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並不是封建迷信,只是太多人扯著它的幌子到處行騙。如果你對《易經》感興趣,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我將《易經》定義為:藝術。

《易經》很難學?一篇「乾貨」帶你入門!其實易學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是中國人就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早已根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 ——有孚君01 前言學易10年了,每每回想起入門時的艱辛,仍深感苦惱。如果不是師父當初的指引和諄諄教導,或許早已放棄。也許是易…782 贊同 · 48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神棍太多,各種曲解,脫離了本義,就越來越神秘了。

回歸到易經中的本義解釋,其實很簡單,一點都不神秘。


如何讀懂《周易》,這大概是自孔子以來的二千多年時間裡,所有易學者們都想解決的問題,可惜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使《周易》越傳越玄、越傳越神,逐漸使之成為了各種預測術的代名詞。今人對《周易》的認知,十之八九都是停留在各種預測、神秘玄妙及周普而無所不知等方面,對其所蘊藏的深刻哲理,今天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謎。

今本《周易》實際包含《易經》和《易傳》(又稱為《十翼》)兩部分,《易經》是《周易》的核心,《易傳》是對「經」的注釋。《易傳》相傳為孔子及其後學者所作,可以說是對《易經》最早、最系統的解讀作品,漢、魏時期的鄭玄、王弼把《易傳》與《易經》合編在一起,形成了今本的《周易》。

孔子、司馬遷認為《易經》是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時所創作的。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發現的《帛書周易·要》記載了孔子的話:「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避咎,然後易始興也」。那麼,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的大牢里創作《周易》的目的是什麼呢?我想一定不是閑得無聊,研究占筮之術以打發時間。周邦自古公亶父自豳地遷居西歧,開始實施翦商大計,傳到周文王時周朝已非常強大,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引起了紂王的忌憚才把周文王抓進大牢。周文王本與紂王有殺父害子之仇此時,睿智且又精通占筮之術的周文王對自己的兒子帶領強大的周邦打敗商朝應該不會擔心,擔心的是紂王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怎麼能把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國家治理的策略和思想傳給周朝的後世君王,以使周朝能夠代代相傳、長盛不衰。商朝已有占筮之書——《歸藏易》,研究並重新編排當時的易經,並把自己的治國之道深藏其中,大概是當時最好的辦法了。

所以,《周易》是周文王在當時流行的占筮之書(如《歸藏易》)的基礎上改編的,既完整地保留當時占筮功能,又完美地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融進了卦中,成功地騙過紂王而傳了下來。由此筆者大膽推測:《周易》的秘密也許只有周公及周朝的君王們知道,並且秘不外傳,大概是擔心他人懂得其中的道理之後會對周朝的統治帶來威脅,以致於《周易》秘密一直流傳了三千年,直到今天仍沒有解開。這種推測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周易》的《晉》卦中出現「康侯」等明顯晚於周文王的人物,但仍不能懷疑《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理由是《周易》經過了後人如周公的修改,但為了繼續保守其中的秘密,仍然採用像原文一樣隱晦、生澀的表現形式。


它能解構萬事萬物,你說它神奇不?它能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你說它神秘不?這就是它的神秘性所在。


因為周易的境界比較高,很多人想不明白,所以被神秘化。另外古人也確實把它當做術數來理解過,因為容易黑人錯覺


人的基本認識分很多種,說法不同,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出發點都不一樣。簡單說,你我他有什麼不同,分別代表什麼,有什麼作用,古法說的天地人實際上也可以用你我他來解釋,人類生存於地球,首先人要有自我認識,然後認識自己生存的地球,之後認識天和宇宙。道所說的,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就是這麼簡單。通過學習老子哲學,可以明白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辯證關係。弄不懂這些也可以學易經,懂多少就能得益多少,千萬不要學偏了,相信命運是算出來的上天註定,易經里的道理,明白以後,還必須實踐驗證不斷提高,易經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你不要犯錯,知道明白的可以放心大膽去做,不明白的一定要留好後路,不能孤注一擲,簡單說就算賭博的話,也一定先考慮後果,假如輸光了只好跳樓,那就別賭了。複雜嗎?一點也不複雜,易經就是一位有經驗的老人,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中國能夠重新振興,就是因為中國人一直在遵循易經的道理生存。不管承認不承認,也不管好人還是壞人,中國人的智慧都來自易經。


易經為什麼讓人覺得很神秘?易經的解釋都是圍繞卦辭去解釋的,彖辭象辭都是圍繞著卦辭去證明卦辭的正確性的,是一個整體。現在的解釋是卦辭一套說法,彖辭是另外一套說法,象辭又是一套說法,繫辭已經自成體系了。

大家在針對一件事情去做解釋時各說各話,象盲人摸象一樣,各從不同角度去發表自己的論點,把易經解釋的亂七八糟的,在不同的時空下,持不同論點的人又都能找到自己相對應的答案,更堅定了這些亂七八糟的解釋者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正確,這也讓易經成了一個概率學,誰的準確率高誰的話語權就高,但因為沒有人在整體的把握上更好地解釋它,也就沒有了統一的思想去規定哪個人的解釋更正確一些。這也是易經所以神秘的原因吧!

易經的神秘就和名家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一樣把白馬分成了白和馬,用謬論把好好的一個整體的易經分成各自屬性的物品,最後也就成了白馬非馬了,易經也由此變得不倫不類,誰都能聊兩句,但誰也不能讓對方心服口服了。

易經的神秘在於時代久遠以後,生活習俗日常用語已經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大相徑庭,我們用現在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去探尋當時的含義,肯定不能完全對照得上,這樣認知上的差異也讓易經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也是易經越來越神秘的原因吧!

易經雖然神秘,雖然解釋的千奇百怪,但易經原文一直沒有大的改變的事實,也讓我們後學者有了學習之路,和先賢聖哲們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經過自己對易經的摸索探尋,再去結合各家之言,雖然不能完全揭開易經的真面目,但也對易經有了一個清晰明了的認知,這也是我們幸運的地方吧!


因為不懂,所以就感覺很神秘。

小時候被爸媽帶出去北京玩,覺得大人太厲害了,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和手機導航的年代,去了那麼遠的地方,居然還能知道換乘哪班車,坐多少站下車,走哪個方向。。。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等到自己長大去了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覺得也不是很難嘛。

以前不會開車,不會打字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後來會了,就不覺得有什麼神奇之處了。

對於易經和其他學科也是這樣。

即便是現在,我還是覺得相對論量子力學什麼的還是很神秘,即便看了一些科普資料還是放棄了。因為看不懂,但是知乎和B站上的大神講述這方面的知識,就新手拈來,毫無滯礙,這就很牛了。

話說回來,對於易經就是這樣的。

三易中兩個已經失傳了。而現在流傳下來的那個,時間也太過於久遠了。傳說最早伏羲老人家畫卦,也只有八個卦,就完事兒。什麼太極陰陽,六十四卦也都是後面才有的事兒了。至於這八個符號講的啥,只有口口相傳了。話說會來,伏羲老人家創製八卦的時候,估計也沒想著這東西能讓每個人都明白,變成通用教材一樣,加入九年制義務教育什麼的。

到了文王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這個秘傳,再加上被關在大獄裡實在閑得無聊,就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創製了後天八卦,又推演除了六十四卦,並給每個卦配上了卦辭和爻辭,這才形成了完整的周易。

後來孔夫子出世,才完善了周易的註解,成為像現在我們看到的《易經》,並且將易經尊為六經之首,成了官方教材。這才讓《易》學有了廣泛的傳播條件。

但是有一說一,即便這樣,《易》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難以管窺。

一是囿於文字的障礙。唐宋以後的古文,都是經過歷代的口語話改良,比較平實易懂了,而唐宋以前,乃至於先秦的古文,比如易經尚書之類的,用一兩個字就把整句話講完了。別說你我這樣,生長在社會主義紅旗下的新青年看不懂,就是秦漢以後的文人,多少都有一些閱讀障礙。

二來易經的根本主題就是講的「道」。什麼是「道」?孔子在易經里做了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這本來就是不可說的,難以名狀的。要不然為啥《易》在魏晉時代被列為「三玄」之一。由於這個原因,要想真正的懂《易》在說什麼,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過來人的傳承、自己的悟性、肯於鑽研。

三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易經被逐漸神話了,返璞歸真者寡,故弄玄虛,裝神弄鬼者眾。更有甚者,成了斂財與惑心的工具。這裡要說明的是,易經是有占卜的功能,但這絕不是先祖創製易的初衷,更不是易的核心思想。充其量卜卦預測,只是停留在「易」的應用層面的「小術」而已。大家不要丟了西瓜撿芝麻,去研究那些玄之又玄的的東西。

真正的大道,樸實無華。

明白了這點再來看易經,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神秘怎麼賺錢呢?


神秘嗎?並沒有!完全沒有!我否認!..

比這神秘的事兒多了去了...

比如銀行卡餘額的莫名減少、短視頻APP時間黑洞、你媽逼你結婚的根源動力、A股市場...哦對,還有女孩子生氣的原因...


謝邀!世上神秘事物多了去!經過學習,明白了就不神了!不去學習、接觸~永遠都神秘!


因為周易的經辭所指的目標不是像扔石子,對準的是一個點。而是像拋沙子,目標是一大片。所以這是一種泛式解讀術,沒有論文的嚴謹,不具備論點,論據,論證的要素,周易的經辭本身就是粗枝大葉,盲人摸象,雲里霧裡,本身就是愚人哲學,不足為信。


任何東西不「用心」的時候,都很神秘。


我看了一個這個問題的幾個人的答案。說句實話,我從89年開始學易經,早就知道流行的社會觀點,目前仍沒有什麼新意。周易讓人覺得神秘,是因為利益的關係。對於初學者,不要為他們的觀點所左右。舉一個例子,在金華出土了六千年至八千年前的六畫卦。這一史實證明,文王拘而寅八卦是錯的,也就是說六十四卦與周文王無關。

我們怎樣理解易,或我們為什麼要理解易?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了解什麼是學,什麼是習就知道了。

我們先秦的思想都是先賢的生活智慧,如果我們在這個年齡段沒有這樣的智慧,並自我認識到這個問題,並誠懇地去向人請教,這叫學。而習的意義又複雜了。

我酒多了,下次再說。


沒有成功讀懂《周易》原文,又發現其作用很大,就覺得神秘。當你成功讀懂《周易》原文後,雖然沒有了迷信方面的神秘感,又覺得其中精妙無窮。


繫辭言: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易經總體思想體系,元亨利貞,但偏向於憂患之際,如何對待的立場。現實中一般請教易學老師,也都是自己有難事,也不便聲張,不得不尋找策略化解,有些老師會導向儒釋道這些宗教人文解釋,在這樣的前提下,久而久之,神秘化就有了。


別聽別人瞎扯一堆,歷史可以先了解,但是易經沒那麼複雜,想大概了解易經的可以看《序卦傳》,這裡就把易經簡單粗暴的講清楚了。《彖傳》是對《易經》各個卦的概念解析。《象傳》是對每卦每個過程的解釋。《繫辭傳》是注釋。《雜卦傳》看名字就知道啥意思。《說卦》是說《易經》的來源和去向。《文言傳》裡邊只有乾坤兩卦,看了就懂。


因為易經歷來獲得了諸多頭銜,比如群經之首等。但是裡面的內容對於多數人來說又晦澀難懂,加之傳說易經又有預測功能。所以,易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本「神書」。

要完全讀懂易經,要從四個部分入手。即,象數理占。而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兩種情況,都有缺失。

一.義理派,以學者教授為主。用偏向於人類社會理論或儒家的理論的去解讀。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是往往存在局限性,特別是對象數占的部分研究偏少,所以往往難以應用於預測。

二.象數派,以易學預測為主的這類人群。這類人多數偏向於象數占實用預測內容,缺乏對理的理解,而長期應用象數理又不能從理的角度理解的話,往往容易陷入「神神叨叨」的模式,也就是世人常說的迷信。

其實易學完全可以用現代認知去解讀,預測功能也一樣。在我的文章中有對預測功能的現代解讀,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823947


因為自己沒有學習了解,大多數人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加上周易本身二分法的思考角度,因與陽。互根互生,陰陽互變。能夠理解其精髓的,可以拓展思維角度。不解其意的,反而一頭霧水。


神秘源於未知,但《周易》的神秘確是源於古代統治者對文化的封鎖和愚民政策的殘餘。使得這部文化瑰寶變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神秘」書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