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應該從什麼方面切入比較好?選擇一種的理由是什麼呢?


當然是機會公平啊。

最通俗的解釋,可以拿教育舉例:

機會公平:保證所有地區的中小學教育都一樣好,然後高考同卷同分數線,全看成績。

結果公平:保證所有地區的錄取率都一樣。不管中小學教育質量差異。

社達:既不管基礎教育,也不管錄取率。

所以機會公平就是儘力達到出身平等,而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隨意競爭。

教育,醫療,基礎保障,衣食住行,最長工作時限,金融機會,個人破產,都屬於機會。

機會公平的重點是:窮人不能窮,窮=失去機會。

而結果公平的重點是:富人不能富,富=結果不公平。

努力學習的,只是因為本族羣努力的人太多,就要硬被刷下來,這哪裡公平了?沒有半點公平。

當然,富人的機會更多,這個是一定的,絕對的機會公平也不存在。但沒有完美的東西,不代表就不應該往完美的方向努力。

沒有100%的完美,所以連1%也不需要去做,這是社達主義者維護自己利益的說辭。


左邊是機會公平。

右邊是結果公平。


從縮小貧富差距的角度,當然是右邊。

無論怎麼樣,最後的結果就是貧富沒有差距。

還能有什麼比這更能縮小貧富差距的?

可是你提這個問題,我默認你不是這麼理解的。你希望知道,哪種對社會更有利。


貧富差距一定對社會有害嗎?

這其實要打問號的。

人類本就生而不平等。

有人手腳健全,有人天生殘疾。

有人就是比別人高,比別人漂亮,比別人聰明。

如果一切都沒有差距,那麼這些人類與生俱來的不同,就沒什麼意義了。

這對於弱者來說,當然是好事。

但這樣的結果,對社會整體而言,好嗎?

強者在這裡得不到更多的好處,會用腳投票,去那能提供不平等,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

時間久了,你覺得如果發生戰爭,誰贏誰輸?


結果平等會造成強者的不滿甚至離開。

這點而言,我更傾向於機會平等。

給弱者和強者相同的機會,讓他們比拼,讓他們奮鬥。

雖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

但對整體來說,社會的競爭力更強。


當代社會的問題是,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都沒有。

有些人明明是弱者,卻憑藉特權,拿到別人沒有的機會,引起那些實際上的強者的不滿。

而這些有特權的弱者,卻要用結果平等的理論來否定機會平等,拒絕讓出特權,製造實際意義的不平等。

這纔是問題所在。


我覺得都不是,甚至任何帶有「公平」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改變。貧富差距是一個已經發生了的、既定的事實,是要做的一切事物的基礎。改變這一基礎,要麼打破重組,要麼緩慢引導,但都沒有「公平」一說。況且消除貧富差別本來就是在追求一種公平,怎麼可能在不公平的基礎上用公平追求公平呢。

以前形成貧富差別主要是地理位置不同、教育資源不同、機會資源不同。現代社會,隨著網路等科技的發展,以上不同都在逐漸弱化,但是有兩樣東西沒有變,一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變,二是用於改變的資本沒有變。於一,對於很多現代化科技的東西,貧窮地方的人不敢用不會用也不肯用;於二,就算致富,也得先付出點成本,其中還有風險,就窮人那點家底,不夠也不敢折騰。

總之,對於貧窮地方的人想要走出貧窮,我覺得要在思想上引導,政策上傾斜,機會上分享,資本上兜底。


縮小貧富差距只能靠生產力進一步突破。

比如頂級教育資源公開化。人工輔助教學


1、對中國而言,毫無疑問是機會公平。比如說高考,人口過度的現狀下,機會公平才能刺激公民努力奮鬥。

2、發達國家,比如北歐三國,結果公平更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