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能不能不要说新加坡,一个新加坡还不足以让这个问题证伪吧?


高赞答主 @Flankstan 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已经很好地解释了东南亚国家和东亚的「先天差距」了,但还没解释为什么两者差距会在9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1990年的时候马拉西亚的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GDP(2017美元不变价)只比韩国低2000美元,而到了2019年却只有韩国的70%不到。而且在大幅度落后的情况下,马来西亚的人均gdp增长率还一直低于韩国,直到2011年这种情况才有改变。(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1:进入21世纪后,差距明显变大

图2: 90年以来人均GDP变化率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东亚经济奇迹是怎么形成的:

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亚洲四小虎(印泰马菲),再到近30年来的我国和现在的越南,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路线都有高度相似性:

1.本国产业弱小只能承接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转移和外国资本家投资;

2.本国居民消费力低所以得靠出口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消化产能和赚取外汇;

3.压抑消费从而增大投资(企业研发、教育、基建),增强本国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4. 实现产业升级,抢占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晋身发达国家之列,并由资本净输入国成为资本输出国 (中日韩在东南亚的巨量投资)。

能否靠著这种模式成为发达国家,关键就在于第三步的成功。否则,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达到中等水平(现在的门槛为人均GDP在10000美元左右)时,由于劳动力不再廉价,外资企业纷纷撤资,只能靠本土企业拉动就业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这时候本土企业还没能实现产业升级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那么这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将会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那这个问题基本可以换成:为什么韩国等东亚国家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却不能。

1. 东南亚国家投资的不足

简单点地来说的话,一个国家(企业也类似)的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投资以换取未来更高的收入。在宏观经济学里,我们用总资本形成(Gross Capital formation)来衡量这个国家投资量对GDP的占比。发展中国家想要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往往要压抑消费来保持长期的高投资,因此总资本形成水平更高;而发达国家由于增长潜力已经较小,本国资本家更愿意将钱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因而消费水平高而总资本形成水平相对更低。

从70年代到现在50年以来,韩国的平均总资本形成水平为32.5%,也就是说韩国这50年里每年新生产的价值里,平均有32.5%不拿去消费而被用于投资以提高生产效率。而马来西亚的这一数值为27.6%,在韩国已是发达国家的今天,两者这一数值的差距比80年代时还变大了。对比之下,我国近50年的总资本形成水平为38.13%,而老牌发达国家法国的数值为23.22%(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3

没有教育、基建、研发的投资,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无从说起,这一点也表现在了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中(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即除去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部分所带来的GDP增长率,可简单理解为由于效率提高所带来经济增长,常被经济学家用来推算未来的经济增长率)

图4:在大部分年间,韩国的全要素增长率都是高于大马

(数据来源:The Conference Board Total Economy Database?)

图5:韩国人平均比马来人多接受3-4年的教育

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的差距也是巨大,2011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的4%,而马来西亚而只是略高于1%.

图6:1996年和2011年韩国,大马和泰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

(数据来源: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生产效率不增长,那么哪怕当下的gdp增长率再高,也不过是低端劳动力投入和外国热钱涌入的结果,一旦外国资本家觉得这个国家的投资回报率不再吸引,撤资并将生产线转移到别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则会立即陷入停滞。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个国家借了大量外债的话,外资的流出还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对外债务负担变得更加沉重,经济便更难复苏。(参考: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

2. 东南亚产业升级的失败

教育、研发跟不上,创新力和竞争力也就不会提高,想要实现产业升级,进军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也便是痴人说梦。东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复杂度(Export Sophistication)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某一种类的商品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集中占的比重较大,则这一商品会被视为复杂度高的商品(e.g. 汽车)。发达国家往往能大量生产并出口这种高复杂度、高附加值的产品。

从2018年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商品我们也可以看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日本出口额最大的商品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马来西亚则主要出口集成电路这种低附加值产品(此处争议较大)和自然资源;韩国的出口虽然也很依赖集成电路,但是汽车、运输船等产品也已经占了非常大一部分的比重了。(数据来源:CEPII)

更新:关于集成电路行业的附加值:本人不是集成电路的行业的从业者,因此希望有专家指摘。据我找到的资料和评论下知友的观点来看,集成电路是一条很长很复杂的产业链,包括设备材料供应、IC设计、晶元制造、封装测试三个环节,不同环节的利润率也存在巨大差异。而马来西亚主要还是集中在封装测试等低附加值环节,因此利润较低。

图6:韩国2018年出口结构

图7: 2018年马来西亚出口结构

图8:日本2018年出口结构

3. 总结

总而言之,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不如东亚,主要还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投资不足,导致在教育、企业研发的方面逐渐落后于东亚,导致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落后,无法抢占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随著人工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外资企业撤离,东南亚国家便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四小虎现在的境况,这对于刚跨过一万美元的我国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前车之鉴的。


东南亚整体不错的,并不是东南亚失败了,而是这才是第三世界的常态

亚洲人口最多的三个板块,东南亚人均4902美元,而南亚则只有2034美元。古印度地区也算四大文明之一,现在被东南亚甩开这么远,可见东南亚不差的。

缺乏合适的机会,是东南亚整体上在现代没有超过东亚的主要因素。

1945年以后,任何国家想要繁荣,就需要获得超级大国的扶持。一个落后国家,如果没有获得大国给予的技术、市场、资本,就不可能完成经济的腾飞,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这一点都成立。

东南亚则普遍缺乏这样的机会,1945年以后缅甸、越南、寮国、柬埔寨都面临长期战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局势不断动荡,汶莱体量不足。只有泰国和新加坡有较稳定的发展环境(马来西亚超过泰国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贫穷,导致人才持续外流,这些因素削弱了他们的国家竞争力。不论是美国还是俄国,都是以利用为主,没有哪个列强想给东南亚一个和平的环境,整个冷战期间,东南亚始终战争不断。没有和平的环境,也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个世界是属于富国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惊人。他们只有14%的人口,却有73%的财富。在这种分配体系下,东南亚除了新加坡这个异类,其他国家是永远无法翻身的。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在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新加坡、越南三国,有将近10%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移居OECD国家。寮国、柬埔寨则是有更高的15%。即便东南亚国家近年经济成长表现卓越,仍挡不住人才外流的趋势。

高端人才外流严重,普通人也大量奔赴海外充当劳工。印度尼西亚有600万海外劳工在亚洲富裕国家工作,而著名的菲律宾菲佣,也有200万以上。

2019年,东盟各国在雅加达召开的东盟安全移民运动会议(ASEAN Safe Migration Campaign)上公布,当前东南亚各国总计有超过1300万海外工作者。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2017年时表示:「全球化下,菲律宾精英前往先进国家发展,对菲律宾发展不利」。并为此出台了科学家返国计划(Balik Scientist Program),其他如马来西亚、越南都有相似的计划,但外移人口愈来愈多


东南亚除新加坡外,普遍缺乏实力强大的本土企业,这也让东南亚经济发展的红利许多由外国资本享有。越南68.8%的出口额由外资企业完成,而柬埔寨与寮国为东南亚对外资依赖最高的国家。

东南亚有3.6亿网民,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均为外资企业,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全部为外国资本控制。这也意味著互联网这个创造巨大价值的新兴产业,东南亚各国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油水

不论是专利申请量,还是科技创新融资,都远远低于欧洲与美国,这也让他们的科技水平差距更大,更不可能追上。科技是核心生产力,科技没有,就只能当西方国家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劳力。

有时候就差一步,结果却天差地别。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仅隔一桥,但发展轨迹截然不同,太多因素决定命运


给你看一份数据。这是1996年东亚及东南亚主要国家的人均GDP数据。请猜一下,哪一个数据是中国?

答案是:第一列。

按照表格中的顺序,从前往后排这几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

当然了,当时的东南亚国家与日本、韩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面对中国,就算是今天我们瞧不上的印尼,也算是高人均GDP的国家,更不用说人均GDP甩开中国三四倍的泰国和马来西亚。

这是今天五个国家的人均GDP数字:

9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出国旅游特别喜欢去新马泰三国,原因是这些地方相对发达、离得近而且花钱不多。当然,今天我们再说去泰国旅游……反正至少在北上广的很多人看来,跟下乡的感觉也差不多吧。

回过头来说,不是东南亚发展水平不如东亚,而是在过去20多年里有个国家把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甩在身后。


上个世纪的港片,一帮街头老太太聊天吹牛的时候都说自己家谁谁孝顺呀,带我去新马泰去旅游啊什么的

所以其实早期我们对东南亚的印象甚至是「走向发达国家」的形象,当时南方还在「下海」,北方改革没几年,韩国也才刚刚腾飞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有一点儿起色

当时也就是日本是明显的发达国家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入世经济起飞,日韩文化输出繁荣

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多图预警)地理条件,是影响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热带气候之外,几乎每个东南亚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独特地理因素。

接下来我准备按照相似程度分组,对于限制因素分别进行讨论:

1. 分隔的地理单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

2. 狭小的国土面积:新加坡、汶莱、东帝汶

3. 缺少海岸线和优质港口:寮国、柬埔寨

4. 例外:缅甸、泰国

(这话题我想写的东西有点多,一两次根本写不完...所以就只能慢慢更新了)


1. 分隔的地理单元: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本国的主要经济区块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被强行分割,各自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行政区划

印尼是千岛之国,主要由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和伊里安岛(占西部)五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型岛屿组成。

印度尼西亚人口密度

地理分割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区间难以进行交流,制约国家的发展。

印尼的众多岛屿中,爪哇岛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其上却生活著印尼60%的人口。印尼前五大城市中,雅加达、泗水、万隆和勿加泗都在爪哇,只有第五大城市棉兰位于苏门答腊,这就导致爪哇成为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其他地区产生严重的虹吸效应。

虽然中国也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经济要好。但是由于中国大陆是一个整体,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铁路和公路连接起来,人员往来、物资运输等经济交流活动非常便利,发达地区在产生虹吸的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外溢效应。一个地区发展起来了,就可以慢慢带著其他地区发展,不断扩大的长三角都市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很明显,印尼岛屿之间都是海洋,经济交流只能从贵的要死的航空和慢的要死的船运中二选一,外溢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难以从爪哇的发展中获得直接收益,而本地的人才却在被不断抢走。

地理分隔还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虽然印尼国土面积并不小,但是却几乎没有可供发展农业的大型平原。这导致印尼粮食极度依赖进口,面对国际粮价波动毫无还手之力,制约了印尼的国际议价能力,间接拖累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印尼政府早已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而造桥似乎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2013年,连接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达海峡大桥正式动工,如果建成,将极大便利两岛之间的交流。但是,除苏门答腊外,爪哇和其他岛屿之间的距离都相当远,如何合理规划桥梁,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马来西亚:

和印尼的情况发类似,马来西亚也面临著由于地理分隔而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马来西亚行政区划

马来西亚人口密度

马来西亚国土被中国南海一分为二,西马马来位于马来半岛,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好;而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东马来来相比而言比较落后。然而这种分割的国土并不是自然发展形成的。历史上,东马并不属于马来西亚,是英国殖民者把它们合在一块的。

马来西亚的前身是马来联邦(彭亨、雪兰莪、霹雳、森美兰,「四州府」)、马来属邦(丁加奴、吉兰丹、吉打、玻璃市、柔佛)、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三州府」)、英属北婆罗州(今沙巴)、沙捞月国(英国人建立的殖民国家)。1946年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以及原海峡殖民地的马六甲、槟榔屿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解散,重新组成马来亚联合邦,1963年新加坡、北婆罗州、沙捞月加入,组成马来西亚,原先汶莱计划加入但未果,1965年新加坡退出。

马来西亚地形图

不过相比地理单元完全独立的印尼来说,西马来连接著中南半岛,且有面积比较大的平原,因此马来西亚可以更多的生产棕榈、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然而西马来和东马来间的地理阻隔,让这两个区域的差距越来越大。

菲律宾:

菲律宾人口密度

菲律宾和印尼在地理条件上真的非常相似,因此他们几乎面临这同样的问题:地区之间经济交流不足、发展不均衡以及缺少大型平原,因此就不再赘述了。

越南:

乍一看,越南和之前三个国家毫无相似之处,它位于中南半岛,且领土没有被海洋分割。然而由于越南狭长的领土形状,其内部的经济分区也非常严重。

越南行政区划

越南的国土,可以用「一条扁担两个箩筐」来形容。「两个箩筐」是红河平原以及湄公河平原,是越南的主要经济区,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和经济活动都集中在这里。而「一条扁担」则成为了连接两个经济区的物流和管理中转站。

在这种一分为三的地理环境下,越南的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和政治势力长期分为北、中、南三大块。由此形成的内耗对于越南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但好在,和其他国家相比,越南的这种经济分区化更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调整,这也是越南比较幸运的地方。


2. 狭小的国土面积

新加坡、汶莱和东帝汶,都是公认的小国,都受到狭小国土面积的制约。虽然新加坡有其特殊性,但仍然完全无法摆脱天然缺陷的束缚。

新加坡:

狭小国土对新加坡的限制,在过去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短缺,而未来将主要体现于发展空间的缺失

先简要介绍以下新加坡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目前国土面积724.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97名,比香港还要小1/3。而且,1965年新加坡刚独立时,国土面积甚至只有581.5平方公里。为了缓解土地紧缺问题,新加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进行填海造陆,最终国土才扩展到了目前的700余平方公里。

新加坡国土面积变化 (1984-2014)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在殖民时期,新加坡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首都,是英国当时于东南亚最主要的海军基地。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全球航运贸易额迅速成长,新加坡也随之成为世界主要贸易据点。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加坡经济受益于向越南战争,通过向美军供应装备,特别是武器和燃料,新加坡每个月可以获得约6亿美元。这些收入,最终成为了新加坡建设国家经济的初始资源。

目前,新加坡的产业主要集中于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和炼油业,主要出口产品为精炼石油、电脑及集成电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却一直深受水资源短缺困扰。

尽管新加坡为热带气候,年降雨量高达2350毫米,但由于国土面积实在狭小,新加坡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数第二。

目前新加坡的生活用水,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签署了两份供水协议,前者已于2011年履行完毕,而后者的截至日期为2061年。之后,马来西亚一直按照每千加仑原水3分林吉特的价格向新加坡供水,而新加坡则在将原水净化成净水之后,按每千加仑50分林吉特的价格将部分净水卖回给柔佛州。

与供水量激增相反的是,自1961年以来,原水的供水价格一直保持3分林吉特不变。针对水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基本无果。目前马来西亚依旧按照合约向新加坡供水,但随著截止期限越来越近,新加坡解决水源的需求也更加紧迫。

新加坡现在正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雨水收集技术,力求尽快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按照这个趋势,在2061年之前,新加坡摆脱马来西亚的水源胁迫应该不成问题。

由国土狭小导致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国土狭小问题本身,新加坡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虽然之前说,新加坡通过填海方式增加了接近200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但周边国家对于新加坡的填海行为,实际上非常的不满。

填海最主要的材料是沙子,而1997年,马来西亚开始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印尼2007年禁止,越南和柬埔寨等国于2009年禁止。虽然新加坡可以向其他国家买,但运输成本和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填海虽然能扩张面积,但能填的海域毕竟是有极限的。新加坡东西北三面都是马来西亚,因此能填的方向就是南面;而南面又是马六甲海峡,为了国际航运的顺畅,新加坡也不敢太过火。

据推测,新加坡就算填满可以利用的所有海域,面积也只能达到大约1000平方公里,仍然小于目前的香港。土地问题,将是新加坡永远的软肋。


这次就先到这吧,后面有时间接著写。

(如果没人看,岂不是很尴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