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的良藥。


匱乏感和恐懼驅動著快樂裏的不祥預感。我們害怕快樂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或快樂的感覺還不夠,又或者害怕向失望(或者接下來等待我們的任何可能性)的轉變會太困難。我們知道,向快樂屈服,最好的結果是我們會失望,最壞的結果是招致災禍。我們在價值問題上苦苦掙扎。鑒於我們的不足和不完美,我們還值得擁有完美的快樂嗎?那些飢餓的兒童和飽受戰爭蹂躪的世界呢?我們該為誰快樂呢?


如果匱乏的反義詞是足夠,那麼練習感恩就是練習如何讓自己認識到我們已擁有足夠的東西,認識到我們已經夠好了。我之所以使用「練習」這個詞,是因為受訪者談到了具體的感恩練習,而不僅僅是一種感恩的態度或意識。實際上,他們還提供了感恩練習的具體例子,包括保存感恩日記和感恩瓶,以及舉行家庭感恩儀式等。


說實在的,關於感恩練習以及人在脆弱時產生的匱乏感和快樂之間的關係,我從那些蒙受過最嚴重的損失或經受過最嚴重的創傷的男女身上,學到的知識是最多的。這些人中有的孩子早逝,有的家裡有身患絕症的親人,有的是種族大屠殺的倖存者,還有的是創傷倖存者。我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你和人們談論脆弱,聽到人們最無望的掙扎時,你不感到沮喪嗎?」我的回答是「從來不會」,因為我從那些勇敢地與我分享鬥爭經歷的人那裡瞭解到的關於價值感、復原力和快樂的心得要遠多於我在工作中接觸到的沮喪。


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禮物比得上我從那些在悲傷和黑暗中挨過時光的人身上學到的關於快樂和光明的三個啟示:


1. 快樂來自平凡的時刻。我們忙著追求非凡,很可能錯過快樂。「匱乏文化」可能會讓我們害怕過那種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但當你與那些從巨大損失中挺過來的人交談時,你會發現,顯然,快樂不是永恆的。所有和我談論他們的損失以及最懷唸的事情的受訪者,無一例外地都談到了平凡的時刻。「如果我下樓去能看見我丈夫坐在桌旁,一邊看報紙一邊咒罵就好了……」「如果我能聽見我兒子在後院咯咯地笑就好了……」「我媽媽給我發過很多瘋狂的簡訊——她從來不知道怎麼用手機。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找回這些簡訊。」

2. 感激你所擁有的。我曾問那些從災難中挺過來的人,我們該如何培養同理心,並對那些遭受苦難的人表現出更多的同情,答案總是如出一轍:不要因為我失去了我的孩子而迴避你擁有孩子的快樂;不要認為你擁有的是理所當然的——要慶幸自己能擁有;不要為你所擁有的而道歉,要心懷感激,並與他人分享你的感激之情。你的父母身體健康嗎?行動起來,讓他們知道他們對你有多重要。當你珍惜你所擁有的,就是在珍惜我所失去的。


3. 不要浪費快樂的時光。我們無法為悲劇和損失做準備。當我們把每一次感受快樂的機會都變成對絕望的考驗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削弱自己從脆弱中復原的能力。是的,向快樂服軟是不舒服的。是的,這簡直太可怕了。是的,快樂是脆弱的。但是,每當我們允許自己沉浸在快樂之中,屈服於那些時刻,我們就建立了自我復原的能力和對未來的希望。快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一旦不幸發生——它們確實會發生——我們會變得更強大。


我花了幾年時間來理解和整合這些信息,並開始培養感恩的習慣。而艾倫似乎憑直覺就明白了承認和擁有快樂的重要性。她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下午我陪她逃課,在公園裡玩了一個下午。我們倆坐在一艘槳船上,把從家裡帶來的不新鮮的麵包餵給鴨子喫,這時我發現艾倫沒有在踩踏板,她正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她用雙手裹著麵包袋,頭往後仰著,雙目緊閉。陽光灑在她仰起的臉上,她的臉上掛著一絲平靜的微笑。我被她的美麗和脆弱深深打動了,幾乎無法呼吸。


我足足欣賞了一分鐘,可是見她一動不動,我又有點緊張了。「寶貝?你沒事吧,親愛的?」


她揚起嘴角,笑意盈盈,然後睜開了眼睛。她看著我說:「我很好,媽媽。我只是在製作記憶照片。」


我從未聽說過記憶照片,但我喜歡這個詞。「那是什麼意思?」


「噢,記憶照片就是我在非常非常開心的時候在腦海里拍下的一張照片。我閉上眼睛把它拍下來,這樣的話,在感到悲傷、害怕或者孤獨的時候,我就可以看看我的記憶照片了。」


我不像當時只有六歲的女兒那樣能言善辯、泰然自若,但我一直在練習。對我來說,表達感激之情仍然要比優雅或流暢更困難。在感受快樂的時候,我仍然會被脆弱壓垮。但現在我學會了大聲說:「我感到脆弱,我非常感激 。」


好吧,在談話過程中突然冒出這句話可能會相當尷尬,但這比其他選擇—小題大做和控制—要好得多。就在最近,史蒂夫告訴我,他想趁我外出工作的時候帶孩子們去賓夕法尼亞州他老家的農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主意真不錯!」,可是轉眼間我的思緒就變得瘋狂起來:「哦,天哪,我不能讓他們脫離我的視線去坐飛機,萬一發生什麼事怎麼辦?」不過,我沒有跟史蒂夫爭論,也沒有提出批評意見,或者找碴兒讓他打消這個想法,而且還不讓他知道我內心那些毫無道理可言的擔心(比如「這個主意真是糟透了,現在機票真的很貴」或者「你們這麼做太自私了,我也想去」)。我只是念叨著:「脆弱。脆弱。我很感激……因為……孩子們可以單獨和你在一起,去探索大自然。」


史蒂夫笑了。他很清楚我在進行感恩練習,他知道我是認真的。在我將這一研究用於對抗摻雜著不祥預感的喜悅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如何從眼前對脆弱的恐懼中闖過去。我以前沒有從我害怕的事情、我的真實感受以及真正渴望的東西—感恩帶來的快樂—中得到過任何信息。

防衛盾牌 2:完美主義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50 篇內容

鹽選專欄

無所畏懼:顛覆你內心的脆弱

布琳?布朗 作者

¥28.99 會員免費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既然你已經發現問題,你已經以前的你更堅強了,想想是不是?加油!


以前也是這樣 一句話對我啟發很大 「人生除了生死 再無大事」 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想法 走自己的路 你會發現其實一切都好簡單!加油 加油!相信自己!

不怎麼辦,就這樣過唄。


找自信呀!去嘗試做自己能成功的事情 你會感到自信滿滿的 都是正能量


人生不會事事如意、順心,只有經歷世事的千錘百鍊,才會塑造出自己強大的心靈,才會讓自己在艱難險阻的面前無懼,同時讓自己在困惑、困局面前有突破的智慧。


活著,慢慢的你會發現有許多自己喜歡的,還沒有經歷過的事。會讓你欣喜若狂。讓你高興。


你要多點笑嘛 笑嘻嘻的不好看嗎


以前我是個完全沒心沒肺的人,慢慢地變成 心理比較敏感脆弱的人。

倒不是自卑。

同求答案。


你好,這種情況有找過上面的心理諮詢師嗎?

開個小玩笑,你可以多看看吐槽大會,我覺得很有意思,希望能給你帶來快樂


今天的心情就跟過山車一樣


我知道一句話,就是當別人傷害你的時候,或者別人無根據對你語言攻擊的時候,就想到這一句,上帝以痛吻你,希望你乃報之以歌,心靈太脆了就要有自信心,多看一些課外書,聽聽音樂放鬆心情,別人打擊你的時候,就要堅強面對還要反思,不要以別人為中心,不要以為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堅定自己信念,想想自己的優點,和值得相信的人去談心傾訴情緒,加油,不要被困難打到


接受它,你會很開心,遭遇過不幸的事情越多的人會更加寬容和平和


你好,這種情況多久了呢?有找過心理諮詢師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