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至今,綜合國力有了幾次騰飛,可中國的農業為什麼還沒有實現全面機械化?


不能正視歷史就實現不了全面的機械化。

包干到戶就意味著土地被分割後,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採購機械化設備。

當年合作社就是全面機械化的雛形。

大家集資買設備,買來之後,大家一起用。

現在都自己干,沒錢買大規模的機械化設備,就實現不了全面的機械化。

把人聯合起來,把地聯合起來,把錢聯合起來。

才擁有全面機械化的前提。


雖然我國農業目前還沒有實現全面機械化,但近幾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也開始被重視起來並快速發展起來,但依然存在著一些隱患:

第一:各地區間農業機械化水平嚴重不均衡。

第二:農業機械裝備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第三:農機門類品種上存在明顯缺陷。

第四: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低,整體效益差。

第五: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

第六:農機具科研開發配套系統建設落後。


首先,各地並非統一種植某一產品,不能集中收割,其次,地勢高低不同,對機械化要求較高,第三,單位種植面積小,機械化種植成本高,第四,一般來說,大企業承包幾千畝土地,才有可能半機械化生產與管理。


主要還是收入問題。由於人均耕地少,農產品價格低等原因,一套機械創造的價值要補償購買機械的花費,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即使是農村合作社,如果那些地是一個人的,確實有的賺,如果集體一分,每個人分不了多少,如果像公司那種模式,發完工資老闆得賠死。其它的諸如生產不標準無法機械化什麼的都還好解決。


地塊小是根本原原因。還一戶人家地太少。


20年前,我的語文老師說,大集體時代,農業機械化已經在推廣,他所在的村基於擁有丘陵地區罕見的平地(五六十年代興修水利,導致河流改道,1千米寬的河道變成良田)。村集體準備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等成套設備,只是分田到戶實施,購買機械全部放棄;後來我才知道,我所在的村因為沒有那麼多平地,只買了諸如小型插秧機等小型機械,還是因為分田到戶,小型機械不是賣了就是送人了。至於現在,田地都荒了。。


這個問題有點像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實現gc主義

農業種植分大田作物(水稻,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經濟作物(水果,蔬菜等)

其實目前中國規模化大田種植已經實現全面機械化,比如水稻,從打田,插秧到收割,到烘乾,全部機械化了。

經濟作物比如水果蔬菜類的,有些是地勢原因不能實現,有些是整個生長周期的農事不適合機械操作。對有些作物,機械操作比人工成本高

所以,實現全面機械化是不現實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